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77
1
作者 李吉均 方小敏 +2 位作者 潘保田 赵志军 宋友桂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1-391,共11页
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形成的上限年龄为 3.6MaB .P .,临夏盆地新生代湖相沉积同时结束 ,青藏运动开始 ,分为A( 3.6MaB .P .) ,B( 2 .6MaB .P .)和C( 1 .7MaB .P .) 3幕 ,A幕现代亚洲季风形成 ,B幕黄土开始堆积 ,C幕黄河出现 ;昆黄运动 ( 1 .... 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形成的上限年龄为 3.6MaB .P .,临夏盆地新生代湖相沉积同时结束 ,青藏运动开始 ,分为A( 3.6MaB .P .) ,B( 2 .6MaB .P .)和C( 1 .7MaB .P .) 3幕 ,A幕现代亚洲季风形成 ,B幕黄土开始堆积 ,C幕黄河出现 ;昆黄运动 ( 1 .2~ 0 .6MaB .P .)使黄河干流切入青藏高原 ,大面积山地进入冰冻圈 ,可能导致中更新世之气候转型 ;共和运动造成黄河切穿龙羊峡 ,青海湖孤立 ,高原达到现代高度。中国三大自然区是高原隆升驱动大气环流改变而导致的中国最高层次的景观分异。本文讨论了 8MaB .P .的有限高度隆升及亚洲干旱化的问题 ,亚洲夏季风 2 2MaB .P .已经开始 ,是高原隆升及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亚洲古季风阶段。 3.6MaB .P .才是现代亚洲季风真正开始的时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晚期 青藏高原 构造隆升 环境变化 大气环流 黄土堆积
下载PDF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3
2
作者 李吉均 舒强 +2 位作者 周尚哲 赵志军 张建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5-243,共9页
自从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先生提出庐山和中国东部山地的第四纪冰期理论以来,关于中国东部山地是否发生过第四纪冰川的问题困惑着国内外的地学工作者,并为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20世纪80年代,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室内分析工作,在施雅... 自从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先生提出庐山和中国东部山地的第四纪冰期理论以来,关于中国东部山地是否发生过第四纪冰川的问题困惑着国内外的地学工作者,并为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20世纪80年代,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室内分析工作,在施雅风、崔之久和李吉均等撰写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一书中,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得到以下基本认识:1)确认在中国东部有确切证据的古冰川遗迹仅在陕西太白山、吉林与朝鲜接壤的长白山、台湾的雪山和玉山等,而在庐山及中国东部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在第四纪期间从来没有发生过冰川;2)"泥砾"是"混杂堆积"的一种,某些疑似的古冰川地形完全可以用其它非冰川成因予以解释,所谓的冰川沉积多数情况下是季风气候条件下的古泥石流堆积;3)中国东部第四纪环境发生过很大变化.第四纪冰期中中国北方多年冻土南界向南扩展约10°,到达长城一线,中国东部地区年平均温度降低10~12℃.喜冷动物群如猛犸与披毛犀则向南分布得更远,到达长江口一带.海平面下降约140m,古海岸远离现代海岸达600km.由于冬季风加强,气候以干冷为主,不利于冰川发育;4)根据过去几十年的资料,中、晚更新世中国西部山地发生过3~5次冰期,但不存在统一的大冰盖.因为青藏高原非常年轻,只是在0 8MaBP之后才抬升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 第四纪冰川 全球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 被引量:25
3
作者 李吉均 周尚哲 潘保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1年第3期193-203,共11页
本文讨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第四纪古冰川遗迹,根据野外实地调查结合卫星影象和航空照片资料,说明末次冰期及倒数第二次冰期中古冰川从未联成M.Kuhle 等所称的大冰盖。各种证据说明,倒数第二次冰期降温最大,冰川、冰缘及河流加积作用明显... 本文讨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第四纪古冰川遗迹,根据野外实地调查结合卫星影象和航空照片资料,说明末次冰期及倒数第二次冰期中古冰川从未联成M.Kuhle 等所称的大冰盖。各种证据说明,倒数第二次冰期降温最大,冰川、冰缘及河流加积作用明显,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6。在此之前有过漫长的大间冰期,致使倒数第三次冰期冰碛被侵蚀凌夷,表面发育红色风化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第四纪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中国第四纪冰期、地文期和黄土记录 被引量:31
4
作者 李吉均 康建成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89年第3期269-278,共10页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育受岩石圈运动造成的三大地貌阶梯的严格控制,主要出现在最高阶梯的青藏高原和西北山地,第二阶梯以下分布零星。把冰期、地文期和黄土记录结合起来研究会迅速提高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水平。兰州附近有三次古冰川遗...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育受岩石圈运动造成的三大地貌阶梯的严格控制,主要出现在最高阶梯的青藏高原和西北山地,第二阶梯以下分布零星。把冰期、地文期和黄土记录结合起来研究会迅速提高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水平。兰州附近有三次古冰川遗迹,分别可以和T_1、T_2、T_3和T_4相应。相当于氧同位素2、4、6和16阶段,即70,000—10,000aB.P.、0.15MaB.P.和0.6M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 地文期 黄河阶地 黄土记录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吉均 王乃昂 史正涛 《生态经济》 CSSCI 2000年第9期38-41,共4页
