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荣伟的诗 (三首)
1
作者 朱荣伟 《现代青年》 2023年第6期108-108,共1页
原文传递
南海中—西沙地块前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朱荣伟 刘海龄 +3 位作者 姚永坚 周洋 王印 黎雨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7-74,共8页
为确定南海西部的中—西沙地块是否存在前新生代地层与构造,对研究区内多道反射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地层-构造解释,并结合围区钻井、拖网等岩石地层资料,在研究区北部发现了前新生代地层-构造变形形迹。运用回剥法、去断层恢复法和地质... 为确定南海西部的中—西沙地块是否存在前新生代地层与构造,对研究区内多道反射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地层-构造解释,并结合围区钻井、拖网等岩石地层资料,在研究区北部发现了前新生代地层-构造变形形迹。运用回剥法、去断层恢复法和地质反序法对前新生代地层的构造变形进行了古恢复。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地层可划分为上、中、下三套构造层,其中属于前新生界的下构造层可见褶皱、逆冲等挤压构造样式,前新生代末期,其构造形态表现为一系列连续的宽缓褶皱,结合断层逆冲推覆方向可判断其主要挤压应力来自于东南方向,并推测该挤压作用与古南海的扩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前新生界 中—西沙地块 南海西部
下载PDF
南沙海域中生代构造挤压及其成因 被引量:1
3
作者 朱荣伟 刘海龄 +3 位作者 姚永坚 崔小君 黎雨晗 王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7-64,共8页
为研究南海南部南沙海域中生界挤压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因,对研究区内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中生代地层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挤压变形,并在中生代末期遭受过强烈的剥蚀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中生代地层的挤压构造特征... 为研究南海南部南沙海域中生界挤压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因,对研究区内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中生代地层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挤压变形,并在中生代末期遭受过强烈的剥蚀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中生代地层的挤压构造特征,通过平衡剖面计算的方法去除了研究区新生代构造的影响并对中生代地层构造挤压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中生代地层曾遭受过两组相反方向应力的挤压,两组不同应力方向的挤压变形均表现为北强南弱和西强东弱的特征。这种挤压应力方向和强度的变化可能与古南海的扩张以及南沙地块不同部位向北漂移的速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界 构造变形 构造挤压率 古南海 南沙海域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新生代构造沉降特征及演化过程 被引量:4
4
作者 朱荣伟 刘海龄 +2 位作者 姚永坚 聂鑫 徐子英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2-92,共11页
构造沉降史分析有助于认识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是盆地分析的重要基础。为对比分析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本文选取了横穿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的多道地震剖面测线,其中NH973-3测线横跨西南次海盆北侧陆缘中-西沙地... 构造沉降史分析有助于认识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是盆地分析的重要基础。为对比分析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本文选取了横穿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的多道地震剖面测线,其中NH973-3测线横跨西南次海盆北侧陆缘中-西沙地块,NH973-1+SO27-04联合剖面跨越西南次海盆南侧陆缘南沙地块,在地震地层解释的基础上,采用回剥法和平衡剖面技术分析了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构造沉降特征及伸展过程。分析结果表明:(1)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的构造沉降曲线特征表现为裂陷初始期曲线斜率平缓,裂陷强烈期和末期曲线斜率较陡,断-拗转换期和拗陷期曲线斜率又回归相对平缓的反“S”形多段式特征;(2)两侧陆缘的构造沉降具有一定的延迟滞后性,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与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岩石圈的分层差异伸展及南海西缘断裂的右旋走滑活动有关,且南海西缘断裂的右旋走滑活动造成两侧陆缘的构造沉降中心向南迁移;(3)两侧陆缘盆地主要形成于晚渐新世,北侧陆缘因受晚渐新世南海西缘断裂右旋走滑活动的改造影响而形成伸展-走滑相关的沉积盆地,南侧陆缘在早中新世因受到挤压碰撞的改造影响而形成伸展-挠曲复合型沉积盆地。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南海西南次海盆两侧陆缘沉积盆地的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科学背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伸展过程 构造沉降 共轭陆缘 南海西南次海盆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空间展布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周洋 刘海龄 +3 位作者 朱荣伟 沈宝云 黎雨晗 王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7-84,共8页
