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一尊到多元:晚清社会救济机制的结构性演变及其意涵 被引量:2
1
作者 朱浒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7-106,共10页
晚清中国虽然难以维持18世纪建立起来的、整体上由国家掌控的一整套社会救济机制,但在西方冲击和社会转型的驱动下,社会救济事业也出现了一些为以往时代所没有的新气象。这主要表现在救荒机制的多元化、备荒仓储的社会化和慈善事业的公... 晚清中国虽然难以维持18世纪建立起来的、整体上由国家掌控的一整套社会救济机制,但在西方冲击和社会转型的驱动下,社会救济事业也出现了一些为以往时代所没有的新气象。这主要表现在救荒机制的多元化、备荒仓储的社会化和慈善事业的公益化。这些情况表明,晚清中国的社会救济事业一方面日渐脱离主要依靠国家力量的旧式轨道,另一方面在创造性融合本土和外来因素的基础上,生成了一系列颇具新兴意味的社会救济事业,从而构成了近代社会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救荒 仓储 慈善 晚清时期
下载PDF
论汉画像历史故事的两种图像叙事模式及其形成机制——以“赵氏孤儿”为例
2
作者 朱浒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8,共11页
“赵氏孤儿”是汉画像历史故事中的一个著名案例,其图像目前已知存三处。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存两例,其中一例带有“榜题”,均采用瞬间叙事。河南南阳杨官庄汉墓存一例,图像分四层,“赵氏孤儿”与“獒咬赵盾”并列,采用分层式连环画叙事... “赵氏孤儿”是汉画像历史故事中的一个著名案例,其图像目前已知存三处。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存两例,其中一例带有“榜题”,均采用瞬间叙事。河南南阳杨官庄汉墓存一例,图像分四层,“赵氏孤儿”与“獒咬赵盾”并列,采用分层式连环画叙事。本文考证出江苏徐州白集汉墓前室北横梁上存一例不为人知的“赵氏孤儿”图像,采用长卷式连环画叙事,依时间顺序描绘了四个精彩瞬间。汉画像历史故事的图像叙事从单幕走向多幕,应受到早期青铜画像叙事传统、汉画发展内在规律、图像载体转换、地域性差异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 历史故事 赵氏孤儿 白集汉墓 图像叙事
下载PDF
现代国家理念与地方性实践交互影响下的医疗行为——中国红十字会起源的双重历史渊源 被引量:14
3
作者 朱浒 杨念群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5期168-177,共10页
本文重新考察了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过程 ,指出这个过程实际上包含着思想史和社会史两条不同的线索 ,也就是话语和实践的脉络。以往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对实践脉络进行认真分析 ,从而掩盖了红十字会在中国扎根的真正途径。本文认为 ,红十字... 本文重新考察了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过程 ,指出这个过程实际上包含着思想史和社会史两条不同的线索 ,也就是话语和实践的脉络。以往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对实践脉络进行认真分析 ,从而掩盖了红十字会在中国扎根的真正途径。本文认为 ,红十字会之所以能够与中国慈善传统相结合 ,主要是通过当时重要的救荒机制即义赈来实现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红十字会 社会慈善事业 义赈组织 晚清时期
下载PDF
“丁戊奇荒”对江南的冲击及地方社会之反应——兼论光绪二年江南士绅苏北赈灾行动的性质 被引量:14
4
作者 朱浒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9-139,共11页
虽然光绪初年爆发的"丁戊奇荒"主要打击了华北地区,但其对中国的另一个重要区域即江南同样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影响。而学界以往的考察,基本上都忽视了从江南的地方性视角出发来理解这场灾荒的意义,因此在论及中国近代救荒事业... 虽然光绪初年爆发的"丁戊奇荒"主要打击了华北地区,但其对中国的另一个重要区域即江南同样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影响。而学界以往的考察,基本上都忽视了从江南的地方性视角出发来理解这场灾荒的意义,因此在论及中国近代救荒事业的一个重要变动即晚清义赈的兴起时,其判断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在单纯面对这场灾荒的情况下,江南地方的种种反应都贯穿着捍卫乡土安全的地方性立场,而其间出现的江南士绅前往苏北赈灾的行动,在本质上仍是江南自明清以来地方性救荒传统的某种延伸。这就提醒我们,在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时,切不可过于低估内在传统资源的能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戊奇荒” 江南士绅 苏北赈灾 义赈 地方性 地方史
