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899例住院患者注射用洛铂相关血小板减少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张博 郭代红 +4 位作者 高奥 郭海丽 伏安 李伯妍 王嘉熙 《中南药学》 CAS 2023年第5期1383-1387,共5页
目的探讨住院人群中注射用洛铂相关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医疗机构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verse drug event active surveillance and assessment system,ADE-ASAS... 目的探讨住院人群中注射用洛铂相关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医疗机构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verse drug event active surveillance and assessment system,ADE-ASAS)”回顾性监测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本院使用注射用洛铂(10 mg)的住院病例,分析其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特征,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的方法选取对照组以探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4899例使用注射用洛铂的住院患者中,360例发生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7.3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注射用洛铂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既往洛铂用药史(OR:2.967;95%CI:1.676~5.250)、合并使用吡柔比星(OR:3.634;95%CI:1.355~9.750)以及血小板基值(OR:0.955;95%CI:0.947~0.962)。结论ADE-ASAS可精准高效地获取大样本目标用药人群的真实世界数据;注射用洛铂相关血小板减少属于常见的不良反应;临床使用注射用洛铂应关注既往使用过该药的患者,谨慎联用抗肿瘤、抗菌特别是蒽环类药物(如吡柔比星),加强血小板计数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洛铂 血小板减少 影响因素 自动监测 药物警戒
下载PDF
116097例氟比洛芬酯用药人群的急性肾损伤自动监测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嘉熙 郭代红 +2 位作者 张博 李伯妍 郭海丽 《中国药物警戒》 2023年第2期201-205,共5页
目的了解住院人群中氟比洛芬酯相关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依托医疗机构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监测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2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所有使用氟比洛芬酯的住院患者... 目的了解住院人群中氟比洛芬酯相关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依托医疗机构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监测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2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所有使用氟比洛芬酯的住院患者,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氟比洛芬酯所致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116097例使用氟比洛芬酯的住院患者中,急性肾损伤阳性病例815例,发生率0.70%。因果关联性评价结果以可能最多见,692例(84.91%)。阳性病例的严重程度分期以1期为主,449例(55.00%);转归结果主要是好转,556例(68.22%);住院科室以肝胆外科为主,575例(70.55%)。合并贫血(OR=2.30;95%CI:1.80~2.94)、较低基线肾小球滤过率(OR=1.01;95%CI:1.01~1.02)、联用利尿剂(OR=3.80;95%CI:3.01~4.81)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风险较高。结论氟比洛芬酯相关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为偶见;对合并贫血、较低基线肾小球滤过率以及联用利尿剂的患者,临床应用该药时应注意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比洛芬酯 急性肾损伤 自动监测 危险因素 真实世界研究
下载PDF
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致急性肾损伤的自动监测比较
3
作者 于承暄 郭代红 +4 位作者 郭海丽 张博 朱雨 李伯妍 王嘉熙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3-59,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住院患者中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致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特点和临床特征,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医疗机构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监测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月1日—2020年1月... 目的对比分析住院患者中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致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特点和临床特征,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医疗机构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监测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所有使用两性霉素B普通制剂(AmB-D)和脂质体制剂(L-AmB)的住院患者,并根据给药途径将AmB-D分为静脉途径及其他途径2个亚组进行分析,经系统报警、双人盲评、专家审核最终确认AmB-D及L-AmB致AKI阳性病例。结果AmB-D及L-AmB用药患者分别为2139例次及717例次,AmB-D静脉途径、其他途径及L-AmB致AKI阳性病例分别为53例次(6.92%)、45例次(3.28%)及27例次(3.77%),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B-D静脉途径致AKI中位发生时间4(2~6)d,其他途径为3(2~6)d,L-AmB为5(3~6)d,均以1期AKI为主(分别占77.4%,73.3%,55.6%)。2种剂型都以血液科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发生AKI占比最高。静脉用药后血清肌酐(SCr)及峰值SCr均以L-AmB略高于AmB-D。结论ADE-ASAS能够精准高效获取真实世界用药安全数据;静脉使用AmB-D致AKI的发生率高于其他途径,同时高于L-AmB;临床应用中均应监测重点科室用药人群肾功能变化,尤其是用药后3~5 d的SCr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 肾损伤 急性 自动监测