为了解南海北部陆缘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空间延伸范围、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特征,通过对研究区22条多道反射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构造解释,结合钻井岩石地层资料的综合解释,运用构造解析分析法、筛选法以及回剥法对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 为了解南海北部陆缘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空间延伸范围、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特征,通过对研究区22条多道反射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构造解释,结合钻井岩石地层资料的综合解释,运用构造解析分析法、筛选法以及回剥法对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的构造几何学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筛除了新生代构造沉降量后的新生代地层底界面(反射地震Tg界面)的空间起伏形态特征和前新生代地层变形特征发现,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呈NEE向展布,其核部位于珠江口盆地东南部的陆洋过渡带下陆坡位置,即06号测线所在位置及其附近,琼东南盆地为造山带的NWW翼。此研究结果可为南海地区前新生代晚期大地构造格局重建、南海成因机制研究提供构造事实观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延伸范围 前新生代地层 构造变形 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 南海北部陆缘
下载PDF
海底观测装置—CORK:安装在深海钻孔内的“眼睛”
6
作者 朱荣伟 张伙带 +1 位作者 杜文波 唐江浪 《科技风》 2023年第28期10-12,共3页
几十年来,海洋科学、地球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由过去间隙性的探索转变为持续性的原位观测和实验研究。20世纪90年代,随着大洋钻探的快速发展而诞生的海底CORK(Circulation Obviation Retrofit Kit,简称CORK)观测系统为科学家们针... 几十年来,海洋科学、地球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由过去间隙性的探索转变为持续性的原位观测和实验研究。20世纪90年代,随着大洋钻探的快速发展而诞生的海底CORK(Circulation Obviation Retrofit Kit,简称CORK)观测系统为科学家们针对复杂的海底深部活动过程进行数秒乃至数十年时间尺度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机遇,对我们认识地球动力学、深海矿产资源形成与分布、深部生物圈与生命物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K 海底观测 大洋钻探
下载PDF
南海的“山根拆沉成因观”--南海成因新议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海龄 周洋 +2 位作者 王印 朱荣伟 黎雨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24,共13页
南海成因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作者以寻求南海形成演化的内因为着眼点,在大量地震剖面地质解释的基础上,运用构造解析法对南海南北陆缘前新生代基底地质构造变形形迹进行了系统的构造恢复和组合分析,发现了残存于南海南北陆缘中生代基... 南海成因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作者以寻求南海形成演化的内因为着眼点,在大量地震剖面地质解释的基础上,运用构造解析法对南海南北陆缘前新生代基底地质构造变形形迹进行了系统的构造恢复和组合分析,发现了残存于南海南北陆缘中生代基底中的断层-褶皱具有碰撞造山带特有的背冲断褶构造特征,指出该古造山带的中轴位置大致沿现今双峰-笔架海山连线分布,并称之为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结合南海地区新生代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南北陆缘新生代伸展构造特征分析,提出该造山带在新生代发生了山根拆沉的解体过程,并明确提出了该"山根拆沉"机制是诱发南海形成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成因 中生界 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 山根拆沉 造山带解体
下载PDF
南海北缘琼南缝合带的锆石U-Pb年龄制约 被引量:2
8
