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被引量:125
1
作者 朱渝军 陈刚 +1 位作者 胡佳 杨日高 《实用癌症杂志》 2016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采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治疗组,60例行传统的开腹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 目的分析比较采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治疗组,60例行传统的开腹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开腹手术患者相比,腹腔镜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手术切口长度明显更短,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止痛药应用次数均少于开腹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清扫淋巴结总数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腹腔镜组总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开腹组(36.67%)(P<0.05)。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后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肠梗阻发生率明显更低,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吻合口出血、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在2组间的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创伤小、疗效佳,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结直肠癌 临床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 D-二聚体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与DIC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朱渝军 黄显凯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变化及与创伤后D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变化及与创伤后D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例)和未并发DIC组(33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其余组分别于伤后1、3、7 d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F1+2和TM水平,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免疫比浊分析方法测定血浆D-D水平。结果轻伤组和重伤组血浆F1+2、D-D、TM水平伤后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伤组又明显高于轻伤组。非DIC组伤后F1+2、D-D水平逐渐降低,而TM水平迅速降低;DIC组F1+2、D-D水平持续升高,TM水平先升高后降低,DIC组F1+2、D-D、TM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血浆F1+2、D-D和TM水平相互之间在各个时相点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创伤后急性期F1+2、D-D和TM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后DIC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F1+2、D-D和TM水平变化对预测创伤后DIC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酶原片段1+2 D-二聚体 血栓调节蛋白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朱渝军 黄显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20-622,共3页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水平变化及与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水平变化及与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例)与未并发DIC组(33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其余组分别于伤后1、3、7d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TM浓度。结果轻伤与重伤组血浆TM水平伤后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伤组又明显高于轻伤组。非DIC组伤后TM水平迅速降低,DIC组TM水平先升高后降低,DIC组的TM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结论创伤后急性期TM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后DIC的发生显著正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TM水平变化对预测创伤后DIC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栓调节蛋白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水平的变化及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渝军 黄显凯 《创伤外科杂志》 2006年第5期419-421,共3页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水平变化及与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 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6分,45例),再把重伤组分为并发D IC组(12例)与未并...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水平变化及与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 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6分,45例),再把重伤组分为并发D IC组(12例)与未并发D IC组(33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对66例多发伤患者分别于伤后1、3、7天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F1+2浓度。结果轻伤组与重伤组血浆F1+2水平伤后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伤组又明显高于轻伤组。非D IC组伤后F1+2水平逐渐降低,D IC组伤后F1+2水平持续升高,D IC组F1+2水平显著高于非D IC组。结论创伤后急性期F1+2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后D IC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F1+2水平变化对预测创伤后D IC的发生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酶原片断1+2(F1+2)
下载PDF
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FGFR3基因的变化
5