下载PDF
4864例应用贝伐珠单抗住院患者致血小板减少自动监测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伯妍 郭代红 +3 位作者 朱雨 王嘉熙 张博 郭海丽 《中国药物警戒》 2022年第12期1362-1367,共6页
目的了解大样本真实世界中住院患者使用贝伐珠单抗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计算发生率并探究风险因素。方法借助医疗机构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Ⅱ(ADE-ASAS-Ⅱ),回顾性监测某院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所有使用贝... 目的了解大样本真实世界中住院患者使用贝伐珠单抗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计算发生率并探究风险因素。方法借助医疗机构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Ⅱ(ADE-ASAS-Ⅱ),回顾性监测某院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所有使用贝伐珠单抗的住院患者电子病历信息,确定阳性病例后,应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对照组,通过二元逻辑回归识别相关风险因素。结果4864例使用贝伐珠单抗的住院患者中有455例在用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10.00%。血小板基值<150×10^(9)·L^(-1)(OR=11.896,95%CI:8.270~17.111),白细胞基值偏低(OR=1.801,95%CI:1.213~2.675),红细胞基值偏低(OR=1.561,95%CI:1.085~2.246),肿瘤分期(TNM分期)为Ⅳ期(OR=1.814,95%CI:1.059~3.107),总化疗次数≥10次(OR=2.537,95%CI:1.675~3.842),联用紫杉醇、铂类(OR=2.658,95%CI:1.267~5.578)为应用贝伐珠单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风险因素;联用铂类、培美曲塞方案(OR=0.289,95%CI:0.147~0.568)为应用贝伐珠单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保护因素。结论临床使用贝伐珠单抗时,对具有血小板基值偏低、多疗程、与紫杉醇和铂类联合治疗等相关风险因素的住院患者应予以严密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伐珠单抗 药品不良反应 自动监测 风险因素
下载PDF
1736例抗真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自发报告分析
5
作者 李超 郭代红 +5 位作者 张博 郭海丽 李伯妍 王嘉熙 伏安 卢京川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232-236,共5页
目的:了解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取2008年1月~2021年6月我中心ADR数据库中涉及三唑类、多烯类、棘白菌素类、氟胞嘧啶、特比萘芬等抗真菌药物的所有ADR自发报告,对患者一般... 目的:了解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取2008年1月~2021年6月我中心ADR数据库中涉及三唑类、多烯类、棘白菌素类、氟胞嘧啶、特比萘芬等抗真菌药物的所有ADR自发报告,对患者一般情况、怀疑药品、累及系统/器官、ADR临床表现、ADR诱导时间、关联性评价及转归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736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75∶1,老年患者最多,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其中严重ADR报告340例;出现ADR频次最多的为三唑类抗真菌药,以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为主;ADR诱导时间多在用药后1周内,涉及到18个系统/器官,其中以肝胆系统损害、皮肤及皮肤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多见。1736例报告中,严重ADR报告涉及414例次临床表现、91个ADR名称,以肝功能异常、低血钾、肾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过敏性休克较为多见。其中,三唑类抗真菌药相关的229例严重ADR报告涉及的277例次ADR临床表现中,以肝肾损伤多见。结论:应重视抗真菌药物临床使用中的风险并对其重点品种及相关ADR开展主动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真菌药 药品不良反应 自发报告 回顾性分析 三唑类
下载PDF
1932例贝伐珠单抗用药患者相关尿蛋白阳性的自动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李伯妍 郭代红 +2 位作者 王嘉熙 郭海丽 张博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2年第2期101-105,共5页
