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树优质资源的系统鉴定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47
1
作者 虞富莲 俞永明 +6 位作者 李名君 束际林 刘维华 吕文明 王海思 韩志福 钟渭基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2年第2期95-125,共31页
从形态学、制茶学、生物化学、孢粉学、细胞学、酶学及抗(寒、病虫)性等7个方面,对来自14个省(区)的200份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鉴定。采用近100项评定指标,筛选出28份优质资源,其中:四项常规成分含量均衡的21份,超常规水平的高... 从形态学、制茶学、生物化学、孢粉学、细胞学、酶学及抗(寒、病虫)性等7个方面,对来自14个省(区)的200份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鉴定。采用近100项评定指标,筛选出28份优质资源,其中:四项常规成分含量均衡的21份,超常规水平的高多酚(>34%)含量的计9份、高氨基酸(>3.7%)的4份、高咖啡碱(>5%)的7份、水浸出物含量>48%的11份;生产力指数>8000的有2份;抗病虫性较强的有3份;抗寒性较强的有8份。这些优质资源除可直接用于生产外,还可作为进一步单株选育和杂交育种的亲本或诱变育种的原始材料。本项研究所采用的鉴定内容、方法和标准,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比较,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 鉴定 农艺性状 解剖结构 品质成分 适制性 抗寒性 抗病虫性 亲缘关系
下载PDF
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变化 被引量:65
2
作者 王华夫 李名君 +2 位作者 刘仲华 王增盛 施兆鹏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1年第S1期81-86,共6页
用气相色谱分析了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组成和不同的诱发剂对茯砖茶香气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醛酮类化合物和2,5-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等杂环化合物的含量都随茯砖茶发花进程而增加,其中(反、顺)-2,4-庚二烯醛... 用气相色谱分析了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组成和不同的诱发剂对茯砖茶香气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醛酮类化合物和2,5-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等杂环化合物的含量都随茯砖茶发花进程而增加,其中(反、顺)-2,4-庚二烯醛+糠醛、(反、反),2,4-庚二烯醛以及(反、反)-2,4-壬二烯醛等化合物尤为显著。这些化合物的增加对茯砖茶典型的“菌花香”有重要贡献。添加诱发剂后,茯砖成茶中各类香气成分的含量几乎都较对照高。通过不同处理样品香型相似率计算表明,添加诱发剂后,能比传统发花时间缩短3天,而且香型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香气成分 发花 诱发剂
下载PDF
茶组植物的化学分类及数值分类 被引量:29
3
作者 杜琪珍 李名君 +1 位作者 刘维华 王海思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12,共12页
连续两年用纸色谱、分光光度法、区带纸电泳—薄层扫描法及 HPLC 法测定了张氏系统中的21种茶组植物新梢中的咖啡碱、可可碱、儿茶素组成、茶氨酸、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幼果中的哌啶-2-羧酸。根据化学、形态学及植物的地理分布等证据,采用... 连续两年用纸色谱、分光光度法、区带纸电泳—薄层扫描法及 HPLC 法测定了张氏系统中的21种茶组植物新梢中的咖啡碱、可可碱、儿茶素组成、茶氨酸、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幼果中的哌啶-2-羧酸。根据化学、形态学及植物的地理分布等证据,采用化学分类和数值分类学方法探讨了茶组植物种群的归属和分类。分类结果表明,茶组可分为五室茶 C.quinquelocularea Du et Li.和三室茶 C.trilo cularea Du et Li.两个种。三室茶具有中小叶茶 C.var.micro-midph-yllaea Du et Li.大叶茶 C.macrophyllaea Du et Li.和苦茶 C.var.kuiea Du et Li.3个变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植物 化学分类 数值分类 五室茶 三室茶
下载PDF
茶园施肥对祁门红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5
4
作者 赵和涛 游小清 +2 位作者 黄建琴 舒庆龄 李名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05-110,共6页