本文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进行了系统分析 ,指出节水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这对西北干旱地区尤为重要。文章给出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同时还倡导在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其可持续性。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农业 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
下载PDF
德日进“亚洲干极”理论的现实意义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吉均 赵志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6-371,共6页
“亚洲干极”是德日进总结中国北方中生代以来不断干旱化得出的观点。构造运动驱动气候变干是其主导思想。德日进关于中国新生代古地理演化的基本框架至今仍然适用 ,当代研究补充和深化了“亚洲干极”的理论 ,老第三纪行星风系的干热气... “亚洲干极”是德日进总结中国北方中生代以来不断干旱化得出的观点。构造运动驱动气候变干是其主导思想。德日进关于中国新生代古地理演化的基本框架至今仍然适用 ,当代研究补充和深化了“亚洲干极”的理论 ,老第三纪行星风系的干热气候逐渐在新第三纪被季风气候取代 ,代表干旱气候的粉尘沉积逐步扩大空间范围 ,湖相沉积则逐渐收缩。2 2MaB .P .,8.5MaB .P .,3.6MaB .P .和 1 .2MaB .P .是“亚洲干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日进 亚洲干极 构造驱动 风成红粘土 黄土
下载PDF
近15年中国地貌学的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吉均 张青松 李炳元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641-649,共9页
强调地貌学的重要性。简述15年来中国地貌学在理论、实践、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的重大进展,以及主要分支学科的成就。对今后任务作了讨论。
关键词 近15年 中国地貌学 地貌学进展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 被引量:181
8
作者 李吉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2,共12页
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发生三次上升和两次夷平,因而分别形成高低两级夷平面。较低夷平面形成于新第三纪,结束于3.6MaB.P.,其上常有红色风化壳保存,表明形成于气候温暖的低地环境,海拔不超过1... 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发生三次上升和两次夷平,因而分别形成高低两级夷平面。较低夷平面形成于新第三纪,结束于3.6MaB.P.,其上常有红色风化壳保存,表明形成于气候温暖的低地环境,海拔不超过1000m。从3.6MaB.P.开始相继发生三次构造运动,分别命名为青藏运动(A幕3.6MaB.P.,B幕2.6MaB.P.和C幕1.7MaB.P.),昆仑-黄河运动(1.2MaB.P.,0.8MaB.P.和0.6MaB.P.)以及共和运动(0.15MaB.P.)。青藏运动B幕黄土开始堆积,高原达到2000m,冬季风稳定出现。昆仑-黄河运动使高原多数地面达到3000m或更高,许多地方冰期进入冰冻圈,气候转型可能与此有关。共和运动使高原达到现代高度,气候变干变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亚洲季风 青藏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 地貌演化
下载PDF
极海洋型冰川是什么冰川——与景才瑞先生商榷 被引量:9
9
作者 李吉均 周尚哲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施雅风和谢自楚曾将中国现代冰川分为极大陆型冰川、亚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这个分类方案因符合中国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而得到广泛承认与应用。近年,景才瑞提出"极海洋型冰川"的概念,示意第四纪冰期时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既... 施雅风和谢自楚曾将中国现代冰川分为极大陆型冰川、亚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这个分类方案因符合中国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而得到广泛承认与应用。近年,景才瑞提出"极海洋型冰川"的概念,示意第四纪冰期时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既然不存在基本的冰川类型,则可能存在一种比海洋型冰川更加高温湿润的特殊冰川。本文认为,这样类型的冰川是不存在的。海洋型冰川已经涵盖了处于融点冰温的临界冰川,即使再多的降水,也不能在正温条件下演变成冰川。故"极海洋型冰川"的概念是不能成立的。第四纪环境研究表明,冰期时大陆架广泛出露,西伯利亚-蒙古高压强迫下的冬季风加强,中国东部气候是朝着更加干旱的方向变化的,其海洋型特征也要大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海洋型冰川” 冰川分类问题 干旱的冰期气候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模式 被引量:164
10
作者 李吉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0年第3期197-204,共8页
中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有两种模式,新疆地区服从西风带的一般规律,冰期与雨期同步,即冰川前进与气候冷湿、湖面上升的时期相当。甘肃、青海等地主要受季风影响,冰期干冷、黄土堆积盛行,内陆湖面大幅度降低。另外,在末次冰期... 中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有两种模式,新疆地区服从西风带的一般规律,冰期与雨期同步,即冰川前进与气候冷湿、湖面上升的时期相当。甘肃、青海等地主要受季风影响,冰期干冷、黄土堆积盛行,内陆湖面大幅度降低。另外,在末次冰期的间冰段中气候冷湿,内陆湖面普遍升高;而在全新世的高温期则夏季风十分强大,包括新疆和藏北高原气候均以暖湿为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环境 冰期 雨期 季风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与晚新生代环境变化 被引量:29
