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万年青在镉铀胁迫下的富集特征和生理生化机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仕友 熊凡 +3 位作者 欧阳 曾涛涛 李利成 谢水波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432-2437,共6页
为探究万年青修复镉铀污染土壤的效率及镉铀胁迫对其生理特性的影响,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镉(0、20 mg/L、40mg/L)、铀(0、0.1 mg/L、1 mg/L、5 mg/L、10 mg/L、20 mg/L)胁迫下万年青的生长、生理响应及耐性、吸收和积累特... 为探究万年青修复镉铀污染土壤的效率及镉铀胁迫对其生理特性的影响,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镉(0、20 mg/L、40mg/L)、铀(0、0.1 mg/L、1 mg/L、5 mg/L、10 mg/L、20 mg/L)胁迫下万年青的生长、生理响应及耐性、吸收和积累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质量浓度镉胁迫下,随溶液中铀质量浓度升高,万年青丙二醛(MDA)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光合色素质量比、可溶性蛋白质质量比、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缓慢升高趋势。随铀处理质量浓度升高,根部铀富集系数逐渐降低,转移系数也逐渐下降;万年青对铀元素的富集主要在根部,且从根部向地上部转移的能力随铀处理质量浓度升高而降低。随铀质量浓度增加万年青对铀的富集量逐渐上升,但均表现为根部富集量高于地上部分。当镉、铀质量浓度均为20 mg/L时,万年青对铀的富集量最大,根部富集量达到(898.48±2.53)mg/kg,地上部(茎叶部)富集量达到(277.27±2.52)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万年青 富集特征
下载PDF
铀尾矿土壤细菌与古菌群落结构解析及耐铀菌分离鉴定 被引量:3
2
作者 曾涛涛 李利成 +4 位作者 陈真 高翔 谭文发 刘海燕 王国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383-2392,共10页
为了考察铀尾矿土壤中耐铀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细菌与古菌群落结构,并从中分离纯化耐铀菌属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高通量测序,分别获得42706条细菌和34346条古菌的有效序列。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细菌种... 为了考察铀尾矿土壤中耐铀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细菌与古菌群落结构,并从中分离纯化耐铀菌属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高通量测序,分别获得42706条细菌和34346条古菌的有效序列。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细菌种类、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均高于古菌的。通过细菌群落结构解析,发现Carnobacterium、Enterococcus、Comamondadaceae和Cronobacter这4类菌在铀尾矿土壤中存在,菌属丰度分别为3.14%、2.58%、0.83%和0.53%。其他优势耐铀菌为Bacillus (49.6%)、Lactococcus (31.9%)、Streptococcus (2.87%)、Caulobacter(0.89%)、Pseudomonas(0.72%)和Enterobacter(0.62%)。通过古菌群落结构解析,揭示了Candidatus Nitrosotalea(74.03%)、 Methanosaeta(6.37%)、 Methanobacterium(3.25%)、 Crenarchaeotic(3.23%)和Terrestrial Miscellaneous(1.25%)这5类古菌在铀尾矿土壤中存在及其丰度。从铀尾矿土壤中分离出5种耐铀菌属,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A1和B2分别为Klebsiellasp.和Acinetobacterjohnsonii菌属,而C2、D2及E2均属于Pseudomonas cedrina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尾矿 微生物群落 高通量测序 古菌
下载PDF
高位钻孔瓦斯抽采技术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利成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92-94,共3页
为提高瓦斯矿井高抽巷抽放效果,落实国家执行的"先抽后采、治理与利用并举"的方针,结合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利用上覆岩层分布的"竖三带""横三区"和"O"形圈理论,对高抽巷布置、抽放钻... 为提高瓦斯矿井高抽巷抽放效果,落实国家执行的"先抽后采、治理与利用并举"的方针,结合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利用上覆岩层分布的"竖三带""横三区"和"O"形圈理论,对高抽巷布置、抽放钻孔参数进行合理设计。结果表明:高抽巷应布置在煤层顶板上方3~5倍采高的岩层中,同时对抽放钻孔长度、方位角、数量进行科学的计算,对抽放管路材料和瓦斯抽采泵进行正确的选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井下 钻孔技术 瓦斯抽采 治理 顶板
下载PDF
煤矿安全通风管理及通风事故的防范措施探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李利成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年第27期25-25,共1页