下载PDF
地方社会与国家的跨地方互补——光绪十三年黄河郑州决口与晚清义赈的新发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朱浒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4-112,共9页
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河在郑州决口,是铜瓦厢改道后最大的一次黄河水灾。对于此次水灾期间的赈灾事务,学界以往甚少注意。实际上,此时以江南绅商为主体的民间力量自发组织动员的义赈活动,不仅承担了此次赈务中的很大一部分工作,而且是... 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河在郑州决口,是铜瓦厢改道后最大的一次黄河水灾。对于此次水灾期间的赈灾事务,学界以往甚少注意。实际上,此时以江南绅商为主体的民间力量自发组织动员的义赈活动,不仅承担了此次赈务中的很大一部分工作,而且是整个晚清义赈机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其实践逻辑甚至还可以帮助我们推进此前关于地方史研究取向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荒 黄河水灾 晚清义赈
下载PDF
燕大社会调查与中国早期社会学本土化实践 被引量:16
6
作者 朱浒 赵丽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53,共9页
在民国时期种类繁多的社会调查中,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体所进行的一批社会调查迄今为止尚未在学界引起多少注意。本文首次对这批燕大调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且着重指出,这批调查诞生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刚刚传入中国之际,真... 在民国时期种类繁多的社会调查中,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体所进行的一批社会调查迄今为止尚未在学界引起多少注意。本文首次对这批燕大调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且着重指出,这批调查诞生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刚刚传入中国之际,真切地反映了这些学科扎根于中国的过程,从而构成了中国早期社会学本土化实践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京大学 社会调查 社会学本土化
下载PDF
汉画像中胡人图像的宗教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朱浒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7-92,共6页
汉画像中的胡人图像较多表现在胡汉战争图、羽化升仙图以及一些早期的佛教图像中。它具有三重宗教意义:第一,胡汉战争图中的胡人从历史中真实的匈奴人变为墓主人升仙的障碍,象征了墓主升仙道路的艰辛;第二,汉画像中的一些羽人和仙人具有... 汉画像中的胡人图像较多表现在胡汉战争图、羽化升仙图以及一些早期的佛教图像中。它具有三重宗教意义:第一,胡汉战争图中的胡人从历史中真实的匈奴人变为墓主人升仙的障碍,象征了墓主升仙道路的艰辛;第二,汉画像中的一些羽人和仙人具有"胡状"外貌,证明了胡人与西王母仙境有关,代表了汉人对胡人的"异域想象";第三,在汉代佛教图像中,胡人出现在佛像身边,与其组成固定搭配。这既是对贵霜佛教艺术的效仿,又与处于西王母仙境的胡人有相似之处,表明了佛教在中国的早期发展中同本土神仙、方术思想的杂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 胡人 西王母 佛教
下载PDF
“范式危机”凸显的认识误区——对柯文式“中国中心观”的实践性反思 被引量:4
8
作者 朱浒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3-145,共13页
兴起于美国中国学界的柯文式"中国中心观",近三十多年来学术影响始终不衰。对此种取向在研究实践中的基本理路及其累积起来的认知效果,学界以往基本没有加以系统的检视。实际上,"中国中心观"所达致的实践后果,业已... 兴起于美国中国学界的柯文式"中国中心观",近三十多年来学术影响始终不衰。对此种取向在研究实践中的基本理路及其累积起来的认知效果,学界以往基本没有加以系统的检视。实际上,"中国中心观"所达致的实践后果,业已形成三种严重缺陷,即追寻内在连续性的迷途、作茧自缚的地方史路径和反东方学的东方学措辞。由此可知,所谓"范式危机"问题的本质,更多凸显了"中国中心观"式认识误区所造成的思维混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式 中国中心观 美国中国学
下载PDF
魏晋北朝胡俑的图像学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朱浒 《艺术探索》 2017年第1期58-85,共28页
