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发展油区地热产业 被引量:4
1
作者 朱连儒 宁清 《石油科技论坛》 2005年第4期19-25,共7页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地热产业 中国 节能技术 油气勘探 利用结构
下载PDF
冀中饶阳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第三段砂岩次生孔隙形成机制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以明 侯方浩 +2 位作者 方少仙 朱连儒 陶洪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08-215,共8页
沙河街组第三段砂岩在纵向上存在三个次生孔除发育带,借集空间均以长石的次生溶孔为主。有机质脱羧产生的酸性组分、特定成岩环境中矿物相之间的平衡反应和局部有利的孔隙保存条件,是研究区次生孔除发育和保存的主要原因。结合区域沉... 沙河街组第三段砂岩在纵向上存在三个次生孔除发育带,借集空间均以长石的次生溶孔为主。有机质脱羧产生的酸性组分、特定成岩环境中矿物相之间的平衡反应和局部有利的孔隙保存条件,是研究区次生孔除发育和保存的主要原因。结合区域沉积环境、构造特点、埋藏成岩史,预测划分出三个有利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阳凹陷 沙河街组 长石砂岩 次生孔隙 形成机制
下载PDF
低渗砂岩储层中自生矿物的成岩模式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下第三系沙三段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张以明 朱连儒 方少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06-114,105,共10页
应用各种薄片、扫描电镜、能谱、x-衍射等多种资料,研究了低渗砂岩储层中自生矿物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成岩模式,认识到自生矿物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特征是控制低渗储层孔渗质量的重要因素。渗滤-扩散是形成连晶方解石的主要机制,热驱对... 应用各种薄片、扫描电镜、能谱、x-衍射等多种资料,研究了低渗砂岩储层中自生矿物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成岩模式,认识到自生矿物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特征是控制低渗储层孔渗质量的重要因素。渗滤-扩散是形成连晶方解石的主要机制,热驱对流成岩模式圆满地解释了各种自生矿物在储层内的分布特点。这有助于正确认识、评价、合理改造和利用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自生矿物 成岩模式
下载PDF
饶阳凹陷沙三段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以明 方少仙 +1 位作者 朱连儒 陶洪兴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9-20,共12页
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第三段(E_(s3))长石砂岩经历了强烈的成岩作用,己进入晚成岩C的早期阶段。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沙三段长石砂岩的成岩作用,各种自生矿物对储层孔隙性的控制,并探讨了阶状石榴石的自生成因,及各种自生矿物的形成温度与碎屑... 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第三段(E_(s3))长石砂岩经历了强烈的成岩作用,己进入晚成岩C的早期阶段。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沙三段长石砂岩的成岩作用,各种自生矿物对储层孔隙性的控制,并探讨了阶状石榴石的自生成因,及各种自生矿物的形成温度与碎屑成岩演化的联系,描绘出该区成岩作用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认为储层孔渗质量与其中自生粘土的发育程度大体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储集层 第三纪 成岩作用
下载PDF
对华北油区潜山油藏开发后期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朱连儒 郭秀丽 +1 位作者 侯玉花 吴昊 《石油科技论坛》 2014年第4期46-50,共5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先后发现并开发了多个裂缝性潜山油气藏,介绍了潜山油藏储量现状、地质特点及开发现状,面临着油藏开发进入低速缓慢递减阶段出现的高含水低产油难题。为了改善油藏经营状况,提高经济效益,建议油公司适时转入...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先后发现并开发了多个裂缝性潜山油气藏,介绍了潜山油藏储量现状、地质特点及开发现状,面临着油藏开发进入低速缓慢递减阶段出现的高含水低产油难题。为了改善油藏经营状况,提高经济效益,建议油公司适时转入地热开发利用为主、采油为副的发展模式上来,创建我国新型油气与地热资源共同开发的产业。针对地热开发为主阶段,建议积极探索经营管理及利用新机制、规模化发展、加强动态管理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油藏 油田开发 地热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冀中坳陷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 被引量:28
6
作者 梁宏斌 钱铮 +2 位作者 辛守良 赵克镜 朱连儒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0年第5期63-68,共6页
冀中坳陷地热能资源十分丰富,大量石油井钻达地热田热储层,地热田主要受坳陷内凹凸相间的地质结构控制。地层岩性、盖层厚度、水流交替、断裂传导、热储层埋深等影响地温场变化。区内赋存着元古宇—下古生界弱交替带、上古生界—古近系... 冀中坳陷地热能资源十分丰富,大量石油井钻达地热田热储层,地热田主要受坳陷内凹凸相间的地质结构控制。地层岩性、盖层厚度、水流交替、断裂传导、热储层埋深等影响地温场变化。区内赋存着元古宇—下古生界弱交替带、上古生界—古近系交替阻滞带、新近系强交替带三大地热含水系统,热储层分为孔隙型、裂缝型和裂缝—溶洞型3类,其中基岩裂缝型热储层温度高,热能量大,优选留北地热田利用废弃油井进行地热能利用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地温场 地热储层 资源量 冀中坳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