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柏雪 张丕逊 朵振顺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08年第3期210-213,共4页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8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30例一过性缺血发作(TIA)患者为病例组,40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为...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8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30例一过性缺血发作(TIA)患者为病例组,40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部分病例行MRA检查。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在脑血栓形成组、TIA组及对照组分别为59%、50%和22%。脑血栓形成组斑块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软斑检出率在脑血栓形成组、TIA组及对照组分别为68%、53%和10%,脑血栓形成组软斑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血栓形成组内-中膜厚度(IMT)增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常见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且易发生在双侧颈动脉及与脑部病灶同侧的颈动脉,40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MRA检查,两者对颈内动脉闭塞的吻合率为100%,轻度狭窄的吻合率为75%,中重度狭窄的吻合率为80%。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结论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对于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应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因MRA检查费用高而无法成为常规检查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血管病 多普勒超声 MRA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急性脑血栓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朵振顺 陈小飞 +2 位作者 高伟 薛岚平 田志强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年第6期473-475,共3页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急性脑血栓病人的血浆溶血磷脂酸(LPA )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脑血栓病人75例为急性脑血栓组,健康人5 0名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血浆LPA水平,并观察急性脑血栓病人服用银杏制剂(GbE)前后的LPA改变。结果...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急性脑血栓病人的血浆溶血磷脂酸(LPA )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脑血栓病人75例为急性脑血栓组,健康人5 0名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血浆LPA水平,并观察急性脑血栓病人服用银杏制剂(GbE)前后的LPA改变。结果 急性脑血栓组病人LP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 0 1) ,服用GbE后LPA明显降低,与用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 急性脑血栓形成后血浆LPA水平明显增高,给予GbE后可降低血浆LPA水平,提示GbE对急性脑血栓病人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急性脑血栓 溶血磷脂酸
下载PDF
血流变学的变化对颅内动脉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朵振顺 魏利华 +3 位作者 苏传良 孙晋华 李兵 武翠梅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4期241-242,245,共3页
本文采用先进的彩色三维经颅多普勒超声扫描仪(3D-TCD),观察脑动脉硬化病人在血流变正常或高粘血症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的改变,探讨血流变变化对脑血流的影响。结果提示:当高粘血症时,MCA 的血流速度较正常血流变组明显减慢,二... 本文采用先进的彩色三维经颅多普勒超声扫描仪(3D-TCD),观察脑动脉硬化病人在血流变正常或高粘血症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的改变,探讨血流变变化对脑血流的影响。结果提示:当高粘血症时,MCA 的血流速度较正常血流变组明显减慢,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硬化 血液流变学 颅内血流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时颅内动脉血管顺应性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朵振顺 王力英 孙锡萍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4期302-305,共4页
本文应用脉动指数(PI)作为反映颅内动脉血管顺应性的指标。分别测定了正常人和急性脑血栓、一过性脑缺血、脑动脉硬化症四组人的大脑中动脉(MCA)PI值。结果表明正常人的血管顺应性最小,缺血性脑血管病人血管顺应性增大且随着病情的加重... 本文应用脉动指数(PI)作为反映颅内动脉血管顺应性的指标。分别测定了正常人和急性脑血栓、一过性脑缺血、脑动脉硬化症四组人的大脑中动脉(MCA)PI值。结果表明正常人的血管顺应性最小,缺血性脑血管病人血管顺应性增大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增大。说明颅内动脉血管顺应性的大小不仅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客观诊断指标之一,而且还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血管顺应性 脉动脂数
下载PDF
脑动脉硬化症的血流变学变化对颅内动脉血流和脑功能影响的初步探讨
5
作者 朵振顺 孙锡萍 白世功 《中国康复》 1993年第3期115-117,共3页
