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气候变化对喜旱莲子草和莲草直胸跳甲潜在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魏玉坤 门永亮 朱耿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33,共6页
为了探究气候变化场景下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适宜生态空间和潜在地理分布的变化,采用构建MaxEnt生态位模型的方法,模拟了当前气候下2个物种的潜在分布区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对其... 为了探究气候变化场景下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适宜生态空间和潜在地理分布的变化,采用构建MaxEnt生态位模型的方法,模拟了当前气候下2个物种的潜在分布区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对其潜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与喜旱莲子草的潜在分布相比,莲草直胸跳甲的潜在分布范围较大.未来气候场景下,预计喜旱莲子草适生区面积减少10.16%,新增27.69%,其17.53%的适生区分布范围会发生变化;预计莲草直胸跳甲适生区面积减少1.02%,新增15.52%,其14.50%的适生区分布范围会发生变化.2个物种在不同未来环境变量下的适生区面积均大于当前的潜在分布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喜旱莲子草 莲草直胸跳甲 适生区 气候变化 潜在分布
下载PDF
周氏啮小蜂对阿维菌素胁迫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2
作者 金欣 覃东玉 +6 位作者 刘新宇 张天天 任睿 郭美琪 李敏 朱耿平 潘丽娜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29,共8页
为探究农林生产常用杀虫剂对周氏啮小蜂的胁迫效应,通过药膜法评估阿维菌素对周氏啮小蜂的安全性,并利用转录组测序分析阿维菌素胁迫下周氏啮小蜂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表明:(1)田间使用浓度的阿维菌素对周氏啮小蜂的毒力作用较低,属于低... 为探究农林生产常用杀虫剂对周氏啮小蜂的胁迫效应,通过药膜法评估阿维菌素对周氏啮小蜂的安全性,并利用转录组测序分析阿维菌素胁迫下周氏啮小蜂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表明:(1)田间使用浓度的阿维菌素对周氏啮小蜂的毒力作用较低,属于低风险性农药,高浓度阿维菌素胁迫对周氏啮小蜂有短期触杀作用;(2)与对照组相比,LC_(10)和LC_(30)浓度阿维菌素胁迫下,对周氏啮小蜂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80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3个基因表达上调,772个基因表达下调;(3)GO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在细胞过程、代谢过程、膜和膜成分、分子结合和催化活性方面均显著富集;(4)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以及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代谢通路显著富集;(5)对细胞色素P450相关基因的RT-qPCR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阿维菌素胁迫下CcCYP9AG3和CcCYP9AG4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说明细胞色素P450基因家族尤其是CYP9家族参与了周氏啮小蜂对阿维菌素的胁迫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氏啮小蜂 阿维菌素 毒力评估 胁迫响应 转录组测序
下载PDF
基于Maxent和GARP模型的日本双棘长蠹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朱耿平 刘晨 +1 位作者 李敏 刘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1-586,共6页
