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和非运动症状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二凤 刘佳佳 +3 位作者 于翠玉 华平 赵燕燕 刘卫国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和非运动症状的性别差异。方法应用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第Ⅲ部分和修订的Hoehn-Yahr(H-Y)分期评定586例PD患者的运动症状。应用PDNMS筛查问卷(NMSQ)评定PD患者及102名正常对照者的非运动症状,并进行比较...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和非运动症状的性别差异。方法应用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第Ⅲ部分和修订的Hoehn-Yahr(H-Y)分期评定586例PD患者的运动症状。应用PDNMS筛查问卷(NMSQ)评定PD患者及102名正常对照者的非运动症状,并进行比较。结果 PD组男性受教育年限显著长于女性及正常对照组男性(均P<0.05)。PD组男性僵直评分显著高于女性(P<0.05),UPDRS-Ⅲ总分、震颤、运动迟缓、姿势不稳评分及HY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组女性情绪/情感淡漠、其他症状评分及失眠、情绪低落抑郁、焦虑害怕或恐慌、不明原因的疼痛和腿肿胀、增粗的比率显著高于男性(均P<0.05);胃肠道症状、排尿障碍评分及流涎、夜尿增多的比率显著降低(均P<0.05)。正常对照组女性生动梦境、丧失兴趣的比率较正常对照组男性高(均P<0.05)。PD组男性除错觉、恶心或呕吐、大便失禁外,其余各项评分及比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男性(均P<0.05);PD组女性除头晕、幻视或幻听、错觉外,其余各项评分及比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女性(均P<0.05)。PD组除头晕、大便失禁外,其他评分和各分项的比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结论 PD患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具有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运动症状 非运动症状 性别差异
下载PDF
胶原蛋白的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二凤 何小维 罗志刚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4-65,63,共3页
探讨了胃蛋白酶法从猪肌腱中提取胶原蛋白的工艺。从酶浓度和酸浓度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对工艺进行优化。并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胶原结构进行鉴定,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所提胶原蛋白进行氨基酸组成分析。
关键词 肌腱 胶原蛋白 提取 酶解 蛋白酶
下载PDF
胶原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二凤 何小维 罗志刚 《食品与药品》 CAS 2006年第03A期57-59,共3页
介绍了胶原蛋白的组成、结构特点,以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 胶原蛋白 食品工业 应用
下载PDF
胶原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二凤 何小维 罗志刚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0-52,共3页
胶原蛋白是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最高的蛋白质,起着支撑器官、保护机体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胶原蛋白提取技术的发展和其结构、性质等的深入研究,其水解产物和多肽的生物功能也逐渐被广泛认识,胶原蛋白的应用成为生物、医学、食品、化妆品等... 胶原蛋白是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最高的蛋白质,起着支撑器官、保护机体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胶原蛋白提取技术的发展和其结构、性质等的深入研究,其水解产物和多肽的生物功能也逐渐被广泛认识,胶原蛋白的应用成为生物、医学、食品、化妆品等领域一具新的研究热点。本文概述了胶原蛋白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并详细介绍了胶原蛋白在功能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等食品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蛋白 食品工业 应用
下载PDF
从肌腱中提取胶原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二凤 何小维 +1 位作者 罗志刚 钟拥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04-106,共3页
探讨了胃蛋白酶法从猪肌腱中提取胶原蛋白的工艺。结合酶解反应的酶浓度和酸浓度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酶与猪肌腱的质量比为1∶10,醋酸浓度为0.5mol/L时,胶原蛋白的提取率最高。
关键词 肌腱 胶原蛋白 提取 胃蛋白酶
下载PDF
胶原蛋白饲料粉的制备、组成分析及在饲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李二凤 何小维 罗志刚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3-34,共2页
研究了从新鲜猪皮中提取胶原蛋白粉的制备工艺,结合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提取胶原蛋白的结构进行鉴定以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胶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并概述了胶原蛋白粉在饲料行业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胶原蛋白饲料粉 制备 组成分析 应用
下载PDF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扩散张量成像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二凤 杜忠德 +1 位作者 刘佳佳 刘卫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97-1001,共5页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大脑微结构变化。方法对40例PDSD患者(SD组)和20例PDNSD患者(NSD组)采用帕金森病相关量表评估运动症状(MS)和非运动症状(NMS),分析DTI的FA与SD的关系。结果 SD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大脑微结构变化。方法对40例PDSD患者(SD组)和20例PDNSD患者(NSD组)采用帕金森病相关量表评估运动症状(MS)和非运动症状(NMS),分析DTI的FA与SD的关系。结果 SD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PD-NMS)筛查问卷(NMSQ)总分较NSD组高,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总分较NSD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D患者PDSS评分与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NMSQ总分呈负相关(r=-0.64、-0.63、-0.46,P均<0.01);SD组FA值较NSD组降低的脑区有右侧丘脑前辐射、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右侧边缘叶、右侧下丘脑及右侧杏仁核、右扣带回纤维、右内侧丘系;SD组睡眠障碍程度与右侧丘脑前辐射FA值呈负相关(r=-0.38,P=0.04)。结论 PDSD患者参与睡眠调节的大脑微结构病变明显,病变与PDSD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可利用DTI对病情进行评估,并可能会成为早期诊断睡眠障碍PD患者的影像学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睡眠障碍 扩散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2年随访 被引量:4
