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交通规划生态环境影响研究——以四川省交通规划的29条道路为例
1
作者 邓娟 朱高儒 +3 位作者 谢强 王静雅 严宏 李杨海 《四川环境》 2023年第6期153-160,共8页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交通规划面临着支撑高质量发展兼顾生态保护优先的双重要求。为有效协调交通道路与生态敏感区的矛盾,本文以四川省交通规划的29条道路为例,分析了当前四川省交通规划存在的主要环境制约因素,重点识别了规划道路与...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交通规划面临着支撑高质量发展兼顾生态保护优先的双重要求。为有效协调交通道路与生态敏感区的矛盾,本文以四川省交通规划的29条道路为例,分析了当前四川省交通规划存在的主要环境制约因素,重点识别了规划道路与生态敏感区的矛盾冲突关系,通过计算交通规划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用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小进行了判别。结果显示,交通道路与生态敏感区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交通建设对林地、耕地和草地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交通规划 生态环境影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下载PDF
填海造陆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2
作者 朱高儒 许学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61-766,共6页
填海造陆是沿海地带缓解人地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我国方兴未艾。作为大规模的人类干扰活动,填海造陆必然对海岸带系统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需要从自然地理过程的各个要素和人类社会组成的环境系统的统一协调发展中,寻求填海造陆的科... 填海造陆是沿海地带缓解人地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我国方兴未艾。作为大规模的人类干扰活动,填海造陆必然对海岸带系统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需要从自然地理过程的各个要素和人类社会组成的环境系统的统一协调发展中,寻求填海造陆的科学方案,实现海岸带的有序利用。文章结合近年来研究进展详细分析了填海造陆对于土地、水文、生态及气候、原料源地等多方面的环境效应及其关联。结果发现:(1)填海造陆对环境的负效应在种类上多于正效应;(2)填海造陆的影响范围遍及从海到陆的整个海岸带区域;(3)填海造陆效应具有从短期扰动事件到长期生态和物理过程的宽域时间尺度;(4)填海造陆各个效应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和促进机制。未来应加强填海造陆对陆地滨海地区的影响,对气候和海洋地貌等长期自然过程的效应,以及各方面环境效应间的正负反馈机制定量化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海造陆 环境效应 进展 海岸带
下载PDF
公路网规划生态冲突与协调研究--以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朱高儒 赵科 +7 位作者 刘杰 杨帆 高玉健 林晶 韩东 徐洪磊 姜昀 孙海秀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4期57-63,共7页
公路与生态环境的冲突与协调既是学术研究热点,又是青藏高原三江源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规划新改建公路中有39条(共计3 151.6 km)穿越自然保护区,有9条(共计1 157.0 km)穿越国家公园,可能对生态环... 公路与生态环境的冲突与协调既是学术研究热点,又是青藏高原三江源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规划新改建公路中有39条(共计3 151.6 km)穿越自然保护区,有9条(共计1 157.0 km)穿越国家公园,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需要采取合理措施协调矛盾冲突.基于层次分析法,通过9个指标定量研究公路生态友好性,分为低、较低、中、较高和高5个等级,用其反映不同公路穿越区域、建设状态和道路技术等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摆动避绕、调整项目时序和"无害化"穿(跨)越自然保护地等公路建设方案,并借鉴国内外生态敏感区域公路建设情况与相关政策,提出了公路"无害化穿(跨)越"解释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网规划 生态冲突与协调 公路生态友好性 自然保护地 “无害化穿(跨)越” 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
下载PDF
渤海湾西北岸1974~2010年逐年填海造陆进程分析 被引量:51
4
作者 朱高儒 许学工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06-1012,共7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渤海湾西北岸陆续实施了大量填海工程,形成了目前中国最大的人工填海造陆区,有必要对其进行精确和连续的监测与分析。以1974~2010年逐年MSS/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RS/GIS技术,分析了研究区填海造陆的动态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渤海湾西北岸陆续实施了大量填海工程,形成了目前中国最大的人工填海造陆区,有必要对其进行精确和连续的监测与分析。以1974~2010年逐年MSS/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RS/GIS技术,分析了研究区填海造陆的动态空间分布和数量变化特性。36 a间,研究区共填海901.7 km2,主要在滩涂和近海进行,海岸线长度从1974年的224.9 km增长到2010年的536.7 km,填海区的重心总体上从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了26.3 km。将研究期细分为5个阶段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研究区海岸线长度增量与填海造陆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填海利用方式经历了盐田为主→盐田和水产养殖相结合→港口和临港工业为主的发展历程;以天津港和曹妃甸港及各自的临港工业区为填海造陆中心和副中心的格局已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海造陆逐年海岸线RSGIS渤海湾西北岸
下载PDF
关于有序填海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4
5
作者 朱高儒 许学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74-1980,共7页
