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威荣地区WY23平台页岩气层裂缝地震检测可信度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京昌 卢婷 +4 位作者 聂海宽 冯动军 杜伟 孙川翔 李王鹏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5期614-626,共13页
由于对裂缝发育程度预估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威荣页岩气田的勘探开发效果,加强裂缝预测方面的研究已刻不容缓。应用叠后地震倾角方位属性对WY23平台开展了裂缝检测,并对检测效果从地质、地震、测井以及工程4个方面进行了可信度评价。结果... 由于对裂缝发育程度预估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威荣页岩气田的勘探开发效果,加强裂缝预测方面的研究已刻不容缓。应用叠后地震倾角方位属性对WY23平台开展了裂缝检测,并对检测效果从地质、地震、测井以及工程4个方面进行了可信度评价。结果表明,裂缝具有层控特点,大致以(3)小层顶面为界,裂缝可划分出上下2套裂缝系统,这2套裂缝系统在剖面上均相向而倾,且走向集中在310°,倾角均小于20°,是北东—南西向挤压作用的结果。应用该方法进行裂缝检测,可信度较高,可在WY23以外的开发平台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裂缝 倾角方位属性 龙马溪组 威荣地区
下载PDF
温压耦合作用下四川盆地深层龙马溪组页岩孔渗和岩石力学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孙川翔 聂海宽 +5 位作者 苏海琨 杜伟 卢婷 陈亚琳 刘秘 李京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7-88,共12页
为了研究温压耦合变化对深层页岩孔隙度、渗透率和岩石力学特征的影响,选择四川盆地威荣和永川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岩心样品,设计开展温压条件的上限为120℃、70 MPa的孔渗实验和三轴压缩岩石力学—声波一体化实验。研究结果表... 为了研究温压耦合变化对深层页岩孔隙度、渗透率和岩石力学特征的影响,选择四川盆地威荣和永川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岩心样品,设计开展温压条件的上限为120℃、70 MPa的孔渗实验和三轴压缩岩石力学—声波一体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微观上的孔渗变化与宏观上的岩石变形相互约束,均呈现先快后缓的变化特征,最大温压实验条件下孔隙度降低34%~71%、渗透率降低85%~97%。随着温压的升高,深层页岩经历了以有机质孔、黏土矿物孔被压缩和微裂缝受压闭合的塑性变形和脆性矿物孔、岩石骨架颗粒本体被压缩的弹性变形;(2)与常温高围压实验对比,高温对孔渗应力敏感的影响显著。高温通过增加岩石塑性,加剧高围压对孔隙的压缩,同时引发岩石骨架颗粒间产生热应力,页岩层理易重新开启或沿层理等软弱面产生新缝,使得页岩渗透率随温度和围压升高而降低的程度减弱;(3)与常温三轴力学实验对比,深层页岩在高温高压耦合作用下,抗压强度和峰值应变量显著增加,抗压强度最高达435 MPa、峰值应变超过2%,说明高温增加了岩石塑性,不利于页岩的破裂和裂缝扩展;(4)岩相和矿物组分对深层页岩孔渗和岩石力学特征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岩性页岩发生脆性破坏的难度和充分程度不同,实际地质条件下页岩的应力应变特征是压裂方案优化调整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深层龙马溪组 页岩气 孔隙度 渗透率 岩石力学 高温高压 三轴压缩
下载PDF
100Ma——塔里木盆地演化的重要周期 被引量:9
3
作者 李京昌 金之钧 +1 位作者 刘国臣 张一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12-317,共6页
运用沉积盆地波动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周期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在其地质历史时期100Ma的周期是很明显的,自寒武纪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每一完整周期都由正相位和负相位两个半周期所组成,而第三纪为第Ⅴ个周期... 运用沉积盆地波动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周期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在其地质历史时期100Ma的周期是很明显的,自寒武纪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每一完整周期都由正相位和负相位两个半周期所组成,而第三纪为第Ⅴ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该周期控制了盆地内的沉积与剥蚀的过程及成藏旋回,并至少控制了古生代的反转构造。对沉积与剥蚀过程的控制作用表现在周期波正相位和负相位分别对应于沉积期和剥蚀期;对含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表现在:第Ⅰ个周期波构成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第Ⅱ个周期波至第Ⅳ个周期波构成以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第Ⅴ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构成以新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对反转构造的控制作用表现在:正相位Ⅰ(寒武纪—早奥陶世)和正相位Ⅱ(晚泥盆世晚期—晚石炭世早期)为伸展构造体制,负相位Ⅰ(中奥陶世—晚泥盆世早期)与负相位Ⅱ(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为挤压构造体制。塔里木盆地演化具有100Ma周期的原因与古天山洋、古昆仑洋及特提斯洋的B型俯冲触发的地幔羽的上升流及地块的拼贴导致的地幔羽的休眠状态息息相关,从而周期性地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内的沉积与剥蚀过程、成藏旋回及反转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演化 油气藏 成藏