采用先进的彩色三维经颅多普勒超声扫描仪(3D-TCD)和脑电地形图仪(BEAM),观察了脑动脉硬化症病人在血流变正常或高粘血症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S)的变化以及 MCA供血区域内的脑电功率谱(APS)的变化。探讨血流变化对脑血流和脑功能... 采用先进的彩色三维经颅多普勒超声扫描仪(3D-TCD)和脑电地形图仪(BEAM),观察了脑动脉硬化症病人在血流变正常或高粘血症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S)的变化以及 MCA供血区域内的脑电功率谱(APS)的变化。探讨血流变化对脑血流和脑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高粘血症时,MCA 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而供血区域内的脑电慢波(δ、θ)明显增多,快波(α、β)相应减少。与正常血流变时比较二者均有十分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硬化 血液流变学 脑功能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的颅内动脉血流与脑功能关系的探讨
6
作者 朵振顺 刘传节 张次委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1994年第4期137-139,共3页
本文应用三维经颅多普勒(3D—TCD)和脑电地形图(BEAM)对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进行同一时间内的测定,旨在探讨颅内动脉血流同脑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颅内动脉血流供血减少时,其供血区域内的慢波增多,而快波减少,δ+θ/α+β功率比,较正... 本文应用三维经颅多普勒(3D—TCD)和脑电地形图(BEAM)对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进行同一时间内的测定,旨在探讨颅内动脉血流同脑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颅内动脉血流供血减少时,其供血区域内的慢波增多,而快波减少,δ+θ/α+β功率比,较正常血流组明显增高,说明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当供血减少时,必产生脑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脑功能 脑缺血 3D-TCD BEAM
下载PDF
脑电功率谱在脑外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朵振顺 杨晓明 +1 位作者 郝彩莲 程岗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2年第1期37-39,共3页
本文用计算机处理的脑电功率谱(APS)指标δ+θ/α+β及θ/β观察脑外伤病人和正常人的改变,结果表明,脑外伤病人的δ+θ/α+β及θ/β功率比明显高于正常人。证明APS对脑外伤病人的诊断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脑电功率谱 脑外伤 诊断 预后
全文增补中
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对脑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朵振顺 陈雅琴 刘传节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1994年第2期9-11,共3页
本文用计算机处理的脑电功率谱(APS)指标 及 观察脑动脉硬化病人其血流变正常或高粘血症下的脑电功率谱改变,探讨了血流变变化对脑功能的影响。结果提示:高粘血症时,脑电活动抑制,表现为慢波活动(δ、θ)增多,而快波活动(... 本文用计算机处理的脑电功率谱(APS)指标 及 观察脑动脉硬化病人其血流变正常或高粘血症下的脑电功率谱改变,探讨了血流变变化对脑功能的影响。结果提示:高粘血症时,脑电活动抑制,表现为慢波活动(δ、θ)增多,而快波活动(α、β)相应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变 脑功能 高粘血症 脑电功率谱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SPECT和CT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王蓬莲 魏利华 +3 位作者 朵振顺 李常新 张承刚 高润兰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2-84,共3页
目的探讨SPECT和CT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检查的异同和优缺点,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同一患者在发病后3d内进行CT和SPECT检查。结果CT的病灶检出率为54%,SPECT为92%,两者存在相关关系(χ2=0... 目的探讨SPECT和CT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检查的异同和优缺点,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同一患者在发病后3d内进行CT和SPECT检查。结果CT的病灶检出率为54%,SPECT为92%,两者存在相关关系(χ2=0953,P>01),SPECT检出率高(χ2=30422,P<005);SPECT可发现远隔损害。结论SPECT可对老年急性脑梗死作出预警性诊断,发现的病灶更易解释临床症状;CT可发现小的深部梗死灶,可清晰地鉴别脑出血和脑梗死;两者不能互相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CT SPECT 对比研究 老年人
下载PDF
地培菲尼抗血栓作用的研究
10
作者 朵振顺 韩肖里 《实用医技杂志》 1994年第2期97-98,共2页
地培菲尼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新药,临床研究证实对血栓性疾病有良好的疗效。为了提供临床应用该药的实验依据,本文通过血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对该药进行了实验研究,以进一步探讨地培菲尼抗血栓作用的机理。 对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 ... 地培菲尼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新药,临床研究证实对血栓性疾病有良好的疗效。为了提供临床应用该药的实验依据,本文通过血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对该药进行了实验研究,以进一步探讨地培菲尼抗血栓作用的机理。 对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选用健康大鼠20只,体重325±51g,性别不拘,随机分为两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栓作用 血栓性疾病 纤维蛋白溶解活性 实验性血栓形成 血流变学 血小板聚集率 纤维蛋白原 临床研究 临床应用 血浆粘度
下载PDF
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脑灌注显像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聂永慧 王鲁宁 朵振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46-248,共3页
