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梅毒患者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世慎 李文竹 蒋霞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0年第4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梅毒患者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型的频率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酶切技术测定患者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结果患病组中CR1基因HH、HL和LL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58.75%、35.00%和6.25%,对照... 目的探讨梅毒患者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型的频率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酶切技术测定患者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结果患病组中CR1基因HH、HL和LL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58.75%、35.00%和6.25%,对照组中HH、HL和LL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68.75%、26.25%和5.00%,两组CR1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梅毒患者组基因突变率为41.25%,对照组为31.25%,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梅毒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与红细胞CR1基因发生突变关系不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红细胞 Ⅰ型补体受体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120例隐性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世慎 陈怀忠 +1 位作者 陈娜娜 王兵 《皮肤病与性病》 2020年第4期510-512,共3页
目的探讨隐性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9年11月接诊的隐性梅毒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方式总结120例隐性梅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120例隐性梅毒患者中男性患者居多(,30~40)岁感染率较高,20... 目的探讨隐性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9年11月接诊的隐性梅毒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方式总结120例隐性梅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120例隐性梅毒患者中男性患者居多(,30~40)岁感染率较高,20岁以下人群感染率最低,隐性梅毒的主要传染途径为非婚性接触,初中文化程度人群感染率较高,已婚人群感染率明显高于未婚以及离异人群,部分隐性梅毒患者合并其他性病。结论隐性梅毒属于一类重要传染源,临床中及早检查、发现并且合理治疗在控制隐性梅毒工作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梅毒 流行病学 特征 分析
下载PDF
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复发性尖锐湿疣细胞免疫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世慎 陈怀忠 +1 位作者 陈娜娜 王兵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9年第2期56-57,61,共3页
目的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和复发性尖锐湿疣细胞免疫水平的关系,为干预措施前移提供参考论据。方法选取广西皮肤病医院性病科门诊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治愈的尖锐湿疣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定期门诊随访,到2019年3月复发62例,未复... 目的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和复发性尖锐湿疣细胞免疫水平的关系,为干预措施前移提供参考论据。方法选取广西皮肤病医院性病科门诊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治愈的尖锐湿疣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定期门诊随访,到2019年3月复发62例,未复发59例,在治疗前和治愈3个月后采用全自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CD3+、CD4+、CD8+、CD4+/CD8+值,比较两组患者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差异。同时剪取患者部分疣体,采用PCR法检测HPV亚型,比较两组HPV感染亚型分布以及HPV基因型。结果复发组患者治疗前CD3+、CD8+水平高于未复发组,CD4+、CD4+/CD8+水平低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复发组患者治愈后3个月CD3+、CD4+、CD4+/CD8+水平低于未复发组,CD8+水平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复发组HPV16、HPV52、 HPV33等HPV高危型基因构成比例为64.52%,明显高于未复发组的4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尖锐湿疣的复发与患者HPV感染亚基因型有关,而且与治疗前、治愈后的细胞免疫水平相关,因此免疫治疗可能是防治HPV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状瘤病毒 尖锐湿疣 复发 免疫水平 关系
下载PDF
银屑病57例及合并感染情况临床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瑞峰 何才通 +5 位作者 林文聪 刘小林 曹娟 张倩影 李世慎 王艳 《皮肤病与性病》 2015年第2期111-112,共2页