下载PDF
盆地沉降史研究的新方法——波动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京昌 金之钧 刘国臣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7年第5期479-483,共5页
波动分析方法为前苏联学者提出,认为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受不同的周期波所控制。介绍了该方法的产生过程、基本原理、工作方法和所能解决的地质问题。
关键词 周期波 沉积速度 滑动窗口 盆地 沉降史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烃源岩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京昌 吴疆 +2 位作者 何宏 许杰 郭忻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1-519,共9页
为了进一步搞清楚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各个层系烃源岩发育的规模,达到对石炭系烃源岩深入研究的目的,对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碎屑岩开展了有机质丰度、厚度、分布范围以及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研究。结果表明,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发育的时期是卡... 为了进一步搞清楚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各个层系烃源岩发育的规模,达到对石炭系烃源岩深入研究的目的,对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碎屑岩开展了有机质丰度、厚度、分布范围以及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研究。结果表明,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发育的时期是卡拉沙依组优质烃源岩发育最重要阶段;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潟湖相分布的区域,即以玛参1井为中心的玛扎塔格构造带附近是优质烃源岩分布最好的区域,甚至优于塔西南山前带,在这一区域中有机碳含量大于2%,厚约60 m,处于低成熟-成熟的过渡阶段。但是,总体上看,塔里木盆地卡拉沙依组优质烃源岩分布相对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卡拉沙依组 石炭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寒武纪构造演化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京昌 焦存礼 +1 位作者 王向伟 张智礼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5-587,共13页
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纪早、中、晚3个时期的古水深、沉积速率、构造沉降速率和拉伸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在早寒武世为深度裂陷阶段,中寒武世为裂陷迁移阶段,晚寒武世为台内裂陷阶段,早寒武世与中-晚寒武世的构造差异性十分明显。早... 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纪早、中、晚3个时期的古水深、沉积速率、构造沉降速率和拉伸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在早寒武世为深度裂陷阶段,中寒武世为裂陷迁移阶段,晚寒武世为台内裂陷阶段,早寒武世与中-晚寒武世的构造差异性十分明显。早寒武世伸展引起的裂陷作用发生在塔东地区,伸展促使该区构造沉降速率远远大于台地相区,形成半深海盆地相环境。中-晚寒武世伸展向台地内部迁移,使台地内部的构造沉降速率远大于盆地相区,而台地内部较高构造沉降速率被更高的沉积速率所补偿,使得这里始终未能出现地貌上的凹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寒武系 沉积速率 构造沉降速率 拉伸系数
下载PDF
盆地波动分析中的数学模型及计算机实现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京昌 金之钧 孙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276-282,共7页
