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单侧外周前庭病变病因初步探究
1
作者 朱艳含 钱果 +4 位作者 秦文静 方毅 徐姣 周涛 常丽英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4年第2期81-85,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单侧外周前庭病变(acute unilateral peripheral vestibular dysfunction,AUPVD)患者的基本信息、前庭功能、影像学检查、治疗效果等指标,探究AUPVD的可能病因、累及部位。方法:收集2022年2月~4月我科收治的符合纳入...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单侧外周前庭病变(acute unilateral peripheral vestibular dysfunction,AUPVD)患者的基本信息、前庭功能、影像学检查、治疗效果等指标,探究AUPVD的可能病因、累及部位。方法:收集2022年2月~4月我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AUPVD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接受视频头脉冲(v HIT)检查,26例接受激素治疗,3例行迷路钆造影增强扫描。分析、比较患者的检查结果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结果:30例行v HIT检查的患者中,结果异常25例,其中12例(48%)水平半规管vHIT异常,但前管正常;部分迷路钆造影增强检查的患者可见病变侧前庭迷路强化信号,未观察到前庭神经的强化信号;26例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中,17例(65.4%)效果较好,9例(34.6%)效果欠佳,后者平均年龄及至少合并1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占比明显高于前者(P<0.05)。结论:AUPVD的病因可能包括炎性、缺血等多种机制;可能累及前庭神经、前庭迷路等多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单侧外周前庭病变 双温检查 视频头脉冲试验 钆造影 激素治疗
下载PDF
电针介导eNOS动员内源性EPCs促MCAO/R大鼠脑内血管再生 被引量:10
2
作者 朱艳含 罗勇 +1 位作者 胥虹贝 王盼欣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1-296,共6页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在电针干预下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骨髓及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变化的影响,及其促大鼠脑内血管再生的机制。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针刺"百会"穴及左侧"...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在电针干预下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骨髓及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变化的影响,及其促大鼠脑内血管再生的机制。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针刺"百会"穴及左侧"四关"穴。10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模型组(I/R组)、模型+电针组(I/RE组)、模型+电针+L-NAME组(I/REL组)。除N组外的各组局灶脑缺血1.5 h后分为再灌注1、2、7 d三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大鼠。在各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及骨髓中VEGFR2+EPCs数量,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缺血皮质区VEGFR2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缺血皮质区VEGFR2阳性细胞表达及CD34标记的微血管计数。结果与I/R组比较,电针可明显提高骨髓及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P<0.01,P<0.05),而I/REL组的VEGFR2+EPCs数量相比于I/RE组则显著降低(P<0.01)。各时间点I/RE组缺血皮质区VEGFR2阳性细胞表达,VEGFR2 mRNA表达及CD34微血管计数明显高于I/R组(P<0.01),而I/REL组与之比较则显著减少(P<0.01)。结论电针可动员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内源性EPCs促大鼠缺血脑区血管再生,该作用在e NOS被抑制后减弱,推测电针动员EPCs促血管再生的作用与e NOS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脑缺血/再灌注 EPCS ENOS 电针 血管再生 大鼠
下载PDF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被引量:4
3
作者 朱艳含 罗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1-504,共4页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及其产物一氧化氮(NO)可以调节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作后血流量的恢复,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以及促进神经血管的再生;e NOS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就e NO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相...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及其产物一氧化氮(NO)可以调节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作后血流量的恢复,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以及促进神经血管的再生;e NOS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就e NO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基因多态性 内皮祖细胞 综述
下载PDF
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骨髓内皮祖细胞动员轨迹的追踪 被引量:5
4