在祁红茶区对祁门群体种茶园分别施以有机和无机肥,制成祁红。香气分析测定表明,单施尿素的红茶中,醛酮类、呋喃、吡嗪、吡咯类化合物含量较高,香气指数低,“祁红香”不突出。全年施用有机肥的红茶中,香叶醇、香叶酸、苯乙醇、芳... 在祁红茶区对祁门群体种茶园分别施以有机和无机肥,制成祁红。香气分析测定表明,单施尿素的红茶中,醛酮类、呋喃、吡嗪、吡咯类化合物含量较高,香气指数低,“祁红香”不突出。全年施用有机肥的红茶中,香叶醇、香叶酸、苯乙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含量高,红茶甜香,具有明显的“祁门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门红茶 施肥 有机肥 无机肥 香气
下载PDF
不同制备方法所得茉莉花香精油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丽霞 王曰为 +1 位作者 李名君 施兆鹏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9-402,408,共5页
为了比较同一样品用不同制备方法所得茉莉花香精油的差异 ,分别采用溶剂浸提法、SDE法和多孔树脂吸附法三种方法制备茉莉花净油、精油和头香 ,经GC、GC/MS分析并结合感官审评 ,结果表明 :三种香精油组分数净油最多 ,精油其次 ,头香最少 ... 为了比较同一样品用不同制备方法所得茉莉花香精油的差异 ,分别采用溶剂浸提法、SDE法和多孔树脂吸附法三种方法制备茉莉花净油、精油和头香 ,经GC、GC/MS分析并结合感官审评 ,结果表明 :三种香精油组分数净油最多 ,精油其次 ,头香最少 ,组分差异主要表现在相对保留时间大于 2 .15 5的第III区。所得香精油香气品质以头香最佳 ,精油其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备方法 茉莉花香精油 差异性 品质 组分
下载PDF
黑毛茶香气组分的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王华夫 李名君 +2 位作者 施兆鹏 王增盛 刘仲华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1年第S1期42-47,共6页
用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技术分析了无菌渥堆和传统渥堆处理的黑毛茶中香气组成的变化,并探明了微生物在黑毛茶香气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表明,传统处理样品中萜烯醇和酚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而无菌处理的样品中醛、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在... 用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技术分析了无菌渥堆和传统渥堆处理的黑毛茶中香气组成的变化,并探明了微生物在黑毛茶香气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表明,传统处理样品中萜烯醇和酚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而无菌处理的样品中醛、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在无菌处理中以使脂质等自动降解的湿热作用为主,在传统处理中能产生萜烯醇类化合物及酚类化合物的微生物作用则较为突出。通过分析,在黑毛茶中鉴定出11种一般绿茶未曾检出的香气成分:6-甲基-5-庚二烯-2-酮、间苯三酚、甲薁、α-荜澄茄油烯,N,N-二甲基-2-嘧啶酰氨、α-玷(王巴)烯、β-玷(王巴)烯、α-戊基-吡啶、邻甲酚、3-氨基-4-甲基苯酚及二苯并呋喃。它们赋予了黑茶以特征香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 香气组分
下载PDF
萜烯指数在茶品系间的表达 被引量:8
7
作者 游小清 李名君 +1 位作者 杨亚军 王华夫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2年第1期27-31,共5页
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茶花精油中几种单萜烯醇及其比值(萜烯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花器的各单萜烯醇含量随茶树花期(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而变化,但萜烯指数不受花期影响。同一无性品系不同成熟度全花的萜烯指数值有变化,但雄蕊形成至成... 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茶花精油中几种单萜烯醇及其比值(萜烯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花器的各单萜烯醇含量随茶树花期(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而变化,但萜烯指数不受花期影响。同一无性品系不同成熟度全花的萜烯指数值有变化,但雄蕊形成至成热则一直保持恒定。成熟花不同花器部分的萜烯指数值不同,其中雄蕊群的测定值与全花一致。11个无性品系成熟花的萜烯指数值表现出明显的品系间差异。无性系间杂交 F_1代的萜烯指数,变幅范围出现在双亲值之间;正、反交 F_1代表现出不同的萜烯指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花精油 单萜烯醇 萜烯指数 化学分类
下载PDF
单台与双台串联高速逆流色谱分离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杜琪珍 程启坤 +1 位作者 李名君 张天佑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30-131,共2页
