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对川崎病患儿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李伶芝 何兵 +2 位作者 张明霞 万俊华 小鸥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3年第7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对川崎病(KD)患儿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73例初次诊断为KD的患儿资料,根据胸部影像学结果分为肺部感染组(31例)和无肺部感染组(42例)。收集两组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 目的探讨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对川崎病(KD)患儿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73例初次诊断为KD的患儿资料,根据胸部影像学结果分为肺部感染组(31例)和无肺部感染组(42例)。收集两组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前血常规结果,计算SI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KD患儿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应用ROC曲线评价其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热持续时间、最高体温、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NLR、PLR、SII、C反应蛋白(CRP)在肺部感染组的中位数明显高于无肺部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I(OR:1.002,95%CI:1.001~1.002)和CRP(OR:1.018,95%CI:1.004~1.031)是KD患儿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SII大于最佳截断值1311.8×10^(9)/L,以及CRP大于最佳截断值103.96 mg/L时对KD患儿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较好。结论SII、CRP水平升高,对KD合并肺部感染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 川崎病 肺部感染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肌损伤与死亡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李伶芝 何兵 +3 位作者 张淑娣 王世红 张明霞 赵庆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分析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心肌损伤与死亡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2月1日至3月2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确诊的113例危重型COVID-19病例。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采用单因素... 目的分析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心肌损伤与死亡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2月1日至3月2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确诊的113例危重型COVID-19病例。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心肌损伤标志物对危重症COVID-19患者死亡的预测能力。结果113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中男68例,女45例。平均年龄(67.25±14.06)岁(29~95岁)。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70岁、高血压、冠心病、体温>39℃,在死亡组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超敏肌钙蛋白I(Hs-TnI)>0.04μg/L(HR=2.10,95%CI:1.13~3.91)、肌红蛋白(MYO)>100μg/L(HR=2.14,95%CI:1.15~3.97),白细胞计数(WBC)>9.5×109/L(HR=2.18,95%CI:1.20~3.98)是危重症COVID-19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心肌损伤标志物Hs-TnI、CKMB、MYO对危重症COVID-19患者死亡风险评估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P<0.05)。结论危重型COVID-19患者合并心肌损伤时病死率更高。心肌损伤标志物Hs-TnI、CK-MB、MYO对危重症COVID-19患者死亡风险评估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于及早发现预警信息,评估死亡危险程度,优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心肌损伤 危险因素 标志物 危重型 死亡
下载PDF
累及神经系统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伶芝 何兵 +1 位作者 韦翊 王世红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7年第4期13-16,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累及神经系统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特征,为该病的诊断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44例重症及危重症HFMD患儿为研究对象,对重症组及危重症组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 目的总结分析累及神经系统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特征,为该病的诊断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44例重症及危重症HFMD患儿为研究对象,对重症组及危重症组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数据进行χ~2检验,探讨重症进展为危重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144例中男95例,女49例,平均年龄(21.19±14.10)个月。危重症组56例,重症组88例。高热133例(92.4%),持续高热>3d 107例(74.3%),神经系统均有不同程度受累,较多出现的症状为神软(91.7%)、呕吐(75.7%)、肢体抖动(63.9%)、心率增快(60.4%)、睡眠惊跳(49.3%)、呼吸不规则(47.2%)等。在不典型皮疹、肢体无力、肢体抖动、意识障碍、瞳孔对光反射减弱、血痰、紫绀、呼吸困难、肺部湿罗音、血压异常、心率快、SpO_2<90%、肢体花纹、外周血WBC>17.5×10~9/L、BS>8.3mmol/L、EV71阳性等方面,危重症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并发肺水肿、肺出血47例(32.6%),脑干脑炎36例(25.0%),循环衰竭36例(25.0%),迟缓性瘫痪16例(11.1%)。36例(25.0%)死亡,108例(75.0%)治愈出院。结论危重症HFMD主要发生在3岁以下婴幼儿,男性多于女性,首发症状为急性高热,皮疹多不典型,病原多为EV71感染,以神经系统受累为主,一旦出现肺水肿、循环衰竭治疗效果不理想,病死率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是降低本病病死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手足口病 神经系统损害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危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伶芝 韦翊 王凯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第7期1131-1132,共2页