填海造陆在扩展土地和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海岸带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将有序人类活动贯穿于整个填海造陆过程,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组织和实施而进行有序填海,从而增加填海造陆的积极效应,限制其破坏性影响,是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必... 填海造陆在扩展土地和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海岸带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将有序人类活动贯穿于整个填海造陆过程,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组织和实施而进行有序填海,从而增加填海造陆的积极效应,限制其破坏性影响,是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整体性、矛盾论、动态平衡和因地制宜是有序填海的基本观点。要实现有序填海,首先必须在对填海造陆的效益和损失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论证,然后制定不同尺度的填海规划并确定填海造陆的适宜规模,最后利用一系列有效方法加以实施,包括:维护海岸带自然系统功能、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实行生态补偿与生态系统重建、加速改良填海区环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海造陆 有序人类活动 思路 方法 海岸带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中心节点评估识别 被引量:3
6
作者 朱高儒 王曼 +3 位作者 刘杰 程雪雁 潘佳敏 赵燕妮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3-168,共6页
鉴于学术界对于交通中心节点的评估识别还存在指标体系考虑因子不足、计算方法导致信息损失等问题,且未见全国层面的区县级精度研究,构建涵盖政治战略、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国土生态等方面共18个指标的中心节点评估指标体系,基于我国... 鉴于学术界对于交通中心节点的评估识别还存在指标体系考虑因子不足、计算方法导致信息损失等问题,且未见全国层面的区县级精度研究,构建涵盖政治战略、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国土生态等方面共18个指标的中心节点评估指标体系,基于我国全国区县级单元,利用专家赋值法和多维魔方法开展更全面、更详细、更精准的交通节点评估识别,以提高综合交通的整体运转效率,实现交通与国土空间的协同发展。评估识别出687个区县级中心节点并分为3个级别,这些中心节点具有良好的全国性服务与覆盖水平。总体上看,经济越发达、区域面积越大的省份拥有较多的中心节点,土地面积在中心节点筛选中作用凸显;经济较发达、区域面积较小的省份拥有的中心节点占单元总数的比例较高,经济因素的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交通中心节点 评估识别 国土空间
下载PDF
丰都鬼神文化旅游衰落的反思 被引量:1
7
作者 朱高儒 叶圣涛 +3 位作者 杜帼睿 赵晋芝 林德坤 张少逸 《热带地理》 2007年第5期461-465,共5页
通过实地调研、观察、访谈及问卷调查,获取大量关于丰都鬼神文化和文化旅游的信息。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划分出丰都鬼神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阐明了当前丰都鬼神文化旅游的困境与趋势。在此基础上得出丰都鬼神文化旅游衰落的原因:一是鬼... 通过实地调研、观察、访谈及问卷调查,获取大量关于丰都鬼神文化和文化旅游的信息。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划分出丰都鬼神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阐明了当前丰都鬼神文化旅游的困境与趋势。在此基础上得出丰都鬼神文化旅游衰落的原因:一是鬼神文化载体的结构性解体;二是政府组织不力。最后探讨了重振丰都鬼神文化旅游的可能性,提出重新构建鬼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完善其空间结构、处理好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等相应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都 鬼神文化 文化旅游
下载PDF
渤海湾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关联因子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朱高儒 许学工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3年第5期37-40,共4页
渤海湾海岸带土地利用在过去20年间经历了巨大变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针对渤海湾海岸带1989—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使用主成份一多元回归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别对其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与社会经济因子的联系进行分析。结果... 渤海湾海岸带土地利用在过去20年间经历了巨大变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针对渤海湾海岸带1989—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使用主成份一多元回归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别对其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与社会经济因子的联系进行分析。结果证明城市化、工业化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咸水水体存在相互促进作用;而农业发展滞后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与耕地和未利用地的减少密切相关;主成份分析法和多元回归相结合能更好地解释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宏观联系。灰色关联法能揭示它们之间的具体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关联因子 主成份分析 多元回归 灰色关联 渤海湾海岸带
下载PDF
四川康定“川藏木雅”风景道景观规划设计 被引量:5
9
作者 朱高儒 衷平 +3 位作者 程逸楠 杨丁丁 徐洪磊 颜磊 《交通标准化》 2014年第3期11-15,共5页
风景道是现代公路交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实现了道路从单一的交通功能向交通、生态、游憩和保护等复合功能的转变。以"川藏木雅"为主题,按照打造具有西部山区特色风景道的要求,对四川省康定县两条国省道进行了景观规... 风景道是现代公路交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实现了道路从单一的交通功能向交通、生态、游憩和保护等复合功能的转变。以"川藏木雅"为主题,按照打造具有西部山区特色风景道的要求,对四川省康定县两条国省道进行了景观规划设计,共划分9个公路景观分区,并规划了4种类型共27处观景休憩点和6种类型总长80.8km的自行车道,为该公路的景观建设和旅游开发工作提供支持。风景道建设为公路交通实现绿色、生态、低碳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道 公路 景观规划设计 川藏木雅 康定
