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病历结合PDCA循环在输血病历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朱霞蔚 陈科达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6期190-193,共4页
目的评价电子病历检查方式、结合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改善输血病历质量的效果。方法在输血科成立输血病历质检小组、检查电子病历后,结合PDCA循环的管理方法,对2015年7~12月电子病历检查试行前、2016年1~6月电子病历检查试行后以及2016... 目的评价电子病历检查方式、结合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改善输血病历质量的效果。方法在输血科成立输血病历质检小组、检查电子病历后,结合PDCA循环的管理方法,对2015年7~12月电子病历检查试行前、2016年1~6月电子病历检查试行后以及2016年第一、第二季度PDCA循环管理方法实施前后的输血病历质量改善进行比较,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调查现状、查找原因、检查、处理等过程,输血病历书写质量有显著提高,特别是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具有持续改进的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病历检查结合PDCA循环,是提高输血病历质量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病历 PDCA循环 持续改进 规范化 标准化
下载PDF
两种解冻新鲜冰冻血浆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0
2
作者 马幼丽 朱霞蔚 屠华颖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884-885,共2页
目的:观察新鲜冰冻血浆(FFP)在电热恒温水槽与专用血浆解冻仪解冻后凝血功能的变化,为临床提供高疗效的血浆。方法:随机抽取FFP,分同等量两组,分别用普通电热恒温水槽与专用血浆解冻箱解冻血浆,记录解冻时间,纤维蛋白析出情况,同时采用... 目的:观察新鲜冰冻血浆(FFP)在电热恒温水槽与专用血浆解冻仪解冻后凝血功能的变化,为临床提供高疗效的血浆。方法:随机抽取FFP,分同等量两组,分别用普通电热恒温水槽与专用血浆解冻箱解冻血浆,记录解冻时间,纤维蛋白析出情况,同时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解冻后的FFP在30 内分别测PT、APTT、FIB、TT水平。结果:专用血浆解冻箱与电热恒温水槽在解冻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专用血浆解冻箱克服了因受热不均而纤维蛋白析出的问题;凝血功能检测显示:PT、TT、FIB无显著性差异(P>0.05),APTT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专用血浆解冻箱优于电热恒温水槽,为确保FFP的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应该用专用的血浆解冻仪解冻血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冰冻血浆 解冻 凝血功能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精准电子交叉配血技术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朱霞蔚 卢根杰 +3 位作者 陈科达 金青 陈巍 周洁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1453-1455,共3页
目的探讨精准配血技术在临床输血中应用价值。方法确认献血员血型结果且直抗和抗筛均阴性血液入库。首次输血、治疗中输血次数≥3 次 1 811 例患者用常规配血法直抗、抗筛均阴性的 359 例患者为常规配血组。首次输血、治疗中输血次数≥3... 目的探讨精准配血技术在临床输血中应用价值。方法确认献血员血型结果且直抗和抗筛均阴性血液入库。首次输血、治疗中输血次数≥3 次 1 811 例患者用常规配血法直抗、抗筛均阴性的 359 例患者为常规配血组。首次输血、治疗中输血次数≥3 次 2 028 例患者用精准配血法直抗、抗筛均阴性 332 例患者为精准配血组。利用数据库进行献血员和患者自动匹配。各组均用血清学试验平行论证,追踪评价输血疗效。结果患者和献血员直抗阳性率分别为0. 49%和 0. 03%,抗筛阳性率分别为 0. 52%和 0. 06%。以血清学试验结果为标准常规配血总合格率达 99. 76%,但新生儿合格率仅为 42. 86%。多次重复输血后精准配血组抗体阳性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配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结论精准交叉配血可以减少血液制品的浪费、减少患者输血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输血 电子交叉配血技术 RH 抗原分型 疗效评价 输血反应 抗体筛查
原文传递
DCD供肝肝移植术中输血预测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卢根杰 陈巍 +2 位作者 卢长江 陆才德 朱霞蔚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CAS 2020年第3期381-385,共5页
目的:评估患者术前、术中及供者指标对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DCD)供肝肝移植术中是否输血的预测,并分析术中输血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8-06进行DCD供肝肝移植患者150例,根据术中是否输红细胞分为非输血组与输血组... 目的:评估患者术前、术中及供者指标对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DCD)供肝肝移植术中是否输血的预测,并分析术中输血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8-06进行DCD供肝肝移植患者150例,根据术中是否输红细胞分为非输血组与输血组,比较2组间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指标和供者指标。