作者 沈宝云 周洋 朱荣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3-110,共8页
为了获得南海北缘琼南缝合带南北两侧地块的碰撞时间,对九所陵水东段采集的中高级变质石榴石石英片岩和花岗质片麻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实验结果发现:原岩为沉积岩的石榴石石英片岩形成于晚泥盆纪;3个锆石变质壳谐和/近谐和... 为了获得南海北缘琼南缝合带南北两侧地块的碰撞时间,对九所陵水东段采集的中高级变质石榴石石英片岩和花岗质片麻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实验结果发现:原岩为沉积岩的石榴石石英片岩形成于晚泥盆纪;3个锆石变质壳谐和/近谐和年龄表明碰撞事件发生在(233±4)Ma左右;花岗质片麻岩原岩为同构造侵位的花岗岩,其8个锆石增生年龄显示的是深熔作用的时间,为(206±3)Ma。这些研究成果对重建南海北缘琼南缝合带在研究区内的演变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南缝合带 琼南海盆 九所-陵水断裂带 LA-ICP-MS 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软土地区多层住宅长期沉降特性的预测模型
9
作者 周红波 杨红 +1 位作者 朱荣伟 李振英 《建筑技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2-204,共3页
根据上海软土地区多层住宅的长期沉降观测资料,对三种类型的软土地基的沉降曲线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经对比可知双曲线模型在拟合曲线和预测沉降发展规律方面均优于指数模型,确定拟合数据的起始点是提高精度的关键。
关键词 软土地基 多层住宅 长期沉降
下载PDF
南海中南—司令断裂带的延伸特征及其与南海扩张演化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黎雨晗 刘海龄 +3 位作者 朱荣伟 王印 周洋 徐子英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2-98,共17页
为了确定中南—司令断裂带在南海海盆及其在南部陆缘的延伸位置,并探讨其与南海扩张的关系,本文利用重磁异常、地震、莫霍面深度、P波速度特征、钻井拖网资料,对中南—司令断裂带的延伸位置进行了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厘定了中南—... 为了确定中南—司令断裂带在南海海盆及其在南部陆缘的延伸位置,并探讨其与南海扩张的关系,本文利用重磁异常、地震、莫霍面深度、P波速度特征、钻井拖网资料,对中南—司令断裂带的延伸位置进行了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厘定了中南—司令断裂带在东部次海盆与西南、西北次海盆之间呈NS向延伸,并南延至南海南部陆缘之上,深度上切割至莫霍面。根据南海海盆中磁异常条带走向的变化,及磁异常条带、走滑/转换断裂、扩张方向的印证关系,结合前人对古南海"剪刀状"碰撞闭合、南海扩张演化、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提出在32~25 Ma,伴随着南海东部次海盆的NNW向扩张,南海海盆及南沙地块整体发生顺时针旋转,使中南—司令断裂走向由形成初期的NNW向转变为N—S向;23.5 Ma之后,顺时针旋转停止,南海东部次海盆继续NNW向扩张,西南次海盆呈NW—SE向渐进式扩张。作为一条切穿地壳的深大断裂,中南—司令断裂与红河-越东断裂、马尼拉海沟断裂三条深大断裂一起组成区域"滑线场",制约南海海盆的扩张与南沙地块的南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扩张 滑线场 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 新生代 中南—司令断裂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靖西地区奥陶系中组合天然气成因与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新社 蒋有录 +4 位作者 侯云东 刘景东 文彩霞 朱荣伟 王飞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26,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扩边勘探过程中,在靖西地区下古生界奥陶系中组合白云岩储层中发现了多个含气区,但各含气区及各含气层段天然气的富集程度差异明显,目前尚不清楚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为此,依据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值等地球化学资...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扩边勘探过程中,在靖西地区下古生界奥陶系中组合白云岩储层中发现了多个含气区,但各含气区及各含气层段天然气的富集程度差异明显,目前尚不清楚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为此,依据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值等地球化学资料,对比分析了该区奥陶系中组合天然气的成因·与来源,并研究了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①该区奥陶系中组合天然气与奥陶系上组合、上古生界天然气的成因与来源相似,均以上古生界生成的煤型气为主,但混有一定量的油型气;②受煤系烃源岩生烃中心和源储接触关系的影响,平面上由北向南、纵向上从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_(10)亚段到马五_5亚段,煤型气所占比例依次增大。结论认为,靖西地区奥陶系中组合天然气成藏主要受控于以下因素:①供烃窗口处天然气的充注能力决定了天然气的富集程度;②马五_5—马五_(10)亚段输导通道的差异控制了天然气的纵向运移及分布:③构造与储层叠合关系控制了天然气的横向运移方向及成藏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靖西地区 早古生代 奥陶系中组合 天然气成因 源储接触关系 充注能力 富集差异 成藏主控因素