【目的】日本双棘长蠹Sinoxylon japonicum是一种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该虫自1981年首次报道于云南昆明以来,先后在中国的10多个省市被发现。近年来该害虫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等地对国槐Sophora japonica的危害日趋严重。【方法】在本研... 【目的】日本双棘长蠹Sinoxylon japonicum是一种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该虫自1981年首次报道于云南昆明以来,先后在中国的10多个省市被发现。近年来该害虫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等地对国槐Sophora japonica的危害日趋严重。【方法】在本研究中,作者按时间顺序梳理了日本双棘长蠹在中国的分布记录,根据日本双棘长蠹已有分布记录及其主要寄主植物国槐在我国的种植区域采用了Maxent和GARP两种生态位模型对日本双棘长蠹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日本双棘长蠹在中国南方地区呈零星分布,而在中国北方地区较为集中。分布记录的报道时间呈现出由南向北和自东向西的局势,推测这种分布格局是由于其寄主植物所导致的:中国北方地区危害严重可能与国槐在中国北方的集中种植有关,寄主树苗在不同地区间的调运是其种群扩散主要原因。基于生态位模拟的结果显示日本双棘长蠹在中国具有较大的适宜生态空间,潜在地理分布范围较广,从北到南其适生区主要有:辽宁西部、北京、天津、宁夏、河北、山西南部、山东、陕西、江苏、安徽、湖北、重庆、浙江、江西、湖南以及四川和贵州西北部。【结论】这些地区间的树苗转运需要做好检验检疫工作,以防止日本双棘长蠹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双棘长蠹 生态位模型 潜在分布 MAXENT GARP 动物地理区系
下载PDF
ROC曲线形状在生态位模型评价中的重要性——以美国白蛾为例 被引量:43
4
作者 朱耿平 范靖宇 +2 位作者 王梦琳 陈敏 乔慧捷 《生物安全学报》 2017年第3期184-190,共7页
【目的】生态位模型在生物地理学、入侵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被越来越多地用于预测物种潜在分布和现实分布的研究中。本文以美国白蛾为例介绍pROC方案在生态位模型评价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以期对物种潜在分布预测进行... 【目的】生态位模型在生物地理学、入侵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被越来越多地用于预测物种潜在分布和现实分布的研究中。本文以美国白蛾为例介绍pROC方案在生态位模型评价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以期对物种潜在分布预测进行合理的评价,促进生态位模型在我国的合理运用和发展。【方法】介绍ROC曲线和AUC值基本原理,总结其在生态位模型评价中的应用,从物种存在分布点和不存在分布点的可信度出发,分析AUC值用于模型评价的优点和不足,最后介绍局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线下面积方案(pROC方案)来弥补传统AUC值的不足。【结果】AUC值虽独立于阈值,但因其综合灵敏度和特异度,而屏蔽这2个指标各自的特征,不能分别评估预测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对遗漏率和记账错率不能进行权衡,会误导使用者对模型的评价。与AUC值相比,ROC曲线的形状更具有价值,蕴含丰富的模型评价信息。【结论】模型评价需要将灵敏度和特异度区别对待,ROC曲线形状比AUC值在生态位模型评价中更为重要,pROC方案相对于传统AUC值具有优势,但容易对过度模拟做出不当判断。模型评价与作者研究目的密切相关:当以预测物种潜在分布为目的时(如入侵物种潜在分布、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和谱系生物地理学),模型评价应当给予灵敏度(或者遗漏率)更多的权重;当以预测物种现实分布为目的时(如保护区界定和濒危物种引入),模型评价应当给予灵敏度和特异度同等的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模型 灵敏度 特异度 ROC曲线 AUC值 遗漏错误 记账错误
下载PDF
典型草原放牧活动对蝽类昆虫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朱耿平 邢杏 +3 位作者 刘琳 陈亦彤 伊文博 刘强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66-70,共5页
为揭示草原放牧对蝽类昆虫活动的影响,并寻找典型草原放牧活动轻重的指示性昆虫,分别于2012年7月和8月在我国锡林浩特典型草原的牧压梯度样地上进行蝽类昆虫的采集,并进行种类鉴定和定量分析.研究期间共采集蝽类昆虫4 254头,计8科28种,... 为揭示草原放牧对蝽类昆虫活动的影响,并寻找典型草原放牧活动轻重的指示性昆虫,分别于2012年7月和8月在我国锡林浩特典型草原的牧压梯度样地上进行蝽类昆虫的采集,并进行种类鉴定和定量分析.研究期间共采集蝽类昆虫4 254头,计8科28种,其中植食性昆虫26种,捕食性昆虫2种.研究发现,随着放牧强度(SR)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不同蝽类昆虫对放牧的响应存在差异,有的蝽类昆虫对放牧的干扰较为敏感,只出现在低放牧强度样地,如窄长毛菊网蝽;有的表现出季节性差异,如柴翅果蝽只出现在7月份的低放牧强度样地,而蓬盲蝽只在8月份的低放牧强度样地出现.条赤须盲蝽、离缘蝽、类原姬蝽、黄边迷缘蝽和红楔异盲蝽在7个牧压梯度样地上均能生存.窄长毛菊网蝽在7、8月份均出现在SR≤3.0的样地上,且对放牧强度敏感,因此将窄长毛菊网蝽作为锡林浩特草原放牧活动轻重的指示性昆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蝽类昆虫 物种丰富度 种群密度 指示昆虫
