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宁夏扬黄灌区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氮肥用量对土壤理化性质、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在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通过3年大田试验设置3种纯氮施用水平[150 kg hm^(-2)(N1)、300 kg hm^(-2)(N2)、450 kg hm^(-2)(N3)],以不施氮...为探讨宁夏扬黄灌区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氮肥用量对土壤理化性质、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在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通过3年大田试验设置3种纯氮施用水平[150 kg hm^(-2)(N1)、300 kg hm^(-2)(N2)、450 kg hm^(-2)(N3)],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灰钙土土壤容重、水分、养分和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改善耕层(0~40cm)土壤容重和孔隙状况,以N2和N3处理效果较优,平均土壤容重分别较CK显著降低5.1%和7.3%,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显著提高7.0%和10.0%。施氮可提高耕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土壤碳氮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以N2和N3处理效果较好。N2处理对提高耕层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最佳,其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18.8%、19.0%、17.2%。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肥能改善玉米产量性状和显著提高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以N2处理效果最佳,平均较CK显著增产38.0%。对3年玉米籽粒产量与施纯氮量关系进行拟合发现,施氮量为285.2 kg hm^(-2)时,可使实现玉米籽粒产量最高。与CK相比,N2处理对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优(38.1%);N1和N2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12.2~12.4 kg kg^(-1))和氮肥利用率较高(34.5%~39.2%)。因此,从氮肥用量减施、玉米丰产和水氮高效利用角度考虑,施纯氮量250~300 kg hm^(-2)可改善宁夏扬黄灌区灰钙土理化性质,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对提高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效果较好,建议在秸秆还田过程中配合应用。展开更多
基于2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为了解析宁夏扬黄灌区连续施氮对第3年还田后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土壤肥力特征与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尼龙网袋法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连续施用不同纯氮量(0、150、300和450 kg hm^(-2))对第3年还田后...基于2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为了解析宁夏扬黄灌区连续施氮对第3年还田后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土壤肥力特征与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尼龙网袋法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连续施用不同纯氮量(0、150、300和450 kg hm^(-2))对第3年还田后秸秆腐解、养分释放和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在玉米播后50~170d促进秸秆腐解,以施氮300kghm^(-2)处理最为显著,平均秸秆累积腐解率与腐解速率分别较不施氮肥(对照)处理提高25.6%和20.3%;施氮可促进秸秆养分释放,其各养分元素释放率均表现为钾>碳>氮>磷,且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以施氮300 kg hm^(-2)处理效果最佳。施氮可使0~40 cm层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增加,以施氮300~450kghm^(-2)处理效果最为显著;施氮可提高玉米播后20d土壤温度和播后80~170d土壤贮水量,均以施氮300 kg hm^(-2)处理效果最佳。施氮可改善0~40 cm层土壤肥力,以施氮300 kg hm^(-2)处理对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效果最佳。施氮300kghm^(-2)处理能通过影响产量构成来提高玉米产量,较对照增产63.7%。综合分析认为,施氮300 kg hm^(-2)可显著改善土壤肥力特征,促进还田秸秆的腐解和养分元素的释放,从而有利于宁夏扬黄灌区土壤培肥和玉米产量的提高。展开更多
通过挖掘水稻籽粒中锌含量显著关联的QTL,并结合基因功能注释、单倍型和灌浆期籽粒相对表达量分析,筛选与水稻籽粒锌含量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以139份西北早粳稻核心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结合重测序获得的1800920个高可信度SNPs,基于...通过挖掘水稻籽粒中锌含量显著关联的QTL,并结合基因功能注释、单倍型和灌浆期籽粒相对表达量分析,筛选与水稻籽粒锌含量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以139份西北早粳稻核心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结合重测序获得的1800920个高可信度SNPs,基于一般线性模型(GLM,general linear model)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对显著QTL区间内候选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并对进一步筛选后的基因进行单倍型和籽粒灌浆期相对表达量分析,以期筛选出与籽粒锌含量相关的候选基因和优势单倍型。结果表明,139份水稻中籽粒锌含量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且符合正态分布。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关联到12个显著SNP,分布在第1、2、4、10、11号染色体上,结合候选区间内的基因功能注释,推测定位在囊泡中的OsFRDL2可能与水稻籽粒锌元素富集相关;单倍型和灌浆期籽粒相对表达量分析表明,OsFRDL2在优势单倍型Hap5中表达量相对较高。因此推测OsFRDL2可能与水稻籽粒锌元素富集相关。研究结果为解析水稻籽粒锌元素富集机制和开发富锌水稻分子标记提供理论基础,为培育富锌水稻提供基因资源。展开更多