下载PDF
地理学在交通强国建设中的作用初探
10
作者 朱高儒 刘杰 徐洪磊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33-37,共5页
交通强国建设为新时代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地理学以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空间化和模型化的手段,为“交通自身强”提供有力支撑,为“交通强国家”提供科学依据。交通和地理对时间、空间、效率、环境等方面的共同关注,... 交通强国建设为新时代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地理学以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空间化和模型化的手段,为“交通自身强”提供有力支撑,为“交通强国家”提供科学依据。交通和地理对时间、空间、效率、环境等方面的共同关注,催生了交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一方面在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运输效率、提升交通智能、安全、绿色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推动区域和城市发展、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度、服务国家地缘政治方面作出科学贡献。交通地理学需进一步研究交通运输对自然和区域条件的适应、综合交通运输资源空间优化、交通设施网络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交通大数据的深化应用等方面,助力交通强国建设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强国建设 交通地理 人地关系 空间优化 发展前景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广州市土地资源安全评价 被引量:33
11
作者 郑荣宝 刘毅华 +1 位作者 董玉祥 朱高儒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4-664,共11页
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采用三维魔方图分类法对广州市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土地储备区。在此基础上以30m×30m的栅格作为最小的评价单元,从土地资源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经济安... 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采用三维魔方图分类法对广州市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土地储备区。在此基础上以30m×30m的栅格作为最小的评价单元,从土地资源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四方面构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的支持向量机模型(SVM)进行评价与分类。结果表明:①广州市主体功能区划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其中禁止开发区占总面积的37.21%,限制开发区占24.90%,重点开发区占19.60%,优化开发区占13.31%,土地储备区占4.98%;②土地资源安全分值介于16~82之间,不同行政区土地资源安全状况具有明显差异,土地安全分较高的主要有南沙区和花都区,而荔湾区土地安全分最低;③广州市土地资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危险区和较不安全区占评价面积的比例达32.35%,主要分布在增城市和从化市的偏远山区以及市中心的荔湾区及越秀区,单位建设用地GDP、人均居住面积和归一化植被指数是其主要警源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土地安全 支持向量机 广州
下载PDF
舟山海域油品码头布局与溢油风险评估 被引量:7
12
作者 汪守东 徐洪磊 +1 位作者 程金香 朱高儒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6-33,共8页
提出了一个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理论的区域油品码头空间布局的溢油风险模拟与评估方法。该方法可系统分析沿海区域油品码头空间布局及其产生的海域溢油风险的空间分布规律,能够满足我国当前近海高强度开发形势下战略环评和环境风险评估的... 提出了一个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理论的区域油品码头空间布局的溢油风险模拟与评估方法。该方法可系统分析沿海区域油品码头空间布局及其产生的海域溢油风险的空间分布规律,能够满足我国当前近海高强度开发形势下战略环评和环境风险评估的技术需求。以舟山海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油品码头布局模型和不确定性分析,对舟山海域进行综合溢油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综合评估某一海区的溢油风险水平;基于溢油风险概率和污染损害的时空分布,依据风险值集中度最大及风险总值最小的原则,能够实现多种码头布局方案下的海域溢油风险水平的综合比较,并得到最优油品码头布局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码头布局 溢油 不确定性分析 风险评估
下载PDF
“格局-过程-功能”视角下交通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思琪 朱高儒 +1 位作者 刘杰 徐洪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4-642,共9页
交通廊道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伴随而来的生态效应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在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背景下,以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功能”的视角分别对公路和铁路产生的生态效应进行总结,分析交通建设和运营对生态系统的影... 交通廊道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伴随而来的生态效应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在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背景下,以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功能”的视角分别对公路和铁路产生的生态效应进行总结,分析交通建设和运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提出未来交通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向。重点对交通廊道产生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等生态系统格局影响,养分循环、水土过程、群落演替和动物活动等生态系统过程影响,生物量、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足迹等生态系统功能影响进行评述。结果发现:(1)交通基础设施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并导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特征发生较大变化;(2)交通基础设施在建设期和运营期均对生态系统过程产生影响,其负效应可通过人工修复进行部分调控;(3)公路建设和运营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大于铁路,交通廊道的边缘正效应有助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在当前生态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未来研究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对生态系统格局、过程、功能影响的级联分析,交通建设的综合生态效应分析,以及综合交通网络的生态效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 生态效应 公路和铁路 格局 过程 功能
