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导针引导微创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 被引量:5
1
作者 罗涛 朱纯权 +1 位作者 江哲珍 余黎 《临床外科杂志》 2020年第4期331-333,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硬膜外穿刺导针引导,微创小切口缝合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手术疗效。方法急性跟腱断裂病人29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导针引导微创小切口缝合组16例,传统开放缝合组13例。病人于伤后5小时~5天内行跟腱手术修补,术后行个性... 目的探讨应用硬膜外穿刺导针引导,微创小切口缝合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手术疗效。方法急性跟腱断裂病人29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导针引导微创小切口缝合组16例,传统开放缝合组13例。病人于伤后5小时~5天内行跟腱手术修补,术后行个性化长腿及短腿石膏固定,功能锻炼1~2个月;所有病人随访至少1年;比较病人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腓肠神经损伤,跟腱再断裂)和术前、术后1年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AOFAS)及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结果传统开放缝合组手术时间为(48.91±12.56)分钟,微创组(41.78±9.56)分钟,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术后腓肠神经损伤及跟腱再断裂情况,传统组在随访期间出现3例皮肤感染坏死/延迟愈合;截至随访结束,两组病人术前术后AOF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AOFAS及AT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针引导下微创治疗跟腱断裂手术时间略长,但与常规手术比较,能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断裂 微创 硬膜外穿刺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修复骺板缺损的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邓玲珑 成昊 +3 位作者 余黎 朱纯权 陶圣祥 邓凯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21-1724,共4页
目的探讨SD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来源外泌体(Exos)修复骺板缺损的相关机制。方法通过超离心提取鼠BMSCs来源的Exos,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负载的Exos(PLGA-Exos)支架,扫描电镜对支架进行表征。提取鼠软骨细胞,探究PLGA-E... 目的探讨SD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来源外泌体(Exos)修复骺板缺损的相关机制。方法通过超离心提取鼠BMSCs来源的Exos,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负载的Exos(PLGA-Exos)支架,扫描电镜对支架进行表征。提取鼠软骨细胞,探究PLGA-Exos/RAW264.7细胞/软骨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巨噬细胞及软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将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A、B、C 3组,构建胫骨近端骺板缺损模型,将PLGA负载的BMSCs-Exos缓释棒(A组)及无Exos负载的PLGA棒(B组)分别填塞于骺板缺损区,C组为对照组(无填塞)。术后6周获取鼠胫骨标本,通过影像学X线分析、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巨噬细胞表型蛋白[M1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2型:Arg-1]染色,评估骺板缺损的修复效果。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LGAs支架为三维多孔结构,孔隙分布均匀,具有较高的连通性。Exos被成功加载至PLGA中。PCR结果发现,在炎症微环境中,与对照组比较,BMSCs-Exos调控巨噬细胞高表达M2表型蛋白Arg-1(7.12±1.01比1.00±0.03,t=10.47,P<0.01),且促进软骨细胞COL-2及Sox9基因mRNA表达(8.25±0.74比1.00±0.12,t=16.84,P<0.01;4.64±0.16比1.00±0.01,t=38.64,P<0.01)。术后6周胫骨标本影像学及组织学分析显示,A组骺板缺损区可见结构致密、与正常骺板结构及功能相似新生透明软骨组织,B组骺板缺损区新生组织由大量的纤维组织及少量的透明软骨组成,C组骺板缺损区骨桥形成。骺板损伤区巨噬细胞相关的表型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组M2型巨噬细胞表型蛋白Arg-1染色呈阳性显色反应,M1型巨噬细胞表型蛋白iNOS染色为阴性;B组少量细胞质基质被Arg-1抗体染为弱阳性,iNOS染色为阴性;C组Arg-1抗体染色为阴性,而iNOS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在炎症微环境中,BMSCs-Exos调控巨噬细胞向M2型编程,促进骺板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巨噬细胞 骺板 修复