文摘为探讨宁夏扬黄灌区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氮肥用量对土壤理化性质、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在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通过3年大田试验设置3种纯氮施用水平[150 kg hm^(-2)(N1)、300 kg hm^(-2)(N2)、450 kg hm^(-2)(N3)],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灰钙土土壤容重、水分、养分和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改善耕层(0~40cm)土壤容重和孔隙状况,以N2和N3处理效果较优,平均土壤容重分别较CK显著降低5.1%和7.3%,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显著提高7.0%和10.0%。施氮可提高耕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土壤碳氮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以N2和N3处理效果较好。N2处理对提高耕层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最佳,其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18.8%、19.0%、17.2%。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肥能改善玉米产量性状和显著提高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以N2处理效果最佳,平均较CK显著增产38.0%。对3年玉米籽粒产量与施纯氮量关系进行拟合发现,施氮量为285.2 kg hm^(-2)时,可使实现玉米籽粒产量最高。与CK相比,N2处理对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优(38.1%);N1和N2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12.2~12.4 kg kg^(-1))和氮肥利用率较高(34.5%~39.2%)。因此,从氮肥用量减施、玉米丰产和水氮高效利用角度考虑,施纯氮量250~300 kg hm^(-2)可改善宁夏扬黄灌区灰钙土理化性质,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对提高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效果较好,建议在秸秆还田过程中配合应用。
文摘基于2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为了解析宁夏扬黄灌区连续施氮对第3年还田后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土壤肥力特征与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尼龙网袋法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连续施用不同纯氮量(0、150、300和450 kg hm^(-2))对第3年还田后秸秆腐解、养分释放和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在玉米播后50~170d促进秸秆腐解,以施氮300kghm^(-2)处理最为显著,平均秸秆累积腐解率与腐解速率分别较不施氮肥(对照)处理提高25.6%和20.3%;施氮可促进秸秆养分释放,其各养分元素释放率均表现为钾>碳>氮>磷,且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以施氮300 kg hm^(-2)处理效果最佳。施氮可使0~40 cm层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增加,以施氮300~450kghm^(-2)处理效果最为显著;施氮可提高玉米播后20d土壤温度和播后80~170d土壤贮水量,均以施氮300 kg hm^(-2)处理效果最佳。施氮可改善0~40 cm层土壤肥力,以施氮300 kg hm^(-2)处理对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效果最佳。施氮300kghm^(-2)处理能通过影响产量构成来提高玉米产量,较对照增产63.7%。综合分析认为,施氮300 kg hm^(-2)可显著改善土壤肥力特征,促进还田秸秆的腐解和养分元素的释放,从而有利于宁夏扬黄灌区土壤培肥和玉米产量的提高。
文摘通过挖掘水稻籽粒中锌含量显著关联的QTL,并结合基因功能注释、单倍型和灌浆期籽粒相对表达量分析,筛选与水稻籽粒锌含量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以139份西北早粳稻核心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结合重测序获得的1800920个高可信度SNPs,基于一般线性模型(GLM,general linear model)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对显著QTL区间内候选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并对进一步筛选后的基因进行单倍型和籽粒灌浆期相对表达量分析,以期筛选出与籽粒锌含量相关的候选基因和优势单倍型。结果表明,139份水稻中籽粒锌含量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且符合正态分布。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关联到12个显著SNP,分布在第1、2、4、10、11号染色体上,结合候选区间内的基因功能注释,推测定位在囊泡中的OsFRDL2可能与水稻籽粒锌元素富集相关;单倍型和灌浆期籽粒相对表达量分析表明,OsFRDL2在优势单倍型Hap5中表达量相对较高。因此推测OsFRDL2可能与水稻籽粒锌元素富集相关。研究结果为解析水稻籽粒锌元素富集机制和开发富锌水稻分子标记提供理论基础,为培育富锌水稻提供基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