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处理对大豆7S蛋白潜在致敏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邓涵 祖琴琴 +2 位作者 朱杰瑞 杨安树 陈红兵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2-37,共6页
利用超声波改性处理大豆7S蛋白,并评估超声处理产物体外消化性及消化产物抗原性和潜在致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7S蛋白耐唾液、胃液消化,但其在300 W超声处理80 min后易被十二指肠消化;进一步利用体外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结... 利用超声波改性处理大豆7S蛋白,并评估超声处理产物体外消化性及消化产物抗原性和潜在致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7S蛋白耐唾液、胃液消化,但其在300 W超声处理80 min后易被十二指肠消化;进一步利用体外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结合能力评估消化产物抗原性的强弱,超声处理7S蛋白后,随着超声处理时间(0~120 min)的延长,其消化产物的抗原性总体上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超声100 min时,消化产物的抗原性最低;利用体外Ig E结合能力评估其潜在致敏性,随超声处理时间(0~120 min)的延长,大豆7S蛋白消化产物的Ig E结合能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超声80 min时,其消化产物Ig E结合能力最低。研究结果表明超声80 min具有降低大豆7S蛋白潜在致敏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7S蛋白 超声 体外消化性 抗原性 潜在致敏性
下载PDF
乳酸菌降低过敏食物致敏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朱杰瑞 左玲玲 +2 位作者 陆巧玲 杨安树 陈红兵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7期1770-1775,共6页
食物过敏的患病率在近几十年内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机体内微生物的生态失调是引起食物过敏的主要原因,因此乳酸菌等益生菌对过敏症状的潜在预防和治疗效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乳酸菌不仅能够通过发酵降低食物过... 食物过敏的患病率在近几十年内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机体内微生物的生态失调是引起食物过敏的主要原因,因此乳酸菌等益生菌对过敏症状的潜在预防和治疗效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乳酸菌不仅能够通过发酵降低食物过敏原的致敏性,而且有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在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和调节中发挥作用,从而改变过敏性疾病的发病风险。本文综述了乳酸菌的分类和生物特性,乳酸菌发酵在降低牛奶、大豆、花生、小麦等主要食物过敏原中发挥的作用,乳酸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主要机制,包括改变抗原递呈细胞的表型、调节Th1/Th2平衡、诱导调节性T细胞、增强肠道屏障功能。以期通过乳酸菌及其发酵作用达到预防和/或治疗食物过敏的效果,为乳酸菌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食物过敏 发酵 免疫调节
下载PDF
金桔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及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申明月 黄莉鑫 +4 位作者 唐炜 朱杰瑞 张帆 何永婷 谢建华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4-298,共5页
金桔又名金橘,属芸香科柑橘属,近年来在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等地有大规模的种植,挥发油为金桔皮中重要生理活性物质。采用单因素实验对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金桔皮挥发油的最佳提取料液比与最适提取时间进行了优化,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 金桔又名金橘,属芸香科柑橘属,近年来在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等地有大规模的种植,挥发油为金桔皮中重要生理活性物质。采用单因素实验对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金桔皮挥发油的最佳提取料液比与最适提取时间进行了优化,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的方法对金桔皮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并以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为指标评价了金桔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经预处理后的金桔皮干料提取的最佳料液比为1:5,最适提取时间为1.5 h;GC-MS分析法共检测出53种化学成分,其中含量较多的成分有蒎烯(0.513%)、诺蒎烯(1.478%)、柠檬烯(62.288%)、香叶醇乙酯(0.117%)、苯乙酮(0.184%)、荜澄茄油烯(0.277%),其中以柠檬烯含量62.288%为最高;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表明,金桔皮挥发油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与其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且清除能力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桔挥发油 水蒸气蒸馏法 GC-MS分析 抗氧化
原文传递
热加工对豆浆中蛋白结构及其免疫反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春华 邓涵 +2 位作者 朱杰瑞 白靖 杨安树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2-67,共6页
以豆浆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的热加工处理后其蛋白结构及免疫反应性变化。豆浆分别进行一步加热与两步加热,通过流变仪、动态光散射仪以及SDS-PAGE分析热加工前后豆浆黏度、蛋白分子粒径及聚集度变化,进而利用圆二光色谱、紫外吸收光谱... 以豆浆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的热加工处理后其蛋白结构及免疫反应性变化。豆浆分别进行一步加热与两步加热,通过流变仪、动态光散射仪以及SDS-PAGE分析热加工前后豆浆黏度、蛋白分子粒径及聚集度变化,进而利用圆二光色谱、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热加工后豆浆蛋白空间结构变化,并用间接ELISA法测定豆浆蛋白免疫反应性。结果表明:豆浆经热处理后黏度增加,蛋白分子发生聚集,平均粒径增大;两步加热较一步加热,豆浆的黏度、聚集度、平均粒径的增加更显著。2种热加工处理均可使得豆浆蛋白结构更加无序,紫外吸收强度升高,疏水性增强,但两步加热比一步加热的豆浆蛋白紫外吸收强度进一步上升,疏水性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热加工后豆浆蛋白的IgE结合能力显著降低,并且两步加热豆浆蛋白的IgE结合能力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加工 豆浆 蛋白结构 免疫反应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