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听后续说”在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
作者 李丝贝 常淑丽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20-124,132,共6页
工具性动机突出而产出能力薄弱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借鉴王初明教授最新研究的二语习得理论“续论”的相关陈述,探讨“听后续说”在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听说中的教学应用。教师在听力环节注入思辨... 工具性动机突出而产出能力薄弱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借鉴王初明教授最新研究的二语习得理论“续论”的相关陈述,探讨“听后续说”在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听说中的教学应用。教师在听力环节注入思辨元素的考量,可帮助学生有效获取信息,增强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在说的环节强调语言模仿的重要性,突出产出导向,可帮助学生完成所获信息的有效使用,逐步树立起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自信。“续论”下的“听后续说”教学模式符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校情、教情和学情,既能发挥教师引领学生分析评价听力内容获取语言文化知识的特长,又能有效改善该类高校大学生英语表达缺乏自信的现状,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教改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论 听后续说 语言模仿 思辨听力
下载PDF
康儒博英译道教典籍《神仙传》的互文解读模式
2
作者 何立芳 李丝贝 《国际汉学》 CSSCI 2020年第1期77-83,204,共8页
本文围绕美国汉学家康儒博研究、翻译的东晋道教学者葛洪《神仙传》的著作《与天地同寿:葛洪〈神仙传〉翻译与研究》,从译本与疏解内容的相互关联、译本与相关研究之间的关系两个维度,探讨该译本的翻译模式。研究发现,该翻译成果将疏解... 本文围绕美国汉学家康儒博研究、翻译的东晋道教学者葛洪《神仙传》的著作《与天地同寿:葛洪〈神仙传〉翻译与研究》,从译本与疏解内容的相互关联、译本与相关研究之间的关系两个维度,探讨该译本的翻译模式。研究发现,该翻译成果将疏解内容、前期对《神仙传》以及葛洪的另一作品《抱朴子内篇》的相关翻译研究、译本等同置于一个开放、交叉、吸收、转化的动态网络之中,这种互文关联的翻译模式可有效引导读者从《神仙传》源文本语言所彰显的神仙文化研究走向翻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儒博 道教典籍翻译 互文解读模式 《神仙传》
下载PDF
课程思政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丝贝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39-142,151,共5页
作者聚焦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探讨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融课程思政于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之中。作者基于听力材料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知识理解与应用表达环节强化思辨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听说课程在... 作者聚焦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探讨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融课程思政于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之中。作者基于听力材料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知识理解与应用表达环节强化思辨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听说课程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技能提高方面的有机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语言技能 思辨能力
下载PDF
从翻译类型学理论谈翻译策略的选择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丝贝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50-55,共6页
翻译类型学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需考虑文本类型的差异性。文章立足于文本类型、读者因素、译者因素与翻译策略的交互关系,选用三种不同文本类型的案例代表作为分析对象,探讨其文本特点与功能,分析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认为翻译类型学不... 翻译类型学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需考虑文本类型的差异性。文章立足于文本类型、读者因素、译者因素与翻译策略的交互关系,选用三种不同文本类型的案例代表作为分析对象,探讨其文本特点与功能,分析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认为翻译类型学不仅能解释已有翻译中的一些现象,还有助于翻译策略的恰当选择。鉴于文本类型的复杂性、文本功能与语言功能的异同性,在使用翻译类型学指导翻译实践时,需权衡读者因素和译者因素的影响力,审慎选择并调整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类型学 文本类型 翻译策略
下载PDF
鲁迅短篇小说《故乡》英译文本的认知学解析
5
作者 李丝贝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75-80,共6页
在认知学视角下,翻译是基于自身认知与体验、对原文进行再现的活动。作为鲁迅先生现实主义代表作,《故乡》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现实与人性的力作,研究其英译本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认知翻译观,选取代表性译... 在认知学视角下,翻译是基于自身认知与体验、对原文进行再现的活动。作为鲁迅先生现实主义代表作,《故乡》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现实与人性的力作,研究其英译本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认知翻译观,选取代表性译作中对"故乡"这一概念以及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认知与理解进行分析,认为:译者体验和认知的不同会导致译本的一些差异,但作为认知主体之一的译者依然要受到其他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的制约,尊重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体验是每位译者必须遵从的伦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与翻译 《故乡》 英译研究
