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核心技术的最佳优选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国剑 杨镛 +4 位作者 杨国凯 万嘉 马震寰 陆平 杜玲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13-1714,共2页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方法中核心技术的最佳选择与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1 200例(1 200条下肢),随机均分为射频消融腔内闭合术+经皮透光负压旋切组(A组)、内翻腔内隔绝成形术+经皮透光负压旋切组(B组)、激光腔...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方法中核心技术的最佳选择与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1 200例(1 200条下肢),随机均分为射频消融腔内闭合术+经皮透光负压旋切组(A组)、内翻腔内隔绝成形术+经皮透光负压旋切组(B组)、激光腔内闭合术+经皮透光负压旋切组(C组)、传统手术组(D组),每组300例(300条下肢)。于术后5、20、120、360 d时分别观察四组患者的下肢皮肤淤血率、皮肤坏死率、疼痛率、麻木率、皮肤感染率、皮肤色素减退率、大隐静脉再通率、浅静脉曲张复发率等8项指标。结果术后5 d:皮肤淤血率A、B、C三组较D组低(P<0.05);疼痛率、麻木率B组低于A、C、D三组(P<0.05);皮肤感染率及皮肤坏死率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 d:皮肤色素减退率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0 d:疼痛率、麻木率B组较A、C、D三组低(P<0.05)。术后360 d:大隐静脉再通率B、D两组较A、C两组低(P<0.05);浅静脉曲张复发率B组较A、C、D三组低(P<0.05)。结论大隐静脉内翻腔内隔绝成形术联合经皮透光负压旋切的组合方式可作为下肢浅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优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静脉 微创 射频消融术 激光闭合术 静脉旋切 内翻剥脱术
下载PDF
基于腹主动脉瘤数值模拟下的血流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国剑 李留江 +2 位作者 于振坤 张洪明 杨镛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第10期1162-1168,1173,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腹主动脉瘤(AAA)数值模拟条件下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云南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6—9月体检的10例健康者的腹主动脉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数据及10例AAA患者腔内修复术(EVAR)术前、术后的CT... 目的探讨基于腹主动脉瘤(AAA)数值模拟条件下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云南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6—9月体检的10例健康者的腹主动脉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数据及10例AAA患者腔内修复术(EVAR)术前、术后的CTA数据。将其导入Mimics软件中,构建AAA三维数值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AAA三维数值模型进行流固耦合分析,得到AAA瘤腔内术前、术后10个心动周期内典型时刻的流场、壁面压力及切应力的分布图,分析其变化特点。结果术前AAA中,流线紊乱区域主要集中在瘤腔后下部位及主髂分叉处,主要以湍流和涡流为主,AAA的EVAR后血流流线在病变血管段呈层流趋势;血流流速自近心端向远心端呈递减趋势,瘤腔直径较大区域流速高于直径较小区域,与腹主动脉长轴成角大的一侧高于成角小的一侧,术后高流速主要集中于狭窄段;壁面压力整体表现为近心端大于远心端,在瘤腔的后下部位为高壁面压力的集中分布区,且在心室射血期末达最高值,术后壁面压力分布呈现由近心端向远心端递减的均匀分布趋势;高切应力分布于瘤颈、瘤腔后下部位、主髂分叉处及主髂成角较大的一侧,术后高切应力分布于主髂分叉部位。结论血流动力学参数在AAA瘤颈、瘤腔后下部位、主髂动脉分叉处等特殊部位出现明显改变,进一步证明血流动力学是AAA发生、进展的关键因素;关注瘤颈、瘤腔后下部位、主髂动脉分叉处等特殊部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优化EVAR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血流动力学 数值模拟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预防肺动脉栓塞6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国剑 杨国凯 +3 位作者 何晓明 陆平 万嘉 杨镛 《云南医药》 CAS 2011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其中30例采用抗凝、溶栓等药物+气压梯度治疗,另36例实施手术治疗,并同时采取抗凝、溶栓及气压梯度治疗。观察本组患...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其中30例采用抗凝、溶栓等药物+气压梯度治疗,另36例实施手术治疗,并同时采取抗凝、溶栓及气压梯度治疗。观察本组患者有无出现肺栓塞的症状及体症,定期透视滤器的形态与位置。结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全部成功,经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及体征消失,无肺栓塞发生。随访2~24个月,滤器无移位,未发生肺栓塞。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有效防止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可为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有效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腔静脉滤器 肺动脉栓塞
下载PDF
下肢急性动脉缺血治疗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国剑 何晓明 +3 位作者 杨光 杨国凯 万嘉 杨镛 《云南医药》 CAS 2008年第5期464-465,共2页
人体下肢动脉因各种原因导致管腔的突然狭窄或闭塞,出现肢体供血不足,循环障碍被称为急性下肢缺血。急性下肢缺血是血管外科的常见急症,也是一个对临床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近年随着我国血管外科的发展与普及,众多医院对该病的诊治已... 人体下肢动脉因各种原因导致管腔的突然狭窄或闭塞,出现肢体供血不足,循环障碍被称为急性下肢缺血。急性下肢缺血是血管外科的常见急症,也是一个对临床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近年随着我国血管外科的发展与普及,众多医院对该病的诊治已不再是棘手问题。目前关键所在是如何及时正确的处理病人,提高肢体的救护率,降低病死率。我科于2005年10月~2006年12月共收治26例,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缺血 拟人体肌泵治疗仪 FOGARTY球囊导管
下载PDF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治疗体会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国剑 杨国凯 +3 位作者 杨光 何晓明 万嘉 杨镛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8年第6期14-15,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急诊行股动脉切开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并术中尿激酶动脉内灌注,术后抗凝、溶栓,其中15例术后常规给予药物治疗(A组),17例...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急诊行股动脉切开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并术中尿激酶动脉内灌注,术后抗凝、溶栓,其中15例术后常规给予药物治疗(A组),17例术后加用间歇性压力梯度治疗仪治疗(B组)。结果A组10例痊愈,2例有间歇性跛行,死亡1例,截肢2例,截肢率13%,死亡率6.7%。B组13例痊愈,2例有间歇性跛行,死亡1例,截肢1例,截肢率5.9‰死亡率5.9%。结论对于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手术后加用间歇性压力梯度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缺血 间歇性压力梯度治疗仪 FOGARTY球囊导管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主动IP回溯