波动分析的内容包括时间尺度的波动分析和空间尺度的波动分析两个方面。时间尺度波动分析是通过恢复不同地质时期沉积速度入手,建立沉积速度直方图,对沉积速度直方图进行三次样条插值、付利叶变换及滑动平均等数学方法处理,可以分解出... 波动分析的内容包括时间尺度的波动分析和空间尺度的波动分析两个方面。时间尺度波动分析是通过恢复不同地质时期沉积速度入手,建立沉积速度直方图,对沉积速度直方图进行三次样条插值、付利叶变换及滑动平均等数学方法处理,可以分解出不同级别的周期波来;空间尺度的波动分析是从构造形迹的研究入手,选择波束方向、个数,量取波的波长、振幅,通过计算机模拟构造形态。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两者的数学模型及其计算机实现过程,并探讨了该模型的应用前景及其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 波动方程 数学模型 时间 沉积速度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沉积剥蚀过程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李京昌 金之钧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1-86,共6页
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周期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在其地质历史时期100Ma左右的周期是很明显的,自寒武纪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每一完整周期都由正相位和负相位两个半周期所组成。而第三纪为第5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该周期控制了盆... 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周期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在其地质历史时期100Ma左右的周期是很明显的,自寒武纪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每一完整周期都由正相位和负相位两个半周期所组成。而第三纪为第5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该周期控制了盆地内的沉积与剥蚀的过程及成藏旋回。对沉积与剥蚀过程的控制作用表现在周期波正相位和负相位分别对应于沉积期和剥蚀期,这在地质年代序列中表现为沉积与间断的互为消长的演化进程。对食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表现在:第1个周期波构成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第2个周期波至第4个周期波构成以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第5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构成以第三纪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沉积速度 剥蚀过程 油气藏 成藏
下载PDF
论塔里木盆地构造反转的周期性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京昌 金之钧 刘国臣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3期11-14,25,共5页
运用沉积盆地波动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构造周期波进行了分析。塔里木盆地在其地质历史时期100Ma的周期是很明显的,自寒武纪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每一完整周期都由正相位和负相位两个半周期所组成,而第三纪为... 运用沉积盆地波动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构造周期波进行了分析。塔里木盆地在其地质历史时期100Ma的周期是很明显的,自寒武纪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每一完整周期都由正相位和负相位两个半周期所组成,而第三纪为第5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研究发现,该周期与盆地构造演化阶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表现在周期正相位为伸展构造体制,周期负相位为挤压构造体制。塔里木盆地发生周期性构造反转,与古天山洋、古昆仑洋及特提斯洋的俯冲、地幔羽的活动及不同地块、不同时期的拼贴而导致的地幔羽“休眠”状态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区域构造 构造演化 周期 油气藏勘探
下载PDF
滇西怒江断裂带新构造特征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京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12-320,共9页
怒江断裂带从走向上可以分为南北走向段和北东走向段,其喜马拉雅期的构造变形以右行剪切为主导。右行剪切的变形历史可以分为早期压剪变形和晚期张剪变形两个大的阶段。这两期变形各自在南北走向段和北东走向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之。
关键词 断裂带 变形 喜马拉雅期 云南 新构造特征 怒江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演化的周期性与造山带关系初探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京昌 金之钧 刘国臣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54-161,共8页