下载PDF
CLIL模式在基于“一带一路”知识体系的大学英语慕课中的应用
6
作者 唐婷婷 常淑丽 +2 位作者 曾筝 杨馥瑶 李丝贝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124-128,共5页
大学英语课程需要响应时代呼声,面向《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新要求,进行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阐释能力。因此,构建一门基于“一带一路”知识体系的大学英语慕课势在必行。以课程团队自主建设的“丝路英语-漫谈一带一路”为例... 大学英语课程需要响应时代呼声,面向《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新要求,进行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阐释能力。因此,构建一门基于“一带一路”知识体系的大学英语慕课势在必行。以课程团队自主建设的“丝路英语-漫谈一带一路”为例,讨论如何运用CLIL的基本理论提出有创新性的慕课设计方案,重构课程框架,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活动设计,完善评价考核,为开发一门有创新性的慕课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CLIL教学法 大学英语慕课
下载PDF
道教典籍语言隐喻认知特征解析与翻译 被引量:5
7
作者 何立芳 李丝贝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9-103,共5页
因内丹修炼者以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记录他们的修炼体验,所以道教典籍自然呈现出大量隐喻思维表述,这决定道教典籍翻译需要经历两次隐喻过程。在解析道教典籍语言隐喻认知特征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采用中国英语翻译属于中国的事物和概念不... 因内丹修炼者以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记录他们的修炼体验,所以道教典籍自然呈现出大量隐喻思维表述,这决定道教典籍翻译需要经历两次隐喻过程。在解析道教典籍语言隐喻认知特征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采用中国英语翻译属于中国的事物和概念不失为一种积极的译介道教文化的有效手段,能较好地促进国际交流中中国文化身份的构建与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典籍翻译 隐喻认知 中国英语
原文传递
意大利汉学家玄英的道教译介——以《悟真篇》英译本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何立芳 李丝贝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5-80,共6页
意大利汉学家玄英采用译研结合模式,在综合参考中国学界多家注本并借用当代道教学者的解经思路基础之上完成系列道教炼丹文献译介。以玄英翻译的《悟真篇》英译文本为例,添加学术型导言、阐释性注解和批判性评论,甄选并翻译中国学者的... 意大利汉学家玄英采用译研结合模式,在综合参考中国学界多家注本并借用当代道教学者的解经思路基础之上完成系列道教炼丹文献译介。以玄英翻译的《悟真篇》英译文本为例,添加学术型导言、阐释性注解和批判性评论,甄选并翻译中国学者的术语阐释作为译本的文外注释均为译者合理利用和转化道教炼丹知识的主要途径,借此重构源文本产生的文化语境,最终指向源文本文化价值和文化事实的忠实传译。道教炼丹文献文意晦涩,本身具有深度语境化的解读诉求,作为一种典型的阐释之再阐释实践活动,玄英的道教炼丹文献译介模式既是西方汉学实证、求实的学术传统的自然延续,也与当代中国学者解经路径不谋而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文本 西方汉学 学术型 语境化 文化语境 阐释性 综合参考 译介
原文传递
论魏鲁男《抱朴子内篇》英译的宗教阐释与文化观
9
作者 何立芳 李丝贝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8-82,共5页
本文以美国汉学家魏鲁男道教典籍《抱朴子内篇》英译文本为例,分析译者在翻译道教核心概念"玄"、"道"、"一"时所表现出的典型的"民族中心主义"文化观,探讨其操作手段背后的"文化无意识&qu... 本文以美国汉学家魏鲁男道教典籍《抱朴子内篇》英译文本为例,分析译者在翻译道教核心概念"玄"、"道"、"一"时所表现出的典型的"民族中心主义"文化观,探讨其操作手段背后的"文化无意识"根源。本文认为,"玄"、"道"、"一"作为道之本体在先秦道家思想中可视作同义项,但这三大概念在道教典籍《抱朴子内篇》里已有明显不同,译者将"玄"、"道"、"一"与"上帝"绝对等同,并在译文中按目的语文化习俗借基督教"上帝"概念的多种赋义对应解读,这一缺乏"文化自觉"的宗教阐释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时代已不合时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抱朴子内篇 宗教阐释 文化观 魏鲁男
原文传递
试析“明示-推理”视域下的科普文献翻译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丝贝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143-146,共4页
全球化环境下的科普文献翻译与研究是当今社会的时代需求。该文选取《新科学家》中的科普文章为例,从关联理论角度探索"明示-推理"模式在科普文献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分析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的方... 全球化环境下的科普文献翻译与研究是当今社会的时代需求。该文选取《新科学家》中的科普文章为例,从关联理论角度探索"明示-推理"模式在科普文献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分析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的方法与策略,以提高科普文章翻译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文献翻译 关联理论 推理-明示模式
原文传递
继承与创新:德怀特·戈达德《道德经》复译解析
11
作者 李丝贝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88-93,共6页
侧重《道德经》宗教内涵解读的海外译本并不多,学界对该类译本的研究也相对较少。美国学者德怀特·戈达德曾先后两次翻译《道德经》,初译倾向于从基督教的视角;复译偏向佛教的视角,被后人视为从宗教视角对《道德经》解读的典范。本... 侧重《道德经》宗教内涵解读的海外译本并不多,学界对该类译本的研究也相对较少。美国学者德怀特·戈达德曾先后两次翻译《道德经》,初译倾向于从基督教的视角;复译偏向佛教的视角,被后人视为从宗教视角对《道德经》解读的典范。本文结合对译者复译动机的考察以及复译本中出现的诸多佛教视角的阐释,对比分析译者信仰转变前后完成的《道德经》英译文本,认为:两版译文既有句式和用词的重合之处,也有内容迥异的新解,体现了新译对旧译的继承与创新,而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的信仰转变是导致复译本部分内容与初译大相径庭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复译 译者主体性 继承与创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