下载PDF
中国鳖土蝽属记述
6
作者 朱耿平 刘国卿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8-92,共5页
记述中国鳖土蝽属Adrisa 3种,即大鳖土蝽Adrisa magna,黑鳖土蝽Adrisa birmana和台湾鳖土蝽Adrisa rawlinsi。其中黑鳖土蝽Adrisa birmana为中国首次记录种,Adrisa nigra在我国的分布实际应属于Adrisa birmana。编制了鳖土蝽属中国已知... 记述中国鳖土蝽属Adrisa 3种,即大鳖土蝽Adrisa magna,黑鳖土蝽Adrisa birmana和台湾鳖土蝽Adrisa rawlinsi。其中黑鳖土蝽Adrisa birmana为中国首次记录种,Adrisa nigra在我国的分布实际应属于Adrisa birmana。编制了鳖土蝽属中国已知种分种检索表,提供了新记录种的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昆虫学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翅目 土蝽科 鳖土蝽属 新记录 中国
下载PDF
四种不同方法提取沙枣花挥发物的成分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丁嘉文 陈易彤 +3 位作者 谢晓 朱耿平 刘向明 刘强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为了探究不同提取方法对沙枣花挥发物化学成分分析的影响,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固相微萃取法、顶空采集法和气囊采集法提取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花的挥发性物质,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别对4种方法提取的挥发物... 为了探究不同提取方法对沙枣花挥发物化学成分分析的影响,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固相微萃取法、顶空采集法和气囊采集法提取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花的挥发性物质,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别对4种方法提取的挥发物质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鉴定。从4种方法提取的沙枣花挥发物质中共检测出51种化合物,其中酯类14种、烷类13种、酚类9种、酮类3种、醇类4种、其它物质8种。顶空收集法、水蒸气提取法、气囊采集法和固相微萃取法提取的挥发物质中分别检出化合物13种、19种、22种和18种,并且用2种(或2种以上)方法提取的沙枣花挥发物质中相同化合物有15种(即:酯类6种、烷类5种、酚类2种、醇类1种、其它物质1种),分别为:反式-肉桂酸乙酯、顺式-肉桂酸乙酯、反式-肉桂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正癸烷、正十二烷、正十四烷、正十六烷、正二十烷、愈创木酚、4,4'-亚甲基双(2,6-二叔丁基苯酚)、2-苯基-1-丙烯、乙酸叶醇酯、肉桂酸异丙酯和苯乙醇。4种方法提取的沙枣花挥发物中均含反式-肉桂酸乙酯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2种化合物,且反式-肉桂酸乙酯的含量较高,分别为83.75%(水蒸气蒸馏法)、14.45%(固相微萃取法)、78.27%(顶空收集法)和56.65%(气囊采集法)。4种方法中气囊采集法提取的沙枣花挥发物质中所含化合物种类最多(22种),而且操作最简单,因此气囊采集法是提取沙枣花挥发物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枣花 水蒸气蒸馏法 固相微萃取法 顶空收集法 气囊采集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下载PDF
入侵害虫西部喙缘蝽和红肩美姬缘蝽在中国的潜在分布 被引量:22
8
作者 赵力 朱耿平 +1 位作者 李敏 刘强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75-78,共4页
为阻止入侵害虫西部喙缘蝽和红肩美姬缘蝽在中国大陆地区建立种群,对这2个物种在中国的生态适宜空间进行分析.基于文献资料构建西部喙缘蝽和红肩美姬缘蝽的分布数据库,即分别在二者的本土分布地区构建Maxent生态位模型,然后将模型转移... 为阻止入侵害虫西部喙缘蝽和红肩美姬缘蝽在中国大陆地区建立种群,对这2个物种在中国的生态适宜空间进行分析.基于文献资料构建西部喙缘蝽和红肩美姬缘蝽的分布数据库,即分别在二者的本土分布地区构建Maxent生态位模型,然后将模型转移并投射至东亚地区,对模型进行检验,进而预测这2种缘蝽在中国的适宜空间.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喙缘蝽和红肩美姬缘蝽在中国占有的生态空间较大,潜在地理分布范围较广.西部喙缘蝽的潜在分布区包括中国的中部地区及西南地区;红肩美姬缘蝽的潜在分布区包括中国中部及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东南沿海也具有较大的分布可能性.由此认为,中国中部沿海地区应加强西部喙缘蝽检疫,东南沿海地区应加强红肩美姬缘蝽检疫,防止这2种缘蝽在中国大陆地区建立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西部喙缘蝽 红肩美姬缘蝽 潜在分布 生态位模型 MAXENT