6
作者 李国剑 许福永 +1 位作者 马阿宁 程银琴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4105-4107,共3页
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防护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基于时间变化的概念。在伪造及攻击手段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为了取得最新的攻击技术的资料,得到入侵者攻击系统的证据,追查攻击的真正来源,将神经网络与陷阱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神经... 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防护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基于时间变化的概念。在伪造及攻击手段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为了取得最新的攻击技术的资料,得到入侵者攻击系统的证据,追查攻击的真正来源,将神经网络与陷阱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神经网络的主动IP源回溯方案,并分析了这一方案的实现流程及算法实现。与现有回溯技术比较,具有很低的网络和路由开销,较低的路由错选和漏报率,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IP回溯 陷阱网络 网络安全 神经网络
下载PDF
双侧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腔内治疗1例报道
7
作者 李国剑 李鹏 +2 位作者 杨国凯 万嘉 杨镛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1046-1047,共2页
关键词 瘤腔内治疗 假性动脉 颈总动脉 双侧 头颈部疼痛 颈部包块 病例资料 声音嘶哑
下载PDF
大隐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进展 被引量:54
8
作者 陈涛 杨镛 +1 位作者 杨国凯 李国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41-844,共4页
下肢浅静脉曲张以大隐静脉曲张最多见,手术可根治。随着科技进步、医学发展、医用材料革新以及人们对美的追求及微创观念发展,大隐静脉曲张微创手术方式不断涌现。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术式具有美观、有效、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下肢浅静脉曲张以大隐静脉曲张最多见,手术可根治。随着科技进步、医学发展、医用材料革新以及人们对美的追求及微创观念发展,大隐静脉曲张微创手术方式不断涌现。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术式具有美观、有效、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而备受患者喜爱,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本文综述这些微创术式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曲张 微创治疗 进展
下载PDF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被引量:13
9
作者 杨国凯 杨镛 +6 位作者 何晓明 罗开元 万嘉 杨光 李国剑 马震寰 陆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9期851-852,共2页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细胞移植治疗 自体外周血 血管病变 病发病机制 干细胞移植 严重缺血
下载PDF
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万嘉 杨镛 +4 位作者 李珊珊 李国剑 马振桓 杨国凯 杜玲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2933-2936,共4页
背景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血栓形成后,可导致肠道缺血、肠系膜坏死,进一步可发展为严重腹腔感染,最终造成患者死亡。由于该病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因此,目前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仍较困难。目的探讨D-二聚体、肠脂... 背景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血栓形成后,可导致肠道缺血、肠系膜坏死,进一步可发展为严重腹腔感染,最终造成患者死亡。由于该病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因此,目前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仍较困难。目的探讨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对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腹痛伴便隐血阳性的患者376例,经腹部超声、腹部增强CT、造影和腹腔穿刺等检查最后确诊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1例(观察组),其余355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0、6、12、24、48h)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分析不同临床特征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结果不同时间点观察组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6〔95%CI(0.831,1.000),P<0.001〕和0.823〔95%CI(0.691,0.955),P<0.001〕。合并肠道坏死、腹腔感染、脓毒症、广泛性血栓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PACHEⅡ)评分≥10分的重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高于仅有腹痛伴便隐血阳性的轻症患者(P<0.05)。结论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异常升高,可能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早期诊断该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 急性病 D-二聚体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诊断
下载PDF
激光与射频腔内闭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被引量:30
11
作者 杨国凯 杨镛 +5 位作者 罗开元 时德 何晓明 万嘉 杨光 李国剑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7年第2期173-174,共2页
2004年10月~2006年6月采用激光腔内闭合与射频腔内闭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取得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关键词 腿静脉曲张 激光手术 射频
下载PDF
