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蓝马鸡支原体病的诊断及治疗案例
1
作者 李德中 丁爱萍 +1 位作者 李俊保 李欣钥 《河南畜牧兽医》 2024年第1期49-51,共3页
支原体感染又称败血支原体(霉形体)感染或慢性呼吸道病,是由禽败血支原体引起的多种禽类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慢性疾病。病初见鼻液增多,流出浆液和黏液鼻液,初为透明水样,后变黄较浓稠,常见一侧或两侧鼻孔堵塞,病鸡呼吸困难,频频甩头,打... 支原体感染又称败血支原体(霉形体)感染或慢性呼吸道病,是由禽败血支原体引起的多种禽类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慢性疾病。病初见鼻液增多,流出浆液和黏液鼻液,初为透明水样,后变黄较浓稠,常见一侧或两侧鼻孔堵塞,病鸡呼吸困难,频频甩头,打喷嚏,咳嗽、呼吸道啰音,眼肿为特征,幼禽最为敏感。感染过该病的鸟禽多为带菌者,很难根除病原。我园以前发生过蓝马鸡感染支原体的病例,2020年4月份我园新引进的蓝马鸡幼禽整体感染支原体发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病情稳定,经过3年的观察,康复后的蓝马鸡没有出现复发感染,但损失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马鸡 支原体 感染
下载PDF
东非黑白疣猴的人工育幼
2
作者 李俊保 关洪敏 +2 位作者 潘震震 邢广生 田澍辽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24年第1期52-55,共4页
东非黑白疣猴(Colobus guereza)栖息于热带丛林或接近草原的树林中。郑州市动物园于2017年引进6只东非黑白疣猴并饲养于珍猴馆。文章对郑州市动物园一例人工育幼成功的东非黑白疣猴育幼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东非黑白疣猴出生后,在初始温... 东非黑白疣猴(Colobus guereza)栖息于热带丛林或接近草原的树林中。郑州市动物园于2017年引进6只东非黑白疣猴并饲养于珍猴馆。文章对郑州市动物园一例人工育幼成功的东非黑白疣猴育幼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东非黑白疣猴出生后,在初始温度30℃、相对湿度48%~60%条件下用奶粉配制人工乳并适当添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对幼猴进行喂哺,每天喂奶6~8次。随着日龄增加,逐渐减少喂奶次数,并将温度降低至25℃。90日龄时通过投喂碾碎的新鲜榆树叶促使其过渡到采食高纤维素食物;150日龄时,在每天天气晴朗、温度适宜时段外放1 h,并逐渐增加外放时间,使疣猴能接受到阳光照射并适应外部环境;至180日龄时,疣猴生长发育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黑白疣猴 人工育幼 温度 湿度 奶粉 树叶
下载PDF
消弭与新生:21世纪以来我国红色电影中的乡村空间构建及其隐喻
3
作者 李俊保 黎萌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3-28,共6页
纵观我国红色电影发展史,乡村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概念,它承载着方言、疾病与景观的影像空间构建;隐喻着记忆、变迁与重建的形态空间内涵;昭示着农田、牛羊与山川的意象空间生成。消弭落后衰败的产物,迎接空间形态的新生,红色电影中的乡... 纵观我国红色电影发展史,乡村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概念,它承载着方言、疾病与景观的影像空间构建;隐喻着记忆、变迁与重建的形态空间内涵;昭示着农田、牛羊与山川的意象空间生成。消弭落后衰败的产物,迎接空间形态的新生,红色电影中的乡村空间是广阔与动态的,它始终与时代并行,诉说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扶贫攻坚战略的动态实践进程,凝聚了时代洪流下的个人情感、集体记忆与村落文化变迁,成为乡村转型与自我革新的切入点与落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电影 乡村空间 乡村影像
下载PDF
发现童年: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中乡村儿童形象及其影像表征研究
4
作者 李俊保 黎萌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75-80,共6页