目的 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 (HCH)急性期 (72h内 )血肿周围及远隔区域的脑血流量 (rCBF)变化。方法 对30例HCH患者行发病后 2 4h内CT显像及发病后 72h内脑灌注显像 (SPECT) ,计算出血量及水肿量 ,对rCBF进行半定量分析 ,并进行 72h内临... 目的 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 (HCH)急性期 (72h内 )血肿周围及远隔区域的脑血流量 (rCBF)变化。方法 对30例HCH患者行发病后 2 4h内CT显像及发病后 72h内脑灌注显像 (SPECT) ,计算出血量及水肿量 ,对rCBF进行半定量分析 ,并进行 72h内临床和SPECT评分及发病后第 4周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BI)。结果  (1)脑水肿在脑出血后 2 4h内产生 ,并且早期水肿程度与出血量及血流灌注缺损容积 (FDV)呈显著相关 (r分别为 0 .86 85和 0 .35 6 2 ,P <0 .0 1)。 (2 )脑出血后血肿周边及双侧大脑半球血流量均显著降低。 (3)急性期SPECT总评分与相应的临床功能缺损评分呈直线相关 (r=0 .87,P <0 .0 1) ,与 4周时的BI呈直线负相关 (r=- 0 .82 ,P <0 .0 1)。结论 (1)脑水肿在脑出血后 2 4h内产生 ;(2 )rCBF与出血量及出血部位有关 ;(3)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周边也存在着缺血半暗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脑水肿
下载PDF
急性脑血栓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的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高伟 贾明珠 朵振顺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839-84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栓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的变化及与血糖、血脂、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及分光光度计定量分析法。结果急性脑血栓形成组LPA值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0±1.7)、(1.0±0.6)μmol/L(P<0.00...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栓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的变化及与血糖、血脂、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及分光光度计定量分析法。结果急性脑血栓形成组LPA值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0±1.7)、(1.0±0.6)μmol/L(P<0.005);合并血糖或血脂增高的急性脑血栓患者高于无血糖及血脂增高者,分别为(4.7±2.0)、(4.6±2.0)、(3.3±0.7)μmol/L(P<0.01)。结论LPA作为血小板活化程度的指示物,可指示脑血栓形成的启动,可对急性脑血栓作出预报,并证实早期血栓形成;LPA值的高低与血糖血脂有密切关系;皮层支血栓LPA值高于深穿支血栓,LPA值升高程度与脑血栓严重程度相关,可用来预测脑血栓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PA 急性脑血栓 患者 血糖 血浆 溶血磷脂酸 血脂 抽提 皮层 分光光度计
下载PDF
溶血磷脂酸及其受体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史洁 杨桂娇 朵振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476-480,共5页
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一种结构简单且有活力的介质.最常见的LPA是1-酰基-sn-甘油-3-磷酸盐,它在细胞膜磷脂生物合成过程中自然产生,也可由活化血小板、白细胞、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及肿瘤细胞产生,并释放到细胞外.其... 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一种结构简单且有活力的介质.最常见的LPA是1-酰基-sn-甘油-3-磷酸盐,它在细胞膜磷脂生物合成过程中自然产生,也可由活化血小板、白细胞、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及肿瘤细胞产生,并释放到细胞外.其他从哺乳动物中分离的LPA包括烯基溶血脂质、烷基溶血脂质和环磷脂[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PA 溶血磷脂酸 血脂 脂质 神经系统 受体 常见 产生 活力 释放
下载PDF
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血栓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升高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兆同 武涧松 +3 位作者 朵振顺 张雷 杨焕发 汪杨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16期1434-1435,共2页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 血栓栓塞 溶血磷脂酸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心绞痛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磷脂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兆同 朵振顺 +3 位作者 任小利 胡国勋 赵海霞 张荣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年第6期487-488,共2页
目的 探讨心绞痛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磷脂酸(PA)浓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82例观察对象分为3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 4例)、稳定型心绞痛组(2 8例)、正常对照组(2 0名) ,在病人与健康人的知情的情况下抽血检测血浆磷脂酸... 目的 探讨心绞痛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磷脂酸(PA)浓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82例观察对象分为3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 4例)、稳定型心绞痛组(2 8例)、正常对照组(2 0名) ,在病人与健康人的知情的情况下抽血检测血浆磷脂酸变化情况。结果 ①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P <0 .0 1) ;而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②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中,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 .0 5 )。结论 血浆中LPA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在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方面可能有一定应用前景,且PA可能作为心肌缺血的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溶血磷脂酸 磷脂酸
