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界”理论视野下的当代紫砂生产惯例研究
1
作者 朱翊叶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3年第4期41-46,共6页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于21世纪前后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在国家传统文化复兴热潮的推动下,宜兴紫砂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紫砂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大师泛滥、评选黑幕、代工、作伪等一些负面的文化与社会现象,背后...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于21世纪前后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在国家传统文化复兴热潮的推动下,宜兴紫砂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紫砂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大师泛滥、评选黑幕、代工、作伪等一些负面的文化与社会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紫砂文化生产中集体性与个体性的模糊不清。文章借用霍华德·贝克尔“艺术界”的理论视角对这些现象进行审视,通过论述紫砂行业的现代生产组织形式与文化生产的合作网络,归纳生产惯例的演化逻辑,反思紫砂文化生产的集体性与个体性后认为:成型(制壶)艺人与其他行动者的互动生成了行业的惯例,促使消费者形成了“成型艺人等于紫砂壶制作者”的观念。然而,当代的紫砂行业以市场化、商品化为逻辑运行,意味着紫砂的文化商品不仅仅是个人制作的产物,同时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成型(制壶)艺人既是生产的责任者也是文化资本的占有者,在该场域中占有主导型的地位。所以,区分传统工艺的集体性与个体性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当下传统工艺领域出现的许多社会与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兴紫砂 艺术界 传统手工艺 惯例 集体性 个体性
下载PDF
社会转型背景下手工艺传承方式的变迁与思考——以宜兴紫砂陶手工制作技艺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朱翊叶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29-133,共5页
宜兴紫砂陶手工制作技艺在经历了社会转型之后,其传承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了探清这一问题,笔者通过田野考察所得来的资料,分析和叙述宜兴紫砂手工制作技艺在当下的传承现状,加之与传统手工艺传承方式的对比,得出了手艺人学艺途径多元... 宜兴紫砂陶手工制作技艺在经历了社会转型之后,其传承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了探清这一问题,笔者通过田野考察所得来的资料,分析和叙述宜兴紫砂手工制作技艺在当下的传承现状,加之与传统手工艺传承方式的对比,得出了手艺人学艺途径多元化,学艺主动权回归学艺者本身的结论。同时,笔者认为保护技艺活态传承的方式在于营造技艺生存的环境,而这一环境则需要多种职业共同建立,且在这些职业之中,学者的责任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兴紫砂 手工技艺 传承方式
下载PDF
宜兴市丁蜀镇潜洛村紫砂生产合作社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朱翊叶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97-100,共4页
江苏省宜兴市是以紫砂壶为代表的紫砂制品的原产地。改革开放以来,宜兴市丁蜀镇以丰富的紫砂陶土资源、发达、完备的陶瓷制造产业链和悠久厚实的紫砂文化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前来打工淘金,我国上世纪80年代发轫那场经济改革大潮中江苏成为... 江苏省宜兴市是以紫砂壶为代表的紫砂制品的原产地。改革开放以来,宜兴市丁蜀镇以丰富的紫砂陶土资源、发达、完备的陶瓷制造产业链和悠久厚实的紫砂文化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前来打工淘金,我国上世纪80年代发轫那场经济改革大潮中江苏成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以紫砂行业为龙头产业的宜兴市也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高潮。随着9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的解体这些外地人是离开了宜兴,还是继续在宜兴生活?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人的现状是怎么样的?他们是如何推动紫砂产业进行革新、又是如何发扬和传承紫砂文化的?本文将运用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以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丁蜀镇潜洛村紫砂生产合作社内的紫砂手工业作坊为研究对象,对作坊的构成、经营的方式、人员的结构、家庭的分工等进行分析,探究其日常生活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陶工"们对紫砂文化传播的价值与贡献。也为紫砂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和新的方向,为紫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波助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兴 紫砂陶 手工艺技艺 田野考察
