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排污费、环保补助与中国工业两阶段环境效率——来自中国30个省份的经验数据 被引量:8
1
作者 万伦来 朱泳丽 万小雨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7-52,72,共7页
运用基于SBM的网络DEA方法将污染物治理纳入工业企业环境效率测算,测度了2003~2010年中国30个省份整体环境效率及生产、治理两阶段的环境效率,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排污费和环保补助对工业环境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来看,排... 运用基于SBM的网络DEA方法将污染物治理纳入工业企业环境效率测算,测度了2003~2010年中国30个省份整体环境效率及生产、治理两阶段的环境效率,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排污费和环保补助对工业环境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来看,排污费对工业两阶段环境效率均具有负面影响,但效果并不显著,而环保补助却具有显著积极影响。从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排污费对工业两阶段环境效率均产生显著负面影响,而环保补助对其积极影响并不显著;中部地区排污费对工业两阶段环境效率均产生负面影响,但效果并不显著,而环保补助更显著地提高了生产阶段的环境效率;西部地区排污费对工业两阶段环境效率均产生显著负面影响,而环保补助对其积极影响则源于提高治理阶段环境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污费 环保补助 环境效率 基于SBM的网络DEA模型
下载PDF
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区域差异及脱钩效应
2
作者 丁利杰 朱泳丽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2-174,共13页
交通运输业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部门之一,减排潜力巨大。近年来,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中国各区域交通运输发展情况迥异,但整体上未摆脱对交通能源碳排放的依赖,因此科学分配各地区交通碳减排任务,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交通... 交通运输业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部门之一,减排潜力巨大。近年来,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中国各区域交通运输发展情况迥异,但整体上未摆脱对交通能源碳排放的依赖,因此科学分配各地区交通碳减排任务,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交通碳减排措施,成为交通运输业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区域差异是引起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较为稳定;各区域交通运输碳排放脱钩状态波动性强,稳定性差异明显;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尚未达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发展低碳交通应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政策体系为保障,调整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加快区域互联互通,建立并完善交通降碳协同治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业 碳排放 区域差异 脱钩效应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基于产业转移视角 被引量:23
3
作者 朱泳丽 丁利杰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73-1387,共15页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背景下,城市间产业转移频繁,伴随经济和碳排放的连接,对城市碳排放强度产生的影响成为区域低碳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战略问题。本文采用动态偏离-份额模型测度城市间产业转入和转出量。基于空间全局自相关、反距离空...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背景下,城市间产业转移频繁,伴随经济和碳排放的连接,对城市碳排放强度产生的影响成为区域低碳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战略问题。本文采用动态偏离-份额模型测度城市间产业转入和转出量。基于空间全局自相关、反距离空间权重和经济地理权重矩阵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对2005—2017年26个长三角城市的产业转移动态、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在空间溢出视角下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2)长三角城市群内频繁转移的产业多数为非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并未产生显著“碳减排”效应。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转移的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产业转移实际上不利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碳排放量减少。(3)人均GDP与碳排放强度呈现“倒U型”,技术水平与碳排放强度呈现“U型”,存在“技术进步的反弹效应”,人口数的增加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二产比重正向作用于碳排放强度。因此在制订碳减排计划时,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生产效率、能耗强度、人力资本等因素,做好产业转入、转出的碳排放强度监测,避免盲目进行产业转移;壮大优势产业,改善产业结构,培育新增长点,发展符合城市自身禀赋的低能耗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动态偏离-份额模型 碳排放强度 空间效应 长三角城市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