作者 朱艳含 罗勇 +1 位作者 胥虹贝 王盼欣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3A期229-235,共7页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能否动员至外周血进而归巢到缺血脑区。方法线栓法制备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130只SD雄性大鼠完全随机分为模型+生理盐水组、模型+DIL-acLDL组。荧光共聚焦技术观察1d后骨髓腔内...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能否动员至外周血进而归巢到缺血脑区。方法线栓法制备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130只SD雄性大鼠完全随机分为模型+生理盐水组、模型+DIL-acLDL组。荧光共聚焦技术观察1d后骨髓腔内细胞摄取DIL-acLDL的情况;1d、2d、3d、7d观察骨髓、外周血CD34+DIL-acLDL+双阳性细胞及缺血大脑皮质区DIL-acLDL+阳性细胞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比较各组大鼠大脑缺血侧及未缺血侧皮质区CD34+血管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比较各组大鼠大脑缺血侧及未缺血侧皮质区CD34mRNA表达。结果生理盐水组荧光共聚焦结果为阴性,DIL-acLDL组1d后骨髓腔内观察到红色标记的DIL-acLDL+阳性细胞,并分别于1d、2d、3d、7d后在骨髓及外周血中观察到CD34+DIL-acLDL+双阳性细胞,在缺血大脑皮质区未检测到DIL-acLD L+阳性细胞,但3d、7d缺血大脑皮质侧CD34+血管及CD34m 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未缺血侧(P<0.01,P<0.05),且表达量均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多(P<0.01)。结论DIL-acLDL可标记活体大鼠骨髓腔内细胞,且骨髓腔内EPCs可动员至外周血并促大脑缺血皮质区血管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脑缺血/再灌注 内皮祖细胞 DIL-acLDL CD34
下载PDF
嵴帽结石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策略 被引量:4
5
作者 朱艳含 刘峥 +3 位作者 周涛 毛春 何小明 常丽英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1年第4期240-241,244,共3页
目的:分析嵴帽结石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根据位置试验结合眼震视图检查,回顾性分析嵴帽结石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各管嵴帽结石的发病率及治疗效果,分析嵴帽结石的基本临床特征。结果:本中心就诊的1030例BPPV患者中,嵴帽结石患者150... 目的:分析嵴帽结石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根据位置试验结合眼震视图检查,回顾性分析嵴帽结石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各管嵴帽结石的发病率及治疗效果,分析嵴帽结石的基本临床特征。结果:本中心就诊的1030例BPPV患者中,嵴帽结石患者150例(14.56%),其中男63例,女87例;平均发病年龄(60±15)岁,男女发病平均年龄相当;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占89.33%,后半规管嵴帽结石占8.00%,前半规管嵴帽结石占2.67%。其中18例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患者同时行仰卧Roll试验、Bow and Lean试验、Null plane试验,18例均有零平面;仰卧Roll试验中背地性眼震幅度较弱一侧与零平面侧相同的有14例(77.78%);13例Bow and Lean试验中仰头快相眼震侧均与零平面侧相同(100%)。所有患者通过耳石复位法+药物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前庭康复训练后1周评估治疗效果,有效率100%,治愈率74.67%。结论:本组嵴帽结石占总BPPV的14.56%;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嵴帽结石好发于水平半规管,其次为后半规管,前半规管少见;零平面在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定侧诊断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综合治疗方案在嵴帽结石患者中的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嵴帽结石症 位置性眼震 发病率 治疗效果
下载PDF
电针介导eNOS促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骨髓EPCs动员至外周血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朱艳含 罗勇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16期2316-2319,共4页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电针干预下促进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动员至外周血的机制。方法用线拴法制备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选择"合谷"穴及左侧"四关"穴为针刺穴位。60...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电针干预下促进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动员至外周血的机制。方法用线拴法制备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选择"合谷"穴及左侧"四关"穴为针刺穴位。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I/R组)、模型+电针组(I/RE组)、模型+电针+eNOS抑制剂(L-NAME)组(I/REL组),再灌注1.5 h后各组又分为24 h、48 h、72 h 3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大鼠。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及外周血中CD34+EPCs数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测定外周血eNOS蛋白的表达。结果 I/R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 h、48 h、72 h组骨髓、外周血CD34+EPCs数量及外周血eNOS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S组(P<0.01),I/RE组各时间点与I/R组比较均显著增高(P<0.01),eNOS抑制剂抑制后各项指标相较于I/RE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电针动员骨髓内皮祖细胞至外周血可能与激活eNOS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脑缺血/再灌注 内皮祖细胞 电针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电针通过eNOS促进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缺血皮质区血管再生 被引量:6
