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射性共聚焦显微镜对早期蕈样肉芽肿定位诊断与疗效监测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朱蒙燕 虞闻仲 +4 位作者 王平 刘娇 黎钊 戴辉 许爱娥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34-639,共6页
目的分析早期蕈样肉芽肿(MF)皮损的反射性共聚焦显微镜(RCM)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的一致性,探讨RCM作为病理学诊断早期MF的辅助价值及动态监测治疗反应的可行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临床疑诊MF病... 目的分析早期蕈样肉芽肿(MF)皮损的反射性共聚焦显微镜(RCM)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的一致性,探讨RCM作为病理学诊断早期MF的辅助价值及动态监测治疗反应的可行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临床疑诊MF病例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7.0±17.6)岁。根据总结的早期MF的RCM特征,对活检部位进行初步定位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比MF的RCM与病理特征。对MF确诊病例进行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干扰素治疗,运用RCM对靶向皮损跟踪随访,9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在40例临床疑诊MF病例中,根据RCM特征初步诊断典型MF 8例,疑似MF18例,排除14例;根据MF病理学特征诊断典型MF12例,疑似14例,排除14例。一致性分析显示,RCM特征分类与病理诊断结果的Kappa系数为0.848,P<0.01。RCM与组织病理学特征之间表皮低折光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最高(Kappa系数=1,P=0.005),其次是红斑期的真皮纤维化(Kappa系数=0.714,P=0.035)。MF的RCM特征随着治疗的进行逐步恢复正常,但直至临床皮损完全缓解,非典型淋巴细胞依然存在。结论RCM技术可用于早期疑诊MF皮损的病理取材定位,同时可尝试作为一种动态监测MF疗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蕈样真菌病 显微镜检查 共焦 诊断 治疗结果 监测
原文传递
带状疱疹引起腹壁假疝一例 被引量:3
2
作者 朱蒙燕 王平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66-566,共1页
患者男,59岁,带状疱疹3周、右腰腹部膨隆2周余于2018年9月23日就诊。患者3周前无明显诱因右腰腹部出现单侧、带状分布的红斑、水疱,伴阵发性疼痛,外院就诊后服用抗病毒药物(具体不明)治疗,皮损好转,疼痛缓解。皮损出现6 d后,患处腰腹部... 患者男,59岁,带状疱疹3周、右腰腹部膨隆2周余于2018年9月23日就诊。患者3周前无明显诱因右腰腹部出现单侧、带状分布的红斑、水疱,伴阵发性疼痛,外院就诊后服用抗病毒药物(具体不明)治疗,皮损好转,疼痛缓解。皮损出现6 d后,患处腰腹部出现局限性膨隆。患者自诉无腹胀、腹痛及便秘等症状,情绪激动时腹部膨隆增大。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及手术史。体检:右腰腹部第9~11胸椎对应皮区散在簇集米粒至黄豆大小红斑和色素沉着斑,沿右侧肋间神经呈带状分布,不过中线;对应皮区明显凸起,直径约1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沉着斑 阵发性疼痛 腰腹部 肋间神经 带状疱疹 周前 抗病毒药物 带状分布
原文传递
泛素结合酶2S参与调控黑素瘤行为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
作者 朱蒙燕 黎钊 +3 位作者 王佳琦 马阳阳 张小燕 王平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0-307,共8页
目的揭示黑素瘤中可能与泛素结合酶2S(UBE2S)存在相互作用的基因,探讨UBE2S参与调控黑素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将A375黑素瘤细胞分为基因敲降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用含LV-UBE2S-RNAi(14011-1)的慢病毒和CON053慢病毒转染细胞... 目的揭示黑素瘤中可能与泛素结合酶2S(UBE2S)存在相互作用的基因,探讨UBE2S参与调控黑素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将A375黑素瘤细胞分为基因敲降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用含LV-UBE2S-RNAi(14011-1)的慢病毒和CON053慢病毒转染细胞构建UBE2S敲降细胞株和阴性对照细胞株。提取两组细胞株RNA,并将其纯化及片段化,与芯片探针杂交洗染获取芯片数据。采用Ingenuity路径分析软件对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芯片数据进行进一步解析,鉴定可能与UBE2S存在相互作用的基因,应用免疫印迹法对UBE2S调控的下游分子进行验证。采用双尾t检验筛选差异基因。结果在基因敲降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共筛选出差异倍数绝对值>2且P<0.05的差异基因512个,其中上调基因247个,下调基因265个。差异基因信息的Ingenuity路径分析结果证实,干扰素信号和肝X受体/视网膜X受体活化通路显著激活,真核起始因子2和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则被抑制。预测上游调控因子中IFNA2为强烈激活,核因子κB(复合物)被抑制。综合以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推测黑素瘤细胞UBE2S基因可通过调节IFITM1、STAT1、ISG15和TNFRSF11B基因的表达发挥功能。免疫印迹显示,A375细胞UBE2S基因敲降前后,IFITM1蛋白均未表达,敲降后ISG15蛋白表达上调19.94倍,STAT1蛋白表达上调1.47倍,TNFRSF11B蛋白表达下调79.1%。结论UBE2S可能通过与STAT1、ISG15和TNFRSF11B的相互作用,共同调控黑素瘤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缀合酶类 痣和黑素瘤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STAT1转录因子 泛素结合酶2S ISG15基因 TNFRSF11B基因