8
作者 李二凤 王雅敏 +2 位作者 刘凤荣 王红 王怀明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0年第3期295-299,共5页
目的随访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疗效。方法应用统一PD评分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Hoehn-Yahr(H-Y)分级、PD非运动症状(NMS)筛查问卷(NMSQ)、PD睡眠量表(PD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 目的随访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疗效。方法应用统一PD评分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Hoehn-Yahr(H-Y)分级、PD非运动症状(NMS)筛查问卷(NMSQ)、PD睡眠量表(PD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37例应用药物和r TMS治疗的PD患者(r TMS+药物组)及45例单纯药物治疗的PD患者(药物组)在基线和2年随访末的运动症状(MS)和非运动症状(NMS)进行评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病情进展。结果r TMS+药物组2年随访末H-Y分级较基线显著升高(P<0.05);药物组2年随访末UPDRSⅢ、H-Y分级、HAMD、HAMA评分及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较基线均显著升高(P<0.05);对两组2年随访末的症状进行比较,药物组的UPDRSⅢ、H-Y分级、HAMD评分及LED较r TMS+药物组升高显著(P<0.05)。结论规律的r TMS辅助常规抗PD药物治疗可减缓PD进展,优于单纯抗PD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重复经颅磁刺激 随访
下载PDF
帕金森病大脑微结构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二凤 刘卫国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3年第1期82-86,共5页
帕金森病(PD)大脑微结构的病变较为广泛,除基底神经节区等与运动症状相关的脑结构受累外,其它与非运动症状相关的脑结构如嗅觉系统、脑桥延髓连接处、皮质运动区等也存在损害。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可探测大脑微结构的变化,可用于PD病... 帕金森病(PD)大脑微结构的病变较为广泛,除基底神经节区等与运动症状相关的脑结构受累外,其它与非运动症状相关的脑结构如嗅觉系统、脑桥延髓连接处、皮质运动区等也存在损害。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可探测大脑微结构的变化,可用于PD病人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严重程度分析,有助于监测疾病进展、预测预后以及评估疗效。现就近6年DTI应用于PD运动和非运动症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弥散张量成像 非运动症状 运动症状
下载PDF
低聚木糖的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二凤 何小维 罗志刚 《淀粉与淀粉糖》 2006年第1期25-27,共3页
低聚木糖是功能性低聚糖类中功能比较显著的一种,应用范围广泛。本文论述了低聚木糖的结构、理化特性、生理学特性以及应用。重点讨论了加工制备过程,最后对低聚木糖的发展前景作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 低聚木糖 木聚糖酶 应用
下载PDF
帕金森病运动症状进展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晓 刘卫国 +6 位作者 华平 于翠玉 杨华 赵燕燕 刘佳佳 李二凤 孙丰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症状进展特点。方法 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UPDRS)Ⅲ对912例PD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与病程〈1年的患者比较,除病程1-2年的患者外,其他病程患者的UPDRSⅢ评分、强直分、姿势或步态异常分、轴性症状总分、... 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症状进展特点。方法 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UPDRS)Ⅲ对912例PD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与病程〈1年的患者比较,除病程1-2年的患者外,其他病程患者的UPDRSⅢ评分、强直分、姿势或步态异常分、轴性症状总分、言语分、步态分显著升高(均P〈0.05),病程5-6年及〉14年患者的震颤分,病程5-6年、7-8年、9-13年、〉14年患者的运动迟缓分、姿势分显著升高(P〈0.05-0.01)。轴性症状进展速度高于UPDRSⅢ评分。结论 PD患者病程早期UPDRSⅢ评分进展快,震颤症状进展独立于其他症状,轴性症状评分较UPDRSⅢ更敏感地反映疾病加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帕金森统一评分量表Ⅲ 运动症状 震颤 轴性症状
下载PDF
帕金森病情感淡漠及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佳佳 李二凤 +3 位作者 赵燕燕 华平 于翠玉 刘卫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86-1288,共3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情感淡漠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PD患者483例,采用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UPDRS)Ⅰ的项目4(动机或始动力)进行评定并分为情感淡漠和...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情感淡漠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PD患者483例,采用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UPDRS)Ⅰ的项目4(动机或始动力)进行评定并分为情感淡漠和非情感淡漠组。对两组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运动症状、认知功能等进行评定比较。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情感淡漠的危险因素。结果:483例中131例出现情感淡漠症状,占27.1%。情感淡漠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24.11±5.93)、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18.44±7.21)、视空间功能(2.43±1.86)评分低于非情感淡漠组相应评分(24.89±6.65、20.14±7.85、2.98±1.85)。淡漠组Hohen-Yahr分级(1.64±1.40)、UPDRSⅡ(18.03±8.62)、UPDRSⅢ(39.31±16.8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83±11.28)评分高于非淡漠组相应评分(1.25±1.20、11.92±6.54、26.30±14.06、9.59±8.05),上述两组间除MMSE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发病年龄、病程、多巴胺能药物剂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的是HAMD、UPDRSⅢ和UPDRSⅡ评分。结论:情感淡漠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可独立于抑郁存在,并可能与运动障碍、抑郁和认知功能损害之间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情感淡漠 运动 抑郁 认知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情况3年半随访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祝雅静 刘卫国 +6 位作者 于翠玉 冯芜若 徐辉 许媛媛 刘佳佳 李二凤 王蓓蓓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34-438,共5页
