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迈向跨喜马拉雅地区主义:一种理论尝试
- 1
-
-
作者
朱源帅
-
机构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
出处
《南亚研究季刊》
2024年第3期119-136,160,共19页
-
基金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重大专项“区域国别学视角下跨喜马拉雅地区合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CJJ24ZD76)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跨喜马拉雅地区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政治上往来密切,经济上贸易频繁,人文上交流深入。建构跨喜马拉雅地区主义,有益于增进地区各国相互理解,推动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丰富国际合作内涵,共享地区发展与合作成果。自2015年起,中国先后发起并举办了“跨喜马拉雅发展论坛”和“‘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由此,跨喜马拉雅地区主义逐渐从理念倡导转化为实践行动。然而,除了一位印度学者对跨喜马拉地区主义有所论述外,目前尚未有中国学者采用这一概念,更不用说对其进行深度理论阐释。为了弥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有必要从比较地区主义、“一带一路”和周边命运共同体等视角,对跨喜马拉雅地区主义作进一步的理论思考,从而为构建跨喜马拉雅命运共同体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路径。
-
关键词
跨喜马拉雅地区主义
比较地区主义
南盟
“一带一路”
-
分类号
D814.1
[政治法律—国际关系]
-
-
题名何谓“跨喜马拉雅”?——一个概念史的考察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朱源帅
-
机构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
出处
《南亚研究季刊》
2023年第4期137-155,160,共20页
-
文摘
作为跨喜马拉雅区域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跨喜马拉雅”译自“Trans-Himalaya”,其原意是“在喜马拉雅山之外”。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首先以之命名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面的一个山系,即我国的冈底斯山。“Trans-Himalaya”主要有三种中文译法,即“外喜马拉雅”“跨喜马拉雅”和“环喜马拉雅”。“外喜马拉雅”是符合赫定原意的译法,但因不符合我国的用法而较少使用。“跨喜马拉雅”先是在赫定原意上被翻译使用,尔后成为一个地区主义概念。“环喜马拉雅”则自始远离其原意,先是作为一个区域研究的“世界地区”概念来使用,最后也转化为一个地区主义概念。梳理“Trans-Himalaya”的概念源流,辨析其中文译法的意涵和用法,可以为跨喜马拉雅区域研究奠定概念性基础。
-
关键词
喜马拉雅
跨喜马拉雅
区域研究
地区主义
-
分类号
D814.1
[政治法律—国际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