作者 朱渝军 黄显凯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8-10,30,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factor receptor3,FGFR3)在小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肠上皮基因表达变化,为进一步研究FGFR3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小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法制备缺... 目的通过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factor receptor3,FGFR3)在小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肠上皮基因表达变化,为进一步研究FGFR3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小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法制备缺血1h后再灌注动物模型。分为正常组、野生鼠I/R组和FGFR3增强小鼠I/R组。检测再灌注1、3、6h和1、3d时肠上皮损伤程度和血浆D-乳酸水平,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ealti me-PCR)检测小肠中FGFR3mRNA表达。结果肠缺血再灌注1、3、6h,肠粘膜损害明显,肠粘膜再生1、3h,肠粘膜结构逐渐恢复至正常。FGFR3增强小鼠在各时间点肠粘膜损害程度均轻于野生小鼠。两组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D-乳酸水平在各时相点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小鼠,并且均在再灌注1h后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但FGFR3增强小鼠在再灌注1、3、6h,均显著低于野生小鼠。两组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FGFR3mRNA表达明显增高,均在再灌注1h后达到第一个峰值,然后迅速下降,于3h达到低谷,再迅速升高达到第二个峰值后逐渐下降,3d仍处于较高水平。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小鼠小肠中FGFR3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因子受体3 缺血/再灌注损伤 D-乳酸
下载PDF
FGFR3与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
6
作者 朱渝军 黄显凯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9-11,18,共4页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与小鼠小肠粘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野生小鼠及FGFR3增强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3、6 h和1、3天各...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与小鼠小肠粘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野生小鼠及FGFR3增强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3、6 h和1、3天各时间点肠粘膜结构、粘膜隐窝上皮细胞增殖能力及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改变。结果肠缺血再灌注l、3、6 h,肠粘膜损害明显,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增加,粘膜隐窝上皮细胞增殖增多;肠粘膜再生1、3天组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粘膜隐窝上皮细胞增殖活性逐渐降低,肠粘膜结构恢复至正常。FGFR3增强小鼠在各时间点增殖能力明显强于野生小鼠,凋亡程度及肠粘膜损害程度均轻于野生小鼠。结论FGFR3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促进增殖,可能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肠再生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因子受体3 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凋亡
下载PDF
FGFR3在小鼠小肠发育阶段的作用
7
作者 朱渝军 黄显凯 《医学研究杂志》 2010年第1期64-67,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FGFR3在小鼠小肠发育阶段的作用。方法观察同窝野生小鼠及FGFR3增强小鼠出生后小肠上皮形态学的变化及增生情况和FGFR3表达变化。结果FGFR3增强小鼠绒毛分布密度及绒毛高度均差于同年龄野生小鼠,但隐窝深度却是相反的。增生的... 目的探讨FGFR3在小鼠小肠发育阶段的作用。方法观察同窝野生小鼠及FGFR3增强小鼠出生后小肠上皮形态学的变化及增生情况和FGFR3表达变化。结果FGFR3增强小鼠绒毛分布密度及绒毛高度均差于同年龄野生小鼠,但隐窝深度却是相反的。增生的细胞主要位于肠隐窝部位,FGFR3增强突变小鼠在各时相点细胞增生均强于野生小鼠。小鼠出生后1天小肠即有FGFR3表达,7~21天表达较多,35天后表达减少。免疫组化检测FGFR3表达位于肠隐窝部位,与Brdu表达信号部位相重叠。结论FGFR3在发育阶段促进小鼠肠隐窝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GFR3 增生小肠
下载PDF
60例创伤创面感染细菌学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王韬 姚元章 +1 位作者 张连阳 朱渝军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3期1445-1446,共2页
目的探讨创伤创面感染的细菌谱特点及药敏结果。方法前瞻性收集本中心2006年5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60例慢性感染创面分泌物采用Mueller-Hinton琼脂作细菌培养,OXOID公司药敏反应试剂板行药敏试验,VITEK-2型微生物分析仪判读MIC值。结果6... 目的探讨创伤创面感染的细菌谱特点及药敏结果。方法前瞻性收集本中心2006年5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60例慢性感染创面分泌物采用Mueller-Hinton琼脂作细菌培养,OXOID公司药敏反应试剂板行药敏试验,VITEK-2型微生物分析仪判读MIC值。结果60例患者中有55例培养出22种细菌,前5位的是大肠埃希菌13例(23.6%),鲍曼不动杆菌10例(18.2%),铜绿假单胞杆菌8例(14.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6例(10.9%)。敏感性较高的抗生素依次为万古霉素(93.1%)、替考拉宁(87.0%)、美洛培南(71.9%)、亚胺培南(70.1%)和阿米卡星(66.7%)。结论创伤创面感染多为院内感染,细菌对抗生素耐药较普遍,对新型抗生素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感染创面 细菌培养 药敏试验 院内感染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与胃肠功能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14
9