目的随访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情况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应用PD睡眠量表(PDSS)、统一PD评定量表第Ⅱ、Ⅲ部分(UPDRSⅡ、Ⅲ)、PD非运动症状(NMS)筛查问卷(NMSQ)、汉密尔顿抑郁及焦虑量表(HAMD及HAMA)、MMSE和蒙特... 目的随访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情况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应用PD睡眠量表(PDSS)、统一PD评定量表第Ⅱ、Ⅲ部分(UPDRSⅡ、Ⅲ)、PD非运动症状(NMS)筛查问卷(NMSQ)、汉密尔顿抑郁及焦虑量表(HAMD及HAMA)、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测验(Mo CA)等量表,在基线和3年半随访末对106例原发性PD患者的睡眠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运动症状、抑郁、焦虑情绪及认知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同时计算患者每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结果与基线(124.18±14.31)比较,患者PDSS总分在随访末(113.90±23.98)时明显下降(P<0.001),其中梦境困扰、夜尿及白天过度嗜睡均明显降低(均P<0.01)。随着疾病进展,PD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在随访末时(77.08%)较基线时(53.77%)明显上升(P=0.001),失眠(包括入睡困难及保持睡眠困难)、肢体不安及不宁腿、梦境困扰、夜尿、白天过度嗜睡、震颤、肌肉痛性痉挛在随访中均明显升高(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D患者睡眠障碍与其年龄、UPDRSⅡ及Ⅲ、NMS、HAMD及HAMA评分和每日LED相关,而与MMSE、MOCA评分及病程长短等无关。结论PD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表现类型多样,随着年龄增长、疾病进展逐渐加重,合并较多NMS、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症状严重及伴有抑郁、焦虑情绪的患者多存在睡眠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睡眠障碍 随访研究
下载PDF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临床特征及性别差异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雅敏 李二凤 +2 位作者 姜莉 王怀明 李雪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989-993,共5页
目的通过对帕金森伴发抑郁(dPD)进行量表评估,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指导特异性治疗。方法应用PD相关量表对200例PD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进行评分。利用HAMD量表,将评分≥20分的56例患者纳入dPD组,评分<20分的144例患者纳入ndPD组... 目的通过对帕金森伴发抑郁(dPD)进行量表评估,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指导特异性治疗。方法应用PD相关量表对200例PD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进行评分。利用HAMD量表,将评分≥20分的56例患者纳入dPD组,评分<20分的144例患者纳入ndPD组。所得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PD患者女性抑郁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dPD患者男性强直及运动迟缓得分均较女性高,震颤得分较女性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PD女性在情绪/情感淡漠NMS症状群、感觉问题/幻觉得分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dPD患者的HAMA得分、HAMD得分、NMSQ总分均较ndPD患者得分高;dPD患者的PDSS得分较ndPD患者低;dPD患者的震颤得分、强直得分、姿势不稳得分、运动迟缓得分、UPDRS-III得分均较ndPD患者得分高,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dPD患者的抑郁得分与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呈负相关,与H-Y分期、PD睡眠量表、强直评分呈正相关。结论①dPD患者运动症状具有性别差异。②dPD患者的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均较ndPD患者严重。③dPD患者的抑郁得分与药物使用量、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均有相关性。④针对存在的性别差异,研发性别特异性的治疗剂需引起特别的关注,以用来有效治疗PD及dPD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帕金森伴发抑郁 非运动症状 性别差异 运动症状
下载PDF
来曲唑与枸橼酸氯米芬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治疗中的效果
15
作者 李二凤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1年第15期7-8,12,共3页
目的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采用来曲唑与枸橼酸氯米芬治疗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106例作为本次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普通组(n=53)和治疗组(n=53)。采用枸橼酸氯米芬对... 目的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采用来曲唑与枸橼酸氯米芬治疗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106例作为本次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普通组(n=53)和治疗组(n=53)。采用枸橼酸氯米芬对普通组予以治疗,采用来曲唑对治疗组予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促排卵治疗有效率较之于普通组明显更高,比较结果经过检验(P<0.05);治疗组的子宫内膜厚度、卵泡总数量和优势卵泡数目较之于普通组明显更好,比较结果经过检验(P<0.05)。结论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采用来曲唑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排卵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 来曲唑 枸橼酸氯米芬 疗效 排卵 子宫内膜厚度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治疗后血压管理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李二凤 彭斌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1期44-47,共4页
血管再通是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重要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预后。再通治疗后的血压管理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适宜的血压管理水平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血管再通程度和侧支循环状态。制定个体化血压目标值有助于获得理想临... 血管再通是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重要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预后。再通治疗后的血压管理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适宜的血压管理水平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血管再通程度和侧支循环状态。制定个体化血压目标值有助于获得理想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再通治疗 血压管理