儿童是纯真、美好的代名词,同样是人类生命长河与成长轨迹中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尚未成熟的生命个体,儿童的成长经历与精神状态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定的地域秩序、家庭伦理与社会文化,是一个符号化的存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与内... 儿童是纯真、美好的代名词,同样是人类生命长河与成长轨迹中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尚未成熟的生命个体,儿童的成长经历与精神状态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定的地域秩序、家庭伦理与社会文化,是一个符号化的存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与内涵。乡村儿童作为乡村地域文化的一个缩影,既是传统伦理结构的写照,又是前进时代的投影。只有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切身关注儿童的心理走向,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内涵的影像作品,也才能更好地让影像形象为现实服务,连接现实乡村中儿童真实的成长体验、生存经历与生命状态,达成“故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深层共鸣,因此使乡村儿童形象研究的普适性与文化性更具探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 乡村儿童 儿童形象 影像表征
下载PDF
从身体到自然:塔可夫斯基电影中的“情动”生成
5
作者 李俊保 《东南传播》 2023年第7期91-96,共6页
“情动”(affect)一词最早由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提出,后世的德勒兹基于此提出了“情动”理论,并指出了情动—影像(affection-image)的变体。塔可夫斯基电影中的诗意内涵与情感维度营造了真实的人文脉络与时间痕迹,... “情动”(affect)一词最早由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提出,后世的德勒兹基于此提出了“情动”理论,并指出了情动—影像(affection-image)的变体。塔可夫斯基电影中的诗意内涵与情感维度营造了真实的人文脉络与时间痕迹,如诗般律动的影像中,身体与自然的情感波动与观众达成互动共振,而塔氏电影中的生态审美及情感逻辑更与“情动”理论间拥有极高的适配性,因此塔氏影像为“情动”理论研究提供了极佳的范本。从身体到自然的情感流动过程中,塔可夫斯基电影世界的生命体验与哲学拷问得以显现,塔氏电影中的“情动”也在此般影像语言中逐步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自然 情动 生态审美 塔可 夫斯基
下载PDF
跨界与融合:电影与青春中国的跨媒介影像表达——基于“艺术跨媒介”理论的研究
6
作者 李俊保 《东南传播》 2023年第5期78-82,共5页
“艺术跨媒介”理论在比较艺术研究的语境之下探索了艺术呈现形式的多样性与可能性、讨论了艺术学理论的跨学科性与跨文化性。电影综合性的艺术特质使得其成为“艺术跨媒介”研究的天然范本,其媒介形态亦成为跨媒介艺术的典型介质,因此... “艺术跨媒介”理论在比较艺术研究的语境之下探索了艺术呈现形式的多样性与可能性、讨论了艺术学理论的跨学科性与跨文化性。电影综合性的艺术特质使得其成为“艺术跨媒介”研究的天然范本,其媒介形态亦成为跨媒介艺术的典型介质,因此在阐释“艺术跨媒介”理论的相关问题上就更具典型性。我国青春题材电影是跨媒介语境下电影互文与融合创作的案例之一,本文将以基于“青春中国”的概念切入电影的跨媒介研究,针对“艺术跨媒介”理论辐射下的电影传播问题展开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跨媒介 青春中国 青春题材电影 中国电影形象
下载PDF
从身体到情感:近年来我国乡村题材电影中的“残障形象”研究
7
作者 李俊保 徐张成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5期149-152,共4页
本文以乡村题材电影为切入点,通过“失语”“肢残”“疯癫”三类残障形象进行研究,将这些沉痛的病理性体验与个体、集体的生命经验相连接,揭示身处乡村中最真实的个体生命境遇、最悲痛的生理与心理创伤,转而表述出作为“疾病身体”的病... 本文以乡村题材电影为切入点,通过“失语”“肢残”“疯癫”三类残障形象进行研究,将这些沉痛的病理性体验与个体、集体的生命经验相连接,揭示身处乡村中最真实的个体生命境遇、最悲痛的生理与心理创伤,转而表述出作为“疾病身体”的病理隐喻与文化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障形象 乡村影像
下载PDF
幼白额卷尾猴头部外伤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俊保 牛雪萍 侯超鹏 《兽医导刊》 2019年第24期198-198,149,共2页
幼白额卷尾猴由于母猴的争抢打斗导致顶骨损伤并导致周围组织感染化脓,形成约3cm×3cm的创面,通过清创、敷药以及抗生素治疗,伤口逐渐愈合,取得较好效果,为类似病例的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白额卷尾猴 顶骨 损伤 感染
下载PDF
猕猴群链球菌和溶血性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处置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俊保 侯超鹏 韩笑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39-442,共4页