比较了两台柱容量230mL的高速逆流色谱仪串联使用和单台使用的分离能力。两种溶剂系统(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己烷-乙酸乙酯-水)、两种样品(吲哚类生长素、多酚酸)的实验结果表明,双机串联使用,其分离能力是单机的四... 比较了两台柱容量230mL的高速逆流色谱仪串联使用和单台使用的分离能力。两种溶剂系统(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己烷-乙酸乙酯-水)、两种样品(吲哚类生长素、多酚酸)的实验结果表明,双机串联使用,其分离能力是单机的四倍,达到了提高分离能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谱 双机串联 分离 吲哚类生长素
下载PDF
茶种系间的亲缘关系及进化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鲁成银 刘维华 李名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2年第1期15-20,共6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103个茶树种质资源材料的酯酶同工酶(EST)。结果表明,EST 与茶形态分类特征有密切关系;茶树的进化途径为大叶茶→中叶茶→小叶茶,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不同形态类型材料间亲缘关系分析表明,大叶茶...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103个茶树种质资源材料的酯酶同工酶(EST)。结果表明,EST 与茶形态分类特征有密切关系;茶树的进化途径为大叶茶→中叶茶→小叶茶,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不同形态类型材料间亲缘关系分析表明,大叶茶与中、小叶茶间的关系较远,中叶茶与小叶茶之间的关系较近,进化水平相似,应属同一聚居群。形态学上的大叶茶实际上是一个亲缘关系相当复杂的类群。乔木与灌木型茶树间亲缘关系疏远,小乔木与灌木型茶树间的关系次之,而乔木与小乔木间的关系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亲缘关系 酯酶同工酶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炒青绿茶烟焦劣变因子及其检测方法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华夫 李名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89年第1期49-63,共15页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剖析了炒青绿茶中烟、焦异味物质的结构及其化学实质。研究结果首次证明,传统炒青绿茶中存在的烟气和焦味,在化学上具有本质的区别。焦味以吡嗪类化合物为主体;烟气则按其来源不同,分属于IH一茚、...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剖析了炒青绿茶中烟、焦异味物质的结构及其化学实质。研究结果首次证明,传统炒青绿茶中存在的烟气和焦味,在化学上具有本质的区别。焦味以吡嗪类化合物为主体;烟气则按其来源不同,分属于IH一茚、萘和愈创木酚等化合物。本研究提出了对上述特征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并对其形成条件和可能先质及生成途径进行了讨论,还初步拟定了烟焦物质的允许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炒青绿茶 毛细管气相色谱 水浸出物 生成途径 吡嗪 先质 检测指标 劣变 石英毛细管柱 感官审评
下载PDF
茶花的挥发性成分与萜烯指数 被引量:7
11
作者 游小清 王华夫 李名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0年第2期71-75,共5页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技术分析鉴定了茶花精油中的26种挥发性成分,并初步探讨了不同品种的茶花在开花进程中挥发性成分和萜烯指数的变化。茶花精油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2-戊醇、2-庚醇、苯甲醛、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乙酮、香...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技术分析鉴定了茶花精油中的26种挥发性成分,并初步探讨了不同品种的茶花在开花进程中挥发性成分和萜烯指数的变化。茶花精油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2-戊醇、2-庚醇、苯甲醛、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乙酮、香叶醇、橙花醇、2-苯乙醇等。各品种茶树在开花过程中,其芳樟醇类、香叶醇以及橙花醇的含量都有十分明显的变化,但其萜烯指数的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花 挥发性成分 萜烯指数
下载PDF
祁门红茶的香气特征 被引量:109
12
作者 王华夫 竹尾忠一 +2 位作者 中央研究所 伊奈和夫 李名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3年第1期61-68,共8页