目的:了解应用贝伐珠单抗的住院患者药源性尿蛋白阳性的情况,计算其真实世界发生率并探究风险因素。方法:借助医疗机构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Ⅱ(ADE-ASAS-Ⅱ),回顾性监测某三甲医院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所有... 目的:了解应用贝伐珠单抗的住院患者药源性尿蛋白阳性的情况,计算其真实世界发生率并探究风险因素。方法:借助医疗机构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Ⅱ(ADE-ASAS-Ⅱ),回顾性监测某三甲医院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所有使用贝伐珠单抗的住院患者电子病历信息,确定阳性病例后,应用个案控制匹配1∶1匹配对照组,通过条件逻辑回归识别相关风险因素。结果:1932例用药患者中,出现贝伐珠单抗相关尿蛋白阳性353例,发生率为18.27%,其中三级及以上尿蛋白阳性的发生率为4.04%。相关风险因素有合并肾脏疾病(OR=7.238,95%CI:1.512~34.655),单次使用剂量>5 mg·kg^(-1)(OR=2.055,95%CI:1.359~3.108),使用贝伐珠单抗周期数>10(OR=2.950,95%CI:1.136~7.692),用药前尿糖阳性(OR=2.458,95%CI:1.112~5.434)和收缩压基值偏高(OR=1.714,95%CI:1.073~2.738)。结论:临床使用贝伐珠单抗时,对合并肾脏疾病、患高血压、糖尿病及高剂量、多疗程化疗的住院患者应加强监测,出现蛋白尿后及时干预以避免更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伐珠单抗 药品不良反应 自动监测 药物警戒 风险因素
下载PDF
5597例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被引量:27
7
作者 王嘉熙 孔祥豪 +5 位作者 郭代红 袁拥华 刘思源 张博 郭海丽 李伯妍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7期457-461,共5页
目的:了解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取2008~2019年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ADR数据库中所有NSAIDs相关ADRs自发报告,对其中5597例有效自发报告中的患者... 目的:了解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取2008~2019年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ADR数据库中所有NSAIDs相关ADRs自发报告,对其中5597例有效自发报告中的患者性别、年龄,可疑NSAIDs分类、给药途径,以及ADRs类型、诱导期和累及系统/器官等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性别患者各个年龄段的构成比差异。结果:5597例NSAIDs相关自发报告中,新的一般的ADR报告404例,严重的ADR报告428例,新的严重的ADR报告47例。ADRs报告中男性2965例(52.97%),女性2632例(47.03%);年龄1~116(56.53±19.37)岁,大于6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40岁以下年龄段男性多于女性,>40岁年龄段女性多于男性(P<0.01);且各年龄段男女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597例ADRs涉及NSAIDs十大类别,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ADR诱导期≤1 h例数最多;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以胃肠系统损害(26.02%)和皮肤及皮肤附件损害(23.05%)为多见;严重ADR构成比最高为肝胆系统损害(17.67%);例数最多的品种为氟比洛芬酯,共686例(12.26%),相关严重ADR主要为肝功能异常等。结论:临床使用中应重视NSAIDs安全性问题,及时识别并处理ADR;有必要开展氟比洛芬酯相关用药风险评价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抗炎药 药品不良反应 氟比洛芬酯 自发报告 安全用药
下载PDF
1374例铂类抗肿瘤药相关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风险信号挖掘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博 郭代红 +6 位作者 刘思源 于承暄 朱雨 孔祥豪 郭海丽 李伯妍 王嘉熙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05-110,共6页
目的:了解铂类抗肿瘤药相关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和特点,挖掘相关风险信号,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我中心ADR数据库中铂类抗肿瘤药相关严重ADR报告,对患者一般情况、累及系统器官、涉及ADR名称等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了解铂类抗肿瘤药相关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和特点,挖掘相关风险信号,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我中心ADR数据库中铂类抗肿瘤药相关严重ADR报告,对患者一般情况、累及系统器官、涉及ADR名称等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获取铂类抗肿瘤药相关严重ADR的风险信号。结果:2008年1月~2020年6月铂类抗肿瘤药相关严重ADR报告共1 374例,男女比例为1.26∶1,累及系统器官以血液系统疾病(骨髓抑制)为最多,构成比达到55.75%,涉及87种临床表现。共有20个"药品-系统器官/ADR名称"组合在4种数据挖掘方法中均生成风险信号,其中奥沙利铂相关信号数量最多。结论:风险信号挖掘结果与已知的铂类ADR信息基本一致,临床使用铂类抗肿瘤药应加强警戒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规避严重AD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类 抗肿瘤药 药品不良反应 数据挖掘
下载PDF
基于美国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相关不良事件报告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博 郭代红 +6 位作者 郭海丽 李伯妍 王嘉熙 刘思源 于承暄 朱雨 孔祥豪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1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特点,为预防接种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调取2020年1月1日-2021年2月26日期间美国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COVID-19疫苗相关报告,对受种者一般情况、接种剂次、发生...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特点,为预防接种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调取2020年1月1日-2021年2月26日期间美国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COVID-19疫苗相关报告,对受种者一般情况、接种剂次、发生时间、临床症状等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184例COVID-19疫苗相关不良事件报告中,严重报告3521例(19.36%);男女比例为1∶3.26;14194例(78.06%)发生于第1剂次接种后;13675例(75.20%)发生于接种后2天之内;共涉及3092种(89694例次)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疲劳、发热等。916例死亡报告中有767例(83.73%)为65岁及以上受种者,631例(68.89%)发生于第1剂次接种后。结论:预防接种应重点关注老年受种者;持续开展疫苗安全性监测,有助于减少疫苗犹豫、提高接种率,最终有效控制COVID-19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苗 不良事件 安全性监测