因链球菌(Streptococcus)或溶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e Escherichia coli)感染而导致发病的单个或少量猕猴(Macaca mulatta)个体较容易被发现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在猕猴数量较多、密度较大、生活环境较为复杂的情况下,... 因链球菌(Streptococcus)或溶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e Escherichia coli)感染而导致发病的单个或少量猕猴(Macaca mulatta)个体较容易被发现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在猕猴数量较多、密度较大、生活环境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发现和治疗的难度明显增加。郑州市某动物园猴山猕猴群由于链球菌和溶血性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而出现以肺炎为主要特征的多只死亡,结合药敏试验,通过彻底消毒,控制饮水和食物的种类来调节药物的投喂,患病猕猴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渐康复,未再出现新的患病或死亡病例。本文就该病例所采取的处置措施进行了探究,为预防和治疗类似病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群体 链球菌 溶血性大肠杆菌 混合感染
下载PDF
溯源与比对:近十年我国乡村影像的创作走向及文化表征研究
10
作者 李俊保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101-105,共5页
经济的差距架构了乡村地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两极,乡村影像作为乡村地域文化输出的途径之一,对于两极文化的连接和沟通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我国乡村影像如同流动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贯穿在时代更迭与社会发展的历程之中,是我... 经济的差距架构了乡村地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两极,乡村影像作为乡村地域文化输出的途径之一,对于两极文化的连接和沟通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我国乡村影像如同流动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贯穿在时代更迭与社会发展的历程之中,是我国乡土文化的延续和变革,并逐渐成为一种集体的记忆。本文将以近十年乡村影像的在地研究为主线,通过早期与当代乡村影像的创作形态及风格比对,浅析我国当代乡村影像的文化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影像 创作走向 文化表征
下载PDF
银行应当实行复利
11
作者 李俊保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62-62,共1页
目前有些企业在银行每季度结息期间,有钱不存入银行,使银行应得利息不能按时收回,减少了银行利润收入,损害了银行利益。要纠正这种被动受损状况,银行只有对应收末收利息实行复利,即经过一定期限(如一季度)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再计利息,... 目前有些企业在银行每季度结息期间,有钱不存入银行,使银行应得利息不能按时收回,减少了银行利润收入,损害了银行利益。要纠正这种被动受损状况,银行只有对应收末收利息实行复利,即经过一定期限(如一季度)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再计利息,逐季滚算,才能挽回损失。据某县工商银行统计,八九年第二季度应收末收利息145万元,按最好情况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息 利润收入 受损状况 何三
下载PDF
失调·失效·闭环:基于元电影特性的受众危机分析
12
作者 李俊保 徐张成 《东南传播》 2022年第9期30-33,共4页
元电影(Meta-cinema)早在1975年便在《元电影的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出,其发展形态也贯穿了电影史的各个阶段。元电影自身“戏中戏、媒介间性与自我指涉”的三个特性使得其在文本对接中开拓了电影的多样化表达,但是其过于针对电影本体的... 元电影(Meta-cinema)早在1975年便在《元电影的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出,其发展形态也贯穿了电影史的各个阶段。元电影自身“戏中戏、媒介间性与自我指涉”的三个特性使得其在文本对接中开拓了电影的多样化表达,但是其过于针对电影本体的特性也使其存在着受众危机。在电影创作中,对观众的心理结构、审美构成以及观影反馈的研究尤为重要。因此,对元电影来讲,将研究视线投向电影观众并强调受众在观影中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这对于它后续的创作及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电影 元电影特性 受众危机
