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刀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大鼠血清IL-1和IL-6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朴起范 郭长青 +4 位作者 付伟涛 于佳妮 梁楚西 张丽萍 崔成俊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42-45,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的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的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刀组,每组10只。采用非压迫性髓核突出模型,用热痛测试仪检测各组大鼠模型复制前后缩爪潜伏期;模型复制后第8天,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IL-1、IL-6含量。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缩爪潜伏期差值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缩爪潜伏期差值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L-1、IL-6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IL-1、IL-6含量明显减少(P<0.01)。针刀组大鼠神经根的髓鞘、轴突和雪旺细胞的病理变化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针刀疗法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的机制与其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和IL-6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根性神经痛 IL-1 IL-6
下载PDF
针刀对腰突根性神经痛大鼠外周镇痛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付伟涛 郭长青 +8 位作者 梁楚西 黄怡然 张丽萍 崔成俊 朴起范 孙红梅 许红 郭健 赵淑英 《吉林中医药》 2014年第10期1003-1006,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大鼠血清中5-羟色胺、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刀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干预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模型组、模型组、针刀组,每组10只。用热...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大鼠血清中5-羟色胺、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刀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干预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模型组、模型组、针刀组,每组10只。用热痛测试仪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前后的缩爪潜伏期;HE染色观察L5神经根的病理学变化;造模后第8天分别取各组大鼠血清,采用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5-HT、β-内啡肽的含量。结果各组大鼠血清中5-HT含量的比较,模型组(12.19±1.15)ng/mL较正常组(10.40±1.10)ng/mL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刀组(10.73±1.11)ng/mL较模型组(12.19±1.15)ng/m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大鼠血清中β-EP含量的比较,模型组(108.14±11.08)ng/L较正常组(85.60±15.13)ng/L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刀组(90.76±15.58)ng/L较模型组(108.14±11.08)ng/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提示针刀疗法可通过对血清中5-羟色胺、β-内啡肽含量的调节作用,减缓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发挥局部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根性神经痛 5-羟色胺 Β-内啡肽
下载PDF
针刀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大鼠中枢镇痛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崔成埈 郭长青 +8 位作者 付伟涛 梁楚西 黄怡然 孙红梅 许红 郭健 赵淑英 张丽萍 朴起范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4-328,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大鼠下丘脑和脊髓中5-羟色胺、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刀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干预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模型组、模型组、针刀组,共4组...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大鼠下丘脑和脊髓中5-羟色胺、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刀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干预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模型组、模型组、针刀组,共4组,每组10只。用热痛测试仪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前后的缩爪潜伏期;HE染色观察L5神经根的病理学变化;造模后第8天分别取各组大鼠下丘脑和脊髓,采用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下丘脑和脊髓中5-羟色胺、β-内啡肽的含量。结果:模型组下丘脑和脊髓中5-羟色胺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刀组较模型组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模型组β-内啡肽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针刀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刀治疗可调节中枢疼痛相关递质5-羟色胺和β-内啡肽的合成和分泌,降低中枢痛觉传递和痛觉过敏,从而有效地发挥了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根性神经痛 5-羟色胺 Β-内啡肽
下载PDF
针刀干预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谷胱甘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梁靖蓉 郭长青 +10 位作者 芦娟 杜宁宇 马薇薇 朴起范 吴彤 徐菁 赵瑞利 马田 陈晨 安娜 卢胜春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第3期61-65,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刀对帕金森病(PD)大鼠行为学及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各16只),采用右侧纹状体双靶点注射6-羟多巴胺造模。电针组"百会"沿皮向双侧"太阳"透... 目的:观察针刀对帕金森病(PD)大鼠行为学及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各16只),采用右侧纹状体双靶点注射6-羟多巴胺造模。电针组"百会"沿皮向双侧"太阳"透刺,每次20 min;针刀组取枕骨下项线中点和C1、C2横突后结节进行松解。进行行为学评价和黑质GSH含量检测。结果:空白组未见旋转行为,模型组干预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针刀大鼠旋转圈数明显减少且治疗前后相比有差异(P<0.01);电针组治疗前后相比有差异(P<0.05)。GSH含量比较,模型组GSH含量明显降低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明显(P<0.01);针刀组和电针组GSH含量明显升高,针刀组、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刀可能通过改善PD旋转行为、提升GSH含量从而提高抗氧化能力减轻黑质DA能神经元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干预 帕金森病 氧化应激 谷胱甘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