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凝血与纤溶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卓江 张燕 +5 位作者 鞠文东 宋海容 黄道连 景本年 王季石 姚芸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345-346,共2页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研究
下载PDF
健康成人凝血酶原片段F_(1+2)随龄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卓江 景本年 +4 位作者 王季石 姚芸 宋海容 张燕 刘汉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169-170,共2页
关键词 成人 凝血酶原片段F1+2 年龄
下载PDF
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原时间比率与口服抗凝治疗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卓江 吴嘉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1996年第2期71-73,共3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接受口服抗凝治疗患者凝血酶原片段F1+2(F1+2)与一期法凝血酶原时间(PT)比率的关系,100例接受华法令(Warfarin)治疗的患者用于该研究,F1+2值及PT比率分别为0.28±0.24n... 本研究旨在探讨接受口服抗凝治疗患者凝血酶原片段F1+2(F1+2)与一期法凝血酶原时间(PT)比率的关系,100例接受华法令(Warfarin)治疗的患者用于该研究,F1+2值及PT比率分别为0.28±0.24nmo1/L(范围0.01~1.5nmo1/L)及1.62±0.46(范围0.97~3.11).PT比率在1.2~1.7的口服抗凝剂治疗的大多数患者F1+2减低到正常值,F1+2正常值在40例正常健康人中为0.40±0.23nmol/N范围0.11~1.19nmol/L.口服抗凝剂治疗患者F1+2平均血浆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值(t=2.377,P<0.05),100例口服抗凝剂治疗的患者F1+2值与PT比率的关系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F1+2与PT比率无明显关系(r=-0.208),结论是口服抗凝剂治疗的患者F1+2减低的程度与PT比率反映的治疗强度不成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片段 F1+2 抗凝剂 治疗 CT
下载PDF
凝血酶原片段F_(1+2)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卓江 EberhardF.Mammen 《贵州医药》 CAS 1997年第5期257-259,共3页
本文目的旨在探讨凝血酶原片段F1+2的检测及其在高凝、低凝中的变化。40例血栓形成性疾病(下肢深部静脉血栓24例,急性心肌梗塞16例)及50例口服抗凝治疗患者用于该研究,并以4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显示:F1+2正常值0.40±0.... 本文目的旨在探讨凝血酶原片段F1+2的检测及其在高凝、低凝中的变化。40例血栓形成性疾病(下肢深部静脉血栓24例,急性心肌梗塞16例)及50例口服抗凝治疗患者用于该研究,并以4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显示:F1+2正常值0.40±0.23nmol/L(范围0.11~1.19nmol/L),下肢深部静脉血栓F1+2值2.99±1.47nmol/L(范围1.01~6.03nmol/L),急性心肌梗塞F1+2值3.77±2.38nmol/L(范围1.13~7.81nmol/L),均非常明显高于正常值(P<0.001)。口服抗凝治疗患者F1+2值0.24±0.22nmol/L(范围0.1~0.75nmol/L),显著低于正常值(P<0.05),提示两种血栓形成性疾病及口服抗凝治疗分别表现为高凝及低凝倾向。因此,F1+2的检测可作为高凝状态及对抗凝治疗进行监测的分子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片段 深部脉血栓 心肌梗塞
下载PDF
27例特殊表现的急性白血病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卓江 李继勋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1990年第1期67-71,共5页
本文报告我院1968~1988年间首发症状表现特殊的急性白血病27例,占316例同期住院急性白血病患者的8.5%。这些以特殊形式表现的急性白血病,临床类型各异,易于误诊。
关键词 白血病 特殊表现 诊断
下载PDF
浅谈主治医师的素质培养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卓江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429-430,共2页
关键词 主治医师 素质培养 思想素质 文化修养 业务素质
下载PDF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
7
作者 李卓江 《贵州医药》 CAS 1988年第1期53-55,共3页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为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免疫性或中毒性损害的一种药源性疾病。本症约占药物诱发的血液病中的15%,为药物对血液系统影响的常见类型之一。本文拟就这方面的有关问题作一概述。病因和发病机理一、病因诱发的药物包括退热止...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为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免疫性或中毒性损害的一种药源性疾病。本症约占药物诱发的血液病中的15%,为药物对血液系统影响的常见类型之一。本文拟就这方面的有关问题作一概述。病因和发病机理一、病因诱发的药物包括退热止痛药(安替比林、阿斯匹林、水杨酸钠、扑热息痛、保太松、消炎痛)、抗癌药(环磷酰胺、阿糖胞苷、红比霉素、氨甲喋呤等)、抗感染药(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异常 药物性 出血症状
下载PDF
内科住院医师继续教育十年回顾
8
作者 李卓江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1997年第4期414-415,共2页
内科住院医师继续教育十年回顾李卓江(贵阳医学院内科教研室贵阳550004)住院医师继续教育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临床医学人才成长必经之路。现就我院内科住院医师继续教育有计划进行的十年作一梗概的回顾。1明... 内科住院医师继续教育十年回顾李卓江(贵阳医学院内科教研室贵阳550004)住院医师继续教育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临床医学人才成长必经之路。现就我院内科住院医师继续教育有计划进行的十年作一梗概的回顾。1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培养计划培养具有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 住院医师 继续教育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和D-二聚体检测 被引量:26
9
