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唐恩燕 徐克 +2 位作者 朱苑芳 施中平 唐少华 《心电与循环》 2016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7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男>129 U/L,女>104 U/L被定义为ALP升高。按照Gensini评分判断冠状动脉狭窄...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7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男>129 U/L,女>104 U/L被定义为ALP升高。按照Gensini评分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40分定义为严重狭窄。对狭窄相关的因素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组329例,非严重狭窄组141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组血清ALP水平(105.4±60.7)U/L,较非严重狭窄组[(78.4±38.7)U/L]高,两组ALP水平升高比例(22.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 ALP水平升高是冠状动脉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OR 1.013,95%CI 1.003~1.023,P<0.05)。结论 ALP水平升高可能与冠状动脉狭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磷酸酶 冠心病 GENSINI评分 冠状动脉狭窄
下载PDF
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其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朱苑芳 林加锋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年第11期1655-1657,共3页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相应标准的7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按就诊顺序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除对照组治疗外给予病人稳心颗粒进行治疗。结果:在...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相应标准的7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按就诊顺序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除对照组治疗外给予病人稳心颗粒进行治疗。结果:在血小板活化功能检查的比较上,两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且观察组的降低程度更为明显(P<0.05);在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的比较上,两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P<0.01),且观察组的降低程度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疗效的比较上,在总有效方面,观察组要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显效情况方面,观察组更是远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且能够有效改善病人血清中CD63、CD42b、PAC-1的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心颗粒 美托洛尔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小板活化功能
下载PDF
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3
作者 朱苑芳 王军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6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在常规冠心病治疗基础上(拜阿司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在常规冠心病治疗基础上(拜阿司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及阿托伐他汀治疗。结果观察组心绞痛相关症状明显好转,心电图缺血表现明显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过程中未发现与心绞痛症状不相关的其他明显不适。结论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有显著的临床疗效,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美他嗪 阿托伐他汀 冠心病 稳定型心绞痛
下载PDF
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肺功能、心肺耐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4
作者 朱苑芳 黄旭梅 +1 位作者 卞乐乐 季晓君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4年第12期1093-1097,共5页
目的探讨心肺运动试验(CPET)指导下的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心肺功能、心肺耐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温州市中心医院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并行PCI的患... 目的探讨心肺运动试验(CPET)指导下的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心肺功能、心肺耐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温州市中心医院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并行PCI的患者70例(3例患者最终退出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3例)和康复组(34例),对照组予以PCI后的基础药物治疗,康复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为期12周的心脏康复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肺功能、心肺耐力指标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康复组患者经过12周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心肺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FEV 1占用力呼气容积(FVC)比值、最大通气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改善[(102.8±14.4)ml比(114.8±20.4)ml、(39.9±13.7)ml比(48.4±16.9)ml、(37.1±3.4)mm比(38.9±3.6)mm、(50.3±3.6)mm比(52.5±4.7)mm、(64.0±6.8)%比(59.6±6.5)%、(2.39±0.38)L比(2.10±0.26)L、(77.7±4.0)%比(73.8±4.3)%、(101.6±18.7)L/min比(89.6±11.1)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患者经过12周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心肺耐力指标峰值摄氧量(VO 2peak)、千克体质量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峰值代谢当量、最大运动负荷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改善[(1441.8±251.9)ml/min比(1272.5±207.0)ml/min、(20.7±3.6)ml/(min·kg)比(18.2±2.5)ml/(min·kg)、(1346.8±201.3)ml/min比(1075.4±176.7)ml/min、(5.9±1.1)Met比(5.2±0.7)Met、(107.3±29.1)Watt比(88.4±17.8)Wa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治疗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90.9±8.1)分比(85.6±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肺运动试验指导下进行心脏康复运动,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心肺功能、心肺耐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脏康复 心肺运动试验 心肺功能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前后运动耐力变化的评估
5
作者 黄旭梅 朱苑芳 +6 位作者 施中平 张明英 诸葛泽 李伟信 林苗 季晓君 侯淑芬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前后运动耐力的变化,从而为房颤患者是否积极复律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温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进行过心肺运动试验(CPET)后成功复律的30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复律后再次完成心肺运动试验,用配对t检验进...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前后运动耐力的变化,从而为房颤患者是否积极复律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温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进行过心肺运动试验(CPET)后成功复律的30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复律后再次完成心肺运动试验,用配对t检验进行心律转复前后数据比较。结果:30例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前后平均最大运动负荷、峰值公斤摄氧量(VO_(2)max)、无氧阈摄氧量(VO_(2)AT)、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_(2)slope)、最大心率(HRmax)、无氧阈心率(HRAT)、氧脉搏峰值(VO_(2)max/HR)均有显著变化,以心率变化和氧脉搏峰值变化最为明显(P<0.01)。结论:房颤患者复律成功能够明显提高运动耐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复律 运动耐力
原文传递
术中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对老年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潘聪桃 黄宝钗 +3 位作者 黄晓敏 毛郁蕾 杨倩倩 朱苑芳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2年第18期3472-3475,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对老年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3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20例老年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编号后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60例)和... 目的探讨术中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对老年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3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20例老年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编号后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60例)和IPC组(60例)。对照组术中给予常规管理,IPC组术中给予IPC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1)、切皮时(T2)、术中30 min(T3)及手术结束时(T4)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DVT发生情况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两组患者T1~T4时刻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后,IPC组患者髂外静脉流速[(13.94±2.41)cm/s]、股总静脉流速[(12.89±2.45)cm/s]、股深静脉流速[(13.10±2.74)cm/s]及腘静脉流速[(13.23±2.69)cm/s]均高于对照组[(11.81±2.16)cm/s、(11.01±2.32)cm/s、(10.23±2.15)cm/s及(11.12±2.60)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98、4.316、6.383及4.369,均P<0.05)。IPC组患者术后1 d、术后3 d的DVT发生率(0.0%、5.0%)均低于对照组(10.0%、1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86、3.962,均P<0.05)。术后1 d、术后3 d及术后5d,IPC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1.16±0.32)mg/L、(1.02±0.27)mg/L及(0.97±0.25)mg/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02±0.48)mg/L、(1.77±0.41)mg/L及(1.50±0.28)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547、11.834及10.937,均P<0.05)。结论IPC在老年妇科肿瘤患者术中的应用安全性较好,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降低D-二聚体水平,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老年 妇科肿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D-二聚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