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恩施双河硒矿矿床地质特征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鸿发 李均权 《湖北地质》 1996年第2期10-21,共12页
双河硒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的东北部,受双河向斜构造控制。硒矿床的赋矿层位,严格受下二叠统等口组含炭质硅质岩与含硅质炭质页岩控制,长可达数十千米。矿体位于上述岩性界面附近,共圈定9个矿体,长30~150m,... 双河硒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的东北部,受双河向斜构造控制。硒矿床的赋矿层位,严格受下二叠统等口组含炭质硅质岩与含硅质炭质页岩控制,长可达数十千米。矿体位于上述岩性界面附近,共圈定9个矿体,长30~150m,厚0.7~5.2m。延深(伸)14~35m,平均品位为0.13%,厚度、品位属不均匀变化类型。矿体位于潜水面之上,是透镜状,矿石具典型同生沉积组构。常具隐晶质结构、生物结构、层纹状构造、块状构造等。矿石中硒呈分散状以灰质吸附为主,仅见少量硒铁铜矿。硒(Sc)、硫(S)、有机炭(C)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硒主要来自沉积源,成岩阶段初步富集成矿源层,经大气降水的溶解、氧化淋滤,硒以络合物形式迁移渗滤,在构造有利部位沉淀并吸附于有机物,富集成矿,其成因类型属层控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河 硒矿 茅口组 氧化淋滤 络合物 层控矿床
下载PDF
捷克斯洛伐克成矿预测工作简介
2
作者 朱裕生 李均权 维菊 《湖北地质》 1989年第2期118-128,共11页
根据中国—捷克斯洛伐克科技混合委员会双边考察296号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组成赴捷成矿预测考察组,于1989年5月18日至6月2日历时16天考察了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地质局、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中央地质研究所、铀矿企业和地质工业... 根据中国—捷克斯洛伐克科技混合委员会双边考察296号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组成赴捷成矿预测考察组,于1989年5月18日至6月2日历时16天考察了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地质局、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中央地质研究所、铀矿企业和地质工业企业共六个单位,共有15位成矿预测专家给考察组介绍了成矿预测有关内容,参观了铀矿开采矿山。现将捷克斯洛伐克成矿预测工作简要介绍如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预测 铀矿资源 矿床形成 成矿规律 控矿因素 找矿标志 成矿模式 找矿靶区 工作简介 混合委员会
下载PDF
浅议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3
作者 李均权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89年第1期29-30,共2页
当前影响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因素概括为:一是有些地勘单位领导对地质找矿缺乏紧迫感、责任感,抓钱重于抓矿,不同程度地放松了对地质找矿工作的领导;二是在找矿工作部署上,突破的目标、任务不明确,选区、选点不够准确,立项审查不严,
关键词 地质找矿 地质工作管理
下载PDF
湖北省矿床成矿系列及其时空分布 被引量:6
4
作者 谭秋明 江洲 李均权 《湖北地矿》 2002年第2期14-20,共7页
本文概略地介绍了矿床成矿系列的基本概念,按照陈毓川等(1999)划分准则,将湖北省 矿床成矿系列划分为4个组合、19个类型、26个系列、23个亚系列和36个矿床式,探讨了湖北省 矿床成矿系列的时空分布及其研究意义。
关键词 湖北 矿床成矿系列 时空分布 地质构造 岩浆作用 沉积作用 变质作用
下载PDF
用科学发展观开创地质工作新局面 被引量:1
5
作者 徐菊明 李均权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4年第3期14-17,共4页
关键词 地质工作 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可持续发展战略 十六届三中全会 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 基础性工作 以人为本 经济社会 管理者
下载PDF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朱曾汉 程伯禹 李均权 《湖北地矿》 2000年第1期33-39,44,共8页
阐述了湖北省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分析了湖北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和开发利用现状 ,指出了能源矿产严重短缺 ,冶金工业主导矿产供需矛盾突出 ,资源损失浪费严重 ,矿产资源开发缺乏较统一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以及矿山地质环境日趋恶化等方... 阐述了湖北省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分析了湖北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和开发利用现状 ,指出了能源矿产严重短缺 ,冶金工业主导矿产供需矛盾突出 ,资源损失浪费严重 ,矿产资源开发缺乏较统一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以及矿山地质环境日趋恶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必须使矿业经济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实现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地质环境 矿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湖北
下载PDF
桐柏─西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杂岩的变形变质演化 被引量:1
7
作者 熊保成 彭练红 +1 位作者 韩守荣 李均权 《湖北地质》 1996年第1期1-13,127,共14页
在桐柏─西大别山区,衍生于扬子克拉通北缘裂谷建造、被动陆缘沉积物和前中元古代结晶基底的高压—超高压变质杂岩可下分为四个峰期变质级互不相同的构造变质单元。各单元岩石均经历了四期变形,且具有形状相似的P—T轨迹,然而,它... 在桐柏─西大别山区,衍生于扬子克拉通北缘裂谷建造、被动陆缘沉积物和前中元古代结晶基底的高压—超高压变质杂岩可下分为四个峰期变质级互不相同的构造变质单元。各单元岩石均经历了四期变形,且具有形状相似的P—T轨迹,然而,它们的早期变形变质对比关系互不一致,并以北侧单元变质作用相对超前发展为特征。该变质杂岩在中生代的形成演化过程包括:1)下迭式俯冲推覆与岩片堆叠;2)克拉通之间右型转换与堆迭岩片间走滑式错位剪切;3)克拉通碰撞与岩片堆叠体收缩变形;4)平面上南北对扭运动与转换压缩—拉伸变形四个构造阶段,其中,高P/T变质岩石主体形成于俯冲推覆阶段,并在南、北克拉通碰撞之前通过仰冲、走滑运动呈岩片状迅速折返至地壳浅部。在我们的构造模式中,“古老的洞柏(大别)杂岩”被解释为定型于中生代的造山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柏山、大别山、变形、高压—超高压变质 P—T—D轨迹、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