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F与冠心病心绞痛类型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晓艳 朱泳金 +5 位作者 郭辉辉 陈鹏 官学强 杨鹏麟 季亢挺 唐疾飞 《医学研究杂志》 2013年第11期65-68,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探讨冠心病患者不同类型心绞痛及冠脉病变程度与MIF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115例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53例和冠心病组62例。冠心病组按Braunwald分类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稳定型...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探讨冠心病患者不同类型心绞痛及冠脉病变程度与MIF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115例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53例和冠心病组62例。冠心病组按Braunwald分类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10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52例,根据Gensini积分法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评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血清MIF浓度。结果冠心病组(65.94μg/L)MI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8.08μg/L)。在冠心病组中,UAP组血清MIF浓度明显高于SAP组,同时SAP组和UAP组血清MIF浓度均高于对照组(65.94μg/L vs 48.08μg/L,P<0.05)。不同冠脉病变程度之间血清MIF浓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清MIF浓度的增高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同时MIF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冠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为冠心病的诊断及干预治疗提供依据,但冠脉狭窄程度与血清MIF浓度无明显相关性,不能用于预测冠脉病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脉狭窄程度
下载PDF
冠心宁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血瘀阻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胡艳艳 何明 +5 位作者 王丽慧 曾奋飞 朱泳金 潘琪宏 李秋菊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16期81-85,共5页
目的:观察冠心宁片对心血瘀阻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心血瘀阻型STEMI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2组在PCI前后均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行PC... 目的:观察冠心宁片对心血瘀阻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心血瘀阻型STEMI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2组在PCI前后均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行PCI后加用冠心宁片常规剂量进行治疗,疗程4周。比较2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心功能指标、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9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肌钙蛋白-T (cTn-T)水平均下降,且治疗组cTn-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CK、CK-M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各项评分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宁片可提高心血瘀阻型STEMI患者PCI后生活质量,心功能恢复更好,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血瘀阻型 冠心宁片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功能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