合并其他感染在银屑病的发病及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1]。现有研究表明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与银屑病有关,且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皮损有好转[2]。为了明确银屑病及合并的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的特点,我们对2012... 合并其他感染在银屑病的发病及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1]。现有研究表明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与银屑病有关,且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皮损有好转[2]。为了明确银屑病及合并的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的特点,我们对2012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7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所合并的感染性疾病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患者 感染情况 临床分析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感染性疾病 临床特点 实验室检查 药物治疗
下载PDF
舒肝调冲汤联合清热暗疮胶囊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卢润超 宋业专 +1 位作者 李世慎 罗锦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647-650,共4页
目的观察自拟舒肝调冲汤联合清热暗疮胶囊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自拟舒肝调冲汤治疗,观察组30例在此基础上加服清热暗疮胶囊。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分级量化指标(皮损疼痛程度... 目的观察自拟舒肝调冲汤联合清热暗疮胶囊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自拟舒肝调冲汤治疗,观察组30例在此基础上加服清热暗疮胶囊。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分级量化指标(皮损疼痛程度积分、皮损瘙痒程度积分)、体征分级量化指标(皮损计数总分、皮损颜色积分、油脂分泌积分)、抑郁自评问卷(BDI)评分及血清睾酮、雌二醇水平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8 d后,2组皮损积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抑郁情况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P均<0.05),且观察组好转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睾酮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雌二醇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无论男性或女性的睾酮下降程度和雌二醇上升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肝调冲汤联合清热暗疮胶囊治疗寻常痤疮,可有效减轻患者抑郁程度,减少皮损,提高治愈率,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痤疮 舒肝调冲汤 清热暗疮胶囊 抑郁 皮损
下载PDF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神经梅毒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怀忠 谢俭 +3 位作者 李伟 李世慎 陈娜娜 朱邦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年第4期214-216,共3页
目的:了解规范治疗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神经梅毒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行腰穿术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神经梅毒发生的相关因素,运用... 目的:了解规范治疗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神经梅毒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行腰穿术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神经梅毒发生的相关因素,运用ROC曲线评价血清初始TRUST滴度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结果:共分析101例患者,其中神经梅毒组30例(男26例,女4例),非神经梅毒组71例(男25例,女46例)。男性(OR=9.210,95%CI 2.450~34.620,P=0.001)、血清初始TRUST滴度≥1∶16(OR=1.808,95%CI 1.143~2.858,P=0.011)与神经梅毒的发病有关。血清TRUST初始滴度预测神经梅毒ROC曲线下面积为0.708(P=0.001),约登指数最大值0.407。结论:男性、血清初始TRUST滴度≥1∶16是神经梅毒发生的危险因素,但根据ROC曲线下面积,血清初始TRUST滴度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固定 神经梅毒 TRUST滴度 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
下载PDF
20例神经梅毒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怀忠 谢俭 +1 位作者 李世慎 陈娜娜 《皮肤病与性病》 2021年第4期497-498,共2页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至2020年诊断为神经梅毒的20例住院患者病历资料。结果20例神经梅毒患者男性16例,女4例,年龄(29~53)岁,平均年...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至2020年诊断为神经梅毒的20例住院患者病历资料。结果20例神经梅毒患者男性16例,女4例,年龄(29~53)岁,平均年龄40.9岁。初次就诊时规范驱梅治疗18例,未治疗2例,其平均病期为16.4个月。无症状神经梅毒13例,间质型梅毒2例,实质型梅毒5例。血清TRUST滴度(1∶2~1∶64),平均滴度为1∶12.55。脑脊液检查:TPPA阳性20例,TRUST阳性7例,VDRL和TP-IgM检测结果均阴性;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分布在(0.00~57.00)×10^(6)/L,10例≥5×10^(6)/L;脑脊液蛋白含量:(245~788)mg/L,17例高于500mg/L。20例患者出院后定期在门诊进行临床和血清学随访,有6例患者半年后复查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脑蛋白有下降,临床症状有改善。结论神经梅毒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化,易误诊漏诊。临床中对有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的中年患者,在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后,应警惕神经梅毒的可能,必要时完善梅毒相关检查;规范治疗的梅毒患者随访中出现治疗失败、血清固定、TRUST由阴转阳或滴度上升,应及时作脑脊液检查以排除神经梅毒,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南宁市147例隐性梅毒患者中早期感染情况的横断面调查
8
作者 陈娜娜 李峥 +2 位作者 张杰 李世慎 李伟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217,共5页
