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17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卓含 时鹏 年娣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34期107-111,共5页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自身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自身的免疫性物质异常表达,攻击神经系统导致自身组织损害的一类炎性疾病。临床表现兼具免疫性疾病的复杂性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高致死性和致残性等特点。由于病因不明,缺乏特异性治疗方...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自身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自身的免疫性物质异常表达,攻击神经系统导致自身组织损害的一类炎性疾病。临床表现兼具免疫性疾病的复杂性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高致死性和致残性等特点。由于病因不明,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案,预后和转归普遍不理想。白细胞介素-17(IL-17)由CD4+T细胞分泌产生,在机体内参与多种疾病的炎性调控。适量IL-17在体内发挥免疫防御作用,但IL-17过度分泌和表达会促进IL-6等更多炎症因子分泌,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22、CCR6等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协同扩大炎症效应,造成炎性细胞聚集和严重组织结构破坏。当IL-17、IL-22、TNF-α等炎性因子作用于神经系统时,可致患者产生认知和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等全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疾病 白细胞介素-17 神经系统
下载PDF
1.25(OH)2D3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治疗作用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年娣 李卓含 +1 位作者 孙俊杰 时鹏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探讨1.25(OH)2D 3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neuritis,EAN)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人工合成P0180-199肽段与完全弗氏佐剂混合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N模型,采用1.25(OH)2D 3灌胃处理,测大鼠体重,观察发病情况... 目的:探讨1.25(OH)2D 3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neuritis,EAN)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人工合成P0180-199肽段与完全弗氏佐剂混合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N模型,采用1.25(OH)2D 3灌胃处理,测大鼠体重,观察发病情况并进行行为学评分,HE染色观察坐骨神经炎细胞浸润情况,电镜检测坐骨神经脱髓鞘改变。RT-PCR和ELISA法检测大鼠白介素17(IL-17)、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干扰素(IFN-γ)RORrt、FoxP3的表达变化。结果:1.25(OH)2D 3干预可减轻EAN大鼠体重丢失情况、降低行为学评分,减少坐骨神经炎细胞浸润和减轻脱髓鞘,IL-17、IFN-γ、RORrt表达降低、IL-10、TGF-β和FoxP3表达增加。结论:1.25(OH)2D 3可改善EAN大鼠临床症状,机制可能与影响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进而抑制促炎性因子表达有关,有望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1.25(OH)2D 3 炎症相关因子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1,25(OH)_(2)D_(3)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年娣 孙俊杰 +3 位作者 李卓含 张楠 江冉冉 时鹏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10期977-983,1029,共8页
目的:16S rDNA高通量测序观察1,25(OH)_(2)D_(3)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人工合成P0180-199肽段与完全弗氏佐剂混合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N模型,1,25(OH)_(2)D_(3)末次灌胃后无菌收集粪便,采用Illumina Miseq P... 目的:16S rDNA高通量测序观察1,25(OH)_(2)D_(3)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人工合成P0180-199肽段与完全弗氏佐剂混合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N模型,1,25(OH)_(2)D_(3)末次灌胃后无菌收集粪便,采用Illumina Miseq PE300型高通量测序仪检测肠道菌群16S rDNA V3-V4可变区,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和丰度变化。结果:1,25(OH)2D3干预可调节EAN大鼠肠道菌群Alpha、Beta多样性,提高菌群丰度、多样性指数。EAN大鼠粪便Verrucomicrobiaceae、Enterobacteriaceae显著增加,Lachnospiraceae、Ruminococcaceae显著减少,均在1,25(OH)_(2)D_(3)干预后回调。结论:1,25(OH)_(2)D_(3)对EAN大鼠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可能用于解释EAN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1 25(OH)_(2)D_(3) 肠道微生物 16S rDNA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滤泡性淋巴瘤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卓含 黄新韵 +1 位作者 郭睿 李彪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4期439-444,共6页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一种生物学性质复杂、临床表现异质性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多累及全身淋巴结。我国约有7%的FL患者会发生组织学转化。转化为其他侵袭性淋巴瘤,因此不同FL患者的治疗策略及预后均存在较大差异。随...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一种生物学性质复杂、临床表现异质性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多累及全身淋巴结。我国约有7%的FL患者会发生组织学转化。转化为其他侵袭性淋巴瘤,因此不同FL患者的治疗策略及预后均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分子影像学技术的发展,PET/CT融合分子影像检查既能更精确识别体内微小病变又能提供病灶代谢信息。多项研究和指南均肯定了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18)F⁃fluo⁃rodeoxyglucose⁃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图像特征在FL识别诊断、分级分期、评价疗效和预测生存结局等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但由于尚无统一的图像扫描和阈值界定标准,目前在不同研究中PET/CT参数对FL患者具体的预后效能尚存在争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基于PET/CT图像特征,在早期识别高危FL患者及预测FL患者预后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一步肯定了^(18)F⁃FDG PET/CT检查在判断FL患者发生组织学转化的可能性以及评估其生存结局中的价值,旨在辅助临床优化诊疗决策,提高和改善患者的治疗效率和预后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预后 诊断 人工智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