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翁李交谊与政见异同
1
作者 朱育礼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7-51,共5页
翁李交谊与政见异同朱育礼据说李鸿章代曾国藩拟《参翁同书片》①,深得“辣”味,使朝廷无法为翁同书开脱②,导致翁同书被革职逮问论死,后成为充军新疆,卒于戍所。海外学者在练(苏同炳)先生说:“在翁同和而言,视为深仇大恨,不... 翁李交谊与政见异同朱育礼据说李鸿章代曾国藩拟《参翁同书片》①,深得“辣”味,使朝廷无法为翁同书开脱②,导致翁同书被革职逮问论死,后成为充军新疆,卒于戍所。海外学者在练(苏同炳)先生说:“在翁同和而言,视为深仇大恨,不报不休。但曾国藩早已功成身死,而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鸿章 翁同和 曾国藩 张之洞 北洋海军 甲午战争前夕 户部尚书 中国近代史 直隶总督 政见
下载PDF
“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翁同和
2
作者 蔡焜 朱育礼 《群众》 1998年第11期63-63,共1页
一百年前的今天,已经载入历史的沉重而不屈的一页。虽然只有一百零三天——历史上短短的一瞬,但却电闪雷鸣,照亮了血雨腥风、满目疮痍、封闭愚昧的中国大地,警示着顺应潮流、发愤图强的仁人志士。在戊戌变法一百周年之际,我们不应忘记... 一百年前的今天,已经载入历史的沉重而不屈的一页。虽然只有一百零三天——历史上短短的一瞬,但却电闪雷鸣,照亮了血雨腥风、满目疮痍、封闭愚昧的中国大地,警示着顺应潮流、发愤图强的仁人志士。在戊戌变法一百周年之际,我们不应忘记翁同和——这位为维新变法事业推波助澜、穿凿斡旋的先驱。少年翁同和即志向远大,行为高洁。他是江苏常熟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师 少年 翁同和 世家 戊戌变法 维新变法 儒家学说 国维 仁人志士 家乡
下载PDF
翁同龢宅春联摭谈
3
作者 朱育礼 《民主》 1995年第5期25-26,共2页
翁同稣(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瓶生、松禅、瓶庐等,江苏常熟人。他是咸丰六年(1856)的状元,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历任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户部、工部、刑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在朝达四十余年,以忠君爱国... 翁同稣(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瓶生、松禅、瓶庐等,江苏常熟人。他是咸丰六年(1856)的状元,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历任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户部、工部、刑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在朝达四十余年,以忠君爱国、勤政廉明著称于世。他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内主张改革弊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绪皇帝 春联 忠君爱国 慈禧太后 同解 戊戌变法 军机大臣 常熟 帝国主义 帝师
原文传递
翁同和亲笔《遗言》及其丧葬琐记
4
作者 吴正明 朱育礼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1-83,共3页
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七日(农历,下同)翁同和被开缺回籍。半个月后,即南返故乡常熟。不久,维新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幽禁瀛台,再度“垂帘训政”的慈禧太后又下严旨:“翁同和着即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同时... 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七日(农历,下同)翁同和被开缺回籍。半个月后,即南返故乡常熟。不久,维新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幽禁瀛台,再度“垂帘训政”的慈禧太后又下严旨:“翁同和着即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同时,慈禧等人还图谋逼迫载湉禅位于端王载漪之子溥(?)。次年九月,翁同和的同乡门人、翰林院编修沈鹏(北山)上疏:首先请皇太后归政皇上,又请立诛荣禄、刚毅、李莲英“三凶”。按清朝规定,翰林院编修上疏必须由掌院学士代递。当时掌院学士为徐桐,徐桐正要想做大阿哥溥(?)的师傅,对此当然绝不可能应承,两次严拒了沈鹏之请。据当时在场的叶昌炽在《缘督庐日记》中所记:徐桐与沈鹏“龃龉久之”,徐甚至“离座斥之,声色俱厉……且语侵瓶生师(按翁同和号瓶生),云其指使。此事不得不告玉舟,万一决裂,林下巨公将有不测之祸”。可见叶昌炽亦早以沈鹏此举为翁同和担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同和 维新变法 叶昌炽 翰林院 常熟市 慈禧太后 光绪帝 文物保护单位 虞山 皇太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