下载PDF
红缘天牛对沙枣花中8种化合物的EAG及行为反应 被引量:13
9
作者 丁嘉文 刘强 +3 位作者 朱耿平 陈易彤 谢晓 陈艳萍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71-75,共5页
为了研究沙枣花对红缘天牛的引诱效果,采用GC-MS技术分析出沙枣花挥发物合有47种化合物.选取相对分子质量在100~300之间的8种化合物,分别采用单一组分和多组分混合配方对红缘天牛进行EAG和嗅觉行为实验.结果表明:(1)在单一组分不同... 为了研究沙枣花对红缘天牛的引诱效果,采用GC-MS技术分析出沙枣花挥发物合有47种化合物.选取相对分子质量在100~300之间的8种化合物,分别采用单一组分和多组分混合配方对红缘天牛进行EAG和嗅觉行为实验.结果表明:(1)在单一组分不同浓度的EAG实验中,红缘天牛对肉桂酸乙酯的反应最为强烈,且当质量分数为1.00%时红缘天牛的EAG相对反应值最大,除肉桂酸甲酯和愈创木酚反应不明显外,其他化合物均在质量分数为1.00%时EAG反应活性最高;(2)嗅觉行为反应中,红缘天牛对单一组分的8种化合物相对选择率均在质量分数1.00%时最高;(3)邻苯二甲酸二甲酯、肉桂酸乙酯、癸酸酯、芳樟醇、肉豆蔻酸异丙酯和4,4-亚甲基(2,6-叔丁基苯酚)这6种化合物配制成21种混合物,其中配方P、Q在EAG和嗅觉行为反应中效果均较好,这说明邻苯二甲酸二甲酯、肉豆蔻酸异丙酯、肉桂酸乙酯、癸酸酯、芳樟醇这5种化合物在一定的配比情况下对红缘天牛有较好的引诱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缘天牛 沙枣 挥发物 EAG反应 行为反应
下载PDF
入侵害虫椰子木蛾(鳞翅目:木蛾科)在我国的潜在分布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力 李慧琪 +3 位作者 朱耿平 蔡波 李敏 刘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3-100,共8页
【目的】椰子木蛾是椰子等棕榈科植物上的重要食叶类害虫,2013年8月该虫已在我国海南省9个市县、广东省中山市和顺德市及广西防城港等地发现,局部地区已形成种群,其入侵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国家林业局于2014年将其增补为林业危险性有... 【目的】椰子木蛾是椰子等棕榈科植物上的重要食叶类害虫,2013年8月该虫已在我国海南省9个市县、广东省中山市和顺德市及广西防城港等地发现,局部地区已形成种群,其入侵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国家林业局于2014年将其增补为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对该新发现入侵害虫进行潜在分布区的预测,可为实施监测和控制其扩散蔓延提供参考。【方法】首先根据椰子木蛾已有的分布记录对其本土种群和我国入侵种群所占有的气候空间进行对比,分析其入侵过程中生态位的保守性,然后结合其主要寄主植物椰子在我国的种植区域,运用Maxent和GARP 2种相关性方案的生态位模型对椰子木蛾在我国的潜在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椰子木蛾本土种群和我国种群所占有的气候空间有所差别,这种差异是由于本土种群和我国种群所在的地理空间差异造成,椰子木蛾在入侵过程中的生态位保守。基于Maxent和GARP的生态位模型的预测结果差异较大,但二者在我国南部地区的预测比较一致。二者的预测差异主要在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地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二者算法的不同造成的。基于Maxent和GARP的结果均显示,椰子木蛾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沿海地区以及海南的大部分地区,广西中部和南部也具有较大的分布可能性,这些潜在分布区与我国椰子等棕榈科植物的种植区域大体是一致的,二者具有较大的重叠。【结论】沿海地区贸易频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容易助长入侵物种的扩散。椰子木蛾在我国南部适宜地区扩散的可能性较大,应在这些适宜地区开展虫情调查,采取应对措施可有效防止椰子木蛾的进一步扩散,同时我国应对来自椰子木蛾疫区的棕榈植物及繁殖材料进行严格检疫,以防止椰子木蛾的二次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子木蛾 生态位模型 潜在分布 生态位保守性 中国
下载PDF
红缘天牛对沙棘7种挥发物的EAG和嗅觉行为反应 被引量:12
11
作者 曹丽娟 刘强 +4 位作者 朱耿平 李敏 陈艳萍 陈易彤 谢晓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84-88,共5页