结果:术中非输血组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血清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供者体质指数、冷缺血时间、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的需求及住院时间低于输血组,但非输血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蛋白及乙肝概率高于输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在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ROC曲线预测术中输血,术中出血量的曲线下面积最高(0.919)。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供者体质指数及冷缺血时间是术中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中未输血的肝移植患者术前、术中情况及预后较好。单独的患者术前指标不能准确一致地预测术中输血。临床医师及输血科应依据患者及供肝的综合情况做好备血及患者的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术中输血 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 预测 预后
原文传递
血液储存时间对NK细胞功能影响
5
作者 朱霞蔚 廖雨琴 +1 位作者 祝宇翀 刘军权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CAS 2018年第1期91-95,共5页
目的:观察储存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在不同储存时间功能变化。方法:留取10份健康自愿献血者外周静脉血各20ml,ACD-B抗凝,4℃保存。分别于储存第0、1、2、3、4、6天各取血2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用博纳无血清选... 目的:观察储存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在不同储存时间功能变化。方法:留取10份健康自愿献血者外周静脉血各20ml,ACD-B抗凝,4℃保存。分别于储存第0、1、2、3、4、6天各取血2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用博纳无血清选择性培养液培养NK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不同储存时间培养的NK细胞对K562细胞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不同储存时间培养的NK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的表达率。结果:我们在预试验中对储存血NK细胞进行长达30d的对比观察,发现血液储存第6天之后所有的NK细胞已经不能被激活。因此本研究仅观察储存≤6d的NK细胞功能变化。储存2d后的NK细胞激活率和功能有明显下降趋势,随着储存时间延长,NK细胞激活的百分率逐渐减低,至第6天时细胞激活率只达第0天的11.2%(P<0.01)。储存6d后诱导培养的NK细胞杀伤活性(28.73%)明显低于诱导前(杀伤活性44.45%)(P<0.05);血液储存时间对NK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的表达有明显影响,储存前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分别为:(33.94±2.92)%、(77.11±6.87)%和(80.97±7.76)%,显著高于储存6d后[分别为:(24.53±2.83)%、(63.93±6.56)%和(73.84±7.21)%](P<0.05)。结论:储存血中能保持NK细胞功能和活性最长时间为6d;在≤6d时间内NK细胞功能随着存放时间延长而变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 储存 NK细胞
原文传递
危重患者输血后血红蛋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卢根杰 陈巍 朱霞蔚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0年第16期1987-1989,1993,共4页
目的评估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危重患者输注红细胞后血红蛋白(Hb)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2月本院入院6 d内申请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ICU患者101例,并收集其人口统计学信息、入院第1 d的初始Hb检测指标、... 目的评估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危重患者输注红细胞后血红蛋白(Hb)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2月本院入院6 d内申请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ICU患者101例,并收集其人口统计学信息、入院第1 d的初始Hb检测指标、入院第6 d(入院后120 h)的最终Hb检测指标和入院6 d内红细胞输注总量。结果患者入院第1 d初始Hb为(71.49±10.40) g/L,入院第6 d最终Hb为(77.86±8.82)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1,P <0.001),6 d内每个患者平均输注红细胞为(3.04±1.65)单位,每单位红细胞提升Hb(1.92±3.48) g/L。Hb的平均变化在年龄、性别、血型、基础疾病、高热和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中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ICU患者输注红细胞后Hb水平升高较低,尤其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因此,临床医生应关注影响输血后Hb水平升高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血红蛋白 重症监护病房
原文传递
红细胞储存时间对血液病患者输注后血红蛋白提升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卢根杰 陈巍 +2 位作者 卢央芳 朱霞蔚 俞麒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1329-1332,共4页
