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临夏盆地首次发现乌米兽(牛科,偶蹄类)头骨化石(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史勤勤 王世骐 +1 位作者 陈少坤 李刈昆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19-331,共13页
报道并描述了一件来自甘肃临夏盆地的中间乌米兽(Urmiatherium intermedium)头骨化石新材料,该材料产自柳树组上部,属于晚中新世晚期杨家山动物群。中间乌米兽是一种大型的晚中新世牛科动物,角心特化,短且呈薄板状,并且在基部相互靠近... 报道并描述了一件来自甘肃临夏盆地的中间乌米兽(Urmiatherium intermedium)头骨化石新材料,该材料产自柳树组上部,属于晚中新世晚期杨家山动物群。中间乌米兽是一种大型的晚中新世牛科动物,角心特化,短且呈薄板状,并且在基部相互靠近。在角心前后方的额骨和顶骨上,发育大片赘生骨疣,这些骨疣与角心一起,合称角器。20世纪初,步林报道了中国北方晚中新世地层中的大量中间乌米兽化石,包括产自山西保德和甘肃庆阳的20多件头骨以及很多破碎的齿列和骨骼。本文报道的乌米兽头骨化石是乌米兽在甘肃临夏盆地的首次发现,将其在中国北方的分布向西扩展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带。乌米兽被普遍认为与近旋角羊(Plesiaddax)、和政羊(Hezhengia)和柴达木兽(Tsaidamotherium)等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其系统发育地位仍存有争议。相比其他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乌米兽的分布较广,从伊朗至中国北方都有分布,但它鲜与其他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伴生。在临夏盆地,与其伴生的牛科动物目前仅发现中华羚(Sinotragus)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晚中新世 牛科 乌米兽
下载PDF
元谋盆地晚中新世古猿动物群元谋无鼻角犀新材料 被引量:1
2
作者 卢小康 吉学平 +2 位作者 高峰 李刈昆 段梅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7-439,共13页
中国南部发现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相对较少,犀科材料匮乏,因此云南元谋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产出的犀科化石对于了解该时期中国南部的犀科分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描述的材料包括下门齿和下颌骨:下门齿中等大小,断面轮廓三角形;下颌联... 中国南部发现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相对较少,犀科材料匮乏,因此云南元谋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产出的犀科化石对于了解该时期中国南部的犀科分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描述的材料包括下门齿和下颌骨:下门齿中等大小,断面轮廓三角形;下颌联合部后缘位于p3水平,最窄处位于p2水平;下颊齿相对窄小,下前脊退化。根据对比,这些材料的形态特征与Acerorhinus一致,被归入A.yuanmouensis。新材料下颊齿退化的外齿带进一步确定了A.yuanmouensis在Acerorhinus属中的进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谋盆地 晚中新世 古猿动物群 无角犀亚科 无鼻角犀
下载PDF
甘肃龙担早更新世丽牛下颌骨新材料及其对虎亚科捕食策略的证据——龙担哺乳动物群补充报道之四(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刈昆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3-206,共14页
记述了甘肃龙担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中首次发现的一件丽牛(Leptobos)下颌骨,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丽牛下颌材料。依据p3、p4的下前尖与下前附尖分离,下后尖向后延伸不与下前尖愈合,m1-m3的下后尖和下内尖冠面形状近于圆形,... 记述了甘肃龙担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中首次发现的一件丽牛(Leptobos)下颌骨,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丽牛下颌材料。依据p3、p4的下前尖与下前附尖分离,下后尖向后延伸不与下前尖愈合,m1-m3的下后尖和下内尖冠面形状近于圆形,连续发育有下外附尖,m2的下后附尖弱,m2和m3的下原尖和下次尖有前后向收缩等特征,以及相同地点产出的短角丽牛头骨,将新材料归为Leptobos brevicornis。新材料补充了丽牛的下颌形态特征:下颌骨水平支窄长,齿槽间隙对颊齿齿列的比例大,前臼齿列短,水平支与垂直支之间的夹角约为120°,下颌角约呈90°。这件下颌骨的前端保留有食肉动物袭击的痕迹,该伤痕可以被解释为由大型虎亚科动物攻击丽牛时犬齿刺穿形成。这样的骨骼证据表明,攻击猎物口鼻部而使猎物窒息死亡,这种与现生大型猫科动物类似的捕食行为在早更新世的虎亚科动物中已经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担哺乳动物群 早更新世 丽牛 虎亚科 捕食行为
下载PDF
西藏聂拉木达涕盆地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化石及其古生态和古高度意义 被引量:12
4
作者 邓涛 侯素宽 +3 位作者 王宁 卢小康 李刈昆 李雨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3-501,共9页
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达涕盆地是一个小型的山间盆地,沉积了新近纪晚期的河湖相地层.早期的工作中曾报道有三趾马化石的线索,据此进行的新的考察发现了更多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1件带有颊齿列的三趾马上颌.达涕盆地的三趾马体型中等,... 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达涕盆地是一个小型的山间盆地,沉积了新近纪晚期的河湖相地层.早期的工作中曾报道有三趾马化石的线索,据此进行的新的考察发现了更多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1件带有颊齿列的三趾马上颌.达涕盆地的三趾马体型中等,其上颊齿具有原尖小而圆,前、后端较尖,褶皱中等发育,前附尖和中附尖不特别加宽,无次尖收缩等特点.与之前发现的下颌骨相结合,证明达涕盆地的三趾马属于福氏三趾马(Hipparion forstenae).通过与西藏吉隆和山西保德发现的福氏三趾马的时代对比,显示达涕盆地含福氏三趾马层位的年龄约为7Ma,因此将原定的上新世达涕组的时代纠正为晚中新世.与近距离的吉隆沃马盆地福氏三趾马的生态对比,指示达涕盆地在7Ma的古海拔高度约为2400 ~ 2900m,该地区自那时以来快速上升了至少2000m,这一结果与构造学的证据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达涕盆地 三趾马 晚中新世 古高度
原文传递
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杨家山动物群的瞪羚化石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刈昆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50-560,共11页
文章记述了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杨家山动物群的瞪羚(Gazella)化石,将临夏材料归为保德瞪羚(Gazella paotehensis)、高氏瞪羚相似种(G.cf.gaudryi)和瞪羚未定种(G.sp.).G.paotehensis为有效种,与G.gaudryi区别在于G.paotehensi... 文章记述了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杨家山动物群的瞪羚(Gazella)化石,将临夏材料归为保德瞪羚(Gazella paotehensis)、高氏瞪羚相似种(G.cf.gaudryi)和瞪羚未定种(G.sp.).G.paotehensis为有效种,与G.gaudryi区别在于G.paotehensis两角心分散度大,表面发育较深纵沟;与G.dorcadoides区别在于G.paotehensis角心向后外方伸出角度较高,侧视倾斜度小,脑颅部从额项缝开始呈弧形向后下方弯曲.依据临夏的瞪羚化石组合推测杨家山动物群的生活环境可能为温带开阔草原,有灌木丛为典型食叶者食用.依据脑颅轮廓,G.paotehensis应归入短头型,验证了G.paotehensis可能是G.blacki祖先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瞪羚(Gazella) 临夏盆地 晚中新世 杨家山动物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