为了开发防治红缘天牛(Asias halodendri)的生物诱剂,研究了红缘天牛对不同化合物的反应.选取沙棘的7种挥发物成分,以单一组分和多组分混合配方作用于红缘天牛,观测其嗅觉行为和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表明,7种单一成分中,除了戊醛、2-... 为了开发防治红缘天牛(Asias halodendri)的生物诱剂,研究了红缘天牛对不同化合物的反应.选取沙棘的7种挥发物成分,以单一组分和多组分混合配方作用于红缘天牛,观测其嗅觉行为和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表明,7种单一成分中,除了戊醛、2-甲基丁醛和壬烷3种化合物外,2,3-丁二酮、正辛烷、正十一烷和正庚烷4种化合物对雌性和雄性红缘天牛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引诱活性.而且雌、雄虫均对一定体积分数的2,3-丁二酮和正辛烷具有较强的EAG和嗅觉行为反应.多组分配方实验中,11种配方对红缘天牛均具有引诱活性.雌虫对配方G的EAG相对值最高,为1.46;其次是配方C和E,EAG相对值均超过1.35,3种配方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虫对配方C的EAG相对值最高,为1.45,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其次是配方B和J,EAG相对值分别为1.37和1.40;再次是配方G、H和K,5个配方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种配方中,配方C和G对雌、雄虫均有强烈的引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缘天牛 沙棘 挥发物 嗅觉行为 触角电位
下载PDF
入侵植物长芒苋在中国的潜在分布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慧琪 赵力 +3 位作者 祝培文 张嫣 朱耿平 刘强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57-61,共5页
为了合理分析入侵植物长芒苋(Amaranthuspalmeri)在中国的潜在分布情况,进而阻断其传播扩散,首先对长芒苋在美洲地区、欧洲地区和亚洲地区的气候生态空间进行比较,然后运用生态位模型对其潜在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芒苋在美洲、欧洲... 为了合理分析入侵植物长芒苋(Amaranthuspalmeri)在中国的潜在分布情况,进而阻断其传播扩散,首先对长芒苋在美洲地区、欧洲地区和亚洲地区的气候生态空间进行比较,然后运用生态位模型对其潜在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芒苋在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所占有的生态空间存在差别,但在入侵过程中其在各地区间的生态位是保守的.在全球尺度下,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长芒苋的扩散和蔓延,主要的潜在入侵地区包括南美洲的东南地区、非洲南部地区、欧洲中部地区、印度西北地区以及中东、亚洲东部和澳大利亚东部及西南地区.长芒苋在中国的潜在分布集中在华北平原地区,这些区域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同时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因此建议监控这些地区的长芒苋分布和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长芒苋 生态位保守性 生态位模型 潜在分布 中国
下载PDF
检疫性害虫中对长小蠹在中国的适生区 被引量:10
13
作者 范靖宇 吴哿 +1 位作者 朱耿平 蔡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85,共5页
【目的】中对长小蠹是一种已在我国海南建立种群的外来有害生物,预测其在中国的潜在入侵分布区,可为阻断其传播和早期监测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我国动植物检验检疫信息资源平台,对中对长小蠹在我国入境口岸的截获记录进行检索和统计... 【目的】中对长小蠹是一种已在我国海南建立种群的外来有害生物,预测其在中国的潜在入侵分布区,可为阻断其传播和早期监测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我国动植物检验检疫信息资源平台,对中对长小蠹在我国入境口岸的截获记录进行检索和统计。根据中对长小蠹现有分布记录,选取2组(5个环境变量和9个环境变量)相关性的气候变量,将中对长小蠹的本土生态空间与中国的生态空间进行对比,测试其在我国入侵过程中生态位保守性,然后基于2组环境变量在本土中美洲地区分别构建生态位模型,将其转移至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来检测模型,并预测其在我国的适宜生态空间和潜在分布区。【结果】我国中对长小蠹的截获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口岸,从木制品进口中截获。