下载PDF
非遗的产业化保护与非遗生态的构建——以宜兴紫砂的发展现状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朱翊叶 王拓 《中国艺术时空》 2018年第5期67-74,共8页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作为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历史上就一直和市场走的很近,改革开放至今几乎没有出现过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这个国家力量很少介入,仅仅依靠市场作用逐步发展的非遗产业,其在产业化过程中出...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作为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历史上就一直和市场走的很近,改革开放至今几乎没有出现过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这个国家力量很少介入,仅仅依靠市场作用逐步发展的非遗产业,其在产业化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问题的原因又是什么。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为其他非遗行业起借鉴作用,也可以为研究非遗的产业化保护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将对宜兴紫砂产业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进行叙述,探讨模具、机器对紫砂技艺的影响,并且提出"非遗生态"这一概念,认为非遗是由学者、非遗传承人、艺术家、商人、记者、政府官员以及广大的爱好者们等各行各业的人合力共同保护的活态生命体。在"非遗生态"之中尤其需要的是学者的深入研究以及持续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兴 紫砂陶 手工艺技艺 田野考察
下载PDF
非遗口述史视野下当代宜兴陶瓷行业转型历程的回顾——以紫砂艺人W先生的人生经历为个案
5
作者 朱翊叶 《创意设计源》 2020年第6期22-26,共5页
作为一项非遗口述史的文本实践研究,为对20世纪90年代宜兴陶瓷行业转型的经过进行最大限度的真实还原,描述出转型过程中的种种细节,采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选取宜兴紫砂艺人W先生的人生经历为个案,将口述文本与文献资料进行对照。在此基... 作为一项非遗口述史的文本实践研究,为对20世纪90年代宜兴陶瓷行业转型的经过进行最大限度的真实还原,描述出转型过程中的种种细节,采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选取宜兴紫砂艺人W先生的人生经历为个案,将口述文本与文献资料进行对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整个历程进行分析,尝试解读出影响行业转型的内部因素。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为手艺人建构了自由宽松的贸易环境的同时,给予了手艺人思想上的解放,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成为了宜兴陶瓷行业国营工厂和集体制企业大规模停产、改制发生的内部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口述史 文本实践 陶瓷行业转型 个人史
下载PDF
论吴歌中性与爱情的象征
6
作者 朱翊叶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第1期209-210,共2页
吴歌指的是用吴语演唱的、流传于江浙等吴语地区的民间歌谣。作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明朝时期冯梦龙的《挂枝儿》,到顾颉刚先生的《吴歌甲集》,再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许多先人... 吴歌指的是用吴语演唱的、流传于江浙等吴语地区的民间歌谣。作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明朝时期冯梦龙的《挂枝儿》,到顾颉刚先生的《吴歌甲集》,再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许多先人和前辈们将吴歌的歌词用吴地的方言记录,形成了很多文本,努力追求原生态的保护和传承。笔者通过研究这些文本中吴歌的歌词后发现,大部分的内容是以表现男女爱情为主。而本文则集中关注歌词中出现的涉及“爱”和“性”的象征,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这些象征和象征物进行归类整理,试图分析出吴地人民的爱情观以及揭示吴歌歌词中所反映出吴地人民的生活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歌 象征
下载PDF
高校日语泛读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7
作者 朱翊叶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第11期70-71,共2页
本文介绍了高校日语专业泛读教学对日语学习的重要性和目前日语泛读教育中可能会出现的几个问题,提出在日语泛读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无锡元素可以使日语泛读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日语泛读 教改 探索与实践
下载PDF
宜兴紫砂手工艺的复兴与新时代的作坊——以丁蜀镇潜洛村为例
8
作者 朱翊叶 《中华文化画报》 2018年第B07期102-107,共6页
传统意义上的陶瓷作坊被认为是单独作业且不能进行批量化生产的。工业时代,工厂实现了成批量、大规模的生产,在提高了生产能力的同时取代了"过时"的作坊。但是历史证明九十年代以后工厂的倒闭并没有让紫砂行业消亡。
关键词 宜兴紫砂 作坊 手工艺 批量化生产 工业时代 生产能力 九十年代 工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