下载PDF
基于生态导向的四川省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尹杰 张占录 +3 位作者 朱高儒 吴大放 李龙 刘艳艳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7-103,共7页
基于生态导向的交通国土空间开发能减轻交通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运用三维魔方模型,构建基于生态导向的评价体系,对四川省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四川省各市(州)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 基于生态导向的交通国土空间开发能减轻交通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运用三维魔方模型,构建基于生态导向的评价体系,对四川省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四川省各市(州)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差异明显,具有层级结构,高承载力地区主要分布于东部盆地,中低承载力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地和中部自然灾害频发区。2)1级极低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土地面积为98088.33 km^(2),占比20.18%,多分布在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水源保护地(一、二级生态禁止建设区),交通选址应尽量避开;2级低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土地面积为97024.92 km^(2),占比19.96%,交通建设时应注意整体抗灾设计;3级中度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土地面积为97260.50 km^(2),占比20.01%,所分布地区地势较高且土地利用类型多为草地,交通建设路线密度不宜太高;4级较高、5级高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土地面积分别为98077.80 km^(2)、95687.75 km^(2),占比分别为20.17%、19.68%,可优先选用4、5级土地进行交通建设。该评价体系能客观反映省级范围的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实际情况,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作用,可为规划和管理部门在交通路线选址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国土空间 承载力 生态导向 评价体系构建 生态红线 四川省
下载PDF
路域植物近自然保护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齐丽 刘杰 朱高儒 《交通运输研究》 2020年第4期36-44,共9页
为了在公路建设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提升路域植物保护水平,针对路域植物保护自然理念贯彻不足、技术选择不多等问题,将"近自然保护理念"引入公路建设,构建路域植物近自然保护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并以云南小磨高速为例开... 为了在公路建设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提升路域植物保护水平,针对路域植物保护自然理念贯彻不足、技术选择不多等问题,将"近自然保护理念"引入公路建设,构建路域植物近自然保护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并以云南小磨高速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实践证明,小磨高速建设过程中有效保护了森林19.7公顷、珍稀植物3 600余株,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研究结果表明:(1)路域植物近自然保护应贯穿公路设计、施工和管理三个阶段,体现整体性、自然性、生态性、节约性四大特征;(2)应从生态选线、植物群落重建、生态边坡修复和土壤种子库利用等方面推进近自然设计;从主动施工保护、近自然地形处理、表土利用和土壤基质修复等方面推进近自然施工;从植物群落监测和保护宣传等方面推进近自然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理念 路域植物 绿色公路 技术体系 小磨高速
下载PDF
“双碳”目标背景下汾渭平原货运结构分析与调整对策建议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玉健 孙芳 +3 位作者 刘照恒 刘杰 刘胜强 朱高儒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2年第4期80-84,共5页
本文在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依据国家和地方层面的货运结构调整政策,分析了近十年汾渭平原货运结构的特征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优化货运结构的对策建议。研究认为:当前汾渭平原存在货运结构不合理、综合运输衔接不畅、市场驱动机制不... 本文在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依据国家和地方层面的货运结构调整政策,分析了近十年汾渭平原货运结构的特征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优化货运结构的对策建议。研究认为:当前汾渭平原存在货运结构不合理、综合运输衔接不畅、市场驱动机制不完善、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不高、铁路专用线建设进度滞后与闲置并存等问题,建议在“十四五”期间结合碳减排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综合运输有效衔接、完善市场驱动机制、大力推进多式联运、提高铁路运输占比、持续降低货运碳排放,以助力交通强国建设和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货运结构调整 实施路径 汾渭平原
下载PDF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齐丽 朱高儒 +2 位作者 刘杰 杨思琪 高玉健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3-8,共6页