下载PDF
脑动脉硬化症及其早期诊断探索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常新 魏利华 朵振顺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00年第5期239-239,F003,共2页
关键词 脑动脉硬化症 诊断 脑电图 脑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海霞 朵振顺 +3 位作者 赵金霞 张继英 任志荣 马彪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6期534-535,共2页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变化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TIA病人51例(TIA组),测定其血浆中LPA含量变化,另选择年龄匹配的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TIA组病人于症状发...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变化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TIA病人51例(TIA组),测定其血浆中LPA含量变化,另选择年龄匹配的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TIA组病人于症状发作后24h内血浆LPA含量为(4.58±0.71)μ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36±0.41)μmol/L(P<0.001)。结论LPA有可能作为一个指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启动的分子标记物,而且有可能进一步用于指导临床抗血小板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溶血磷脂酸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形态特点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力英 朵振顺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246-247,共2页
目的 探讨国人基底动脉分支和形态与脑供血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 5 4例正常国人 (尸体 )脑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结果和结论 发现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同基底动脉的行程、基底动脉主干与其分支的管径比 ,基底动脉主干... 目的 探讨国人基底动脉分支和形态与脑供血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 5 4例正常国人 (尸体 )脑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结果和结论 发现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同基底动脉的行程、基底动脉主干与其分支的管径比 ,基底动脉主干与其分支间的夹角大小 ,基底动脉分支的血流方向等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解剖学 局部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脑血管障碍
下载PDF
长春西汀注射液对实验性短暂脑缺血样发作磷脂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晨 朵振顺 +4 位作者 史洁 薛岚平 龙雅丽 李莉 田志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87-190,共4页
目的 :研究长春西汀注射液对实验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磷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尾静脉注射过氧化物建立小鼠TIA模型 ,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长春西汀 ,诱发 2次TIA后隔日断头取血测定血浆中溶血磷脂酸 (LPA)和酸性磷脂 (PA)的含量。结... 目的 :研究长春西汀注射液对实验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磷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尾静脉注射过氧化物建立小鼠TIA模型 ,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长春西汀 ,诱发 2次TIA后隔日断头取血测定血浆中溶血磷脂酸 (LPA)和酸性磷脂 (PA)的含量。结果 :实验对照组的评分为 7.0 90± 0 .6 96 ,给予0 .7mg·kg-1·d-1长春西汀后 ,评分为 3.5 76± 0 .5 6 9(P <0 .0 5 )。TIA组小鼠血浆中LPA比对照组明显升高 ,两组分别为 6 .30 5± 0 .190和 2 .170±0 .12 3μmol·L-1。长春西汀可逆转这一变化 ,为4 .5 2 3± 0 .4 0 6 μmol·L-1。TIA组小鼠血中PA比对照组明显升高 ,两组分别为 9.10 0± 0 .185和 3.80 1± 0 .2 5 7U ,而长春西汀组中PA可降至 6 .972±0 .2 4 7U。结论 :实验性TIA样小鼠出现血浆LPA和PA水平的异常。长春西汀有逆转作用 ,可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西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溶血磷脂酸 酸性磷脂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电地形图和SPECT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蓬莲 魏利华 +4 位作者 朵振顺 张承刚 李险峰 王进 范秀琴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27-228,共2页
关键词 脑梗死 脑电地形图 SPECT 对比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