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植密度对玉米耗水和产量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咚祎 陈志君 +3 位作者 徐鹏云 李梦丽 朱振闯 孙仕军 《辽宁农业科学》 2020年第1期56-62,共7页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耗水和产量的影响,梳理和总结了近些年学界对玉米密植增产研究的主要结果,分析了种植密度对玉米耗水量的影响,归纳了现代玉米高密度种植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表明,总体而言玉米高密种植减少了土壤蒸发,增加了...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耗水和产量的影响,梳理和总结了近些年学界对玉米密植增产研究的主要结果,分析了种植密度对玉米耗水量的影响,归纳了现代玉米高密度种植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表明,总体而言玉米高密种植减少了土壤蒸发,增加了植株蒸腾,但对于提高玉米种植密度是否增加了玉米耗水量,学界仍存在不同意见;玉米密植在提高群体产量同时,也增加了由于高密度导致产量降低的风险。为应对高密度种植下玉米产量的不稳定性,现代学者开始将种植密度与其他农艺措施结合。与此同时,现代研究从传统的特定环境下田间试验研究转向使用作物模型模拟不同环境下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旨在根据特定环境选择最适宜种植密度,在提高种植密度的同时,提高玉米单株产量,实现玉米的高产稳产。综上,将玉米密植种植与其他增产措施相结合和借助作物模型研究不同环境下玉米的最优种植密度是构建未来玉米增产稳产技术模式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耗水量 高产稳产
下载PDF
地下水埋深对东北平原地下水补给及大豆生长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朱振闯 孙仕军 +4 位作者 朱淼淼 李咚祎 王哲 谌入瑄 陈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71-1882,共12页
为探明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地下水补给状况及大豆生长动态变化,于2021和2022年利用地下水位自动控制系统开展了4个地下水埋深处理(1 m,D_(1);2 m,D_(2);3 m,D_(3);4 m,D_(4))的栽培试验,探讨地下水补给量、灌溉用水量、植株生长动态和... 为探明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地下水补给状况及大豆生长动态变化,于2021和2022年利用地下水位自动控制系统开展了4个地下水埋深处理(1 m,D_(1);2 m,D_(2);3 m,D_(3);4 m,D_(4))的栽培试验,探讨地下水补给量、灌溉用水量、植株生长动态和产量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并采用Logistic模型对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等生长动态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与D_(1)处理相比,D_(2)、D_(3)、D_(4)处理地下水补给量在2年中分别降低81.1%、96.8%、97.5%和80.7%、96.7%、97.3%;D_(1)处理大豆仅在播种时灌溉1次,其后整个生育期依靠地下水补给就可以满足生长发育的水分需求,其灌溉用水量在2年中分别较D_(2)、D_(3)、D_(4)处理减少91.7%、93.0%、94.2%和90.9%、92.9%、94.0%。4个处理中,D_(1)处理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进入快速生长期和达到最大生长速率的时间最短,最大增长速率最大,成熟期茎干物质分配比例最大,并促进了植株花后同化物的转运,其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在2年中分别较D_(2)、D_(3)、D_(4)处理提高15.5%、16.2%、32.6%和45.5%、48.7%、63.3%,最终大豆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最大,D_(4)处理次之,D_(3)处理处于最低水平。大豆产量和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均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具体表现为D_(1)>D_(4)>D_(2)>D_(3);大豆产量与地下水补给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综上,D_(1)处理地下水补给充足,提高了大豆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增大了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并协调生育后期植株各部分干物质的分配和转运,产量最高;当地下水埋深较大时(D_(4)),地下水补给不济,若有充足的水分供给,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也能达到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埋深 大豆 地下水补给 生长动态 产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