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八株禽副粘病毒Ⅰ型的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原性 被引量:6
1
作者 李银 刘宇卓 +3 位作者 朱源励 张清娴 张敬峰 沈永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5-270,共6页
为了解禽副粘病毒Ⅰ型不同毒株的某些生物学特性,测定了分离于三黄鸡、乌骨鸡、孔雀、鹅、鸭等不同宿主的7株禽副粘病毒的血凝特性、血凝解脱时间、鸡胚半数致死量、脑内致病指数、静脉致病指数,并与新城疫病毒强毒株F48E8进行了比较。... 为了解禽副粘病毒Ⅰ型不同毒株的某些生物学特性,测定了分离于三黄鸡、乌骨鸡、孔雀、鹅、鸭等不同宿主的7株禽副粘病毒的血凝特性、血凝解脱时间、鸡胚半数致死量、脑内致病指数、静脉致病指数,并与新城疫病毒强毒株F48E8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7株禽副粘病毒的毒力除分离自鸭的1株Y01属于弱毒株外,其余6株的毒力均与F48E8相当。为筛选具有优良免疫原性的禽副粘病毒Ⅰ型病毒株,用包括F48E8在内的8株病毒分别制备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40日龄SPF鸡,用21 d后的血清进行交叉血凝抑制试验,用免疫鸡进行交叉攻毒试验。由交叉血凝抑制价计算出的“优势”标准(D)和交叉攻毒保护结果得知,8株禽副粘病毒的免疫原性有很大差异,SHJ00对8株禽副粘病毒的D值均大于、等于1.0,有较高的攻毒保护率,免疫原性最佳;F48E8、SHJ02、E01、KQ02、Y03、Y01依次降低;WG J02对其它7株病毒的D值均小于1.0,攻毒保护率最低,免疫原性最差。这一结果为研制对该病有效的疫苗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副粘病毒Ⅰ型 生物学特性 免疫原性
下载PDF
抗H9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
2
作者 李银 刘宇卓 +2 位作者 张敬峰 沈永林 朱源励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7-130,共4页
以灭活的H9亚型禽流感NJ01病毒株作为抗原,按常规方法免疫BALB/c鼠,最后一次免疫后第3d取脾细胞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采用HI进行筛选,检出18个阳性孔,阳性率为4.69%。对其中的3个阳性值较高的孔进行3次克隆,最终获得3株单克... 以灭活的H9亚型禽流感NJ01病毒株作为抗原,按常规方法免疫BALB/c鼠,最后一次免疫后第3d取脾细胞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采用HI进行筛选,检出18个阳性孔,阳性率为4.69%。对其中的3个阳性值较高的孔进行3次克隆,最终获得3株单克隆细胞,分别命名为1E1、2E10和3G2。通过与新城疫病毒、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H5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HI试验,证明1E1、2E10和3G2分泌的抗体具有特异性。经连续1个月的体外培养和两次冻存复苏仍能稳定地分泌抗H9亚型禽流感Hl抗体,3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均为IgG1,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92—108条,平均97条。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和腹水对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Hl值分别为2^5~2^8和2^12~2^14.PD50分别10^-2~10^-1.67和10^-4~10^-3.3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禽流感的快速诊断、预警预报和病毒的抗原性分析等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9亚型禽流感病毒 单克隆抗体 HI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