原文传递
汉族黑色丘疹性皮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朱蒙燕 王平 +2 位作者 李刘雨 孙亚平 沈宏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7期2903-2906,共4页
目的分析总结我国汉族人黑色丘疹性皮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从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经临床和病理学确诊的黑色丘疹性皮病71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71例患者中... 目的分析总结我国汉族人黑色丘疹性皮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从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经临床和病理学确诊的黑色丘疹性皮病71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71例患者中女51例,男25例,年龄(44±13)岁,发病年龄(39±14)岁,确诊时间(65±51)个月;皮损为多发性深褐色扁平丘疹,表面光滑;皮损多分布于胸腹部,共46例(64.8%),其次为背部及颈部;皮疹平均直径为(1.76±0.99)mm;15例患者初始发病时感皮疹瘙痒。所有患者的皮损病理学特征类似于脂溢性角化病,按照病理学分型:棘层肥厚型49例(69.0%),角化过度型11例(15.5%),塔尖样型6例(8.5%),刺激型4例(5.6%),克隆型1例(1.4%);56例(78.9%)可见表皮色素沉着和(或)真皮乳头色素颗粒,其中仅基底层色素沉着46例(64.8%);10例(14.1%)瘙痒性皮损真皮浅层均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结论我国汉族人黑色丘疹性皮病具有一些独特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丘疹性皮病 汉族人 脂溢性角化病 扁平疣
原文传递
泛素结合酶2S在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其对黑素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马阳阳 王平 +6 位作者 胡文婷 徐永平 张小燕 黎钊 虞闻仲 朱蒙燕 许爱娥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42-547,共6页
目的探讨恶性黑素瘤(MM)组织中泛素结合酶2S(UBE2S)的表达及其对黑素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UBE2S在128例原发性MM、64例转移性MM、16份非瘤组织(8份瘤旁组织、8份正常表皮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A37... 目的探讨恶性黑素瘤(MM)组织中泛素结合酶2S(UBE2S)的表达及其对黑素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UBE2S在128例原发性MM、64例转移性MM、16份非瘤组织(8份瘤旁组织、8份正常表皮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A375、MUM-2B及MUM-2C黑素瘤细胞株中UBE2S mRNA表达水平。将黑素瘤A375及MUM-2B细胞株分别分为两组,干扰组使用含有UBE2S RNA干扰序列的慢病毒转染,对照组使用含有对照序列的慢病毒转染,72 h后实时定量PCR检测A375和MUM-2B黑素瘤细胞株中UBE2S mRNA表达水平。用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caspase3/7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及周期分布;应用Transwell法及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敲减UBE2S对A375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及N-钙黏蛋白表达的影响。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数据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通过Spearman系数评估UBE2S表达水平与T分期的相关性。结果UBE2S在98例(51.0%)MM组织中高表达,16例非瘤组织中均低表达,两组间高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905,P<0.01);UBE2S表达水平与肿瘤T分期呈负相关(ρ=-0.210,P = 0.043)。A375、MUM-2B、MUM-2C细胞间UBE2S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817.228,P<0.01)。