7
作者 胥虹贝 罗勇 +3 位作者 朱艳含 李娟 王盼欣 张莹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5期381-387,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缺血皮质区e NOS、MMP-9表达及CD34+微血管密度变化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大脑缺血皮质区血管再生的机制。方法 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C组)、模型组(I/R组)、模型+电针组(I/RE组)、模型... 目的观察电针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缺血皮质区e NOS、MMP-9表达及CD34+微血管密度变化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大脑缺血皮质区血管再生的机制。方法 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C组)、模型组(I/R组)、模型+电针组(I/RE组)、模型+电针+e NOS特异性拮抗剂L-NAME组(I/REL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90min后将I/R、I/RE和I/REL组分各为再灌注1d、3d和7d三个亚组。取大鼠"百会"穴(GV 20)及左侧"四关"穴(合谷LI 4/太冲LR 3)为电针穴位,刺激时间为20min/d,最长持续7d。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脑缺血皮质区e NOS、MMP-9和CD34表达,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脑缺血皮质区e NOS mRNA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I/R、I/RE与I/REL组大脑缺血皮质区e NOS mRNA及蛋白表达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呈进行性增加,与I/R组比较,I/RE组各时间点e NOS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在L-NAME作用下,I/REL组e NOS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低于I/RE组。再灌注后1d、3d,I/RE组MMP-9表达明显低于I/R和I/REL组,7d时I/RE组MMP-9表达较I/R、I/REL组升高。I/RE组各时间点CD34+微血管密度升高较I/R组显著,I/REL组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I/RE组。结论电针可通过上调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缺血皮质区e NOS和MMP-9表达,促进血管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脑缺血/再灌注 电针 L-NAME ENOS MMP-9 血管再生
下载PDF
电针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动员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至外周血 被引量:10
8
作者 胥虹贝 母松 +3 位作者 朱艳含 朱君 周雪灵 罗勇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6期527-533,共7页
目的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电针动员SD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至外周血的作用研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SD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百会"穴(GV 20)及左侧"四关"穴(合谷LI4/... 目的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电针动员SD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至外周血的作用研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SD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百会"穴(GV 20)及左侧"四关"穴(合谷LI4/太冲LR 3)为治疗穴位。腹腔注射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阻断PI3K/AKT通路。19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组(I/R)、缺血+电针组(I/RE)及缺血+电针+LY294002组(I/REL)。脑缺血90min,根据再灌注时间,将各组分为再灌注24h、48h和7d三个亚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和外周血CD34+EPCs数量,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髓AKT、磷酸化AKT(p-AKT)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蛋白含量,免疫荧光共聚焦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质区CD34+微血管密度。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24h和48h,大鼠骨髓和外周血CD34+EPCs数量较Sham组明显增多,EA组骨髓和外周血CD34+EPCs数量在各个观察时间点均较I/R组明显增多,I/REL组与I/RE组比较,骨髓及外周血CD34+EPCs数量无明显增高。I/R组大鼠骨髓p-AKT和eNO含量在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均较Sham组明显增多,I/RE组p-AKT及eNOS较I/R组明显增多,I/REL组与I/RE组比较,上述蛋白表达明显减少。所有组于各观察时间点总AKT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此外,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大鼠大脑皮质缺血区CD34+MVD较Sham组明显增多。EA组CD34+微血管密度较I/R组进一步增加,I/REL组与I/RE组比较,CD34+微血管密度明显减少。结论电针可通过进一步激活骨髓PI3K/AKT信号通路动员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骨髓EPCs至外周血,促进脑血管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脑缺血/ 再灌注 电针 PI3K/AKT LY294002