11
作者 李吉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4-159,共6页
青藏高原隆升是世界瞩目的问题.大家看看地形图,就知道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印度洋有关系,海底有北东向的地形和构造,是印度板块向北漂移造成的拉张反映.我今天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问题,第二个是亚洲内陆干旱化... 青藏高原隆升是世界瞩目的问题.大家看看地形图,就知道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印度洋有关系,海底有北东向的地形和构造,是印度板块向北漂移造成的拉张反映.我今天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问题,第二个是亚洲内陆干旱化的问题.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升 环境变化 晚新生代 印度板块 隆升过程 亚洲内陆 地形图 印度洋
下载PDF
纪念台维斯侵蚀循环、准平原学说诞生一百周年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吉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7-163,共7页
台维斯的侵蚀循环与准平原的理论是 100 年来影响地貌学最深刻的一种学说.中国的地文期研究直接来源于台维斯的理论,虽然至今有了全新面貌,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夷平面研究对青藏高原隆升等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 台维斯的侵蚀循环与准平原的理论是 100 年来影响地貌学最深刻的一种学说.中国的地文期研究直接来源于台维斯的理论,虽然至今有了全新面貌,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夷平面研究对青藏高原隆升等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华北唐县期夷平面为例说明夷平面不同构造单元表现不同,同一夷平面是多成因的,原始高度是彼此接近的.可以用来研究新构造运动的幅度与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循环 地文期 地貌学 台维斯 准平原学说
下载PDF
季风亚洲末次冰期的古冰川遗迹 被引量:30
13
作者 李吉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2年第4期332-340,共9页
季风亚洲末次冰期可统一称为大理冰期,古冰川首次出现于东亚海岸山地,内陆高山高原则冰川规模缩小。早期大理冰期冰川规模大于晚期,是季风亚洲的特色。古雪线在亚洲东海岸形成向南弯曲的大槽,是大理冰期夏季风衰弱、海陆的干湿对比加剧... 季风亚洲末次冰期可统一称为大理冰期,古冰川首次出现于东亚海岸山地,内陆高山高原则冰川规模缩小。早期大理冰期冰川规模大于晚期,是季风亚洲的特色。古雪线在亚洲东海岸形成向南弯曲的大槽,是大理冰期夏季风衰弱、海陆的干湿对比加剧以及东亚大槽南移的结果。53000—27000 aB.P.之间为萨拉乌苏-卡尔金斯克大间冰段,气候冷暖多变,西伯利亚冻土融化,华北平原为喜冷云杉林占据,内陆湖水面普遍升高。构造运动对古冰川发育有明显影响。青藏高原大冰盖是不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亚洲 古冰川 遗迹 更新世
下载PDF
论西北干旱区农业的发展问题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吉均 王乃昂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34,共3页
本文以河西走廊、新疆等为例 ,分析西北干旱区农业发展的潜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 :干旱区是中国未来农业的希望 ,干旱区节水农业具有巨大潜力 。
关键词 中国 西北干旱区 农业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21世纪中国的粮食危机和战略对策──兼论西北干旱区的农业潜力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吉均 《科技导报》 CAS CSCD 1998年第8期52-54,共3页
关键词 21世纪 中国 粮食危机 西北干旱区 农业潜力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人地耦合系统: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吉均 赵志军 《科学中国人》 2004年第11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经济圈 中国 长江三角洲 GDP总量 长三角 珠三角 发展 中国 未来 中国
下载PDF
“上天、入地、下海”——探秘地理学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吉均 《地理教育》 2010年第3期1-1,共1页
地理学在中国起源很早,为人所熟知。中国有句俗话,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实际上,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地理学的起源都十分久远。几乎可以说,自进入文明时期之后,人类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开始不... 地理学在中国起源很早,为人所熟知。中国有句俗话,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实际上,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地理学的起源都十分久远。几乎可以说,自进入文明时期之后,人类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开始不断积累关于地理环境的知识。但是,地理学也容易给人造成误解,以为就是一般地理知识的堆砌,是一门浅薄的学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下海 知识渊博 地理环境 地理知识 起源 中国 俗话
下载PDF
缅怀恩师杨怀仁教授
18
作者 李吉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55-855,共1页
杨怀仁教授逝世是中国地理学,特别是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界的巨大损失。追念恩师的音容笑貌,宛如昨日,而今已作古人!黄泉路隔岂不令人潸然泪下!