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的疗效与评价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镛 杨国凯 +7 位作者 何晓明 陆平 徐雄 马震寰 钱腾飞 李国剑 万嘉 杨光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996-999,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300例300条下肢,其中,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组(简称旋切组)190例190条下肢,经皮缝扎术组(简称缝扎组)110例110条下肢。于术后5、20、120及3... 目的评价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300例300条下肢,其中,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组(简称旋切组)190例190条下肢,经皮缝扎术组(简称缝扎组)110例110条下肢。于术后5、20、120及360d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皮肤感染率及皮肤坏死率、色素减退率及创面收缩率、溃疡愈合率及溃疡复发率6项临床指标。结果术后5d皮肤感染率和皮肤坏死率旋切组低于缝扎组(P<0.05);术后20d创面收缩率与色素减退率旋切组高于缝扎组(P<0.05);术后120d溃疡愈合率旋切组与缝扎组相近(P>0.05);术后360d溃疡复发率旋切组低于缝扎组(P<0.05)。结论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可有效促进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的愈合,并在减轻皮肤感染及皮肤再损伤方面具有较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静脉 溃疡 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射频闭合联合动力旋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杨国凯 杨镛 +6 位作者 何晓明 罗开元 万嘉 杨光 李国剑 马震寰 陆平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射频闭合联合动力旋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321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分为3组:微创治疗A组102例(129条患肢),用射频行大隐静脉全程原位闭合,小腿曲张静脉用动力旋切;微创治疗B组97例(126条患肢),用射频行大隐静... 目的探讨射频闭合联合动力旋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321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分为3组:微创治疗A组102例(129条患肢),用射频行大隐静脉全程原位闭合,小腿曲张静脉用动力旋切;微创治疗B组97例(126条患肢),用射频行大隐静脉大腿段原位闭合,小腿曲张静脉及小腿段大隐静脉主干用动力旋切;传统治疗组122例(142条患肢),行传统手术作对照,即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属支及交通支切除、结扎。观察3组术后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下肢肿胀、下肢乏力症状改善率,术后1周,微创治疗A、B组均高于传统治疗组(P<0.05);术后1个月,3组间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小腿皮肤麻木、大腿瘀斑、创口血肿以及踝以下肿胀发生率比较,微创治疗A、B组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P<0.05);小腿瘀斑发生率,微创治疗A组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P<0.05),微创治疗B组与传统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结论射频闭合联合动力旋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简单可行,疗效确切。动力旋切去除静脉团效果好,但可能不适于旋切大隐静脉主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 旋切 并发症
下载PDF
阿加曲班与低分子肝素钙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杨国凯 杨镛 +3 位作者 万嘉 马振桓 李国剑 杜玲娟 《贵州医药》 CAS 2018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与低分子肝素钙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67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阿加曲班抗凝)135例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钙抗凝)132例。对比二组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结果...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与低分子肝素钙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67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阿加曲班抗凝)135例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钙抗凝)132例。对比二组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结果两组入院时凝血指标PT、APTT及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3d后其PT、APTT相比于治疗1d后均得以明显延长(P<0.05),但PLT无明显变化;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及临床不良反应事件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加曲班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阿加曲班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Trivex静脉旋切系统在静脉性溃疡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马震寰 杨镛 +5 位作者 杨国凯 何晓明 万嘉 李国剑 杨光 陆萍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8期94-94,119,共2页
目的:探讨使用Trivex静脉旋切系统行深筋膜下小腿交通支静脉旋切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4例(28条肢体)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常规行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后激光或射频腔内闭合浅静脉主干,使用Trivex静脉旋切系统... 目的:探讨使用Trivex静脉旋切系统行深筋膜下小腿交通支静脉旋切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4例(28条肢体)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常规行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后激光或射频腔内闭合浅静脉主干,使用Trivex静脉旋切系统行深筋膜下小腿交通支静脉旋切和浅筋膜下曲张静脉旋切。结果:术后全组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溃疡均在8~28d基本愈合(平均14.5d)。结论:Trivex静脉旋切系统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创伤小,结合激光和射频治疗闭合浅静脉主干,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溃疡 交通支 微创手术
下载PDF