生态空间比对发现中对长小蠹在我国与其本土所占有的生态空间具有较大的重叠,其在我国的入侵过程中的生态位是保守的,然而与本土空间相比,我国所占有的生态空间存在较大的生态位空缺,表明中对长小蠹在我国的潜在入侵风险较大。在生态位模型预测中,与基于9个环境变量模型的预测相比较,基于5个环境变量的模型预测较为保守,基于2组变量的模型结果均显示中对长小蠹的适生区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南美洲中部、非洲中部、澳洲北部和亚洲中部以及东南亚地区。中对长小蠹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在海南、台湾、广东等地,此外云南和广西南部等地的适生性亦较高。【结论】中对长小蠹在我国海南、台湾、广东等大部分地区存在入侵风险。本次预测结果与当前分布范围一致,这些潜在分布区多聚集在沿海地区,贸易活动频繁,有利于该害虫在入侵地建立种群并扩散;这些高风险地区应开展预警与监测,防止其从海南向大陆扩张或二次入侵。综合潜在分布分析和截获记录统计,我国广东珠江三角地区入侵风险最高,需要密切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对长小蠹 长小蠹科 潜在分布 生态位模型 MAXENT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和绿僵菌对日本双棘长蠹林间防治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晨 朱耿平 +3 位作者 陈易彤 谢晓 丁嘉文 刘强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3-347,共5页
日本双棘长蠹Sinoxylon japonicum是危害国槐和刺槐等园林树木重要的蛀干害虫。本研究采用喷雾法,用含0.1%(体积分数)吐温-80的1.0×109分生孢子/m L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悬液,分别于日... 日本双棘长蠹Sinoxylon japonicum是危害国槐和刺槐等园林树木重要的蛀干害虫。本研究采用喷雾法,用含0.1%(体积分数)吐温-80的1.0×109分生孢子/m L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悬液,分别于日本双棘长蠹生活史的不同时期在林间进行喷雾实验。结果显示,球孢白僵菌的致死效果比绿僵菌好,前者喷药效果最佳的时期为成虫越冬前期;这个时期折枝内虫体校正死亡率为94.1%,僵虫率为75.0%,相对折枝率为48.9%,相对蛀孔率为49.2%。而绿僵菌防治效果最佳时期是成虫羽化期;这个时期折枝内虫体校正死亡率为79.9%,僵虫率为83.3%,相对折枝率为71.0%,相对蛀孔率为5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双棘长蠹 球孢白僵菌 绿僵菌 林间防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和绿僵菌对日本双棘长蠹致病力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晨 谢晓 +3 位作者 陈易彤 丁嘉文 朱耿平 刘强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9-755,共7页
日本双棘长蠹Sinoxylon japonicum在天津等地区是一种重要的园林蛀干害虫。本研究采用寄主枝条浸渍喂养法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与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日本双棘长蠹的致病力。主要结果为:当连续喂养1... 日本双棘长蠹Sinoxylon japonicum在天津等地区是一种重要的园林蛀干害虫。本研究采用寄主枝条浸渍喂养法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与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日本双棘长蠹的致病力。主要结果为:当连续喂养11 d时,在28℃RH80%条件下球孢白僵菌对日本双棘长蠹的侵染效果最好,校正死亡率为88.33%,LT50为5.70 d;而绿僵菌在25℃RH90%条件下的侵染效果最好,校正死亡率为78.33%,LT50为7.27 d。当实验浓度为1×1011分生孢子/mL时,球孢白僵菌和绿僵菌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5%和85%;实验浓度为1×109分生孢子/mL时,球孢白僵菌和绿僵菌的僵虫率分别为43.33%和38.33%。室内实验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和绿僵菌具有防治日本双棘长蠹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绿僵菌 日本双棘长蠹 致病力
下载PDF