下载PDF
中沙地块南部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子英 汪俊 +5 位作者 高红芳 姚永坚 朱荣伟 唐江浪 聂鑫 孙美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38-1446,共9页
利用最新多道地震剖面资料,结合重力、磁力、地形等地球物理资料,揭示了中沙地块南部断裂空间展布特征、断裂发育时期、断裂内部构造形变特征及深部地壳结构,并基于认识探讨了断裂的发育机制。研究结果认为,中沙地块南部陆缘构造属性为... 利用最新多道地震剖面资料,结合重力、磁力、地形等地球物理资料,揭示了中沙地块南部断裂空间展布特征、断裂发育时期、断裂内部构造形变特征及深部地壳结构,并基于认识探讨了断裂的发育机制。研究结果认为,中沙地块南部陆缘构造属性为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地壳性质从西北向东南由减薄陆壳向洋陆过渡壳再向正常洋壳发育变化;Moho面埋深从中沙地块下方的26 km快速抬升到海盆的10~12 km;从中沙地块陡坡至其前缘海域的重力异常明显负异常区为洋陆过渡带,在重力由高值负异常上升到海盆的低值正、负异常的边界为洋陆边界。中沙地块南部发育有4组阶梯状向海倾的深大正断裂,主要发育时期为晚渐新世到中中新世。断裂早期发育与南海东部次海盆近NS向扩张有关,后期遭受挤压变形、与菲律宾海板块向南海的NWW向仰冲有关。该研究有助于更好认识南海海盆的扩张历史和南海被动大陆边缘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特征 发育机制 深部结构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中沙地块 南海海盆
下载PDF
南海海盆中南——礼乐断裂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徐子英 汪俊 +4 位作者 高红芳 孙桂华 孙美静 聂鑫 朱荣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6-94,共9页
文章首先论述了中南—礼乐断裂带的研究现状,然后基于重力、磁力、地震剖面和地形等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了中南—礼乐断裂带在南海海盆中的空间展布和内部构造形变特征。研究表明:该断裂带在海盆中由北至南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北段(西... 文章首先论述了中南—礼乐断裂带的研究现状,然后基于重力、磁力、地震剖面和地形等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了中南—礼乐断裂带在南海海盆中的空间展布和内部构造形变特征。研究表明:该断裂带在海盆中由北至南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北段(西北次海盆与东部次海盆北部之间)断裂带宽15km,由(18°00'N,115°30'E)向(17°30'N,116°00'E)呈NNW向分布。南段(西南次海盆与东部次海盆之间)断裂带宽约60~80km,由中沙海台东侧向礼乐地块西侧呈NNW向展布。中南—礼乐断裂带的主控断裂沿中南海岭呈NNW向分布。断裂带在南北两段的过渡区总体呈NNE向展布。断裂带两侧海盆的沉积厚度和洋壳厚度存在差异,推断该断裂带对其东西两侧海盆的地质构造具有控制作用。根据地壳结构变化,推测该断裂带至少是一条地壳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海盆 中南-礼乐断裂带 空间展布 构造变形
下载PDF
发育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南海管事平顶海山:深部地壳和莫霍面钻探的优选区?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伙带 许振强 +7 位作者 姚永坚 沙志彬 吴婵 杨振 李学杰 杨楚鹏 朱荣伟 汪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47-2656,共10页
本文紧密围绕IODP“面向2050年大洋钻探科学框架”中的“地球深部探测”旗舰计划和“莫霍面”梦想,研究并总结全球现代洋壳发现的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分布规律、岩石组合特征和成因模式,探讨发育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南海管事平顶海山是否为深... 本文紧密围绕IODP“面向2050年大洋钻探科学框架”中的“地球深部探测”旗舰计划和“莫霍面”梦想,研究并总结全球现代洋壳发现的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分布规律、岩石组合特征和成因模式,探讨发育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南海管事平顶海山是否为深部地壳和莫霍面钻探潜在优选区。统计结果表明大洋斜长花岗岩在多种不同构造背景形成的洋壳上均有发现,包括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构造环境,大西洋、西北太平洋、西印度洋和中印度洋慢速扩张构造环境,东太平洋快速扩张构造环境,南海等边缘海构造环境,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IBM)岛弧、九州-帕劳海脊、Amami海底高原等洋内俯冲构造环境。多数大洋斜长花岗岩呈脉状零散分布于辉长岩中,意味大洋斜长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洋壳深部,在后期断裂等地质作用下被剥蚀而更容易被发现,成为了解洋壳深部岩浆过程和洋壳结构的一个窗口。管事平顶海山位于南海东部次海盆古扩张脊附近,拖网获得MORB型大洋斜长花岗岩,前人基于地球化学数据认为其可能为辉长岩部分熔融形成。本文推测管事平顶海山大洋斜长花岗岩很可能为洋壳深部物质剥露海底,是南海的一个重要构造窗口,有望成为南海深部地壳和莫霍面钻探的潜在优选区,但需要开展进一步调查研究以验证推测:①海山大洋斜长花岗岩为拖网所得,位置误差较大,需开展可精确定位的电视抓斗、浅钻或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调查;②海山目前只发现大洋斜长花岗岩,需调查海山是否发育辉长岩等深部地壳岩石组合;③需开展重磁、深反射地震、海底地震仪(OBS)、大地电磁等调查研究,建立管事平顶海山洋壳和上地幔结构模型,查明断裂带分布,揭示莫霍面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管事平顶海山 大洋斜长花岗岩 深部地壳 莫霍面