通过对祁红当家品种——槠叶群体种及其适制绿茶的亲缘种——安徽7号(对照)在加工红茶的过程中香气形成的动态分析和比较研究表明,在祁红检出的110多种香气成分中,己醛,1-戊烯-3-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醇、芳樟醇氧化物Ⅱ、芳樟醇... 通过对祁红当家品种——槠叶群体种及其适制绿茶的亲缘种——安徽7号(对照)在加工红茶的过程中香气形成的动态分析和比较研究表明,在祁红检出的110多种香气成分中,己醛,1-戊烯-3-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醇、芳樟醇氧化物Ⅱ、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等含量较高。在相同的祁红加工过程中,槠叶群体的香气物质形成总量高于对照,且形成高峰超前,其中香叶醇含量在揉捻阶段剧增;与安徽7号相比,香叶醇含量高出30倍以上,而其他香气成分含量则无明显差异。实验还发现,两品种茶叶在加工过程中,儿茶素的减少与茶叶香气总量及其中的萜烯醇类的增长均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槠叶群体中有关香气配糖体的含量高于安徽7号,文中对此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门红茶 香气
下载PDF
单宁酶的固定化及其在酯型儿茶素水解反应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13
作者 程琦 程启坤 李名君 《生物化学杂志》 CSCD 1996年第4期423-426,共4页
采用自制的壳聚糖为载体对单宁酶(TA)固定化,TA与壳聚糖配比1:2.5,30℃固定2h,活力回收达23.6%~33.1%;偶联效率为84.9%~88.0%。固定化单宁酶(ITA)的表观Km值(以没食子酸丙酯为底物)... 采用自制的壳聚糖为载体对单宁酶(TA)固定化,TA与壳聚糖配比1:2.5,30℃固定2h,活力回收达23.6%~33.1%;偶联效率为84.9%~88.0%。固定化单宁酶(ITA)的表观Km值(以没食子酸丙酯为底物)为22.2×10-6mol/L,TA的Km值(以没食子酸丙酯为底物)为10×10-6mol/L,TA和ITA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40℃和50℃;60℃处理15min,残存活性分别为13.6%和60.3%。TA和ITA的最适pH值分别为5.8和6.4;TA在pH4.8~7.8活力稳定,而ITA活力稳定范围在pH4.8~6.8.ITA作用于EGCG的半衰期为78.7h,EGCG水解率达90.3%。对茶多酚提取物进行水解,其所含的酯型儿茶素EGCG和ECG水解率分别为96.4%和96.8%,非酯型儿茶素EGC和EC的含量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酶 固定化酶 酯型儿茶素 水解反应
下载PDF
几种烟熏茶的香气组成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华夫 刘仲华 +1 位作者 游小清 李名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1年第1期51-58,共8页
河西园茶、沩山毛尖和湘尖茶是我国湖南地区典型的烟熏茶类。本文用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技术鉴定了以上烟茶的香气成分,同时也比较了它们在香气组成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烟熏茶叶的香气特性由原料茶自身固有的成分和由特异工艺加工产生... 河西园茶、沩山毛尖和湘尖茶是我国湖南地区典型的烟熏茶类。本文用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技术鉴定了以上烟茶的香气成分,同时也比较了它们在香气组成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烟熏茶叶的香气特性由原料茶自身固有的成分和由特异工艺加工产生的二次产物,以及茶叶吸附的烟气成分3部分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熏茶 香气组成
下载PDF
适度摊放对名优绿茶香气物质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33
15
作者 游小清 王华夫 李名君 《中国茶叶》 1993年第3期14-15,共2页
名优绿茶以其香郁、味醇、色绿、形美四大优点而深受消费者的喜欢,也引起厂商的日益重视。名优绿茶在加工上与普通绿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一般均采用摊放工序,如西湖龙井茶,加工中一般都要将鲜叶摊放6~10小时,其目的是适度降低水分含量,... 名优绿茶以其香郁、味醇、色绿、形美四大优点而深受消费者的喜欢,也引起厂商的日益重视。名优绿茶在加工上与普通绿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一般均采用摊放工序,如西湖龙井茶,加工中一般都要将鲜叶摊放6~10小时,其目的是适度降低水分含量,散发青草气,增进茶香,减少苦涩味。本文以龙井茶为例,分析了不同摊放程度的茶样中香气成分的变化,并比较了龙井茶、普通炒青绿茶及乌龙茶中游离态和结合态的香气成分含量,在此基础上探讨摊放对香气物质释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加工 摊放 绿茶 香气
下载PDF
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茶叶中的儿茶素 被引量:27
16
作者 杜琪珍 李名君 程启坤 《中国茶叶》 1996年第2期20-21,共2页