作者 彭明生 黄显凯 +1 位作者 聂海 朱渝军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78-880,共3页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变化及其与创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3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15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再根据是否并发胃肠功能障碍分为胃肠功能障碍组(32...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变化及其与创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3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15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再根据是否并发胃肠功能障碍分为胃肠功能障碍组(32例)和非胃肠功能障碍组(4例),另10例择期手术者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多发伤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3、5天采外周静脉血3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法检测iFABP。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轻伤组和重伤组血浆iFABP水平于伤后第1天即显著升高(P<0.01),且重伤组显著高于轻伤组(P<0.01),随后iFABP水平逐渐下降,轻伤组于第5天恢复至正常水平,而重伤组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胃肠功能障碍组伤后第1天血浆iFABP水平显著高于非胃肠功能障碍组(P<0.01),其差异一直持续到创伤后第5天。多发伤后第1、3、5天血浆iFABP水平与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均有相关性。结论严重多发伤后早期血浆iFABP水平显著升高,其水平变化与创伤严重程度和胃肠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这种变化可能对创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预测有较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胃肠功能障碍 脂肪酸结合蛋白
下载PDF
低胆固醇血症与严重多发伤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聂海 黄显凯 +1 位作者 连艳 朱渝军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77-579,共3页
目的研究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的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01~2006-12在本院创伤科和创伤重症监护室(TICU)住院的89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61例)和死亡组(28例),分别于入院时... 目的研究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的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01~2006-12在本院创伤科和创伤重症监护室(TICU)住院的89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61例)和死亡组(28例),分别于入院时和第2、3、4、6、10天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TC,回顾性研究分析血清TC水平的动态变化与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TC水平在创伤后第2天均有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2,P>0.05),从第3天开始存活组TC水平呈进行性增高,第6天基本恢复至创伤前水平,而死亡组则呈进行性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证实,低胆固醇血症是严重多发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2.067,95%CI1.212~4.759,P>0.05)。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低胆固醇血症与高死亡率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可作为辅助评估预后、选择治疗方案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多发伤 总胆固醇 预后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在严重多发伤创面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21
11
作者 黄显凯 姚元章 +2 位作者 王韬 张连阳 朱渝军 《创伤外科杂志》 2008年第5期437-439,共3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在严重多发伤创面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998年6月~2007年7月对64例严重多发伤组织器官修复手术后头、腰骶部及腹腔脏器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VS)。结果VS治疗时间5~24天,平均为11.5天。创面或创腔全部治愈...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在严重多发伤创面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998年6月~2007年7月对64例严重多发伤组织器官修复手术后头、腰骶部及腹腔脏器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VS)。结果VS治疗时间5~24天,平均为11.5天。创面或创腔全部治愈,直接通过VS治愈创面或创腔24例,采用游离皮瓣修复13例,局部皮瓣转位修复9例,植皮覆盖12例,Ⅱ期缝合6例。结论VS能消除感染,充分引流和刺激创面肉芽组织快速生长,促进创面愈合,在严重多发伤创面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应合理掌握VS的应用指征,严格掌握VS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负压引流 创伤愈合
下载PDF
氧、臭氧及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应用对创面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24
12
作者 黄显凯 王韬 朱渝军 《创伤外科杂志》 2011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负压封闭引流、局部氧疗及臭氧治疗对创伤创面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0年9月期间收治的50例胸腹壁、背部、四肢严重皮肤及软组织损伤病人,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6~58岁,平均35.8岁。平均创面面积124.5 cm...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负压封闭引流、局部氧疗及臭氧治疗对创伤创面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0年9月期间收治的50例胸腹壁、背部、四肢严重皮肤及软组织损伤病人,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6~58岁,平均35.8岁。平均创面面积124.5 cm2。清创后30例采用氧、臭氧及负压封闭引流综合治疗(简称综合组):20例按常规方法换药(常规组)。观察综合治疗和常规治疗对创伤性创面愈合的细菌及组织学变化影响。结果综合组创面愈合时间及创面植皮时间均较常规组明显缩短(P〈0.05);综合治疗组第5、7天创面细菌数显著低于常规组(P〈0.01)。光镜下观察综合治疗组肌纤维水肿程度较轻,炎性细胞浸润及血管扩张充血均较常规组轻。结论联合应用负压封闭引流、局部氧疗及臭氧治疗可以优势互补,显著提高皮肤及软组织创面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面愈合 负压引流 臭氧
下载PDF