本文综合前人关于塔里木盆地地层划分的各种方案和最新研究成果,建立了塔里木盆地主要构造单元的地层年代格架,在此基础上恢复了塔中4井、满参1井、草1井残余地层的原始厚度,从而建立了这三口井时间序列剖面上的沉积速度直方图。通... 本文综合前人关于塔里木盆地地层划分的各种方案和最新研究成果,建立了塔里木盆地主要构造单元的地层年代格架,在此基础上恢复了塔中4井、满参1井、草1井残余地层的原始厚度,从而建立了这三口井时间序列剖面上的沉积速度直方图。通过对该时间剖面沉积速度直方图进行滑动平均处理,找到了100Ma的周期,这一周期控制了塔里木盆地的坳陷-隆起的构造旋回,即100Ma周期的半周期处于正相位时,盆地沉降坳陷接受沉积;而该周期的半周期处于负相位时,盆地隆起剥蚀。而且这一周期与塔里木盆地边缘造山带的开合演化史有着极好的对应关系。本文最后指出100Ma为控制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的最重要的周期,自寒武纪以来这一周期共有四个,并对其成因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演化 周期性 造山带 塔里木盆
下载PDF
塔中隆起中-上奥陶统之间的不整合成因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京昌 张智礼 +3 位作者 宋海明 蔡习尧 马庆佑 郭欣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0-520,共11页
塔里木盆地众多岩溶储层不整合中,中-上奥陶统之间的不整合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塔中隆起中-上奥陶统之间的不整合结构特征为依据,对不整合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发生在恰尔巴克组沉积期间的地壳褶皱作用控制了不整合的发育... 塔里木盆地众多岩溶储层不整合中,中-上奥陶统之间的不整合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塔中隆起中-上奥陶统之间的不整合结构特征为依据,对不整合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发生在恰尔巴克组沉积期间的地壳褶皱作用控制了不整合的发育,其分布范围受背斜控制。在背斜区,不同层系缺失的原因存在差异,一间房组和鹰山组的缺失是剥蚀缺失,而恰尔巴克组的缺失是沉积缺失。成因上可将其不整合划分为同构造型和后构造型两种不整合类型。同构造不整合分布在塔中背斜型隆起两翼的恰尔巴克组与一间房组之间,后构造不整合分布在塔中背斜型隆起顶部的良里塔格组与鹰山组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不整合面 成因机制 中-上奥陶统
下载PDF
沉积盆地古应力场研究的新方法──波动分析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京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9-151,138,共4页
波动分析方法认为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受不同的周期波所控制.实际应用表明:盆地内不同地区同一类同期波之间存在着差异,本文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用这种差异解决盆地古应力场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应用这一研究... 波动分析方法认为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受不同的周期波所控制.实际应用表明:盆地内不同地区同一类同期波之间存在着差异,本文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用这种差异解决盆地古应力场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应用这一研究方法对柴达木盆地第三纪古应力场恢复表明,压应力由南西220°向北东40°方向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古应力场 波动法 油气藏
下载PDF
对地壳波状运动时空关系的探讨——以柴达木盆地为例
14
作者 李京昌 金之钧 刘国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46-146,共1页
对地壳波状运动时空关系的探讨———以柴达木盆地为例李京昌金之钧刘国臣(石油大学,北京,102200)柴达木盆地是以第三纪地层沉积为主体的含油气盆地,笔者在地层年代框架划分的基础上,通过30余口单井沉积速率直方图滤波处... 对地壳波状运动时空关系的探讨———以柴达木盆地为例李京昌金之钧刘国臣(石油大学,北京,102200)柴达木盆地是以第三纪地层沉积为主体的含油气盆地,笔者在地层年代框架划分的基础上,通过30余口单井沉积速率直方图滤波处理,得到两个系列的周期波,其一是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地壳运动 波状运动
下载PDF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基底断裂对盐构造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5
15
作者 余一欣 汤良杰 +5 位作者 李京昌 杨文静 金文正 彭更新 雷刚林 万桂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0-336,共7页