原文传递
体外冲击波促进三维培养软骨细胞增殖与表型维持
3
作者 朱纯权 刘华麒 +1 位作者 余国荣 曾忠华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00-903,共4页
目的探讨冲击波对三维培养软骨细胞增殖和抑制去分化的作用。方法构建海藻酸盐封装的软骨细胞微球,用不同强度冲击波(分5组:空白对照组、1 bar组、2 bar组、3 bar组、5 bar组,1 bar=100 kPa)刺激,观察平面与三维、静态与动态培养下软骨... 目的探讨冲击波对三维培养软骨细胞增殖和抑制去分化的作用。方法构建海藻酸盐封装的软骨细胞微球,用不同强度冲击波(分5组:空白对照组、1 bar组、2 bar组、3 bar组、5 bar组,1 bar=100 kPa)刺激,观察平面与三维、静态与动态培养下软骨细胞形态。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和钙黄绿素(Calcein AM)-碘化丙啶(PI)活死细胞染色检测不同时间点软骨细胞增殖凋亡。PCR检测软骨相关标志物Ⅰ型胶原(Col-Ⅰ)、Ⅱ型胶原(Col-Ⅱ)、蛋白聚糖(Aggrecan)表达。组织学染色观测软骨细胞形态与基质表达,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三维培养的软骨细胞在冲击波刺激下保持圆形形态,存活良好。低能量能够刺激细胞增殖,达到3 bar或以上时,细胞死亡增多,存活率下降。静态组第14天Col-Ⅰ表达明显高于第1天(3.687±0.156,t=14.240,P<0.01),与动态组第14天比较(2.887±0.424,t=3.0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7天和第14天静态组Col-Ⅱ(0.334±0.100和0.140±0.046)与动态组(0.677±0.146和0.363±0.11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63、3.231,P<0.05);静态组Aggrecan在第14天下降明显(0.077±0.050),低于动态组(0.247±0.085,t=2.979,P<0.05)。阿尔新蓝和番红O组织学染色观察到刺激组软骨细胞密集分布和相关糖胺聚糖产物的沉积。结论体外冲击波刺激能够更好地维持体外三维培养软骨细胞的表型,抑制去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动态三维培养 体外冲击波 去分化
原文传递
经外侧入路带血供的1/2腓骨瓣用于踝关节融合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胡桑 谢哲 +3 位作者 朱纯权 邓宇 余国荣 余黎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08-514,共7页
目的探讨经外侧入路带血供的1/2腓骨瓣用于踝关节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创伤与显微骨科收治的经外侧入路行踝关节融合的患者54例,其中,应用带血供的1/2腓骨瓣踝关节融合术27例(腓骨瓣组)... 目的探讨经外侧入路带血供的1/2腓骨瓣用于踝关节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创伤与显微骨科收治的经外侧入路行踝关节融合的患者54例,其中,应用带血供的1/2腓骨瓣踝关节融合术27例(腓骨瓣组),应用外侧钢板的踝关节融合术27例(钢板组)。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手术,通过融合成功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术后患者通过门诊复查随访。结果两组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6个月时腓骨瓣组有24例达到骨性愈合,融合成功率为88.9%,钢板组有17例达到骨性愈合,融合成功率为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腓骨瓣组27例全部达到骨性愈合,融合成功率为100.0%,钢板组有23例达到骨性愈合,有4例患者未愈合,融合成功率为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瓣组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的AOFAS评分分别为(41.3±12.0)分、(65.6±5.6)分、(79.1±7.0)分,钢板组相同时间点的评分分别为(40.8±11.3)分、(64.5±4.1)分、(69.3±7.2)分,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的得分差异,腓骨瓣组明显高于钢板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瓣组术前VAS评分为(7.6±1.3)分,钢板组术前VAS评分为(7.5±1.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术后1年VAS评分为(1.8±0.9)分,腓骨瓣组术后1年VAS评分为(1.9±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外侧入路带血供的1/2腓骨瓣踝关节融合术的并发症少,且融合成功率高于经外侧入路钢板固定的踝关节融合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血供腓骨瓣 终末期 踝关节炎 踝关节融合 外侧入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