一直以来,确保煤矿通风安全是做好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性工作,它不仅能够有效防控煤矿生产中的不安全隐患,降低作业风险,还能够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所以,煤矿必须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运用有效通风事故... 一直以来,确保煤矿通风安全是做好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性工作,它不仅能够有效防控煤矿生产中的不安全隐患,降低作业风险,还能够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所以,煤矿必须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运用有效通风事故防范技术和措施,做好煤矿安全通风管理工作。基于此点,本文对煤矿安全通风管理及通风事故的防范措施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安全通风 事故 防范
下载PDF
回生淀粉吸附U(Ⅵ)的特性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邹皓 谢水波 +2 位作者 刘迎九 李利成 张希晨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97-101,共5页
以玉米淀粉(CS)为原材料,采用加热后冷藏溶剂交换法制备回生淀粉(MS)。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初始pH、投加量、铀初始浓度及温度等因素对MS吸附U(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H值6为最佳pH值,在温度25℃条件下,MS对10mg/LU(Ⅵ)溶液去除... 以玉米淀粉(CS)为原材料,采用加热后冷藏溶剂交换法制备回生淀粉(MS)。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初始pH、投加量、铀初始浓度及温度等因素对MS吸附U(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H值6为最佳pH值,在温度25℃条件下,MS对10mg/LU(Ⅵ)溶液去除率可达97.8%。反应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与Langmuir热力学方程。FT-IR、SEM和EDS分析结果表明,MS吸附铀前后表面形态发生了改变,MS吸附U(Ⅵ)的机理为表面络合吸附,起主要作用的是表面活性羟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生淀粉 铀( VI) 吸附 热力学 动力学
下载PDF
高效传热管在电力生产中的推广及应用
6
作者 李利成 《青海电力》 2000年第2期33-36,共4页
文章介绍了高效传热管典型产品高翅片管、低翅片管、双面强化管、横纹管的特点及其在电力生产中的应用 ,并通过试验数据 ,着重讨论了已在一些大电厂得到成功应用的高翅片传热管、低翅片传热管的优良换热性能及良好的生产经济效益 ,为热... 文章介绍了高效传热管典型产品高翅片管、低翅片管、双面强化管、横纹管的特点及其在电力生产中的应用 ,并通过试验数据 ,着重讨论了已在一些大电厂得到成功应用的高翅片传热管、低翅片传热管的优良换热性能及良好的生产经济效益 ,为热力发电厂今后的设备选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传热管 换热性能 电力生产 热力发电厂
下载PDF
土著细菌菌群除铀效能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蒋小梅 曾涛涛 +3 位作者 谢水波 刘迎九 李利成 张希晨 《生物技术》 CAS 2018年第3期290-295,306,共7页
[目的]探讨土著细菌菌群(柠檬酸杆菌属51.58%、不动杆菌属25.49%、黄金杆菌属12.82%、肠杆菌属8.5%)对铀的去除效果及机理。[方法]考察温度、p H、U(Ⅵ)初始浓度对细菌菌群除铀影响,通过死活细菌菌群对比试验分析吸附还原所占比例,并通... [目的]探讨土著细菌菌群(柠檬酸杆菌属51.58%、不动杆菌属25.49%、黄金杆菌属12.82%、肠杆菌属8.5%)对铀的去除效果及机理。[方法]考察温度、p H、U(Ⅵ)初始浓度对细菌菌群除铀影响,通过死活细菌菌群对比试验分析吸附还原所占比例,并通过SEM-EDS、FTIR和XRD分析除U(Ⅵ)机理。[结果]在p H为7.0、30℃、U(Ⅵ)初始浓度为9.6 mg/L时细菌菌群对铀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均达到96%以上;死活细菌对比试验发现细菌菌群对铀不仅有吸附作用还有还原作用。SEM-EDS显示除铀后细胞周围出现大量片状物质,新出现的U峰占细胞重量比的28.10%。FTIR结果显示细菌菌群细胞中氨基、羟基、羧基、酰胺和磷酸根基团在除铀过程中占主要作用。XRD显示说明细菌菌群对铀具有一定的矿化作用。[结论]从铀尾矿中选育出的细菌菌群具有协同作用,对铀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去除机理主要为以吸附和还原为主矿化作用为辅的生物沉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菌群 群落结构 效能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六位一体”内部控制的创新实践
8
作者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课题组 傅国强 +9 位作者 刘雪峰 谢茂生 李志强 赵翔 王彦武 李利成 许云飞 刘根乐 王卫东 戴力壮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3年第2期50-53,共4页
基于“六位一体”内部控制,是以业务流程为纽带。并使之与岗位职责+业务风险+规章制度+规范标准+业绩指标管理要素有机整合(见图1),靠信息化手段支撑。实现企业内控的集成化、在线化和实时化,最终达到“风险可控制、责任无盲... 基于“六位一体”内部控制,是以业务流程为纽带。并使之与岗位职责+业务风险+规章制度+规范标准+业绩指标管理要素有机整合(见图1),靠信息化手段支撑。实现企业内控的集成化、在线化和实时化,最终达到“风险可控制、责任无盲区、考核全覆盖、管控轨道化”的实际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六位一体 创新实践 业务风险 信息化手段 业务流程 有机整合 管理要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