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决“流动学生”学科内容衔接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朱良鸿 《西藏教育》 2012年第4期20-21,共2页
由于农民工工作单位或居住常所更换的过于频繁而中断了其子女受教育的连续性,学校也难以全面了解"流动学生"的生存环境、家庭状况。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学生不能按照正常时间入学、中途转学等现象,造成了他们升学困难、教学内容不衔接、... 由于农民工工作单位或居住常所更换的过于频繁而中断了其子女受教育的连续性,学校也难以全面了解"流动学生"的生存环境、家庭状况。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学生不能按照正常时间入学、中途转学等现象,造成了他们升学困难、教学内容不衔接、教学方法不适应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内容 学生 衔接 实践 学科 工作单位 家庭状况 教学方法
下载PDF
教育质量科学评价的实践研究——林芝市第一小学为例
2
作者 朱良鸿 《西藏教育》 2016年第5期53-55,共3页
一、背景与意义 我区部分中小学校质量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不科学影响了学校的有序发展,很多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定义为升学率高低,评价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以分数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只是一个对教学结果的量化评价,往往以班级人均、... 一、背景与意义 我区部分中小学校质量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不科学影响了学校的有序发展,很多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定义为升学率高低,评价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以分数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只是一个对教学结果的量化评价,往往以班级人均、及格率、优生率、后进生转化率等数据高低指标进行评价考核,其存在许多弊端:没有考虑学生实际基础,按同样的质量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心理压力增大,个别还存在心理障碍,对学习失去信心;加重了学生的作业量和课业负担;师生以占用和牺牲别的学科时间为代价,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学习时间;搞题海战术,拼命让学生做题,成效并不明显;教师为了提高指标不择手段,导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班多班少、班容量的大小、试题的难易程度、教单班和多班甚至跨年级的量价因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评价 中小学校 实践研究 教育质量 学生考试成绩 学习时间 林芝 质量评价体系
下载PDF
浅谈小学数学课评价方式转变——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
3
作者 朱良鸿 《西藏教育》 2006年第9期20-20,共1页
新的“课程标准”及教材体系一改过去以应试为目的、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的旧体系,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不论从内容上、形式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变,这无疑给习惯了考试的教师提出了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如... 新的“课程标准”及教材体系一改过去以应试为目的、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的旧体系,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不论从内容上、形式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变,这无疑给习惯了考试的教师提出了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测试、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如何改变“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局面,变单一考试为多元评价?现就小学数学课评价方式转变谈几点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评价 评价方式 数学 小学 课程标准 教材体系 学习质量
下载PDF
解决小学“流动学生”学科内容衔接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4
作者 朱良鸿 《基础教育研究》 2012年第7期34-35,共2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地涌人城市,于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新型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流动学生”。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随着父母打工地址的变迁而流动。“居无定所,学无定校”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地涌人城市,于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新型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流动学生”。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随着父母打工地址的变迁而流动。“居无定所,学无定校”是这类学生的普遍特征。由于农民工工作单位或居住场所更换频繁而中断了其子女受教育的连续性,学校也难以全面了解“流动学生”的生存环境、家庭状况。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学生不能按照正常时间入学、中途转学等现象比较普遍,造成了他们升学困难和学习内容不衔接、对教学方法不适应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这已经成为这个群体在受教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内容 衔接问题 学生 农民工子女 农村剩余劳动力 受教育过程 实践 学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