下载PDF
基于HIS数据的药源性心律失常自动监测模块规则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海丽 郭代红 +4 位作者 高奥 张博 李伯妍 王嘉熙 石廷永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2年第3期176-181,共6页
目的:在临床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Ⅱ(ADE-ASAS-Ⅱ)中建立药源性心律失常自动监测模块,探究药物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建立心律失常模块的关键词词集,采用文本分类技术识别提取上述词集,优化报警规则... 目的:在临床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Ⅱ(ADE-ASAS-Ⅱ)中建立药源性心律失常自动监测模块,探究药物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建立心律失常模块的关键词词集,采用文本分类技术识别提取上述词集,优化报警规则;扩大监测样本量,对阳性患者的性别、年龄、相关药物等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模块。结果:最终确定关键词28个,模块最佳设置条件的阳性预测值(PPV)为10.82%,召回率(R)为99.18%。利用该模块监测患者33007例,其中阳性622例,发生率1.88%,PPV7.88%。65岁及以上患者占比50.32%;涉及药物共64类、133种,以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钙通道阻滞剂、抗真菌药物为主;药源性心律失常类型多样,主要是期外收缩、心动过速、QTc间期延长。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药源性心律失常自动监测模块,可以高效、精准、快速获取真实世界大样本用药人群中的目标病例。监测结果显示住院人群发生药源性心律失常属于常见,相关患者的年龄分布、药物类别、类型分类等与有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源性心律失常 自动监测 文本分类技术 药品不良反应 真实世界研究
下载PDF
1439例药源性心律失常自发报告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海丽 郭代红 +6 位作者 刘思源 张博 孔祥豪 于承暄 朱雨 李伯妍 王嘉熙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181-186,共6页
目的:了解药源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提取我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2008~2019年药源性心律失常的自发报告,剔除信息不全和无效报告后对报告一般情况、患者基本信息、药物类别... 目的:了解药源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提取我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2008~2019年药源性心律失常的自发报告,剔除信息不全和无效报告后对报告一般情况、患者基本信息、药物类别、给药途径、心律失常类型、ADR治疗和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相关风险因素。结果:1439例药源性心律失常报告中,患者平均年龄为(55.17±21.20)岁,以45~64岁占比最高(35.72%);共涉及19类、387种药物,排名前5位的药物是右美托咪定(24.15%)、莫西沙星(16.18%)、重组人白介素-11(11.11%)、沙丁胺醇(10.39%)、胺碘酮(7.73%);心律失常类型多样,以心动过速(56.46%)和心动过缓(19.63%)为主。与非QT/QTc间期延长组相比,年龄>65岁(P=0.007)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P=0.016)是QT/QTc间期延长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药物以抗心律失常药和抗过敏药为主。结论:莫西沙星和胺碘酮可导致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重组人白介素-11以诱发心房颤动为主,右美托咪定主要为心动过缓,临床应加强用药监护;老年人和原患心脑血管疾病是药物导致QT/QTc间期延长的高风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重点关注;有必要开展重点品种主动监测研究,为临床提供用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QT/QTc间期延长 药品不良反应 药物警戒
下载PDF
不同采摘期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的含量测定及提取工艺的研究
12
作者 郑巍 孙亮 +4 位作者 李伯妍 贾琳 董家潇 郭良君 金永生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17年第6期36-39,共4页
目的测定不同采摘时期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的含量,考察最适采收期;研究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的提取工艺。方法 HPLC法,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C_(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检测波长250 nm,流速1.0 ml... 目的测定不同采摘时期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的含量,考察最适采收期;研究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的提取工艺。方法 HPLC法,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C_(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检测波长250 nm,流速1.0 ml/min,柱温35℃,进样量10μl;单因素试验法比对不同溶剂、不同提取方式对蓝萼甲素提取率的影响,正交试验法优选蓝萼甲素的乙醇提取工艺。结果 7月份采集的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含量最高;甲醇提取的蓝萼甲素含量最高为1.932 mg/g(n=3),95%乙醇次之为1.896 mg/g(n=3);乙醇提取蓝萼甲素的最佳工艺为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 h,提取1次,固/液比1∶15。结论蓝萼香茶菜最宜采摘时间为7月份;乙醇提取工艺安全、稳定、成本低,适合工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萼香茶菜 蓝萼甲素 提取 工艺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北京城乡老年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状况及其与全因死亡的关联研究