腹腔镜在腹部创伤早期诊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显凯 张连阳 +1 位作者 王涛 朱渝军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0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应用腹腔镜诊断及治疗的方法。方法对45例腹部创伤患者进行腹腔镜探查,其中闭合性腹部损伤36例,开放性腹部损伤9例。入院时18例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14例超声示腹腔积液,18例腹穿阳性,8例腹透见膈下游离气体,有失...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应用腹腔镜诊断及治疗的方法。方法对45例腹部创伤患者进行腹腔镜探查,其中闭合性腹部损伤36例,开放性腹部损伤9例。入院时18例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14例超声示腹腔积液,18例腹穿阳性,8例腹透见膈下游离气体,有失血性休克表现5例。结果发现腹部多脏器伤17例,单脏器伤28例。肝破裂12例,脾破裂9例,小肠破裂15例,结肠破裂4例,肠系膜血管破裂出血6例,大网膜血管破裂出血3例,腹膜后血肿9例,阴性探查5例。9例肝破裂缝合修补加填大网膜止血,3例肝破裂因损伤严重中转开腹手术。3例边缘型脾破裂行缝合修补术,6例脾破裂损伤接近脾门伴活动性出血而行睥切除。10例小肠破裂5例直接缝合修补,5例较严重的小肠广泛损伤加腹壁小切口将损伤肠管提出切口外行部分肠切除吻合。4例结肠破裂均中转开腹手术,其中1例升结肠破裂行破口修补,3例降结肠损伤行肠修补加肠外置术。6例肠系膜血管破裂出血及3例大网膜血管破裂均行缝扎止血。9例腹膜后血肿未作处理。术后无并发症,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结论腹腔镜用于诊治腹部创伤安全、准确、并发症少,对早期难以确诊的腹部创伤具有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创伤 腹腔镜 手术 诊断
下载PDF
军事医学救援在我国灾害救援中的作用地位 被引量:8
14
作者 黄显凯 朱渝军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9年第11期840-843,共4页
目的探讨军事医学救援在我国灾害救援中的作用。方法总结汶川地震医学救援的经验,分析军事医学救援在我国灾害救援中的作用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军事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的措施。结果汶川大地震医学救援过程中,军事医学救援工作运... 目的探讨军事医学救援在我国灾害救援中的作用。方法总结汶川地震医学救援的经验,分析军事医学救援在我国灾害救援中的作用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军事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的措施。结果汶川大地震医学救援过程中,军事医学救援工作运用大批量伤员的早期检伤分类、分级救治等技术优势,在伤员早期救治及脏器并发症防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同时也反映出军事医学救援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结论在新的形势下应不断加强军事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学习国际先进救援理论和技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加强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加强灾害侦察和信息收集能力,为医学救援指挥决策、灾后分析总结和科学研究提供准确依据;完善医学救援预案;军地结合,平战结合,将各具特色的军地救援力量统筹整合,建立统一指挥、密切合作、协同作战机制;作好灾害救援对提高军事医学及野战外科学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医学救援 地震 灾害 医疗 防疫
下载PDF
严重创伤病人ICU治疗期间再手术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显凯 张连阳 +1 位作者 周健 朱渝军 《创伤外科杂志》 2007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病人ICU治疗期间的再手术治疗。方法2000年1月~2006年12月对76例严重创伤病人在ICU治疗期间行再次手术治疗,其中58例为多发伤,ISS〉16分16例,≥25分42例;18例为单发伤,AIS评分均〉3分。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早期急诊...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病人ICU治疗期间的再手术治疗。方法2000年1月~2006年12月对76例严重创伤病人在ICU治疗期间行再次手术治疗,其中58例为多发伤,ISS〉16分16例,≥25分42例;18例为单发伤,AIS评分均〉3分。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早期急诊手术,其中43例早期行确定性手术,33例因伤情特别危重而行损害控制手术。在ICU治疗期间行损害控制手术的病人根据情况行确定性手术,40例常规手术的病人发生应激性溃疡、肠瘘、胸腹腔脓肿、胆囊坏疽、出血等继发性病变而行再次手术治疗。结果59例救治成功,救治成功率达77.6%;17例死亡,早期死亡主要原因为原发性损伤过重直接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后期主要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严重创伤病人在ICU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诊断需要手术解决的继发性病变,一旦确定应及时手术治疗;行损害控制手术的病人需进一步完善诊断,尽量在48小时内行确定性手术,对全身情况不稳定、伤情复杂的病人,宜行分期多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重症监护 损害控制 手术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F1+2、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渝军 黄显凯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37-840,共4页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与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例...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与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例)与未并发DIC组(33例)。另10例健康人设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其余组分别于伤后1、3、7d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F1+2浓度,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免疫比浊分析方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轻伤与重伤组血浆F1+2、D-二聚体水平伤后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伤组又明显高于轻伤组。非DIC组伤后F1+2、D-二聚体水平逐渐降低,DIC组F1+2、D-二聚体水平持续升高并显著高于非DIC组。血浆F1+2、D-二聚体水平在伤后1、3、7d均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创伤后急性期F1+2、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后DIC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F1+2、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早期预测创伤后DIC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处创伤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酶原片段1+2 D-二聚体
原文传递
创必复生物蛋白海绵对创面止血及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显凯 朱渝军 王韬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0-390,共1页