原文传递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杜忠德 马希欣 李二凤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91-693,共3页
目的 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 将确诊的150例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联合组和rTMS组,每组50例;药物组患者只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rTMS组患者只给予rTMS治疗,联合组患者则在... 目的 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 将确诊的150例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联合组和rTMS组,每组50例;药物组患者只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rTMS组患者只给予rTMS治疗,联合组患者则在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rTMS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24项评分对3组患者进行量表评估和疗效分析.150例患者8例脱落,药物组3例,rTMS组3例,联合组2例,最终142例患者纳入分析.结果 治疗2周后,联合组患者HAMD评分[(16.44±4.01)分]较组内治疗前[(26.39±0.41)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明显低于药物组[(23.84 ±3.63)分]和rTMS组[(23.39 ±3.9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药物组和rTMS组患者的HAMD评分[(14.71±4.87)和(13.56±4.55)]均较组内治疗前[(26.82±3.49)和(26.45±0.37)分]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的HAMD评分[(7.68±5.25)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更为明显(P<0.01);且联合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HAMD评分明显低于药物组和rTMS组(P<0.05).治疗2周后,药物组、rTMS组和联合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6.38%、10.64%和35.42%;3组疗法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16,P<0.01);治疗4周后,药物组、rTMS组和联合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53.19%、57.45%和89.58%,较治疗2周后明显提高(P<0.01),且3组疗法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04,P<0.01);两两组间比较,联合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组和rTMS组,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药物组与rTM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rTMS组有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头痛,余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高频rTMS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患者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经颅磁刺激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保留括约肌挂线术与瘘管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二凤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20年第8期21-23,共3页
为比较保留括约肌挂线术与瘘管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将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我科收治的148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观察组行保留括约肌挂线术,对照组行瘘管切除术,比较2组... 为比较保留括约肌挂线术与瘘管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将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我科收治的148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观察组行保留括约肌挂线术,对照组行瘘管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临床总体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创面面积、术后1个月肛门功能(Wexner评分)及术后6个月复发情况。结果显示,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创面面积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术前肛门Wex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肛门Wexner评分均明显降低,其中观察组评分更低,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保留括约肌挂线术和瘘管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肛瘘均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但前者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对肛门功能影响更小,复发率更低,更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肛瘘 保留括约肌挂线术 瘘管切除术 疗效
原文传递
抑郁症发病机制及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泽洁 李二凤 钟池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5年第1期100-102,共3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抑郁症发病率逐年增高,它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医疗成本的特点[1],可以由脑卒中、帕金森病等躯体疾病继发,同时可能增加其他疾病的发病率,如心血管疾病[2]、糖尿病[3]等.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目前对... 随着社会的发展,抑郁症发病率逐年增高,它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医疗成本的特点[1],可以由脑卒中、帕金森病等躯体疾病继发,同时可能增加其他疾病的发病率,如心血管疾病[2]、糖尿病[3]等.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目前对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也由单纯的生物学观点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统一模式[4],涉及遗传、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神经可塑性等方面,其中内分泌系统的甲状腺功能与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甲状腺功能 CRP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