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MI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萌 王晓曦 +3 位作者 王亚珍 李岩 朱缘军 王进华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719-723,共5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检测的应用价值,并对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经超声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600例患者,均进行SMI检查,并以SMI...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检测的应用价值,并对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经超声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600例患者,均进行SMI检查,并以SMI检查到斑块内有无新生血管形成分为新生血管形成组144例和无新生血管形成组456例,比较2组基本资料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新生血管形成组年龄≥60岁、吸烟史、饮酒史、2型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冠心病史、BMI≥24.5比例均大于无新生血管形成组(P<0.05);新生血管形成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均高于无新生血管形成组(P<0.05);新生血管形成组斑块数量、斑块长度、斑块厚度、低回声斑块数目、重度管腔狭窄、斑块内血流增强分级均明显大于或多于无新生血管形成组(P<0.05);有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冠心病史、2型糖尿病史以及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收缩压、C反应蛋白升高是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SMI技术能够准确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情况,有不良既往史,有血糖、血压、血脂及C反应蛋白过高者容易促使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形成,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规避上述危险因素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新生血管形成 超微血管成像 危险因素
下载PDF
HMGB1在狼疮性肾炎肾小球细胞外基质沉积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冉 田月新 +6 位作者 赵璐 苗心妍 封晓娟 李玉哲 朱缘军 王紫薇 刘淑霞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8期1369-1375,共7页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病理改变多种多样,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是多数LN患者的终末阶段,因此,该研究探讨了肾小球硬化的原因及机制。该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发现,与癌旁远端正常组织相比,LN肾组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病理改变多种多样,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是多数LN患者的终末阶段,因此,该研究探讨了肾小球硬化的原因及机制。该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发现,与癌旁远端正常组织相比,LN肾组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与IV型胶原蛋白(collagen IV,Col IV)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且二者呈明显正相关;ELISA技术检测结果发现,甘草酸及Box A均可抑制由狼疮性肾炎患者置换血浆所诱导的人系膜细胞培养上清中FN蛋白表达的上调;Western blot及IP检测显示,高迁移率组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可与HMC表面的RAGE结合并上调其表达水平。综上所述,研究者推测,HMGB1可能先与系膜细胞表面的RAGE结合,继而诱导系膜细胞细胞外基质沉积,从而参与LN肾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HMGB1 RAGE 系膜细胞 细胞外基质沉积
原文传递
降压治疗的非主流获益:预防痴呆
3
作者 王蒙 李刚 朱缘军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27-1129,共3页
对于高血压患者,有效的降压能够明显降低心、脑、肾等重要脏器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这种降压治疗的主流获益已经为大家广泛认可,然而,对于降压治疗是否能预防痴呆这一非主流获益尚未达成共识,本文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降压治疗 痴呆 预防 血管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 人口老龄化 危险因子 控制血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