针对农村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有关问题,厘清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及其环境影响特点,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等方面分析全国已建农村公路对生态环境影响。结合农村公路生态环境保护经验,从规划设计、施... 针对农村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有关问题,厘清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及其环境影响特点,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等方面分析全国已建农村公路对生态环境影响。结合农村公路生态环境保护经验,从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养护阶段提出农村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技术对策,从规划设计管理、长效推进制度、管理程序、技术标准等方面提出农村公路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政策建议。研究可为农村公路绿色发展提供技术和政策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公路 环境影响 生态保护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对策建议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综合优化路径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齐丽 刘杰 +3 位作者 朱高儒 龚巍巍 王曼 张丽娟 《公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3-240,共8页
探析国土空间管控体制下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综合优化路径,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集约发展。采用文献资源法、指标体系评价法、综合分析法,以“双评价”理论为支撑,构建了以“建设规模-建设布局-建设时序-建设形式”为主... 探析国土空间管控体制下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综合优化路径,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集约发展。采用文献资源法、指标体系评价法、综合分析法,以“双评价”理论为支撑,构建了以“建设规模-建设布局-建设时序-建设形式”为主线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国土空间综合优化路径。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规划尤其是“三区三线”对公路交通网规划形成了新的引导与约束,需提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综合优化路径;(2)通过突出对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的避让和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适应,提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国土空间优化技术,提升规划实施落地性;(3)以西部某地区普通公路网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进行公路网规模、布局、时序、形式优化。研究有利于推动公路与国土空间保护的融合协调发展,加快推动交通强国战略落地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交通基础设施 综合优化路径 资源环境承载力 公路
原文传递
试论中国国家风景道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7
19
作者 朱高儒 衷平 +1 位作者 徐洪磊 程逸楠 《公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6-162,共7页
作为拥有自然与人文旅游价值的公路,风景道集交通、生态、游憩和保护等复合功能于一体,在西方经过百余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构建国家风景道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旅... 作为拥有自然与人文旅游价值的公路,风景道集交通、生态、游憩和保护等复合功能于一体,在西方经过百余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构建国家风景道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旅游行业提档升级的亮点工程和交通行业转型发展的良好着力点。风景道的建设内容应包括资源保护工程、立体景观营造、观景游憩设施、综合服务设施、旅行服务资讯等5个方面。构建国家风景道体系,应当尽快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明确发展目标和内容、出台规划布局,并进一步完善部门间交流合作、全域旅游、本地参与及学术研究等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风景道体系 构建 必要性 建议
原文传递
区域综合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朱高儒 刘杰 +2 位作者 王兰 徐洪磊 杨柳 《公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9-284,共6页
近年来,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取得蓬勃发展,但相应的规划环评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环评指标在累积性评价、运输结构优化、“三线一单”新要求等方面尚存短板。在充分研究公路、铁路、航空、港口、航道等单项交通规划环评和现有综合交通规划... 近年来,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取得蓬勃发展,但相应的规划环评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环评指标在累积性评价、运输结构优化、“三线一单”新要求等方面尚存短板。在充分研究公路、铁路、航空、港口、航道等单项交通规划环评和现有综合交通规划环评案例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及其环境影响的特征,按照科学性和系统性、综合性和宏观性、政策性和导向性、操作性和适用性的原则,提出了区域综合交通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分为生态功能、环境质量、资源能源等3大类,生态系统结构、生态敏感区、生物多样性、水环境、大气环境、环境风险、土地资源、水资源、岸线资源、能源等10方面共19个指标,逐项反馈于规划的总体规模、空间布局和运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综合交通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指标体系 三线一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