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尾联合入路腹腔镜下全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建勋 许东波 +4 位作者 林双明 朱艺斌 阙长榕 李文锋 林桂河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0年第6期487-490,共4页
目的探讨中尾联合入路腹腔镜D 3根治术联合全肠系膜切除术(CME)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尾... 目的探讨中尾联合入路腹腔镜D 3根治术联合全肠系膜切除术(CME)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尾联合入路腹腔镜D 3根治术联合CME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中央入路腹腔镜D 3根治术联合CME治疗。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病理检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3年,比较2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肿瘤切缘阳性率、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比例、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术后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2组患者无进展生存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尾联合入路腹腔镜D 3根治术联合CME具有并发症少、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远期预后与中央入路腹腔镜D 3根治术联合全肠系膜切除术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 全肠系膜切除术 右半结肠癌 中尾联合入路 预后
下载PDF
围手术期新发房颤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
2
作者 殷刻来 林双明 +4 位作者 朱艺斌 谢润 阙志鹏 赖润生 许东波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43,共6页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新发房颤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18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围手术期新发房颤47例,无围手术期新发房颤133例。结果围手术期新发房颤组...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新发房颤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18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围手术期新发房颤47例,无围手术期新发房颤133例。结果围手术期新发房颤组中年龄、术后平均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80,P=0.002;t=-2.184,P=0.030)。与对照组相比,围手术期新发房颤组住院时间长、进食时间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72,P=0.001;t=-2.577,P=0.01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围手术期新发房颤、较高的术后平均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肿瘤低分化、肿瘤分期晚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35,P=0.018;HR=1.008,P=0.017;HR=1.950,P=0.046;HR=1.300,P=0.047)。围手术期新发房颤组与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9.05个月和63.2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在接受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中,围手术期新发房颤的发生与高龄和较高的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围手术期新发房颤患者住院时间长,全因死亡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心房颤动 C反应蛋白 预后
原文传递
术中意外发现克罗恩病的外科治疗及预后 被引量:2
3
作者 周伟 刘威 +5 位作者 项健健 陈棚棚 谢青文 朱艺斌 戚卫林 杨晓燕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56-1159,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意外发现克罗恩病的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81例术中意外发现克罗恩病并首次确诊的患者的临床资料。31例我院手术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完... 目的探讨术中意外发现克罗恩病的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81例术中意外发现克罗恩病并首次确诊的患者的临床资料。31例我院手术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完善相关检查后行相关手术治疗,50例术后转诊患者根据其具体情况行相关治疗。观察指标:(1)总体手术情况:手术指征、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2)后续治疗:术后用药。(3)随访情况:克罗恩病相关再次手术(排除因首次手术并发症再手术、造口还纳和肛瘘手术等)。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克罗恩病相关再次手术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8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面±s表示,偏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再次手术率。结果(1)总体手术情况:①手术指征:81例患者中,手术指征包括“急性阑尾炎”23例,消化道梗阻22例,消化道穿孔17例,腹腔脓肿或包块7例,消化道出血5例,可疑肠道肿瘤4例,肠皮肤瘘1例,肠道异物1例,肠膀胱瘘1例。其中急诊手术63例,择期手术18例。②手术方式:81例患者中,单纯阑尾切除17例,回盲部切除14例,结肠节段切除9例,小肠节段切除36例,单纯穿孔修补3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肠道异物取出+修补术1例。③术后并发症:81例患者中术后出现Clavien—Dindo GradeⅡ级以上术后并发症15例,其中肠瘘或腹腔脓肿12例,肠梗阻3例。(2)后续治疗:81例患者中66例接受克罗恩病药物治疗(部分患者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治疗),其中40例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34例采用美沙拉嗪治疗,22例采用生物制剂治疗,18例采用激素治疗。(3)随访情况:8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3年,中位随访时间为3年。24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复发,接受再次手术。3年内再次手术率为12.3%,5年内再次手术率为17.3%,10年内再次手术率为24.7%。结论外科医师需提高对克罗恩病的认识,术中意外发现克罗恩病施行合适手术治疗,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外科手术 并发症 复发
原文传递
克罗恩病肠段切除术后腹腔感染性并发症的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朱艺斌 周伟 +3 位作者 戚卫林 刘威 项健健 杨晓燕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17-920,共4页
目的分析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肠段切除术后发生腹腔感染性并发症(intra-abdominal septic complications, IASCs)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6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因CD并发症行手术治... 目的分析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肠段切除术后发生腹腔感染性并发症(intra-abdominal septic complications, IASCs)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6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因CD并发症行手术治疗1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IASCs组和非IASCs组,针对可能与术后IASCs有关的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术后IASCs的预测因素;采用ROC曲线进行预测诊断价值分析。结果本组173例CD患者中术后发生IASCs15例,发生率为8.7%。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CRP≥10mg/L(OR=4.920,95%CI:1.137~21.287,P=0.033)是CD术后发生IASCs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手术(OR=0.070,95%CI:0.007~0.701,P=0.024)是CD术后发生IASCs的独立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CRP水平对预测术后IASCs具有诊断价值,其曲线下面积为0.729。以术前血清CRP=10.75mg/L为最佳截断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和67.1%。结论术前血清CRP水平是CD患者术后发生IASCs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手术是CD患者术后发生IASCs的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HN病 病灶感染 C反应蛋白质 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二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朱艺斌 周伟 +1 位作者 毛洁 曹倩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7-87,共1页
例1女,36岁,因“反复腹痛伴恶心、呕吐、贫血、低蛋白血症30年”就诊。查体:贫血貌,下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CT检查示:盆腔部分回肠肠壁多节段性略增厚伴强化明显,局部呈炎症改变。肠镜检查示:回肠末端慢性活动性炎,伴淋巴组... 例1女,36岁,因“反复腹痛伴恶心、呕吐、贫血、低蛋白血症30年”就诊。查体:贫血貌,下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CT检查示:盆腔部分回肠肠壁多节段性略增厚伴强化明显,局部呈炎症改变。肠镜检查示:回肠末端慢性活动性炎,伴淋巴组织增生及炎性肉芽组织增生,绒毛萎缩。小肠镜检查示:回肠末端多发性狭窄。例2女,31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窄性 小肠炎 溃疡性 多灶性 隐源性 小肠镜检查 回肠末端 肉芽组织增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