胡俑在魏晋、十六国、北朝墓葬中多有出现,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人员迁徙、宗教传播、墓葬观念、中外交流等问题多有贡献。在图像学研究的视野中,魏晋北朝胡俑依据时间和区域被划分成不同的类型,这种类型划分也体现出3~6世纪其在... 胡俑在魏晋、十六国、北朝墓葬中多有出现,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人员迁徙、宗教传播、墓葬观念、中外交流等问题多有贡献。在图像学研究的视野中,魏晋北朝胡俑依据时间和区域被划分成不同的类型,这种类型划分也体现出3~6世纪其在中国北方发展、演化的规律。同时,胡俑的容貌、服饰、族属等特征忠实反映了魏晋北朝时期胡汉之间的文化、艺术和宗教交流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北朝 胡俑 粟特 图像学
下载PDF
山东地区汉代胡人石像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浒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3年第1期63-72,共10页
山东地区汉代胡人石像是汉代胡人图像的代表,大多为尺寸较大的圆雕。从考古发现看,这类石像频现于鲁中南地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跽坐式";一类是"四面式";一类是"草原式"。跽坐式胡人石像继承了... 山东地区汉代胡人石像是汉代胡人图像的代表,大多为尺寸较大的圆雕。从考古发现看,这类石像频现于鲁中南地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跽坐式";一类是"四面式";一类是"草原式"。跽坐式胡人石像继承了商周以来的跽坐式仙人图像模式,代表了汉代人心中来自西方、沟通仙界和人间的使者,并以其巨大体量逐渐成为被崇拜的偶像。四面胡人石像则可能代表了传播佛教的贵霜人携带来的印度教梵天的形象,反映了汉代外来神祇同本土信仰的糅合。草原风格石像代表了汉人在石质陵墓设计中对草原风格的吸收,也反映了草原文化在汉帝国内部的影响。山东地区的汉代胡人石像揭示了汉代艺术形成的两条道路,一条是汉民族在信仰中主动改造外来风物之路,另一条是外来艺术在汉帝国境内传播过程中的误解、传讹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胡人 草原文化 石人 图像证史
下载PDF
“夷歌成章,胡人遥集”——从《职贡图》看南朝胡人图像与政治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浒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7-81,236,共5页
本文是从"图像证史"角度对传为梁元帝《职贡图》进行的艺术史研究。文章通过对《职贡图》中不同胡国使者形象的分析,并结合画上题记和《梁书·诸夷传》、《北史·西域传》等文献,并通过与考古材料的比对,将其置于南... 本文是从"图像证史"角度对传为梁元帝《职贡图》进行的艺术史研究。文章通过对《职贡图》中不同胡国使者形象的分析,并结合画上题记和《梁书·诸夷传》、《北史·西域传》等文献,并通过与考古材料的比对,将其置于南北朝艺术史的脉络中展开研究。文章认为,值南北朝胡汉分立之时,南北双方都希冀通过复古、尊儒、崇佛、重建礼乐制度等不同的方式争夺文化上的正统地位。《职贡图》流露出梁朝对胡国"宗教外交"的诉求,具有深刻的政治寓意,表现了梁人对图像承载政治功用的期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贡图 梁元帝 胡人 政治
下载PDF
经元善:从旧式商人到新兴绅商的新陈代谢之路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浒 《浙江档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2-56,共5页
经元善,浙江上虞人,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卒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作为晚清时期工商业界的一个重要人物,经元善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得到学界注意,其后更涌现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大体上,学界对经元善的定性可以归纳为... 经元善,浙江上虞人,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卒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作为晚清时期工商业界的一个重要人物,经元善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得到学界注意,其后更涌现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大体上,学界对经元善的定性可以归纳为两种取向.第一种取向侧重经元善身上趋“新”的一面,强调他是从旧式商人转化为近代绅商的代表[1],但往往忽略了其何以能够实现这种转化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元善 新陈代谢 绅商 商人 晚清时期 八十年代 二十世纪 研究成果
下载PDF