13
作者 王盛书 杨姗姗 +11 位作者 李皓炜 李蓉蓉 刘少华 李雪航 陈仕敏 李伯妍 石岳庭 杨钧涵 李怀昊 鲍颖慧 刘淼 何耀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4,共7页
目的了解北京城乡老年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情况,探索血脂异常与全因死亡的关联,为北京老年社区人群的血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健康综合研究(Beijing Elderly Comprehensive Health Cohor... 目的了解北京城乡老年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情况,探索血脂异常与全因死亡的关联,为北京老年社区人群的血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健康综合研究(Beijing Elderly Comprehensive Health Cohort Study,BECHCS)的基线和随访资料。BECHCS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于2009年在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街道随机抽取2102名老年居民作为城市地区研究对象,2014年在北京市密云区随机抽取2397名老年居民作为农村地区研究对象,共4499名社区老人纳入研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脂异常对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共纳入4499名老年人,平均年龄为(70.5±6.8)岁。调查人群总胆固(TC)升高、甘油三酯(TG)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的患病率分别为12.09%、14.34%、11.22%和9.27%,血脂异常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0.30%、45.67%、23.50%和14.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789)、初中及以上(OR=1.375)、超重(OR=1.890)、肥胖(OR=2.449)、患高血压(OR=1.399)、患糖尿病(OR=1.466)、血尿酸200~419μmol/L(OR=1.487)及≥420μmol/L(OR=2.660)、城镇(OR=1.920)的老年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更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HDL-C降低能显著增加老年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HR=1.286,95%CI:1.017~1.627),TC升高(HR=0.946,95%CI:0.744~1.203)、TG升高(HR=1.067,95%CI:0.849~1.341)、LDL-C升高(HR=0.985,95%CI:0.769~1.262)和总体血脂异常(HR=0.996,95%CI:0.843~1.176)对老年人群的全因死亡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城乡老年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率较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应针对HDL-C降低的老年人群进行重点干预和管理,以降低全因子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异常 患病率 知晓率 治疗率 控制率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1177例抗菌药物相关凝血障碍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风险信号挖掘
14
作者 伏安 郭代红 +6 位作者 高奥 郭海丽 卢京川 李超 张博 李伯妍 王嘉熙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81,共7页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相关凝血障碍的发生规律与特点。方法:获取我中心药物不良反应(ADR)数据库中抗菌药物相关凝血障碍的自发报告,对病例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发生及持续时间、治疗和转归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不同类型凝血障碍进行...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相关凝血障碍的发生规律与特点。方法:获取我中心药物不良反应(ADR)数据库中抗菌药物相关凝血障碍的自发报告,对病例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发生及持续时间、治疗和转归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不同类型凝血障碍进行亚组分析;探究ADR涉及药品并挖掘风险信号。结果:患病人群以男性(69.84%)、60岁以上老年人(76.98%)为主,绝大多数(95.52%)凝血障碍发生在用药后15 d内,且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4 d(95.48%),发生凝血功能异常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出血风险更高(χ^(2)=46.207,P<0.01);5类13种抗菌药物与凝血障碍有关,头孢哌酮、替加环素、利奈唑胺相关ADR例数最多、风险信号最强,且涉及凝血功能异常与血小板减少2类ADR;绝大多数(85%)凝血障碍在停药或/和对症治疗后均能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涉及凝血障碍的抗菌药物种类繁多,对兼有致凝血功能异常与血小板减少风险的品种应重点开展出血风险监测;临床用药期间应加强凝血指标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尤其是同时有凝血功能异常与血小板减少时,应及时调整抗菌方案并针对性治疗,谨防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凝血障碍 凝血功能异常 血小板减少 信号挖掘