作者 张燕 李卓江 +2 位作者 景本年 房桂菊 董群荣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61-562,共2页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D 二聚体 (D D)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 2型糖尿病患者 4 0例 ,分为微血管病变组 2 4例及单纯糖尿病组 16例 ;正常对照组 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血浆TAT和D ...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D 二聚体 (D D)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 2型糖尿病患者 4 0例 ,分为微血管病变组 2 4例及单纯糖尿病组 16例 ;正常对照组 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血浆TAT和D D水平。结果 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血浆TAT和D D水平分别为 (14 .95± 6 .5 4 )μg/L、(1.5 6± 0 .72 )mg/L ;(2 .6 5± 1.2 2 ) μg/L、(0 .19± 0 .0 8)mg/L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较单纯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TAT、D D含量均明显增高 (前两者TAT分别为 (2 1.34± 8.91) μg/L、(9.6 7±2 .72 ) μg/L ;D D分别为 (2 .95± 0 .84 )mg/L、(0 .2 8± 0 .0 9)mg/L ,而单纯糖尿病组较正常对照组仅TAT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D D未见明显增高。结论 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凝血及纤溶的变化 ,血浆TAT及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D-二聚体 血浆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凝溶分子标志物变化及丹参干预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魏寿兰 李 萍 +2 位作者 刘 汉 景本年 李卓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2-34,共3页
摘 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 2、D- 二聚体浓度的变化规律及丹参抗凝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F1+2、D二聚体浓度,观察其在丹参干预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对其中6例进行动态观测... 摘 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 2、D- 二聚体浓度的变化规律及丹参抗凝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F1+2、D二聚体浓度,观察其在丹参干预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对其中6例进行动态观测。结果(1)脑梗死患者血浆F1+2、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O.01)。(2)血浆F1+2 浓度在发病时显著高于正常,丹参治疗川后降至正常;D-二聚体发病时增高,丹参治疗21d后降至正常水平。(3)多发性或大面积梗死患者血浆F1+2、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患者(P<0.01)。(4)脑梗死患者24h内血浆F1+2、D-二聚体浓度异常率均高于头部CT阳性率(P〈0.01)。结论(1)脑梗死患者血浆F1+2、D-二聚体浓度显著升高,表明脑梗死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为丹参等抗凝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2)凝血及纤溶激活分子标志物检测,有助于脑梗死早期诊断,为早期溶栓治疗提供帮助。(3)血浆分子标志物水平对判断梗死范围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凝血酶原片段F1+2 D-二聚体 丹参 凝溶分子标志物 干预治疗
下载PDF
贵州省首次发现登革出血热 被引量:5
11
作者 程明亮 左丽 +3 位作者 丁一生 李卓江 曾小青 罗天永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449-450,共2页
报道了1996年9月贵州省首例登革出血热(denguehaemorhagicfever,DHF)现症病人的发现情况。该病例有DHF的临床表现,但初诊、复诊住院时均发生误诊,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及实验室检测登革热(den... 报道了1996年9月贵州省首例登革出血热(denguehaemorhagicfever,DHF)现症病人的发现情况。该病例有DHF的临床表现,但初诊、复诊住院时均发生误诊,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及实验室检测登革热(denguefever,DF)抗体阳性,白纹伊蚊细胞病毒培养,分离鉴定为Ⅱ型登革病毒才获得诊断。提示必须提高医务人员对DHF的诊断水平,及时诊断,及时报告疫情,对临床上一些发热、出血原因不明的患者,应警惕该病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出血热 诊断 病毒培养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5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测定结果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韬威 彭年春 +2 位作者 李卓江 景本年 姚芸 《贵州医药》 CAS 1996年第5期262-264,共3页
本文对5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数项凝血因子测定,上述患者分为无血管并发症组和有血管并发症组。测定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的TT、PT、Fg、KpTT、ATⅢ:Ag,ATⅢ;c.Ⅷ:c等项检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然而... 本文对5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数项凝血因子测定,上述患者分为无血管并发症组和有血管并发症组。测定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的TT、PT、Fg、KpTT、ATⅢ:Ag,ATⅢ;c.Ⅷ:c等项检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然而,两组糖尿病患者vWF的检测结果却呈现出有血管并发症组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P<0.001).无血管并发症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的趋势。Ⅷ:CAg的测定结果则是有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显著升高(P<0.001)。由此证明,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时期高血糖、高血脂等的不良影响下.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确有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增强和高凝状态.最终导致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 糖尿病 凝血功能 血管病变 并发症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调查 被引量:2
13
作者 景本年 惠雄 +3 位作者 李卓江 李继勋 丁静娟 田苗 《贵州医药》 CAS 1993年第6期326-327,共2页
