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建立PRVC模式通气配合胸外按压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颅脑功能及氧代谢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彬 李名燚 +1 位作者 谢雯 徐梅玲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2期1476-1479,1484,共5页
目的研究早期建立压力调整容量控制(PRVC)模式通气配合胸外按压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颅脑功能及氧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1月-2018年1月于海口市120急救中心接受院内急救时出现心脏骤停并给予PRVC模式通气配合胸外按压心肺复... 目的研究早期建立压力调整容量控制(PRVC)模式通气配合胸外按压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颅脑功能及氧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1月-2018年1月于海口市120急救中心接受院内急救时出现心脏骤停并给予PRVC模式通气配合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急危重症患者2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心肺复苏插管成功时间范围将其分为早期组120例,延迟组120例。其中,早期组插管成功时间≤5min,延迟组患者>5min。比较2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将复苏成功的患者,命名为早期复苏成功组和延迟复苏成功组,对比其复苏时间、颅脑功能及转归情况、脑组织氧代谢水平以及血气指标情况。结果早期组其心肺复苏成功率较延迟组明显提高(P <0.05);相比于延迟复苏成功组,早期复苏成功组心肺复苏时间及撤机时间较短(P <0.05),脑功能恢复效果及转归较好(P <0.05),血气相关指标及脑氧代谢水平改善更为明显(P <0.05)。结论早期建立PRVC模式通气配合胸外按压能够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并且能够改善颅脑功能转归及脑氧代谢水平,减少脑组织缺氧损伤,从而提高抢救质量,其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深入探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压力调整容量控制 胸外按压 颅脑功能
下载PDF
血清TNF-β、sICAM-1、免疫黏附抑制因子与急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彬 李名燚 +1 位作者 谢雯 徐梅玲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3394-3397,共4页
目的探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β、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免疫黏附抑制因子(FEIR)与急性脑卒中(AS)合并肺部感染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AS患者138例,根据入院48 h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50例作为感... 目的探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β、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免疫黏附抑制因子(FEIR)与急性脑卒中(AS)合并肺部感染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AS患者138例,根据入院48 h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50例作为感染组、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88例作为未感染组。检测对比两组血清TNF-β、sICAM-1、FEIR水平,分析各指标与AS合并肺部感染的关系。感染组根据随访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20例)、预后不良组(30例)。比较不同预后患者血清TNF-β、sICAM-1、FEIR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指标与MRS评分相关性,并采用卡普兰-迈耶(K-M)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感染组血清TNF-β、sICAM-1、FEIR水平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TNF-β、sICAM-1、FEIR与AS合并肺部感染显著相关(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TNF-β、sICAM-1、FEIR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TNF-β(r=-0.663)、sICAM-1(r=-0.481)、FEIR(r=-0.623)与MRS评分呈负相关(P<0.05);K-M曲线分析,随访3个月,血清TNF-β、sICAM-1、FEIR高表达者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者(P<0.05)。结论血清TNF-β、sICAM-1、FEIR异常升高与AS合并肺部感染发生及预后情况密切相关,且有助于预测生存状况,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肺部感染 肿瘤坏死因子-Β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 免疫黏附抑制因子(FEIR)
下载PDF
102例不明原因脑瘫患儿线粒体基因变异筛查 被引量:1
3
作者 逯军 潘翔 +2 位作者 陈伟 赵清 李名燚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0年第9期839-842,848,共5页
目的线粒体基因致病性变异通常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本研究拟了解无家系验证的不明原因脑瘫患儿线粒体基因变异情况。方法收集来自于海口市社会福利康复中心的102例不明原因脑瘫患儿(孤儿)外周静脉血标本,采用基因捕获技术结... 目的线粒体基因致病性变异通常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本研究拟了解无家系验证的不明原因脑瘫患儿线粒体基因变异情况。方法收集来自于海口市社会福利康复中心的102例不明原因脑瘫患儿(孤儿)外周静脉血标本,采用基因捕获技术结合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线粒体基因的16569 bp序列进行富集测序,平均测序深度为250×;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通过与人类基因组hg38的线粒体基因序列(NC_012920.1)比对,分析获得线粒体基因的变异信息。结果在102例不明原因脑瘫患儿中,存在线粒体基因变异者29例,异常率为28.43%,所有变异均属异质性变异,以错义变异为主,其中ND5基因变异13例(变异率98.52%~99.96%),ND1基因变异5例(2例变异率高于99.00%,3例变异率0.57%~0.98%),ND6基因变异3例(变异率99.72%~100.00%),ND4基因变异3例(变异率99.63%~100.00%),ND4L、trnK-tRNA、trnI-tRNA、MT-RNR1、trnS2-tRNA变异者各1例(变异率从0.54%至66.40%不等)。结论部分脑瘫患儿存在线粒体基因变异,以ND5基因为主,但线粒体基因变异是否真正为脑瘫的致病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相关蛋白功能/结构及动物实验等研究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发育异常 线粒体基因变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