药物治疗预防下肢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国凯 杨镛 +4 位作者 万嘉 马振桓 李国剑 陆平 杨光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药物在下肢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预防再狭窄的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下肢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每日口服盐酸沙格雷脂+拜阿司匹林;对照组(38例)每...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药物在下肢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预防再狭窄的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下肢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每日口服盐酸沙格雷脂+拜阿司匹林;对照组(38例)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 w,并从术后第3天起口服华法令。观察术后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支架内闭塞、再狭窄以及临床出血。结果:两组患者基本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18个月的再闭塞分别是1例和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内再狭窄分别是1例和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分别是1例和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沙格雷脂联合阿司匹林,可以预防下肢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的再狭窄,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动脉硬化闭塞症 再狭窄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国凯 杨镛 +4 位作者 万嘉 马振桓 李国剑 陆平 杨光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3期172-173,共2页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采用股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的26例下肢ASO患者的跛行距离及踝肱指数(ABI)进行观察。结果术后1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采用股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的26例下肢ASO患者的跛行距离及踝肱指数(ABI)进行观察。结果术后1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由(124.6±32.2)m增加到(552.7±137.5)m,ABI由0.62±0.04增加到0.94±0.0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支架通畅率为100%,2年通畅率为92.3%。结论 PTA联合血管内支架置放是治疗下肢ASO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国凯 杨镛 +5 位作者 罗开元 时德 何晓明 万嘉 杨光 李国剑 《云南医药》 CAS 2007年第3期213-215,共3页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140例下肢静脉曲张病人分为微创治疗组(A组用射频,68例),传统治疗组(B组用传统手术,72例)。A组采用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血管腔内原位闭合,属支及交通支电凝、结扎;B组大隐...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140例下肢静脉曲张病人分为微创治疗组(A组用射频,68例),传统治疗组(B组用传统手术,72例)。A组采用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血管腔内原位闭合,属支及交通支电凝、结扎;B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属支及交通支切除、结扎。观察术后效果、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所有病人下肢肿胀、酸痛、乏力在手术后1个月逐步消失;皮肤色素沉着在术后1个月减轻,3月逐步恢复。传统手术没有皮肤烧灼发生,但其并发症多。小腿皮肤麻木、皮下瘀斑、创口血肿以及踝以下肿胀比较:A,B组有差异,B组明显多于A组。全部病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切口感染。结论射频消融微创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简单可行,微创、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 射频消融 并发症
下载PDF
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旋切残留率与微创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镛 杨国凯 +4 位作者 万嘉 李国剑 马振桓 陆平 杨光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1期23-25,3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术中下肢曲张静脉的最佳旋切残留率及其对术后微创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460例(460条下肢),随机均分为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旋切残留率60%组(A组)、50%组(B组)、40%组(C组)、30%组(D组),每组... 目的探讨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术中下肢曲张静脉的最佳旋切残留率及其对术后微创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460例(460条下肢),随机均分为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旋切残留率60%组(A组)、50%组(B组)、40%组(C组)、30%组(D组),每组均为115例患者(115条下肢)。于术中计算四组皮下创面率,并于术后5天、20天、120天及360天时分别观察四组患者的下肢皮肤瘀血率、皮肤坏死率、疼痛率、麻木率、皮肤感染率、皮肤色素减退率及浅静脉曲张复发率等指标。结果术后5天:皮肤瘀血率、疼痛率、麻木率及皮肤坏死率A组和B组显著低于C组和D组(P<0.05),皮肤感染率四组均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天:皮肤色素减退率A组均较其余各组低(P<0.05);术后120天:疼痛率、麻木率A、B两组均较C、D两组稍低(P<0.05);术后360天:A组6例出现浅静脉曲张复发,其余各组均未发生浅静脉曲张复发。结论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术中旋切残留率为50%时可较好达到治疗目的和微创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静脉 残留率 微创效应
下载PDF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外周血Tip内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杜玲娟 杨镛 +3 位作者 杨国凯 马振桓 万嘉 李国剑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外周血Tip内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获取内皮祖细胞(EPC),并将其定向诱导为Tip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终浓度的SDF-1培养24小时。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外周血Tip内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获取内皮祖细胞(EPC),并将其定向诱导为Tip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终浓度的SDF-1培养24小时。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SDF-1对外周血来源的Tip内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50ng/ml、100ng/ml、200ng/mlSDF-1均能诱导Tip内皮细胞的迁移,迁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呈浓度依赖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F-1呈浓度依赖性促进干细胞源性Tip内皮细胞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外周血干细胞 Tip内皮细胞 迁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