本研究对130名血液病患者进行抗-HCV检测,并同时测HBVM比较。其抗-HCV阳性率20.8%。输过血的血液病患者(110例)为24.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87%)。其HBsAg、抗-HBc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抗-HCV阳性者其HBVM、抗-HBc、HBsAg阳性率均... 本研究对130名血液病患者进行抗-HCV检测,并同时测HBVM比较。其抗-HCV阳性率20.8%。输过血的血液病患者(110例)为24.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87%)。其HBsAg、抗-HBc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抗-HCV阳性者其HBVM、抗-HBc、HBsAg阳性率均高于抗-HCV阴性者。结果显示血液病患者HCV与HBV感染率较高,并有重叠感染及相似感染途径。抗-HCV阳性主要与输血有关。但与输血次数与量不呈正比,而与是否输入污染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输血 丙型肝炎病毒 感染
下载PDF
贵阳医学院附院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淋巴瘤患者ABO血型分布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玲 晏家益 +6 位作者 李卓江 沈如刚 曾小菁 陈晶 卢兵 李晓兰 周宣 《贵州医药》 CAS 1995年第3期145-146,共2页
关键词 白血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恶性淋巴瘤 ABO血型
下载PDF
骨髓转移瘤误诊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景本年 赵蓉 李卓江 《贵州医药》 CAS 1997年第4期235-237,共3页
关键词 骨髓肿瘤 转移瘤 误诊 穿刺 活检
下载PDF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进行白血病免疫分型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曾小菁 晏家益 +2 位作者 李卓江 吴群林 季贵云 《贵州医药》 CAS 2000年第5期284-285,共2页
关键词 白血病 免疫分型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健康人不同年龄组血浆F_(1+2)及D-dimer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汉 景本年 李卓江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0-120,共1页
关键词 凝血酶原 凝血酶原片段1+2 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 血浆 D-DIMER
下载PDF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被引量:1
18
作者 景本年 曾小菁 +9 位作者 沈如刚 何玲 周向玲 季贵云 陈晶 李卓江 晏家益 文小平 孙志强 戚璐 《贵州医药》 CAS 2000年第9期519-521,共3页
目的应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对恶性血液病进行根治性治疗 ,观察造血重建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对一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期的患者移植HLA完全相配的其胞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单个核细胞合 7 14× 10 8/kg ,CF... 目的应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对恶性血液病进行根治性治疗 ,观察造血重建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对一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期的患者移植HLA完全相配的其胞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单个核细胞合 7 14× 10 8/kg ,CFu GM 2 8.32× 10 4/kg。GVHD预防用短疗程MTX加小剂量CSA。结果术后 14天中性核细胞 >0 .5× 10 9/L(术后 15天 >2 .0× 10 9/L) ,BPC于术后 14天 >30× 10 9/L ,术后 2 0天显示骨髓造血重建 ,术后 17天经DNA位点检测表明移植物植入成功 ,无其它并发症及急性GVHD发生。结论本例allo PBSCT已获初步成功 ,显示其造血重建快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O-PBSCT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贵阳市区血友病患病率及家系调查 被引量:1
19
作者 景本年 李卓江 +3 位作者 惠雄 廖若男 杨爱云 韦利亚 《贵州医药》 CAS 1993年第2期114-117,共4页
采用综合方法对贵阳市区808,762人进行血友病普查,查出血友病患者18人(均男性,年龄25~43岁),其中甲型17例,乙型1例,均经实验室确诊,查明本病患病率为2.2/10~5人口,男性患病率为4.3/10~5人口。作家系调查,查出已死亡血友病患者6人,18例... 采用综合方法对贵阳市区808,762人进行血友病普查,查出血友病患者18人(均男性,年龄25~43岁),其中甲型17例,乙型1例,均经实验室确诊,查明本病患病率为2.2/10~5人口,男性患病率为4.3/10~5人口。作家系调查,查出已死亡血友病患者6人,18例中有阳性家族史者7例。对甲型患者血缘亲族71人作Vlll:C、VlllR:Ag测定,发现4例可能传递者Vlll:C及 Vlll:C/VlllR:Ag减低。上述工作有利于我市优生优育工作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 患病率 家系调查
下载PDF
血小板表面相关IgG检测的临床评价——91例血小板减少症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廖若男 杨爱云 +2 位作者 韦利亚 曾红 李卓江 《贵州医药》 CAS 1993年第3期129-131,共3页
本文报道应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91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表面相关IgG(PAIgG)进行定量检测,以评价PAIgG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其他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鉴别以及ITP发病机理的探讨、治疗选择及疗效判断等... 本文报道应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91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表面相关IgG(PAIgG)进行定量检测,以评价PAIgG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其他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鉴别以及ITP发病机理的探讨、治疗选择及疗效判断等的价值。结果发现52例ITP中47例PAIgG显著高于正常(占90.4%),而39例其他血小板减少症仅10例PAIgG高于正常。两者均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PAIgG对ITP的诊断有价值,并有助于阐明ITP的免疫机理,13例PAIgG动态测定与同日血小板计数相比较,显示有显著的负相关(P<0.01),提示动态测定PAIgG及血小板计数对ITP的疗效判断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紫癜 免疫球蛋白G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