入侵害虫蔗扁蛾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梦琳 范靖宇 +1 位作者 李敏 朱耿平 《生物安全学报》 2017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蔗扁蛾是危害巴西木、甘蔗等园林植物和经济作物的重要入侵害虫。该虫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被发现,现已分布在海南、广东和上海等19个省市,并有迅速扩散蔓延的趋势。对入侵害虫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可为实施害虫监测和管理... 【目的】蔗扁蛾是危害巴西木、甘蔗等园林植物和经济作物的重要入侵害虫。该虫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被发现,现已分布在海南、广东和上海等19个省市,并有迅速扩散蔓延的趋势。对入侵害虫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可为实施害虫监测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根据蔗扁蛾已有分布点的记录,分别在4种地理区域构建Maxent生态位模型,并采用加权平均值法对其进行整合,进而分析蔗扁蛾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结果】基于4种地理区域构建的Maxent模型对我国南部地区的预测结果基本一致,4种模型的预测差异主要在新疆北部和西南部、黑龙江东部和西部、吉林西部、山西中部等地区。整合模型显示,华东和华南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较大的分布可能性。【结论】蔗扁蛾在我国尤其是南方具有较大的潜在分布空间。这些地区应警惕蔗扁蛾的入侵,同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扁蛾 入侵物种 生态位模型 加权平均值法 潜在分布
下载PDF
红砂7种挥发物对槐绿虎天牛成虫的引诱活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玲玲 刘强 +4 位作者 王星霁 朱耿平 李敏 高原 侯雯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25-30,共6页
为了研制高效的槐绿虎天牛诱剂,从其成虫寄主植物红砂的挥发物中选取7种化合物,即苯乙醛、2-戊醇、2-戊酮、环庚三烯、异丁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氢乙酰胺,分别研究单一组分和多组分配方对槐绿虎天牛的触角电位(EAG)、嗅觉行为和... 为了研制高效的槐绿虎天牛诱剂,从其成虫寄主植物红砂的挥发物中选取7种化合物,即苯乙醛、2-戊醇、2-戊酮、环庚三烯、异丁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氢乙酰胺,分别研究单一组分和多组分配方对槐绿虎天牛的触角电位(EAG)、嗅觉行为和野外诱集效应.结果表明,7种单一组分中,槐绿虎天牛雌、雄虫均对体积分数为1.000 0%的苯乙醛有最大的EAG反应相对值和相对选择率,体积分数为0.100 0%的2-戊醇和0.010 0%的2-戊酮对雌、雄虫也有较高的引诱活性,其他4种化合物则活性较低甚至具有驱避作用.以3种引诱活性较高的化合物制成的4种复合配方中,配方M(苯乙醛和2-戊酮的体积比为1∶1)和配方N(苯乙醛和2-戊醇的体积比为1∶1)对槐绿虎天牛具有较高的引诱活性和较好的野外诱集效果,且引诱活性高于单一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 槐绿虎天牛 挥发物 EAG 行为反应 野外诱集
下载PDF
动物学实验的多元考核方式的改革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敏 张新玥 +2 位作者 相伟芳 朱耿平 高雯芳 《实验室科学》 2019年第2期131-133,136,共4页
"动物学实验"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巩固和验证动物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而目前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主,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实验报告上,背离了设置课程的初衷。因此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对... "动物学实验"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巩固和验证动物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而目前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主,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实验报告上,背离了设置课程的初衷。因此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对实验报告的内容进行了优化,从而可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实验 优化 多元考核方式 改革
下载PDF