下载PDF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古压力恢复及油气运聚动力构成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荣伟 蒋有录 +2 位作者 刘景东 胡洪瑾 许娟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2-501,共10页
综合应用流体包裹体法和盆地模拟法,恢复了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古压力,并分析了成藏期油气运聚动力构成。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超压分布受构造格局、沉降中心、生烃中心控制明显,超压幅度表现为洼陷区大、中央隆起带次之、西部斜坡带最小... 综合应用流体包裹体法和盆地模拟法,恢复了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古压力,并分析了成藏期油气运聚动力构成。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超压分布受构造格局、沉降中心、生烃中心控制明显,超压幅度表现为洼陷区大、中央隆起带次之、西部斜坡带最小,受盐岩层发育影响,濮卫—文留地区盐岩下部层系表现为压力系数高值区。成藏期超压和浮力是研究区沙三段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压力过渡带和正常压力带是油气的主要聚集场所。研究区主要存在超压驱动、超压-浮力联合驱动和浮力驱动等3种类型的驱动机制,其中斜坡带和洼陷带等超压带主要为超压驱动,部分中央隆起带上的压力过渡带为超压-浮力联合驱动,西部斜坡带和部分中央隆起带等正常压力带主要为浮力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盆地模拟 古压力恢复 油气运聚动力 东濮凹陷
下载PDF
琼东南断裂带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未来科学钻探建议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荣伟 杜文波 +4 位作者 熊量莉 汪俊 张伙带 姚永坚 蔡观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66-2876,共11页
断裂作为地球内部动力的表层响应对断陷盆地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作用,也常成为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本文基于已有的多道地震资料,对海南岛东南海域的琼东南断裂带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琼东南断裂带在平面上... 断裂作为地球内部动力的表层响应对断陷盆地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作用,也常成为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本文基于已有的多道地震资料,对海南岛东南海域的琼东南断裂带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琼东南断裂带在平面上大致沿琼东南盆地北侧边界分布,并被一条近EW向断裂错开分成东西两段;该断裂带在新生代初期活动强度较大,约至中新世晚期停止活动,且断裂西段的活动强度明显要大于东段;此外,该断裂带西段在晚始新世至渐新世伴随发育有花状构造,这可能与该时期其西侧的红河断裂正经历快速的左旋走滑活动有关。结合南海北部区域自由空间重力异常特征,推测琼东南断裂带属于滨海断裂带在南海西北部的延伸,而位于海南岛北侧的琼州海峡断裂是莲花山断裂在南海西北部的延伸。基于目前滨海断裂带的研究现状,建议未来开展科学钻探试验时,选择阳江外海域滨海断裂带和琼东南断裂带为钻探靶区,并以钻取断裂两盘和断裂破碎带的岩芯为目的,可为进一步明确滨海断裂带在南海西北部的延伸方向,以及今后更加全面地开展滨海断裂带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断裂带 南海西北部 构造特征 滨海断裂带 科学钻探
下载PDF
金露梅种子繁殖技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那晓婷 朱荣伟 《中国林副特产》 2017年第1期45-45,48,共2页
金露梅是优质的经济树种。介绍了其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分布。重点介绍了种子繁殖技术,为生产和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 金露梅 特性 种子 繁殖
下载PDF
微课教研助力小学科学教师教材处理能力提升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荣伟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2年第3期83-86,共4页