目的探讨危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56例的临床特点、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转归。结果56N中发热和皮疹是最主要的症状,神经系统均有不同程度受累,起病到病情急剧恶化的平均时... 目的探讨危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56例的临床特点、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转归。结果56N中发热和皮疹是最主要的症状,神经系统均有不同程度受累,起病到病情急剧恶化的平均时间为(3.1±1.38)d。49例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血糖〉8.3mmol/L39例、肝功能ALT升高29N、CTn-I升高42例、脑脊液白细胞升高29例,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病原学检查eXEV71感染为主。经综合治疗,20例治愈出院,36例院内死亡或自动出院死亡。结论危重症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3岁婴幼儿,以神经系统感染为主,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感染 临床特点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心肌损伤的诊疗进展
5
作者 李伶芝 赵庆彦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5期101-104,共4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引起的新发传染病,可引起急性心肌损伤。COVID-19合并心肌损伤时往往病情进展迅速,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恶性心律失常,预后极差。通过监测相关指标早期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引起的新发传染病,可引起急性心肌损伤。COVID-19合并心肌损伤时往往病情进展迅速,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恶性心律失常,预后极差。通过监测相关指标早期识别心肌损伤,尽早实施综合救治方法,包括抗病毒药物、营养心肌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免疫调节药物以及机械性支持治疗等,对改善COVID-19合并心肌损伤的预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心肌损伤 诊疗方法
下载PDF
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机制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伶芝 韦翊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5年第1期55-58,共4页
重症手足口病可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严重者导致死亡。肺水肿的发生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因素、体液因素、生物活性因子等多方面改变有关。研究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阻断并发症... 重症手足口病可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严重者导致死亡。肺水肿的发生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因素、体液因素、生物活性因子等多方面改变有关。研究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阻断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 神经源性肺水肿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影响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毒清除时间的因素
7
作者 李伶芝 何兵 +3 位作者 张淑娣 王世红 张明霞 赵庆彦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1年第5期689-693,共5页
目的:分析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毒清除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2月1日—3月20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康复出院的63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按病毒清除时间30 d为界,将患者分为病毒清除时间≤30 d(n=41),病... 目的:分析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毒清除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2月1日—3月20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康复出院的63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按病毒清除时间30 d为界,将患者分为病毒清除时间≤30 d(n=41),病毒清除时间>30 d(n=22)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治疗情况和病毒清除时间的相关性。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影响危重型COVID-19患者病毒清除时间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63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8例。年龄29~89(63.65±14.06)岁。病毒清除时间中位数为27 d(21~36 d)。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70岁、伴有COPD、WBC>9.5×10^(9)/L、LYM<0.6×10^(9)/L、CRP>50 mg/L、D-二聚体>5 mg/L、CK>200 U/L、LDH>300 U/L、CD4^(+)T细胞<250个/μL、CD8^(+)T细胞<150个/μL、糖皮质激素治疗和高流量氧疗,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COX回归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HR:0.207,95%CI:0.090~0.479),LYM<0.6×10^(9)/L(HR:0.276,95%CI:0.116~0.656),D-二聚体>5 mg/L(HR:0.243,95%CI:0.105~0.563),ALT>50 U/L(HR:0.483,95%CI:0.239~0.973)是影响病毒清除时间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危重症COVID-19患者的住院时间长,病毒清除时间差异较大,影响因素较多,高龄(>70岁),LYM<0.6×10^(9)/L,D-二聚体>5 mg/L,ALT>50 U/L会延迟SARS-CoV-2的清除,早期识别相关因素,及时干预治疗,有利于缩短病毒清除时间及改善疾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型 病毒清除时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