生物蛋白海绵是利用胶原蛋白或猪脑组织和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蛋白制成的医用活性材料,可促进新毛细血管生成和组织再生,从而促进创面组织修复。我科于2006年1~6月使用创必复生物蛋白海绵(辽宁绿谷药械有限公司)治疗创伤性创... 生物蛋白海绵是利用胶原蛋白或猪脑组织和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蛋白制成的医用活性材料,可促进新毛细血管生成和组织再生,从而促进创面组织修复。我科于2006年1~6月使用创必复生物蛋白海绵(辽宁绿谷药械有限公司)治疗创伤性创面,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蛋白海绵 创面止血 创必复 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愈合 活性材料 胶原蛋白 组织再生
原文传递
腹膜后巨大恶性副节瘤1例报道
18
作者 陈刚 朱渝军 +4 位作者 吴国庆 杨日高 谭云火 颜家强 陈焱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F0003-F0003,共1页
病例资料患者.男,50岁,因“左中腹隐痛10个月,加重伴恶心1个月”入院,以脐周阵发性隐痛为主要表现。查体:T36.6℃P94次/min.R20次/min,BP125/80mmHg(1mmHg=0.133kPa);腹平软。
关键词 腹膜后 副节瘤 恶性 病例资料 主要表现 腹隐痛 阵发性
原文传递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nd levels of plasma thrombinogen segment 1+2, D-dimer, and thrombomodulin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juries 被引量:6
19
作者 朱渝军 黄显凯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9年第4期203-209,共7页
关键词 创伤 治疗方法 血管 凝血 静脉血
原文传递
Damage control surgery for severe thoracic and abdominal injuries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显凯 朱渝军 张连阳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7年第5期279-283,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damage control surgery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thoracic and abdominal injurie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done on 37 patients with severe thoracic and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damage control surgery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thoracic and abdominal injurie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done on 37 patients with severe thoracic and abdominal injuries who underwent damage control surgery from January 2000 to October 2006 in our department. There were 8 cases of polytrauma ( with thoracic injury most commonly seen), 21 of polytrauma (with abdominal injury most commonly seen) and 8 of single abdominal trauma. Main organ damage included smashed hepatic injuries in 17 cases,posterior hepatic veins injuries in 8, pancreaticoduodenal injuries in 7, epidural or subdural hemorrhage in 4,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of brain in 5, severe lung and bronchus injuries in 4, pelvis and one smashed lower limb wound in 3 and pelvic fractures and retroperitoneal hemorrhage in 6. 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 was 28-45 scores (38.4 scores on average), abbreviated injury scale (ALS) ≥ 4.13. The patients underwent arteriography and arterial embolization including arteria hepatica embolization in 4 patients, arteria renalis embolization in 2 and pelvic arteria retroperitoneal embolization in 7. Once abbreviated operation finished, the patients were sent to ICU for resuscitation. Twenty-four cases underwent definitive operation within 48 hours after initial operation, 5 underwent definitive operation within 72 hours after initial operation, 2 cases underwent definitive operation postponed to 96 hours after initial operation for secondary operation to control bleeding because of abdominal cavity hemorrhea.Two cases underwent urgent laparotomy and decompression because of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nd 2 cases underwent secondary operation because of intestinal fistulae (1 case of small intestinal fistula and 1 colon fistula) and gangrene of gallbladder.Results: A total of 28 patients survived, with a survival rate of 75.68%, and 9 died (4 died within 24 hours and 5 died 3-9 days after injury). The trauma deaths at the early stage were caused by severe primary injuries resulting in failure of respiration and circulation, while mortality at the later stage was caused by multiple organ failure.Conclusions: Damage control surgery is important for the treatment against severe thoracic and abdominal injuri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urgeon should select the reasonable auxiliary examination before operation, and take the proper time to perform damage control and definitive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oracic injuries Abdominal injuries SURGERY Damage contro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