目的评估隐性梅毒报告病例中早期感染情况,并探讨早期隐性梅毒的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收集2022年4-8月南宁市6家医疗机构的初诊隐性梅毒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人口学、性行为特征和病史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筛选出早期隐性梅毒患者... 目的评估隐性梅毒报告病例中早期感染情况,并探讨早期隐性梅毒的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收集2022年4-8月南宁市6家医疗机构的初诊隐性梅毒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人口学、性行为特征和病史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筛选出早期隐性梅毒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隐性梅毒的相关影响因素,并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147例隐性梅毒患者,男94例,女53例,年龄18~88岁,其中早期隐性梅毒89例(60.5%)。早期隐性梅毒组年龄(32.43±13.61)岁,明显低于晚期隐性梅毒组[(50.45±15.80)岁,P<0.001],两组间婚姻状况、血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的对数转换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组间性别、非婚性伴数、配偶或性伴梅毒诊疗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OR=0.922,95%CI:0.877~0.969,P=0.001)和血清TRUST滴度(OR=1.900,95%CI:1.427~2.530,P<0.001)与早期隐性梅毒相关。年龄、血清TRUST滴度预测早期隐性梅毒RO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1和0.825,修正后最佳界值分别为36岁和滴度1∶8。结论隐性梅毒报告病例中以早期隐性梅毒为主,年龄≤36岁且血清TRUST滴度≥1∶8可能提示早期隐性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潜伏 梅毒血清诊断 年龄因素 早期隐性梅毒
原文传递
广西地区淋病患者淋病奈瑟菌对七种抗生素的耐药监测 被引量:17
9
作者 朱邦勇 李伟 +8 位作者 甘泉 梁铭 黄寅杰 李世慎 韦江平 陈怀忠 何绍 陈镇 何基照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52-1056,共5页
目的分析2013-2016年广西地区性病门诊淋病患者临床分离菌株对常见的七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从广西地区部分医疗机构淋病患者尿道或宫颈收集分泌物培养,通过纸片酸度定量法测定β内酰胺酶,琼脂稀释法测定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克肟... 目的分析2013-2016年广西地区性病门诊淋病患者临床分离菌株对常见的七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从广西地区部分医疗机构淋病患者尿道或宫颈收集分泌物培养,通过纸片酸度定量法测定β内酰胺酶,琼脂稀释法测定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大观霉素、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和四环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 2013-2016年从淋病患者中共收集临床分离菌株437株,未发现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和大观霉素的耐药菌株。有427株(97.71%)菌株和372株(85.13%)菌株分别对环丙沙星和青霉素耐药。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菌株和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PPNG)阳性菌株分别为191株(43.71%)和145株(33.18%)。淋球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率保持1%~8%的较低水平。TRNG菌株和PPNG菌株阳性率均呈上升趋势。结论 2013-2016年期间来自广西地区性病门诊淋病患者的菌株对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敏感,适合作为本地区治疗淋病患者的一线药物;对阿奇霉素有一定耐药,对环丙沙星和青霉素高度耐药,TRNG菌株和PPNG菌株逐年上升,可能与青霉素和四环素的滥用或不规则使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球菌 耐药性 最小抑菌浓度
下载PDF
不同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在梅毒分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邦勇 陈怀忠 +7 位作者 李世慎 李伟 韦江平 甘泉 黄娜 陈媚 陈娜娜 王兵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66-768,共3页
目的了解梅毒特异性IgM抗体、梅毒特异性IgG抗体、梅毒非特异性抗体等在不同分期梅毒患者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蛋白印迹法(WB)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IgM、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梅毒特异性IgG抗体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 目的了解梅毒特异性IgM抗体、梅毒特异性IgG抗体、梅毒非特异性抗体等在不同分期梅毒患者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蛋白印迹法(WB)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IgM、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梅毒特异性IgG抗体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检测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对110例各期(一期、二期、隐性等)梅毒患者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检测的110例梅毒患者,其中一期梅毒患者IgM-WB、TPPA和TRUST的阳性率分别为28/44、27/44和16/44;二期梅毒患者IgM-WB、TPPA和TRUST的阳性率分别为11/19、19/19和19/19;隐性梅毒患者IgM-WB、TPPA和TRUST的阳性率分别为9/47、46/47和40/47。结论梅毒特异性IgM抗体在一期梅毒患者检测中能更早明确诊断,而梅毒特异性IgG抗体和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在二期梅毒和隐性梅毒患者检测中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多种抗体联合检测对不同分期的梅毒诊断提供更为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免疫球蛋白M 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