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剂量纳美芬在乙醇与安眠药混合中毒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建华 李剑智 陈海龙 《药品评价》 CAS 2023年第4期504-507,共4页
目的分析低剂量纳美芬在乙醇与安眠药混合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市第一医院接收的87例乙醇与安眠药混合中毒患者,根据药物使用剂量不同分组,分为A组(47例)及B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采用... 目的分析低剂量纳美芬在乙醇与安眠药混合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市第一医院接收的87例乙醇与安眠药混合中毒患者,根据药物使用剂量不同分组,分为A组(47例)及B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采用0.5μg/kg纳美芬治疗,B组采用1.0 g/kg纳美芬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清醒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停药后肝功能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49%,B组为92.5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863);两组清醒时间与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0.59,P=0.834、0.558);停药后,两组肝功能各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A组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酸转肽酶(γ-G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精神萎靡等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μg/kg与1.0μg/kg两种剂量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在乙醇与安眠药混合中毒患者中均效果显著,且0.5μg/kg盐酸纳美芬注射液更利于保护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美芬 乙醇与安眠药混合中毒 剂量 肝功能
下载PDF
以电解质紊乱为首发症状的肺癌1例报道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小端 李剑智 +1 位作者 李萍 漆幼珊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75-75,共1页
患者女性,70岁,因恶心、呕吐、纳差、乏力半月,于1998年5月1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半月不明原因的出现恶心、呕吐,吐出物为少量胃内容物同时纳差,乏力,但无发热、咳嗽、气促,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6℃,脉搏70次/分、呼吸19次/分... 患者女性,70岁,因恶心、呕吐、纳差、乏力半月,于1998年5月1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半月不明原因的出现恶心、呕吐,吐出物为少量胃内容物同时纳差,乏力,但无发热、咳嗽、气促,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6℃,脉搏70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听诊正常、腹部未发现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清电解质:Na^+105mmol/L,K^+2.7mmol/L~3.4mmol/L之间,Mg^(2+)0.64mmol/L,Cl-80mmol/L,Ca^(2+)正常.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血气分析、尿比重等均正常.入院诊断为“电解质紊乱原因待查.”“急性胃肠炎?”进院后多次静脉给予高渗氯化钠溶液,以及补充钾、镁,经半个月的治疗后,恶心、呕吐消失,小便量1000ml左右/24小时,但电解质紊乱终未纠正,多次复查波动范围在:血Na^+ 105~110mmol/L,血K^+3.4~3.7mmol/L,血Mg^(2+)0.5~0.64mmol/L,血Cl^-80~85mmol/L之间.故想到是否有激素异位分泌存在,即行肺CT检查示“右肺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右侧中间支气管肺癌(中央型),病理报告:“小细胞未分化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质紊乱 首发症状 肺癌 低钾症
下载PDF
慢性创伤性膝关节骨膜炎治疗
3
作者 李剑智 万青 《江西医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182-182,共1页
关键词 慢性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 外敷方法 封闭疗法 治疗方法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联合躁动-镇静评分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评价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6
4
作者 熊玉 王瑾 +4 位作者 彭美娜 彭滨菲 李剑智 刘娟 万辛闻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13期32-35,43,共5页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联合躁动-镇静评分(RASS评分)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南昌市第一医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60例行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联合躁动-镇静评分(RASS评分)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南昌市第一医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60例行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30例)与实验组(30例),对照组仅按常规的镇静治疗,实验组采用BIS结合RASS评分来指导镇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EICU医治时间、镇静药品使用总量、机械通气时间、EICU诊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产生情况和总住院时间等。结果实验组患者E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咪达唑仑使用总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的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RASS评分联合BIS来指导镇静治疗能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EICU治疗时间,减少镇静药物的剂量,降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静评分 机械通气 镇静评估 脑电双频指数 躁动-镇静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