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医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研究近况
1
作者
李坤淋
黄英如
+1 位作者
莫元森
刘琼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3年第4期828-830,共3页
桡骨茎部狭窄性腱鞘炎主要是因为反复手腕摩擦、经常频繁活动所引起的无菌性慢性炎症改变,主要表现为桡骨茎突处突起、肿痛,是骨外科临床医学常见疾病之一[1]。现今治疗以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以减轻疼痛、防止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目的,...
桡骨茎部狭窄性腱鞘炎主要是因为反复手腕摩擦、经常频繁活动所引起的无菌性慢性炎症改变,主要表现为桡骨茎突处突起、肿痛,是骨外科临床医学常见疾病之一[1]。现今治疗以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以减轻疼痛、防止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目的,运用内服或外敷非甾体抗炎药、激素封闭、冲击波及手术治疗,但存有药物不良反应及手术风险[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关节功能障碍
非甾体抗炎药
激素封闭
手术风险
中医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
无菌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赤芍-白芍药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
3
2
作者
李坤淋
周豪坤
+1 位作者
李全鑫
李杨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第7期138-144,共7页
目的:探讨二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潜在生物学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收集白芍、赤芍2味药物所包含的活性成分,以口服吸收利用度(OB)≥30%,药物相似性(DL)≥0.18作为筛选条件,得到赤芍、白芍的有效活性...
目的:探讨二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潜在生物学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收集白芍、赤芍2味药物所包含的活性成分,以口服吸收利用度(OB)≥30%,药物相似性(DL)≥0.18作为筛选条件,得到赤芍、白芍的有效活性成分群。通过化学成分靶点预测的方式获取2味药物的重要成分和潜在生物学靶点。利用Drugbank、TTD等数据库获取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映射后得到交集靶点,再利用软件Cytoscape3.6.0进行靶点-疾病网络的构建及拓扑分析。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芍药的作用靶点进行PPI网络构建、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预测作用机制。结果:共筛选出赤芍、白芍的重要有效活性成分21个,其中赤芍16个,白芍8个,二者共同有效成分3个,分别为谷甾醇、β-谷固醇和芍药苷。预测到芍药潜在生物学靶点608个,得到疾病作用靶点114个,二者交集靶点40个。PPI网络中Degree值排名靠前的5个靶点为CYP3A4、CYP2C9、HSPA5、MAPK3、和CYP2C19。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二芍主要参与类固醇代谢过程、对外源刺激的反应、对细菌起源分子的反应等多个过程以及抗叶酸抵抗、ABC转运蛋白和卵巢类固醇生成等多条通路。结论:赤芍、白芍对于SLE的调控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多层次的特点,其主要生物学机制可能与细胞色素P450酶、类固醇代谢过程、抗叶酸抵抗通路等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白芍
赤芍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医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研究近况
1
作者
李坤淋
黄英如
莫元森
刘琼
机构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骨科
出处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3年第4期828-830,共3页
基金
垫江县社会民生科技创新专项(djkjxm2021shmskjcxyw008)。
文摘
桡骨茎部狭窄性腱鞘炎主要是因为反复手腕摩擦、经常频繁活动所引起的无菌性慢性炎症改变,主要表现为桡骨茎突处突起、肿痛,是骨外科临床医学常见疾病之一[1]。现今治疗以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以减轻疼痛、防止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目的,运用内服或外敷非甾体抗炎药、激素封闭、冲击波及手术治疗,但存有药物不良反应及手术风险[2]。
关键词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关节功能障碍
非甾体抗炎药
激素封闭
手术风险
中医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
无菌性
分类号
R274.986.1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赤芍-白芍药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
3
2
作者
李坤淋
周豪坤
李全鑫
李杨
机构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出处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第7期138-144,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4179,81973778)
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NO.2019R410056)
文摘
目的:探讨二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潜在生物学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收集白芍、赤芍2味药物所包含的活性成分,以口服吸收利用度(OB)≥30%,药物相似性(DL)≥0.18作为筛选条件,得到赤芍、白芍的有效活性成分群。通过化学成分靶点预测的方式获取2味药物的重要成分和潜在生物学靶点。利用Drugbank、TTD等数据库获取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映射后得到交集靶点,再利用软件Cytoscape3.6.0进行靶点-疾病网络的构建及拓扑分析。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芍药的作用靶点进行PPI网络构建、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预测作用机制。结果:共筛选出赤芍、白芍的重要有效活性成分21个,其中赤芍16个,白芍8个,二者共同有效成分3个,分别为谷甾醇、β-谷固醇和芍药苷。预测到芍药潜在生物学靶点608个,得到疾病作用靶点114个,二者交集靶点40个。PPI网络中Degree值排名靠前的5个靶点为CYP3A4、CYP2C9、HSPA5、MAPK3、和CYP2C19。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二芍主要参与类固醇代谢过程、对外源刺激的反应、对细菌起源分子的反应等多个过程以及抗叶酸抵抗、ABC转运蛋白和卵巢类固醇生成等多条通路。结论:赤芍、白芍对于SLE的调控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多层次的特点,其主要生物学机制可能与细胞色素P450酶、类固醇代谢过程、抗叶酸抵抗通路等相关。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白芍
赤芍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Keyword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Radix Paeoniae Alba
Radix Paeoniae Rubra
Network Pharmacology
Action Mechanism
分类号
R285.5 [医药卫生—中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医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研究近况
李坤淋
黄英如
莫元森
刘琼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赤芍-白芍药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机制
李坤淋
周豪坤
李全鑫
李杨
《亚太传统医药》
2021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