地震剖面解释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前古近系基底构造对上覆盐构造的形成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位于冲断带前缘的秋里塔格构造带西段前古近系基底表现为古隆起形态,并发育有丰富的基底断裂和盐构造。基底断裂大... 地震剖面解释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前古近系基底构造对上覆盐构造的形成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位于冲断带前缘的秋里塔格构造带西段前古近系基底表现为古隆起形态,并发育有丰富的基底断裂和盐构造。基底断裂大多表现为逆断裂,其走向与地表山系基本一致,倾向主要为NNW和SSE,具有较明显的分段特征。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膏盐层塑性流动变形形成的盐构造主要有盐枕、盐推覆、盐焊接和鱼尾构造等。前古近系基底断裂通过影响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膏盐层的塑性流动方式和平面展布特征,进而控制盐层及上覆层的构造变形过程,最终导致在盐层和上覆层形成了大量形态各异的盐相关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构造 古隆起 基底断裂 物理模拟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叠合演化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33
16
作者 郑孟林 王毅 +5 位作者 金之钧 李京昌 张仲培 蒋华山 谢大庆 郭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25-934,共10页
根据前人成果和石油勘探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解剖,认为自寒武纪以来,它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等四大构造演化阶段。寒武纪—泥盆纪盆地演化阶段受周缘板块裂离与汇聚的控制... 根据前人成果和石油勘探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解剖,认为自寒武纪以来,它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等四大构造演化阶段。寒武纪—泥盆纪盆地演化阶段受周缘板块裂离与汇聚的控制,以碳酸盐岩、膏盐岩和碎屑岩建造为特征,盆地基底整体由早期的西高、东低向东高西低翘倾转变,中奥陶世末的构造事件形成了沙雅、塔中和塔西南古隆起,志留纪晚期的构造事件导致了盆地的整体隆升与剥蚀。石炭纪—二叠纪进入陆表海盆地和陆内坳陷演化阶段,以碳酸盐岩和膏泥岩建造为主要特征,整体表现为西南降、东北抬的构造格局。二叠纪沉积末的构造事件导致了盆地隆升与剥蚀,北部构造变形、剥蚀强烈。三叠纪形成了南、北山前坳陷和台内坳陷盆地,侏罗纪沉积主要在山前坳陷。自白垩纪—古近纪,盆地整体沉降,发生了海侵,逐渐形成大型陆内坳陷盆地,白垩纪末构造事件导致了巴楚隆起的初步形成和地层的剥蚀,新近纪晚期的构造事件形成库车、塔西南前陆盆地和中央隆起带。盆地叠合演化形成了中-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三叠系-侏罗系等多套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与盆地内叠合联片发育的中-下寒武统膏泥岩、上奥陶统泥岩、石炭系膏泥岩、三叠系-侏罗系泥岩、煤系和古近系-新近系膏盐岩、泥岩构成了盆地内最佳的源盖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基础。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碎屑岩中的砂岩储层与构造作用形成的圈闭形成了盆地良好的储-圈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必要条件。盆地的多期叠合演化形成了台盆区下组合、中组合和山前坳陷区上组合三大勘探层系。勘探成果显示,古隆起、古斜坡和烃源岩的分布控制盆地内油气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隆起 古斜坡 油气聚集 叠合演化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 被引量:85
17
作者 金之钧 张明利 +1 位作者 汤良杰 李京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03-608,共6页
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经历了 4个不同的阶段 ,即早、中侏罗世裂陷阶段 ;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阶段 ;早第三纪 (路乐河期 )—上新世晚期 (上油砂山期 )区域挤压坳陷与局部走滑、逃逸阶段 ;上新世晚期 (狮子沟期 )—第四纪挤压、推覆... 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经历了 4个不同的阶段 ,即早、中侏罗世裂陷阶段 ;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阶段 ;早第三纪 (路乐河期 )—上新世晚期 (上油砂山期 )区域挤压坳陷与局部走滑、逃逸阶段 ;上新世晚期 (狮子沟期 )—第四纪挤压、推覆阶段。裂陷阶段 ,在柴北缘形成中、下侏罗统烃源岩 ;挤压坳陷阶段 ,伴随盆地西部整体坳陷 ,在盆地西部形成第三系烃源岩层 ;挤压、推覆阶段 ,随着盆地西部的隆升 ,东部地区的强烈沉降 ,在盆地东部第四纪坳陷中沉积了第四系烃源岩。柴达木盆地断裂、褶皱构造十分发育 ,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油气藏为主 ,其中背斜、断鼻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茫崖凹陷 ,而与断层有关的断鼻、断块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柴北缘断陷区。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气储层中沸腾包裹体的发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中新生代 盆地演化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原型盆地剥蚀量计算的新方法──波动分析法 被引量:50