Caspase3/7活性在干扰组A375细胞(t = 17.572,P<0.01)与干扰组MUM-2B细胞(t = 24.552,P<0.01)分别较相应对照组明显增加;干扰组A375细胞较对照组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t = 7.365,P<0.01),而S期比例明显降低(t =-9.190,P<0.01),G2/M期无明显变化(t =-0.227,P>0.05);干扰组MUM-2B细胞G1期(t = 12.676,P<0.01)、G2/M期(t = 13.045,P<0.01)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但S期比例低于对照组(t =-15.718,P<0.01)。Transwell实验显示,干扰组较对照组A375细胞迁移(t =-35.727,P<0.05)及侵袭(t =-125.000,P<0.01)能力降低。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干扰组较对照组A375细胞N-钙黏蛋白表达下调。结论UBE2S在黑素瘤组织过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相关;敲减UBE2S对黑素瘤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均有影响,并且可能通过调控N-钙黏蛋白表达促进MM细胞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痣和黑素瘤 泛素缀合酶类 肿瘤分期 细胞系 肿瘤 N-钙粘蛋白
原文传递
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二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佳绮 虞闻仲 +7 位作者 查伟锋 朱蒙燕 黎钊 沈宏 李刘雨 孙亚平 王照明 王平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30-732,共3页
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NK/T-cell lymphoma,IVNKTL)是一种具有NK/T细胞免疫表型的血管内淋巴瘤,临床罕见。IVNKTL与EB病毒感染相关,临床呈高度侵袭性,与另一种EB病毒相关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xtranodal NK/T-cell ... 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NK/T-cell lymphoma,IVNKTL)是一种具有NK/T细胞免疫表型的血管内淋巴瘤,临床罕见。IVNKTL与EB病毒感染相关,临床呈高度侵袭性,与另一种EB病毒相关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nasal type,ENKTCL)相似。IVNKTL与ENKTCL的区别在于,前者肿瘤细胞局限于血管腔内,而后者多为围血管或侵血管肿瘤细胞浸润[1]。本文报道2例IVNKTL,其中1例继发于ENKT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T细胞淋巴瘤 EB病毒感染 血管内 免疫表型 高度侵袭性 TCL
原文传递
皮肤色素减退性淋巴增殖性疾病41例临床病理分析
7
作者 王佳绮 王平 +6 位作者 李刘雨 樊奇敏 朱蒙燕 王燕清 周鸿宇 沈宏 许爱娥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的探讨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HMF)与色素减退性界面T细胞异常增生(HITCD)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皮肤色素减退性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41例,分析临床病... 目的探讨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HMF)与色素减退性界面T细胞异常增生(HITCD)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皮肤色素减退性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41例,分析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数据使用t检验,分类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两组间等级数据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41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不规则色素减退斑,可伴有红斑或糠状鳞屑。病理特征:21例表现为不典型淋巴样细胞向表皮浸润和聚集,符合典型蕈样肉芽肿病理学特征,诊断为HMF;20例表现为基底层空泡变性伴有淋巴样细胞浸润以及轻度嗜表皮现象,诊断为HITCD。免疫细胞表型均符合T细胞表型,14例(67%)HMF与13例(65%)HTCD表皮淋巴细胞以CD8表型为主。表皮中,HMF组总淋巴细胞数量多于HITCD组(t=1.81,P=0.012);真皮中,HMF组CD4^(+)淋巴细胞(t=2.64,P=0.012)、CD8^(+)淋巴细胞(t=1.51,P=0.002)以及总淋巴细胞数量(t=2.60,P=0.001)均多于HITCD组。所有患者均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完成随访34例,30例(包括所有HITCD)皮损消退未复发,4例HMF皮损未完全消退。结论HITCD与HMF病理特征不同,且呈良性生物学行为,应作为一类独立疾病区别于HMF,单一光疗可获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蕈样真菌病 色素沉着不足 病理过程 治疗结果 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 色素减退性界面T细胞异常增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