原文传递
972例抗肿瘤血管生成类药品不良反应自发报告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伯妍 郭代红 +6 位作者 孔祥豪 于承暄 朱雨 刘思源 郭海丽 张博 王嘉熙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41-1443,1450,共4页
目的了解抗肿瘤血管生成类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ADR数据库中2008-2019所有抗肿瘤血管生成类的药品相关ADR自发报告,对患者年龄、性别、怀疑药品、累及系统/器官损害、临床表现、ADR发生时间、关联性评价及... 目的了解抗肿瘤血管生成类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ADR数据库中2008-2019所有抗肿瘤血管生成类的药品相关ADR自发报告,对患者年龄、性别、怀疑药品、累及系统/器官损害、临床表现、ADR发生时间、关联性评价及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72例ADR报告,累及系统/器官达18个。其中严重ADR报告262例,占26.95%。在972例ADR报告中,患者男女比例为1.93∶1,年龄以≥45岁为最多,占83.02%;引发ADR最多的前5种药品为阿帕替尼(31.69%)、贝伐珠单抗(20.16%)、索拉非尼(18.00%)、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抑素(14.30%)、安罗替尼(8.95%)。严重ADR以高血压、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和手足综合征较为多见。结论抗肿瘤血管生成类药品所致ADR累及部位广泛,有必要进行重点品种的主动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血管生成类药品 药品不良反应 自发报告 回顾性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FAERS的含氮双膦酸盐类药物相关不良事件信号挖掘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伏安 郭代红 +5 位作者 李超 卢京川 张博 郭海丽 李伯妍 王嘉熙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2年第10期66-73,共8页
目的挖掘并分析含氮双膦酸盐(N-BPs)类药物相关药品不良事件(ADE)信号。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综合法,对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04年第1季度至2021年第2季度品主要怀疑药品为... 目的挖掘并分析含氮双膦酸盐(N-BPs)类药物相关药品不良事件(ADE)信号。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综合法,对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04年第1季度至2021年第2季度品主要怀疑药品为N-BPs的ADE报告进行分析并挖掘风险信号。结果研究共获得N-BPs相关报告55604份,ADE 773235例,生成有效信号2534个,主要涉及各种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胃肠系统疾病、感染及侵染类疾病等;患病人群以女性(76.28%)、45岁以上中老年(75.82%)为主;研究发现大量说明书中未提及的ADE,其中例数较多或结局较严重的ADE包括椎间盘病变、牙齿及口腔软组织损伤、恶性肿瘤、间质性肺疾病等。结论N-BPs相关ADE多,结局严重,累及器官系统较广,新的ADE的发现可为临床安全用药及相关真实世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双膦酸盐 药品不良事件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信号挖掘
原文传递
14 287例住院患者注射用顺铂相关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博 郭代红 +2 位作者 郭海丽 李伯妍 王嘉熙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93-97,共5页
目的探讨住院人群中注射用顺铂相关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医疗机构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回顾性监测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我院使用注射用顺铂(冻干型... 目的探讨住院人群中注射用顺铂相关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医疗机构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回顾性监测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我院使用注射用顺铂(冻干型,10 mg)的住院病例,分析其相关急性肾衰竭(AKI)的发生特征,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选取对照组以探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4287例使用注射用顺铂的住院患者中290例发生AKI,发生率为2.03%;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注射用顺铂相关AKI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体质量指数(OR=0.944,95%CI:0.895~0.997)、既往糖尿病史(OR=1.956,95%CI:1.111~3.446)、既往顺铂用药史(OR=1.718,95%CI:1.145~2.577)、联用利尿剂(OR=4.505,95%CI:2.624~7.733)、贫血(OR=3.273,95%CI:2.114~5.068)、尿蛋白异常(OR=1.906,95%CI:1.188~3.056)。结论“医疗机构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可精准高效地获取大样本目标用药人群的真实世界数据;注射用顺铂相关AKI属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临床使用注射用顺铂应关注体质量指数高、有糖尿病史和顺铂用药史的患者,加强血红蛋白及尿蛋白水平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顺铂 急性肾损伤 影响因素 自动监测 药物警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