白蛾周氏啮小蜂触角感受器性二型超微结构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伊阳 覃东玉 +5 位作者 潘丽娜 穆怡然 杨艺新 相伟芳 朱耿平 李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5-144,共10页
【目的】通过对白蛾周氏啮小蜂雌、雄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的观察分析,可为了解昆虫触角的感受机制研究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探究各感受器内部结构、作用机制及相关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雌、雄白蛾周氏啮小蜂触角感受器的... 【目的】通过对白蛾周氏啮小蜂雌、雄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的观察分析,可为了解昆虫触角的感受机制研究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探究各感受器内部结构、作用机制及相关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雌、雄白蛾周氏啮小蜂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结构、类型、数量和分布。共观察雌、雄蜂各10只,并对雌、雄触角感受器进行了详细描述、比较和分析。【结果】雌、雄蜂触角差异显著,雌蜂触角11节,雄蜂触角12节,且雄蜂触角柄节膨大。从雌、雄触角基部到末端,感受器的种类和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鞭节上的感受器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从雌、雄蜂感受器种类上看,雌蜂比雄蜂多发现2种感受器,分别为腔锥形感器和乳状感器Ⅱ型。从雌、雄蜂感受器形态结构上看,雌蜂的毛形感器Ⅰ型比雄蜂更为细长。雄蜂的乳状感器Ⅰ型要明显比雌蜂长。新发现的乳状感器Ⅲ型其形态结构在雌、雄蜂上也有显著差异。从雌、雄蜂感受器的数量上看,雌蜂触角感受器总量约为雄蜂的2倍。毛型感器Ⅰ型、Ⅱ型、板状感器、刺形感器、乳状感器Ⅰ型、Ⅱ型的数量在雌、雄蜂触角上差异显著。雌蜂触角上数量最多的感受器为毛形感器Ⅰ型,雄蜂为毛形感器Ⅱ型。从感受器的分布上来看,毛形感器Ⅰ型在雌蜂触角鞭节各亚节皆有分布,但在雄蜂触角上多分布于索节,棒节少见。毛型感器Ⅱ型在雄蜂触角鞭节各亚节皆有分布,但在雌蜂触角上多见于棒节,索节上未见分布。【结论】雌、雄触角感受器性二型现象明显,感受器的形态结构、种类、数量和分布均有差异,推测其与雌、雄蜂触角感受器功能不同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触角感受器 寄生蜂 扫描电镜 性二型
下载PDF
白蛾周氏啮小蜂普通气味受体OR1的进化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新玥 王凤竹 +5 位作者 范伟健 潘丽娜 朱耿平 林艳平 王静 李敏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34,共6页
为了探究气味受体OR在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嗅觉识别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利用Illumina Hiseq^(TM) 2000平台对其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从转录组序列中得到了一个普通气味受体OR1的基因全序列,对其进行多角度的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周氏啮小蜂OR1... 为了探究气味受体OR在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嗅觉识别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利用Illumina Hiseq^(TM) 2000平台对其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从转录组序列中得到了一个普通气味受体OR1的基因全序列,对其进行多角度的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周氏啮小蜂OR1基因全长为1 257 bp,编码418个氨基酸.将周氏啮小蜂的OR1氨基酸序列与18种膜翅目昆虫进行比对的结果表明,周氏啮小蜂的OR1氨基酸序列与短管赤眼蜂和丽蝇蛹集金小蜂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均较高,根据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也表明周氏啮小蜂与短管赤眼蜂和丽蝇蛹集金小蜂的亲缘关系接近.与寄主单一的对叶榕传粉榕小蜂相比,周氏啮小蜂OR1的同义突变率较低,密码子偏好性也相对较低,主要接受负选择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气味受体 进化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