目的评估不同储存时间的红细胞(RBCs)是否对血液病患者输注后血红蛋白(Hb)提升有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3日-7月31日本院申请输注去白细胞悬浮RBCs的血液病患者242例,随机分成4个组并各输一袋RBCs,每个组的RBCs储存时间分别为≤14 d、1... 目的评估不同储存时间的红细胞(RBCs)是否对血液病患者输注后血红蛋白(Hb)提升有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3日-7月31日本院申请输注去白细胞悬浮RBCs的血液病患者242例,随机分成4个组并各输一袋RBCs,每个组的RBCs储存时间分别为≤14 d、15 d~21 d、22 d~28 d、29 d~35 d。同时,收集患者输血前初始Hb、输血后24 h Hb、RBCs输注量及其他临床相关信息。结果输血前平均初始Hb为(59.75±9.38)g/L,4个组分别为(58.97±9.02)g/L、(59.00±9.15)g/L、(59.85±7.98)g/L、(61.31±11.11)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1)。平均输注1.5(1.5,2.0)单位RBCs。输血后每单位RBCs提升的Hb(ΔHb^(-))平均为5.33(3.33,7.33)g/L,每个组分别为6.67(4.67,8.00)g/L、5.42(3.42,7.42)g/L、4.67(3.33,7.17)g/L、4.00(2.58,6.0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RBCs储存时间、脾肿大、开始输注时体温高为ΔHb^(-)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输注储存时间长的RBCs比储存时间短的RBCs效果差。因此,临床医生及输血科需结合RBCs储存时间来制定患者的个性化输血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血红蛋白 储存时间 血液病
原文传递
肝移植术中血浆输注对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陈科达 张巧巧 +3 位作者 陈巍 李情操 卢根杰 朱霞蔚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2年第12期1426-1429,1433,共5页
目的 对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内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肝移植手术中血浆输注对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本院同种异体肝移植术患者150例,根据术中是否输注血浆分为输血浆组与非输血浆组,比... 目的 对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内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肝移植手术中血浆输注对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本院同种异体肝移植术患者150例,根据术中是否输注血浆分为输血浆组与非输血浆组,比较2组间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 术中输血浆组患者血小板(PLT)指标低于非输血浆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ICU住院天数、住院天数等指标均高于非输血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ROC曲线预测术中输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的曲线下面积最高(0.644)。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是术中血浆输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中输血浆组的患者凝血功能、肝功能指标较差,终末期肝病患者术前调整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是防止术中大量出血、增强手术后预后的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血浆 凝血酶原时间 预后
原文传递
输血对危重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卢根杰 朱霞蔚 卢央芳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9年第15期1899-1902,共4页
目的研究并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红细胞(RBC)输注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本院申请输注1. 5单位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ICU患者41例,分析其输血前(T0)、输血后(T1)、输血后12 h(T2)、输血后24 h(T3... 目的研究并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红细胞(RBC)输注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本院申请输注1. 5单位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ICU患者41例,分析其输血前(T0)、输血后(T1)、输血后12 h(T2)、输血后24 h(T3)、输血后36 h(T4)、输血后48 h(T5)和输血后60 h(T6)的RDW值,并获取相关的临床及实验数据。RDW的变化(△RDW)计算为输血后各时间点的RDW与T0时RDW的差值。结果输血后各时间点的RDW值均升高(P <0. 05),其中T3时最高。T0时41例患者中22例(54%)有异常的RDW值。亚组分析发现,对比T0时MCV异常与正常的患者,前者的最大△RDW要更大(P=0. 023);而对比T0时RDW异常与正常的患者,两者的最大△R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479)。结论输注红细胞可以显著增加RDW值,该影响应准确地报道在评估RDW预后作用的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红细胞分布宽度 危重患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