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延展认知到延展体验:元宇宙与后人类主义生存
1
作者 朱林蕃 叶浩生 《心理研究》 2023年第2期101-108,共8页
基于具身互联网技术的元宇宙不仅在技术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挑战了经典认知科学对认知与智能概念的定义。人的认知过程不再仅仅被理解为颅内的神经计算,而被理解为一个介于生命-机器广泛互动的信息交互过程中。文章试图重新讨论延展... 基于具身互联网技术的元宇宙不仅在技术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挑战了经典认知科学对认知与智能概念的定义。人的认知过程不再仅仅被理解为颅内的神经计算,而被理解为一个介于生命-机器广泛互动的信息交互过程中。文章试图重新讨论延展认知的定义与机制,并试图说明从延展认知到延展体验等认知科学假说对元宇宙框架下认知理论的贡献,并论证基于延展体验基础上的元宇宙(具身互联网)可以成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影响并冲击经典认知科学与哲学领域对认知自身的理解。最终,文章将试图说明,延展体验与元宇宙可以帮助我们走进一个后人类的生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展认知 延展体验 身体归属感 元宇宙 后人类主义
下载PDF
预测心智的三种理论模型:一个比较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朱林蕃 刘闯 《哲学分析》 CSSCI 2022年第5期151-165,199,共16页
心智的预测加工理论最近十年在不同学科引发了深远的影响,而联结主义模型的预测加工与具身认知的预测加工两种不同解释也引发了长久的争论。同时,最近经典认知主义也提出了革新性的、兼容模块理论与预测加工的模型来讨论问题。而新的比... 心智的预测加工理论最近十年在不同学科引发了深远的影响,而联结主义模型的预测加工与具身认知的预测加工两种不同解释也引发了长久的争论。同时,最近经典认知主义也提出了革新性的、兼容模块理论与预测加工的模型来讨论问题。而新的比较研究试图原创性地重新梳理三种不同理论(认知主义、联结主义与具身认知)模型和框架下的预测加工策略,通过对被动预测假说、感知—认知—行动分离假说和局部模块假说的反驳,来为具身认知的预测加工模型提供最低版本的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加工 认知主义 联结主义 具身认知
下载PDF
因果排除论证:一种因果贝叶斯网络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吴东颖 朱林蕃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7,共7页
因果排除论证是心灵哲学的心物因果论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果排除论证的目的是反驳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证明心灵属性不具有不可还原的因果效力。运用现代人工智能学界因果建模的新兴发展理论——因果贝叶斯网络分析,可以清晰地刻画因... 因果排除论证是心灵哲学的心物因果论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果排除论证的目的是反驳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证明心灵属性不具有不可还原的因果效力。运用现代人工智能学界因果建模的新兴发展理论——因果贝叶斯网络分析,可以清晰地刻画因果排除论证并提供辩护。因果贝叶斯网络假设研究客体满足因果马尔可夫条件,而为了满足这个条件,又必须预设可以被视作因果性的随附性,但这个预设在全面的哲学分析下是可疑的。本文立足因果贝叶斯网络,对因果排除论证加以分析和探讨,揭示以往辩护方案的不足之处,并指出将随附性纳入因果网络分析的需求,提出一个对因果贝叶斯网络的检验与修正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排除论证 因果贝叶斯网络 随附性 因果性
下载PDF
重新审视“延展心灵”概念 被引量:3
4
作者 朱林蕃 赵猛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共8页
延展心灵假说在过去二十年挑战了认知科学主流的颅内主义认知观,认为心灵/认知并不仅发生在脑内,而是可以延展到环境中与一些物理设备构建起耦合系统。然而,关于延展心灵的见解,却因为我们对于心灵、认知以及脑的概念的内涵和关系理解... 延展心灵假说在过去二十年挑战了认知科学主流的颅内主义认知观,认为心灵/认知并不仅发生在脑内,而是可以延展到环境中与一些物理设备构建起耦合系统。然而,关于延展心灵的见解,却因为我们对于心灵、认知以及脑的概念的内涵和关系理解的含混,导致语词含义摆荡在认知神经科学与哲学两端。本文试图通过概念梳理,反驳颅内主义认知标志观,厘清脑与心灵/认知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并最终认为可以通过区分"作为器官的脑"和"发生功能的脑"消解这种"语词之争",为延展认知研究的概念可能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展心灵 具身认知 颅内主义 发生功能的脑
原文传递
智能理论、人机融合与后人类主义哲学
5
作者 朱林蕃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5期47-48,共2页
1998年哲学家大卫·查尔莫斯与安迪·克拉克提出了“延展认知假说”。这个假说认为:当人类外部的设备的认知功能可以部分地取代颅内认知功能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人的认知过程超越皮肤和颅骨与环境中的设备进行了信息耦合,人的... 1998年哲学家大卫·查尔莫斯与安迪·克拉克提出了“延展认知假说”。这个假说认为:当人类外部的设备的认知功能可以部分地取代颅内认知功能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人的认知过程超越皮肤和颅骨与环境中的设备进行了信息耦合,人的认知过程部分地延展到了皮肤和颅骨之外的设备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理论 查尔莫斯 后人类主义 认知功能 认知过程 大卫 人机融合 延展认知
原文传递
智能机器具有人格吗?——从伽拉泰亚的婚姻到机器的“人格权”
6
作者 石梁 朱林蕃 《道德与文明》 2024年第4期118-127,共10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科学家们也开始展望大规模语言模型与具身机器人结合之后的远景。这激发了我们思考:当智能机器的思维、情感能力等与人相当的时候,智能机器是否应具有人格权?这不仅在伦理上,也在司法和社会治理上... 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科学家们也开始展望大规模语言模型与具身机器人结合之后的远景。这激发了我们思考:当智能机器的思维、情感能力等与人相当的时候,智能机器是否应具有人格权?这不仅在伦理上,也在司法和社会治理上留下许多争议。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回顾思想史与认知科学两个维度得到解答。一方面,人格概念成立的法律史与哲学基础说明机器人格概念在当前理论框架下不完全成立;另一方面,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理论说明模拟人类并不能证明智能机器具备人格。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智能机器必定具备部分自主性人格,所以通过诸多规范性意见来阐述需要什么样的伦理与法律理论来约束机器人格与机器权利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应用伦理学 机器人格 电子人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