儿茶素是茶叶中主要的生理活性成分,由6种左右的单体组成.早期的茶儿茶素单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1)1959年L.Vuataz报道的纤维素柱色谱法;(2)1969年J.David报道的逆流分配法;(3)C.K.Wilkns报道的Sephedex LH—20柱色谱法.近期的儿茶... 儿茶素是茶叶中主要的生理活性成分,由6种左右的单体组成.早期的茶儿茶素单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1)1959年L.Vuataz报道的纤维素柱色谱法;(2)1969年J.David报道的逆流分配法;(3)C.K.Wilkns报道的Sephedex LH—20柱色谱法.近期的儿茶素单体制备方法基本采用1989年“F.Yuyabe报道的 Sephedex—LH预分离一HPLC二次分离法.以上儿茶素单体的制备方法均因操作繁琐,耗时长或设备材料昂贵而无法转化为工业化生产.高速逆流色谱法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特点是设备成本低,操作简单,分离效率高,且完全克服了使用固体吸附材料造成的样品不可逆吸附或降解等缺点.本实验就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实现茶儿茶素混合物的克量级分离制备作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儿茶素 分离 高速逆流色谱法
下载PDF
春茶紫绿色鲜叶及其烘青茶的香气差异 被引量:9
17
作者 游小清 李名君 +1 位作者 吴小崇 叶阳 《中国茶叶》 1992年第3期32-33,共2页
紫色常出现在幼嫩的芽叶上,一般紫色芽叶在夏季多见,但有些品种常年均有紫色芽叶。一般认为,芽叶呈紫色是因其花青素含量较多所致,由紫色芽叶制得的绿茶,特别是春茶季节的高档绿茶,其滋味苦涩,汤色灰暗。然而,紫色芽叶对香气的影响还未... 紫色常出现在幼嫩的芽叶上,一般紫色芽叶在夏季多见,但有些品种常年均有紫色芽叶。一般认为,芽叶呈紫色是因其花青素含量较多所致,由紫色芽叶制得的绿茶,特别是春茶季节的高档绿茶,其滋味苦涩,汤色灰暗。然而,紫色芽叶对香气的影响还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对此,本文用气相色谱方法分析了同一品系春季紫、绿色鲜叶及其相应的烘青茶的香气成分,并与感官审评结果作比较,试从主、客观两方面考察紫色芽叶对茶叶香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春茶 紫绿色 鲜叶 烘青
下载PDF
茶树杂交后代及其亲本的香气特性及香型评价 被引量:11
18
作者 游小青 吴小崇 +1 位作者 王华夫 李名君 《中国茶叶》 1993年第1期26-28,共3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叶香气更为关注,寻找和培育不同香型新品种茶树已成为育种工作的课题之一。通过杂交的方式繁育新品种是育种的常规手段,为了探明茶树在杂交过程中的香气组成及香型变化情况,本研究以气相色谱分析与感官审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叶香气更为关注,寻找和培育不同香型新品种茶树已成为育种工作的课题之一。通过杂交的方式繁育新品种是育种的常规手段,为了探明茶树在杂交过程中的香气组成及香型变化情况,本研究以气相色谱分析与感官审评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碧云×金桔杂交种及其亲本的香气特性及香型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杂交 香气 香型
下载PDF
茶树起源的同工酶初探 被引量:7
19
作者 鲁成银 刘维华 李名君 《中国茶叶》 1993年第4期10-11,共2页
利用同工酶研究植物的起源与传播,国内外许多学者作了不少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茶树方面,迄今尚少见报道。茶树成熟叶片内的酯酶同工酶比较稳定,受树龄、季节及环境等因素影响小,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可作为茶树遗传特性的... 利用同工酶研究植物的起源与传播,国内外许多学者作了不少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茶树方面,迄今尚少见报道。茶树成熟叶片内的酯酶同工酶比较稳定,受树龄、季节及环境等因素影响小,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可作为茶树遗传特性的生化指标。因此,本研究选用酯酶同工酶作为鉴定指标,对分布于我国各省的100余份茶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研究茶树的起源与传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起源 同功酶
下载PDF
中国茶树的起源与分布——根据茶叶香气组分中萜烯指数化学分类所作的推论(英文) 被引量:21
20
作者 竹尾忠一 游小清 +4 位作者 王华夫 衣笠仁 李名君 程启坤 王海思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2年第2期81-86,共6页
茶挥发性成分中的萜烯醇类具有生物合成的遗传特性。根据萜烯指数(即: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十香叶醇)比值,TI〕所作的化学分类表明,云南省茶的 TI 值接近于1.0,而分布于其他产茶省区的茶树 TI 值均低于上述值,并伴随有由... 茶挥发性成分中的萜烯醇类具有生物合成的遗传特性。根据萜烯指数(即: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十香叶醇)比值,TI〕所作的化学分类表明,云南省茶的 TI 值接近于1.0,而分布于其他产茶省区的茶树 TI 值均低于上述值,并伴随有由西南向东和东南逐渐下降的趋势。由云南引入的日本山茶,具有与云南相近的 TI 值,而日本当地茶树品种的 TI 值与中国浙江相近似,因而推测中国茶树的原产地为云南,然后沿长江和沿海逐渐向东和南方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起源 化学分类 传播途径 萜烯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