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盟人道主义援助本土化的演进:以关系性权力的运作为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垣萤 《南洋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67,共19页
联合国提出的人道主义援助本土化倡议旨在通过自上而下赋权的方式,支持和加强地方应对危机的能力。但因受到诸多因素掣肘,国际人道主义体系的权力结构调整在实践中一直难以推进。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东盟近年来基于本土自主实践,积极主动... 联合国提出的人道主义援助本土化倡议旨在通过自上而下赋权的方式,支持和加强地方应对危机的能力。但因受到诸多因素掣肘,国际人道主义体系的权力结构调整在实践中一直难以推进。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东盟近年来基于本土自主实践,积极主动地塑造地方领导的人道主义议程。既有研究大多忽视了地方行为体的自主性和自下而上塑造国际实践的能动性。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假定,关系实践是一个自下而上、始于地方的过程。源于关系实践的关系性权力为自下而上的本土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动力。东盟灾害救援合作是人道主义援助走向本土化的生动案例。在经历和应对缅甸风灾、台风“海燕”和印尼中苏拉威西地震这3场重大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东盟通过运作关系性权力,建立了多元多层的地区人道主义网络,确立了“国家主导、区域支持和必要的国际化”原则,促使国际人道主义者反思和调整其传统角色定位。对关系性权力运作机制的探讨和对东盟灾害救援合作的跟踪,有望深化国际实践本土化的研究议程,丰富人道主义援助的经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主义援助 本土化 关系 权力 东盟 灾害救援
下载PDF
东盟协调性主导与东南亚灾害管理合作实践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垣萤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85-105,154,155,共23页
印度洋海啸之后,东南亚逐步建立起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灾害管理合作机制,但在多边机制之外也不乏成员国之间或成员国与区域外行为体的双边合作,因此有观点质疑东盟的作用和多边机制的有效性。本文试图分析东南亚灾害管理合作的多元多重机... 印度洋海啸之后,东南亚逐步建立起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灾害管理合作机制,但在多边机制之外也不乏成员国之间或成员国与区域外行为体的双边合作,因此有观点质疑东盟的作用和多边机制的有效性。本文试图分析东南亚灾害管理合作的多元多重机制,探究东盟的角色和作用。在反思既有规范研究并借鉴国际实践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在缺乏规范认同的情况下,务实合作可以为规范平衡提供可能性和过程动力。东盟发挥知识资源和关系网络优势,在不同规范之间进行策略性平衡,通过实践层面的灵活应对来缓和规范竞争,在区域灾害管理合作中扮演协调性主导者角色。而过程主导模式使东南亚灾害管理合作呈现出一种多元多重的地区架构。在缅甸风灾和台风“海燕”这两个标志性案例中,东盟运用软性权力弥合分歧、协调斡旋,切实主导和促进了区域灾害管理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 灾害管理合作 东盟协调性主导 规范平衡 国际实践理论
下载PDF
多边主义理念竞争:中美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之比较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垣萤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8-154,I0005,共38页
2020年9月,美国主导湄公河下游倡议(LMI)升级为湄公河—美国伙伴关系(MUSP),进一步强化了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LMC)竞争的意图。此前学界主要从权力和制度视角考察湄公河地区的机制竞争问题,忽略了不同多边机制背后的理念差异。中国和... 2020年9月,美国主导湄公河下游倡议(LMI)升级为湄公河—美国伙伴关系(MUSP),进一步强化了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LMC)竞争的意图。此前学界主要从权力和制度视角考察湄公河地区的机制竞争问题,忽略了不同多边机制背后的理念差异。中国和美国的多边主义理念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秩序观和行动逻辑两个方面。中国的秩序构想以关系的整体性和本质和谐为核心,将世界视为立体多维的关系网络。在关系理性基础上,中国通过务实合作实践践行多边主义。美国的秩序观以个体理性为起点,强调秩序结构的确定性和同质化。美国所谓自由主义霸权秩序其实是一种基于规则的等级制,藉由霸权式制度供给构建多边框架,主导多边合作。中美多边主义理念的竞争是两国在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竞争的深层原因,并在议题领域、合作路径和预期收益三个方面,以不同的行动逻辑和行为实践体现出来。澜湄合作是真正平等互利的多边机制,而美湄合作实质上是霸权式多边主义的制度工具,难以契合区域国家的现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边主义 机制竞争 关系网络 霸权秩序 澜湄合作 美湄合作
原文传递
背景知识、关系情境与东盟安全合作实践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垣萤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9-125,I0004,I0005,共29页
东盟安全合作何以经历从内向型到开放型、从"中立化"到"东盟中心"的转变?传统解释通常采取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存在过度简化现实的不足,未能就变化的触发机制、合作的演进逻辑等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解答。本文在借鉴... 东盟安全合作何以经历从内向型到开放型、从"中立化"到"东盟中心"的转变?传统解释通常采取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存在过度简化现实的不足,未能就变化的触发机制、合作的演进逻辑等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解答。本文在借鉴实践理论和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综合性的分析视角。安全合作实践是稳定与变化的统一体,是在特定关系情境中以背景知识为导向的有意义的规律性活动。背景知识决定了实践的边界与方式,关系情境促使实践者寻求安全关系的亲疏均衡。在实践中背景知识得到反复确认与巩固,反过来增强了实践的路径依赖性,关系均衡状态也有利于实践延续。当遵循先前路径的合作实践与变化了的关系情境产生矛盾,实践者的反思意识会被唤醒,推动实践转化和背景知识更新,促使实践者寻求新的关系均衡状态。从最初的中立化到柬埔寨冲突中发生转变,再到冷战后形成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安全合作框架,本文通过考察东盟安全合作实践,认为关于安全问题的背景知识和东盟所处的安全关系情境共同决定了东盟安全合作实践的生成、运行和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背景知识 关系情境 东盟 安全合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