学校教研是教师成长的主要路径,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1]。常规的校本教研,以备课、上课和听课为主要手段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随着国家教育改革深化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校本教研也有新的要求。例如,学校应为教师增加全... 学校教研是教师成长的主要路径,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1]。常规的校本教研,以备课、上课和听课为主要手段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随着国家教育改革深化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校本教研也有新的要求。例如,学校应为教师增加全面解读教材的机会,促进教师跨学科、跨年段地分析教材,多角度解读教材,有效提升教师教材处理能力;“双减”背景下应开展更低成本的课堂研究,围绕课程进行研究,借助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更多、更佳的展示与交流平台,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探索新的教学评价与修改方式,提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本教研 教育信息化 教师专业发展 解读教材 教师成长 课堂研究 小学科学教师 信息技术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恩平组物源体系分析及未来大洋钻探建议 被引量:3
19
作者 杜文波 朱荣伟 +3 位作者 熊量莉 朱红涛 舒誉 黄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788-2799,共12页
物源体系分析是沉积盆地特征分析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阐明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恩平组的沉积特征和物源体系,本文拟利用恩平凹陷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数据,通过古生物环境分析和锆石U-Pb定年等方法,并借助地震剖面中古沟谷的识别、前积反... 物源体系分析是沉积盆地特征分析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阐明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恩平组的沉积特征和物源体系,本文拟利用恩平凹陷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数据,通过古生物环境分析和锆石U-Pb定年等方法,并借助地震剖面中古沟谷的识别、前积反射结构、地震多属性分析结果和沉积相带平面分布特征,对恩平凹陷恩平组物源体系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恩平组PSQ1~PSQ2时期表现位明显的陆相湖盆特征,物源主要为珠江口盆地内隆起的古生代变质岩和中生代火成岩基底,少量来源于北部华南褶皱带的元古宙变质岩;随着PSQ3时期断层活动逐渐停止,湖平面不断上升,华南褶皱带物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逐渐成为恩平凹陷主要物源。鉴于目前南海北部缺少陆相湖盆地层的完整岩芯剖面,制约了南海北部裂陷期构造-沉积耦合研究并影响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建议下一步在南海北部陆相沉积盆地(如珠江口盆地)开展大洋钻探工作,以便获取更连续、时间精度更高,受风化作用影响更小的陆相湖盆地层的完整岩芯剖面。这不仅有利于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也可通过重建陆相沉积盆地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变化过程,为了解古气候状态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平凹陷 恩平组 物源体系 沉积特征 大洋钻探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构造特征及其沉积响应 被引量:2
20
作者 聂鑫 邱燕 +3 位作者 Manuel Pubellier 汪俊 朱荣伟 杜文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63-1473,共11页
本文对穿过南海西南次海盆的逾1000 km的多道地震测线CFT剖面进行了地震界面特征的识别和地震层序的划分,分段分析了拆离断层对其减薄陆壳的拆离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南海西南次海盆地壳结构特征开展了分析,并总结了其构造特征。... 本文对穿过南海西南次海盆的逾1000 km的多道地震测线CFT剖面进行了地震界面特征的识别和地震层序的划分,分段分析了拆离断层对其减薄陆壳的拆离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南海西南次海盆地壳结构特征开展了分析,并总结了其构造特征。西南次海盆在发生陆缘张裂—海盆扩张、洋壳出现—扩张后稳定沉积这一系列过程中,可划分为4个阶段的沉积响应:A阶段(古新世之前)——前裂谷阶段,表现为地壳在拉张应力下产生小的断层;B阶段(始新世—早渐新世)——陆缘的裂谷阶段,地壳在拉张应力下拉张减薄,A阶段产生的断层出现了旋转,出现了大型掀斜的拆离断层,沉积物为同裂谷沉积,该阶段以产生了破裂不整合结束;C阶段(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海盆扩张阶段,海盆开始扩张,张应力从陆缘转移到了洋盆;D阶段(中中新世以来)——海盆扩张结束以后,以一套稳定沉积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T剖面 破裂不整合 洋盆扩张 沉积响应 西南次海盆 海洋地质调查 南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