西印度佛教石窟艺术刍议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浒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1-85,共5页
西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分布着印度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起源于阿育王时期,最初为外道所用,后被佛教徒发展壮大。其形式可分为支提窟、僧房窟、方形窟,其建筑、雕塑和壁画见证了佛教艺术从"象征物时期"至佛像蓬勃发展时期的过... 西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分布着印度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起源于阿育王时期,最初为外道所用,后被佛教徒发展壮大。其形式可分为支提窟、僧房窟、方形窟,其建筑、雕塑和壁画见证了佛教艺术从"象征物时期"至佛像蓬勃发展时期的过渡,同犍陀罗、秣菟罗、阿玛拉瓦蒂的佛教艺术相比,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西印度佛教石窟对中亚与中国的佛教石窟开凿观念与佛教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印度佛教 石窟 艺术交流
下载PDF
汉画像胡汉战争图的叙事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浒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37,163,共5页
本文是对汉画像胡汉战争图叙事性的研究。本文首先根据其胡汉战争图的逻辑层次,区分其核心元素和辅助元素;随后从具体的案例分析,将胡汉战争图的叙事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时间的不同做一个排序,将核心元素归为四种顺序:"狩猎—出... 本文是对汉画像胡汉战争图叙事性的研究。本文首先根据其胡汉战争图的逻辑层次,区分其核心元素和辅助元素;随后从具体的案例分析,将胡汉战争图的叙事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时间的不同做一个排序,将核心元素归为四种顺序:"狩猎—出行—战斗—献俘"。另一类是根据辅助元素如"桥"、"楼阙"、"山包"等,将画面分隔成几种意义迥异的空间,在不同的空间中构建各自的情景。因此,汉画像胡汉战争图的叙事模式可以视为以时间为中心的故事性和以空间为中心的情景性的结合。本文希冀为作为"文艺作品"的汉画像提供了一种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 胡汉战争图 叙事
下载PDF
中国红十字会的地方性起源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浒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28-32,共5页
由于整体式认知框架的制约,学界以往总是力图从整体意义上去理解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事实上,尽管红十字会的形式完全是西方舶来品,但是它也受到中国内部情境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地方性社会资源才得以在中国立足的。这不仅揭示了... 由于整体式认知框架的制约,学界以往总是力图从整体意义上去理解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事实上,尽管红十字会的形式完全是西方舶来品,但是它也受到中国内部情境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地方性社会资源才得以在中国立足的。这不仅揭示了中国红十字会起源过程中的实际面相,也对当下的地方史路径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益 红十字会 地方性
下载PDF
作为历史叙事的生活世界——以《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为例的解读
16
作者 朱浒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18,共4页
对于国内的传统史学(按照许多口述史提倡者和赞同者的说法。就是指那种主要以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的历史学)而言,虽然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口述史(oral history)的兴起及其发展与历史学有着密切关系,却很少意味着是什么幸事,甚而造成... 对于国内的传统史学(按照许多口述史提倡者和赞同者的说法。就是指那种主要以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的历史学)而言,虽然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口述史(oral history)的兴起及其发展与历史学有着密切关系,却很少意味着是什么幸事,甚而造成了某种尴尬。这种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有人认为口述史可以为历史学开拓出新的、更为丰富的史料来源;其二是。更有人提出口述史是一门名副其实的面向大众的历史学。是总体史学、新史学和“新社会史”长期共同作用下而生成的新型史学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史 生活世界 历史叙事 解读 喇嘛 汉人 求法 传统史学 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学
