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首次发现真正会飞的“恐龙”——中华神州鸟(新属新种) 被引量:22
1
作者 季强 姬书安 +5 位作者 尤海鲁 张建平 袁崇喜 季鑫鑫 李景路 李印先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63-369,共7页
记述了辽宁义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一件初鸟类(Avialae)化石,其嘴里无牙,前肢明显长于后肢,尾巴由20多节尾椎组成,叉骨呈U字形,飞行羽毛超过了身体的长度。各种特征表明,新发现的初鸟类真正具有了飞行能力,代表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 记述了辽宁义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一件初鸟类(Avialae)化石,其嘴里无牙,前肢明显长于后肢,尾巴由20多节尾椎组成,叉骨呈U字形,飞行羽毛超过了身体的长度。各种特征表明,新发现的初鸟类真正具有了飞行能力,代表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的又一中间环节。正式将其命名为中华神州鸟(Shenzhouraptorsinensisgen.etsp.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华神州鸟 辽宁义县 早白垩世 九佛堂组 恐龙 初鸟类化石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晚侏罗世一新的巨龙型类恐龙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旭日 吴文昊 +3 位作者 李涛 季强 李印先 郭金芳 《世界地质》 CAS 2019年第3期581-588,共8页
研究新疆准噶尔盆地奇台地区晚侏罗世石树沟组一接近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右侧股骨,发现其不仅具有典型巨龙型类恐龙特征,而且还有许多独具特征,如经过股骨近端的侧向膨大部分最远点的实际延伸直线与股骨头背面实际延伸直线成约127°夹... 研究新疆准噶尔盆地奇台地区晚侏罗世石树沟组一接近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右侧股骨,发现其不仅具有典型巨龙型类恐龙特征,而且还有许多独具特征,如经过股骨近端的侧向膨大部分最远点的实际延伸直线与股骨头背面实际延伸直线成约127°夹角;第四转子发育明显,侧视呈土丘状;第四转子位于股干中间偏上靠近内侧;髁间凹发育呈“U”型;远端关节面与骨干间有一小的夹角。虽然只有股骨保存,但根据特征对比及地层时代和地理分布因素,其代表了一种新的大型巨龙型类恐龙,故建立新属新种:奇台傅山龙(Fushanosaurus qitaiensis gen.et sp.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蜥脚类 巨龙型类 晚侏罗世 奇台 新疆
下载PDF
中国辽宁省晚白垩世早期一具后凹形尾椎的巨龙类蜥脚类恐龙 被引量:1
3
作者 尤海鲁 季强 +2 位作者 Matthew C.LAMANNA 李景禄 李印先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59-559,共1页
关键词 晚白垩世 巨龙类蜥 恐龙 中国
下载PDF
辽西北票四合屯鸟化石层的精确划分与对比
4
作者 张立军 李印先 +1 位作者 邱军 叶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4-188,共5页
在修建四合屯封闭地质长廊所进行的大规模系统挖掘过程中,对主要含化石层位进行了精确划分与对比。重点对鸟化石层进行了清理,查明了8个珍稀化石层位,即7个含鸟化石层(包括2个鸟与恐龙化石共存层)和1个恐龙化石层。确定了含鸟化石层位... 在修建四合屯封闭地质长廊所进行的大规模系统挖掘过程中,对主要含化石层位进行了精确划分与对比。重点对鸟化石层进行了清理,查明了8个珍稀化石层位,即7个含鸟化石层(包括2个鸟与恐龙化石共存层)和1个恐龙化石层。确定了含鸟化石层位与实地挖掘剖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北票四合屯 鸟化石层位 划分与对比
下载PDF
“双杂”间作稻在开发冬水田中的效果
5
作者 李印先 《资源开发与保护》 1992年第1期40-43,共4页
四川省中稻→冬水田近2000万亩,集中分布于盆地丘陵区,资源丰富。为发挥它的增产潜力,将中稻改为“双杂”间作稻,增产极显著。其中威优49间汕优63,双行间作,早稻科距8cm、窄行15cm、宽行49cm 中嵌插2行晚稻的小区,亩产728.0~776.9kg,... 四川省中稻→冬水田近2000万亩,集中分布于盆地丘陵区,资源丰富。为发挥它的增产潜力,将中稻改为“双杂”间作稻,增产极显著。其中威优49间汕优63,双行间作,早稻科距8cm、窄行15cm、宽行49cm 中嵌插2行晚稻的小区,亩产728.0~776.9kg,比同田毗邻的汕优63中稻增产31.4%~45.0%,增加纯收入56.46元,为丘陵区中稻→冬水田的合理利用开辟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水田 双行间作 中稻 杂交稻
下载PDF
长年关水稻田耕作改制的选择
6
作者 李印先 《资源开发与保护》 1993年第3期171-174,共4页
试验研究表明,当早稻收获时间作晚稻才开始幼穗分化,即适宜早、晚稻出穗开花之间有60多天的时间,种植双杂间作稻就可获得好的收成,效果、效益都很显著。1992年用D 优287间汕优63,在达县永进乡的示范田中个别田块产量已达15t/ha,而盆地... 试验研究表明,当早稻收获时间作晚稻才开始幼穗分化,即适宜早、晚稻出穗开花之间有60多天的时间,种植双杂间作稻就可获得好的收成,效果、效益都很显著。1992年用D 优287间汕优63,在达县永进乡的示范田中个别田块产量已达15t/ha,而盆地丘陵区适宜早、晚稻出穗开花之间的时间多数地区不到70天,种植双杂连作稻有困难。且双杂间作稻在抗灾增产,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提高稻田复种等方面优于双杂连作稻。因此,四川盆地丘陵区的中稻→冬水田在耕作改制中发展部分双杂间作稻是恰当的,其范围在巴中、盐亭、简阳一线以南海拔400m 以下的广大丘陵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耕作制度 四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