下载PDF
多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9
作者 朱艳含 刘峥 常丽英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2年第8期460-462,487,共4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外周前庭疾病,可通过特定的变位试验诱发出短暂性位置性眩晕及特征性眼震。单个半规管受累的BPPV诊断方法已较为成熟,但多管BPPV(MC-BPPV)的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本综述详细描述各半规管BPPV的眼...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外周前庭疾病,可通过特定的变位试验诱发出短暂性位置性眩晕及特征性眼震。单个半规管受累的BPPV诊断方法已较为成熟,但多管BPPV(MC-BPPV)的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本综述详细描述各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分析各种类型MC-BPPV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为临床医生更加精准地诊治MC-BPPV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后管 水平管 前管 多管
下载PDF
静脉血栓栓塞症合并卵圆孔未闭致栓塞性卒中和下肢动脉栓塞: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0
作者 方毅 胡梅 朱艳含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1期876-880,共5页
卵圆孔是心脏房间隔在胚胎时期的一个生理性通道,正常情况下在出生后2个月左右融合,若超过1岁未能融合则形成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一般认为,成年人中PFO检出率约为25%[1,2]。PFO的原发隔为纤维样组织,具有薄和容易摆... 卵圆孔是心脏房间隔在胚胎时期的一个生理性通道,正常情况下在出生后2个月左右融合,若超过1岁未能融合则形成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一般认为,成年人中PFO检出率约为25%[1,2]。PFO的原发隔为纤维样组织,具有薄和容易摆动的特性,当慢性或短暂右心房压力升高超过左心房时,就会推开原发隔,出现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PFO相关全身性栓塞事件的可能机制是反常性栓塞(paradoxical embolism,PDE),即来自外周静脉系统的血栓穿过PFO进入全身循环,导致脑栓塞、心肌梗死和肾梗死等[3,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右向左分流 静脉血栓栓塞症 全身循环 胚胎时期 脑栓塞 房间隔 外周静脉
原文传递
双侧脑梗死的病因和短期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秦文静 方毅 +2 位作者 朱艳含 李通 常丽英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4期260-267,共8页
目的探讨双侧脑梗死(bilateral cerebral infarctions,BCI)的病因和短期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7月期间襄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BCI患者。根据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 目的探讨双侧脑梗死(bilateral cerebral infarctions,BCI)的病因和短期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7月期间襄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BCI患者。根据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CE)、小血管闭塞(small vessel occlusion,SVO)、其他明确病因(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SOE)和病因未明确(stroke of undetermined etiology,SUE)。根据弥散加权成像显示的急性梗死灶部位分为前循环组、后循环组和前+后循环组,比较3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资料。出院时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进行短期转归评估,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比较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短期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72例BCI患者,占所有急性脑梗死的9.4%;年龄(67.89±12.50)岁,男性41例(56.9%)。前循环组23例(32.0%),后循环组25例(34.7%),前+后循环组24例(33.3%)。病因学分型依次为SUE 25例(34.7%)、CE 22例(30.6%)、LAA 14例(19.4%)、SOE 9例(12.5%)和SVO 2例(2.8%)。前循环组主要病因为CE、SUE和SOE,以CE最多见(43.5%),构成比显著高于后循环组(P=0.036),与前+后循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循环组主要病因为LAA、SUE和CE,以LAA最多见(48.0%),构成比显著高于前循环(P<0.001)和前+后循环组(P=0.002);前+后循环组主要病因为SUE、CE和SOE,以SUE最多见(37.5%),但构成比与前循环组及后循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例(55.6%)患者短期转归不良,转归不良组既往缺血性心脏病史、空腹血糖、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大梗死(最大梗死灶直径>5 cm)、梗死灶分布层面数(6.6 mm/层)以及LAA构成比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较高是BCI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373,95%置信区间1.014~1.859;P=0.041)。结论BCI并不少见,其主要病因为SUE、CE和LAA。前循环BCI以CE最多见,后循环BCI以LAA最多见,而前+后循环BCI以SUE最多见。BCI的短期转归不良率较高,基线NIHSS评分较高是BCI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栓塞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