18
作者 张一伟 李京昌 +1 位作者 金之钧 刘国臣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8-91,共4页
原型盆地剥蚀量计算的传统方法较多 ,但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数据的取得均受到了较多限制 ,所以难以真实反映地层缺失的原因。波动分析则是根据由已知到未知的原理 ,由残余地层地质时间剖面沉积速度直方图建立波动方程 ,寻找不同时期的地... 原型盆地剥蚀量计算的传统方法较多 ,但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数据的取得均受到了较多限制 ,所以难以真实反映地层缺失的原因。波动分析则是根据由已知到未知的原理 ,由残余地层地质时间剖面沉积速度直方图建立波动方程 ,寻找不同时期的地层沉积周期波 ,判断沉积缺失的原因及缺失量。使用波动分析法 ,首先要尽可能均匀选择研究区 ,在原始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将岩性厚度剖面转化为岩性时间剖面 ,最后绘制沉积速率曲线 ,恢复地层剥蚀量。三水盆地华涌组应用此方法分析的结果为渐新世晚期及新第三纪有过沉积 ,只是沉积后又被剥蚀殆尽 ,致使现今无地层记录。现今所见的三水盆地边界 ,实际上是在 39Ma以后不同时期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盆地 剥蚀量 波动分析 三水盆地 沉积作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构造分形特征与油气分布关系研究 被引量:37
19
作者 曾联波 金之钧 +3 位作者 李京昌 汤良杰 由福报 雷兵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41-247,共7页
本文应用分形几何理论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体系的分布进行了定量研究 ,在研究标定尺度范围内 ,该区断裂体系的平面分布具有良好的统计自相似性和分形特征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 ,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拟合的相关系数平方 (R2 )均在 0 .97... 本文应用分形几何理论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体系的分布进行了定量研究 ,在研究标定尺度范围内 ,该区断裂体系的平面分布具有良好的统计自相似性和分形特征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 ,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拟合的相关系数平方 (R2 )均在 0 .97以上。该区 4个已知油气田断裂构造的分维数 D值均大于 1 .3,明显高于整个区域内 4个反射层的断层分维数 (平均 D=1 .2 1 8)。可以认为断裂构造的分维值大于 1 .3的部位是该区油气聚集分布的有利区。断裂体系分数维值越大的地区 ,有利于油气藏的分布 ,其单位面积内的油气地质储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体系 分形几何 油气分布 柴达木盆地 油气藏 油气地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应力场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 被引量:23
20
作者 张明利 金之钧 +3 位作者 万天丰 汤良杰 李京昌 曾联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4-679,共6页
柴达木盆地早侏罗世以来经历了喜马拉雅运动晚期(中更新世末)、喜马拉雅运动中期(上油砂山期末)、燕山运动晚期(白垩纪末)和燕山运动早期(中侏罗世末)4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通过声发射法测得相应的最大主应力值分别为35.6~41.4,54.8~62.8... 柴达木盆地早侏罗世以来经历了喜马拉雅运动晚期(中更新世末)、喜马拉雅运动中期(上油砂山期末)、燕山运动晚期(白垩纪末)和燕山运动早期(中侏罗世末)4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通过声发射法测得相应的最大主应力值分别为35.6~41.4,54.8~62.8,73.8和58.3 MPa.现今最大主压应力有效值为15.6~112.3 MPa,第三系油气主要成藏期古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有效值为 54.8~62.8 MPa.通过柴西地区主要成藏期应力场数值模拟和典型油气藏解剖,对柴西地区北西西断裂封闭史进行了分析,发现中新世晚期北西西向逆断裂对油气运移聚集具有双重性,断裂活动期主要起运移通道作用,而断裂静止期则相对封闭,主要起封堵油气的作用,使油气在断层上下盘都可以聚集成藏;油气主要在剪切应力值中等区域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油气运移 断层封闭性 应力场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