下载PDF
老舍话剧中重庆女性的身份转喻
13
作者 李俊保 《当代戏剧》 2023年第2期68-71,共4页
在1939年——1943年间,身居重庆的老舍创作出诸多抗战救国的话剧,这些话剧多聚焦于重庆女性,并通过她们身上展现的特质书写当世的文化景观。通过“粉面女郎”的呈现,无论是普通的家庭妇女、时髦的都市女性,亦或是爱慕虚荣的浮夸女性、... 在1939年——1943年间,身居重庆的老舍创作出诸多抗战救国的话剧,这些话剧多聚焦于重庆女性,并通过她们身上展现的特质书写当世的文化景观。通过“粉面女郎”的呈现,无论是普通的家庭妇女、时髦的都市女性,亦或是爱慕虚荣的浮夸女性、积极参与抗日战争的启蒙女性,都在个体的呈现中转喻了较为深刻的女性文化景观,具有深厚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粉面女郎 重庆女性
原文传递
近年来红色电影的创作走向与文化表征——基于电影教育功能的比对研究
14
作者 李俊保 《东方艺术》 2023年第6期87-94,共8页
在当代,我国红色电影进行不断的创作与创新,书写了党的使命感、责任感与中国的大国形象。近年来的红色电影创作愈发将历史回望与现实观照相弥合,对内致敬历史、感怀先辈,对外昭示社会新篇章、书写新时代英雄模范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当代,我国红色电影进行不断的创作与创新,书写了党的使命感、责任感与中国的大国形象。近年来的红色电影创作愈发将历史回望与现实观照相弥合,对内致敬历史、感怀先辈,对外昭示社会新篇章、书写新时代英雄模范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典型性。更为重要的是,电影本身的教育功能从原本“显露”的教化宣传含义转化为“隐匿”的教育价值互动,当下的红色电影打破了原本单向且生硬的观念输出,以含蓄内敛的创作手法将教育功能及其价值藏匿于情节叙事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表征 英雄模范 红色电影 创作走向 现实观照 大国形象 比对研究 含蓄内敛
原文传递
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细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揭示多复制子抗性质粒介导广泛的抗性基因传播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雪 赵佳男 +13 位作者 刘智慧 张立敏 常晗 秦姣 朱云芸 胡国成 胡诗佳 阳建春 贾仲昕 李俊保 鞠厚斌 王承民 季芳 秦建华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854-2868,共15页
【目的】研究克雷伯氏菌与多复制子抗性质粒间的关系,分析细菌携带多复制子质粒对抗生素环境的响应机制。【方法】以2018-2020年分离的56株不同来源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分离株为研究对象,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估其多重耐药表型,... 【目的】研究克雷伯氏菌与多复制子抗性质粒间的关系,分析细菌携带多复制子质粒对抗生素环境的响应机制。【方法】以2018-2020年分离的56株不同来源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分离株为研究对象,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估其多重耐药表型,对分离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GS),通过细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BGWAS)技术和比较基因组学方法深入解析多复制子抗性质粒形成的机制。【结果】耐药表型分析发现野生动物来源的菌株具有更广的耐药谱系,总体Klebsiella sp.对氨苄西林表现出很高的耐药率(80.36%),尤其是马来穿山甲来源菌株对头孢类抗生素高度耐受,同时对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等药物耐受,基因组分析发现这些菌株携带了抗性质粒和更多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进一步对69个质粒序列分析,发现有28个质粒为多复制子质粒,主要携带bla_(CTX-M-15)、bla_(CTX-M-14)、bla_(CTX-M-55)、bla_(OXA-1)和bla_(TEM-1)等β-内酰胺酶基因。细菌携带质粒类型分析认为Klebsiella pneumoniae可能是多复制子质粒的重要宿主,质粒骨架与结构分析发现多复制子质粒多由2个或2个以上单个质粒融合而成,携带此类质粒的菌株不仅获得了更广的耐药表型,而且在全球传播扩散分布逐年增加,因此产生对抗生素环境更强的适应性。【结论】多重耐药性细菌呈现的表型与携带的多复制子质粒有关,相比较下多复制子质粒比非多复制子质粒有更强的抗性基因携带能力,或许是细菌在强大的抗生素压力下产生的重要响应机制。本研究对于未来探索细菌抗性基因的传播扩散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复制子质粒 克雷伯氏菌 抗生素抗性基因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