下载PDF
新修《清史》、清史工程与清史研究所
17
作者 朱浒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81-87,共7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初出现新修《清史》的动议,到清史工程的启动,其间历经了约半个世纪的曲折。在此期间,虽然这种动议一再受挫,但以戴逸教授为代表的清史学者始终不忘初心,一面努力开展清史研究、建设清史所等专门性研究机构,一...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初出现新修《清史》的动议,到清史工程的启动,其间历经了约半个世纪的曲折。在此期间,虽然这种动议一再受挫,但以戴逸教授为代表的清史学者始终不忘初心,一面努力开展清史研究、建设清史所等专门性研究机构,一面多方呼吁、倡议启动新修清史工作。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经济条件的改善,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政策的出台,以及清史学科的深厚学术积累,清史工程终于得以启动,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项文化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纂修 清史工程 清史研究所
下载PDF
辛亥时期江皖大水政府赈灾不力
18
作者 朱浒 《国家人文历史》 2013年第18期117-117,共1页
期刊|《清史研究》2013年第2期文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江皖大水与华洋义赈会》辛亥革命渐入高潮的1910至1911年,江、皖两省同时遭遇严重水灾,可谓清末最严重的灾荒之一。然而,由于此后不久爆发武昌起义,国内局势大乱,清朝荒政体系已无法... 期刊|《清史研究》2013年第2期文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江皖大水与华洋义赈会》辛亥革命渐入高潮的1910至1911年,江、皖两省同时遭遇严重水灾,可谓清末最严重的灾荒之一。然而,由于此后不久爆发武昌起义,国内局势大乱,清朝荒政体系已无法照常运转。刚刚建立政权的革命党人发现,当初曾被当作攻击清政府武器的灾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洋义赈会 辛亥革命时期 赈灾 武昌起义 清政府 清史研究 革命党人 灾荒 辛亥时期 政府提供
下载PDF
太平天国与早期海上画派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浒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2-68,共7页
海上画派于清末在上海兴起,成为近代美术的开端。太平天国运动衔接了海派肇兴的时机,在地理上对海派形成了一种包围,在文化心理上对其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加快了海派的形成进程。战争对早期海派画家的人生观和艺术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太平... 海上画派于清末在上海兴起,成为近代美术的开端。太平天国运动衔接了海派肇兴的时机,在地理上对海派形成了一种包围,在文化心理上对其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加快了海派的形成进程。战争对早期海派画家的人生观和艺术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太平天国壁画中的民间因素,也被海派绘画所吸收,成为海派审美趣味转变的主要来源。因此,太平天国运动对早期海派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天国 海上画派 民间美术
下载PDF
从孟买到金奈——南印度佛教美术遗迹考察笔记 被引量:1
20
作者 阮荣春 朱浒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3年第2期8-15,24,共9页
"南印度佛教艺术遗迹考察团"辗转了孟买、班加罗尔、海德拉巴、奥兰加巴德和金奈五个城市,针对早期佛教在印度南部的传播和发展的主要遗迹,考察了象岛石窟、巴贾石窟、奥兰加巴德石窟、阿旃陀石窟、埃洛拉石窟、龙树山等地,... "南印度佛教艺术遗迹考察团"辗转了孟买、班加罗尔、海德拉巴、奥兰加巴德和金奈五个城市,针对早期佛教在印度南部的传播和发展的主要遗迹,考察了象岛石窟、巴贾石窟、奥兰加巴德石窟、阿旃陀石窟、埃洛拉石窟、龙树山等地,参观了若干重要的博物馆,收获了极为丰富、珍贵的印度古代佛教艺术的图文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佛教 壁画 石窟 考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