关键词 第四纪地质学 地理学 地貌
下载PDF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 被引量:256
19
作者 施雅风 李吉均 +8 位作者 李炳元 姚檀栋 王苏民 李世杰 崔之久 王富保 潘保田 方小敏 张青松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21,共12页
青藏地区在第三纪青藏地区经过二次隆升与夷平的旋回,在25MaBP~17MaBP高原面隆升达到2000m左右高度,和当时大陆与海洋环境耦合,激发了亚洲季风,替代了先前的行星风系,导致第三纪中期我国环境大变化。此后高原面... 青藏地区在第三纪青藏地区经过二次隆升与夷平的旋回,在25MaBP~17MaBP高原面隆升达到2000m左右高度,和当时大陆与海洋环境耦合,激发了亚洲季风,替代了先前的行星风系,导致第三纪中期我国环境大变化。此后高原面夷平降低,夏季风减弱,3.4Ma以来高原整体快速隆起,2.5MaBP开始中国北部黄土堆积。0.8MaBP~0.5MaBP高原面上升至3000m~3500m左右。与地球轨道转型导致的降温耦合,进入冰冻圈。冰川面积超过500000km2,我国中东部降水为现代2倍~3倍,西部已很干旱。高原积雪形成强大的冷源,沙漠、黄土面积扩大。150ka以来,4处连续记录显示了晚更新世以来青藏地区新构造上升与气候环境变化及其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构造隆升 环境变化 晚新代 古环境
下载PDF
兰州东盆地最近1.2Ma的黄河阶地序列与形成原因 被引量:74
20
作者 潘保田 苏怀 +4 位作者 刘小丰 胡小飞 周天 胡春生 李吉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2-180,共9页
毗邻青藏高原的兰州地区的黄河阶地系列是地面抬升和气候变化的信息载体。通过古地磁、光释光测年及黄土一古土壤地层序列对比,初步确定了兰州东盆地1.2Ma以来主要有两个阶地发育时期。第1个时期是1.24—0.86Ma,黄河至少发育了4级... 毗邻青藏高原的兰州地区的黄河阶地系列是地面抬升和气候变化的信息载体。通过古地磁、光释光测年及黄土一古土壤地层序列对比,初步确定了兰州东盆地1.2Ma以来主要有两个阶地发育时期。第1个时期是1.24—0.86Ma,黄河至少发育了4级阶地,其形成时代分别为:1.24Ma,1.05Ma,0.96Ma和0.86Ma;第2时期为最近0.13Ma,黄河发育3级阶地,时代分别为0.13Ma,0.05Ma和0.01Ma。每级阶地河漫滩顶部都有一层古土壤发育,表明黄河下切形成阶地发生在古土壤开始发育的冰期向间冰期的过渡阶段,但是并非1.2Ma以来的每次冰期一间冰期的气候交替都能引起黄河下切形成阶地。气候变化只是阶地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不是充分条件。对比黄河下切速率和阶地年代序列发现,地面上升仍然是影响黄河下切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地面上升速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例如:1.2~0.8Ma和最近0.13Ma),气候变化才能导致黄河堆积与下切交替形成阶地;而在地面上升缓慢时期(例如:0.80—0.13Ma),即使发生了大幅度的气候变化,黄河也没有阶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气候变化 地面抬升 黄河 兰州东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