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银和PVP包被纳米银对HepG2细胞遗传毒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秀娟 李婷竹 +3 位作者 陆强 苏雪荣 薛玉英 唐萌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4-102,共9页
为了探讨纳米银对HepG2细胞DNA损伤、染色体畸变等遗传毒性指标的影响,以期为纳米银体外遗传毒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2种纳米银材料(20 nm-PVP包被纳米银、20 nm-无包被纳米银),分别以20μg·mL^(-1)、40μg·mL^(-1)、80... 为了探讨纳米银对HepG2细胞DNA损伤、染色体畸变等遗传毒性指标的影响,以期为纳米银体外遗传毒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2种纳米银材料(20 nm-PVP包被纳米银、20 nm-无包被纳米银),分别以20μg·mL^(-1)、40μg·mL^(-1)、80μg·mL^(-1)、160μg·mL^(-1)的剂量对HepG2细胞染毒24 h,用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法检测染色体畸变。结果表明,20 nm Ag NPs组在160μg·mL^(-1)时引起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0.05);20 nm PVP-Ag NPs组在80μg·mL^(-1)和160μg·mL^(-1)剂量组中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0.01)。2种纳米银引起HepG2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并呈剂量效应关系。彗星试验结果表明,20 nm Ag NPs和20 nm PVP-Ag NPs在40μg·mL^(-1)、80μg·mL^(-1)、160μg·mL^(-1)剂量组中,Olive尾矩、尾长和尾部DNA百分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2种纳米银对HepG2细胞DNA损伤程度为:20 nm Ag NPs>20 nm PVP-Ag NPs。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结果表明,2种纳米银均不会引起核质桥数发生明显改变(P>0.05),20 nm Ag NPs在高染毒剂量下引起微核总数、I型微核、II型微核、核芽数明显升高(P<0.05);20 nm PVP-Ag NPs在各染毒剂量下均会引起微核总数及I型微核数量升高(P<0.01),II型微核数在160μg·mL^(-1)剂量下升高明显(P<0.01),剂量大于20μg·mL^(-1)时核芽数升高(P<0.01)。20 nm PVP-Ag NPs对细胞核的影响大于20 nm Ag NPs(P<0.05)。总之,2种纳米银材料均会引起HepG2细胞DNA损伤及染色体畸变等遗传毒性效应的改变,无包被纳米银比PVP包被纳米银更容易引起DNA损伤,PVP包被纳米银比无包被纳米银更容易引起细胞染色体畸变相关效应;2种材料对HepG2细胞的损伤存在浓度-效应关系,浓度越高遗传毒性损伤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HepG2细胞 彗星实验 微核 剂量-效应关系
下载PDF
微纳米气泡及其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婷竹 郭冀峰 +1 位作者 王嘉琳 李继香 《净水技术》 CAS 2021年第2期88-92,110,共6页
微纳米气泡因其区别于传统气泡的突出特性,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到环境工程领域,并表现出显著的技术优势与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简要介绍了微米气泡和纳米气泡的特性、制备方法、表征手段及其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现状,并针对性地指出了当... 微纳米气泡因其区别于传统气泡的突出特性,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到环境工程领域,并表现出显著的技术优势与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简要介绍了微米气泡和纳米气泡的特性、制备方法、表征手段及其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现状,并针对性地指出了当前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解决对策和方向。最后,对微纳米气泡及其在环境工程领域应用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微纳米气泡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气泡 制备方法 特性 表征 环境工程
下载PDF
纳米银对人肺癌和肝癌细胞毒性的差异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帮勇 李婷竹 +5 位作者 孙晋都 沈埝秋 张婷 孔璐 薛玉英 唐萌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95-199,204,共6页
目的:研究纳米银对人肺癌(A549)和人肝癌(HepG2)细胞系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纳米银对两种细胞系毒效应的差异及其机制。方法:用20、40、80、160、320、640μg/mL的纳米银分别染毒A549和HepG2细胞,染毒时长均为24和48 h,以细胞... 目的:研究纳米银对人肺癌(A549)和人肝癌(HepG2)细胞系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纳米银对两种细胞系毒效应的差异及其机制。方法:用20、40、80、160、320、640μg/mL的纳米银分别染毒A549和HepG2细胞,染毒时长均为24和48 h,以细胞培养液为对照,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检测细胞内GSH含量和SOD活力。除上述各染毒组,两种细胞均另设置N-乙酰半胱氨酸(NAC)预处理后160μg/mL纳米银染毒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染毒24和48 h后,≥40μg/mL剂量组A549细胞和所有剂量组HepG2细胞存活率均降低(P〈0.05或P〈0.01);与相同染毒条件下的A549细胞比较,40~640μg/mL剂量组HepG2细胞的存活率较高(P〈0.05或(P〈0.01)。SOD活力和GSH含量检测发现,纳米银染毒A549细胞24 h后,40 pg/mL剂量组SOD活力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而GSH含量上升(P〈0.05);染毒48 h后,SOD活力和GSH含量在40~160μg/mL剂量组下降,其中80μg/mL剂量组GSH含量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显著(P〈0.05)。纳米银染毒HepG2细胞24、48 h后,SOD活力和GSH含量都表现为上升,其中40、80μg/mL组SOD活力和20μg/mL组GSH含量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显著(P〈0.05)。细胞凋亡率检测发现,染毒24 h时,各剂量组A549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剂量组HepG2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染毒48 h时,≥40μg/mL剂量组A549细胞和160μg/mL剂量组HepG2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使用NAC预处理细胞后,160μg/mL剂量组两种细胞系凋亡率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纳米银可以引起A549和HepG2细胞表现不同程度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而细胞内不同的SOD和GSH改变可能是纳米银引起两种细胞系不同毒作用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A549细胞 HEP G2细胞 氧化应激
下载PDF
纳米银的银离子释放及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孙晋都 张帮勇 +4 位作者 李婷竹 高晓洁 王君君 薛玉英 唐萌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36-641,共6页
[目的]检测三种纳米银颗粒在不同质量浓度、不同时间、不同溶液下的银离子释放动力学,并探讨纳米银释放银离子对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将无包被20 nm、50 nm纳米银(nano-Ag20和nano-Ag50)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包被的20 nm纳米银(nano-A... [目的]检测三种纳米银颗粒在不同质量浓度、不同时间、不同溶液下的银离子释放动力学,并探讨纳米银释放银离子对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将无包被20 nm、50 nm纳米银(nano-Ag20和nano-Ag50)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包被的20 nm纳米银(nano-Ag20PVP)颗粒分散于pH3.6醋酸盐缓冲液、pH6.0醋酸盐缓冲液和pH7.0去离子水中,配制成银质量浓度为0.2、0.5、1.0 g/L的悬液,37℃孵育后超速离心加超滤法分离出银离子,检测银离子含量。将nano-Ag20PVP分散于细胞培养液中,配制成银质量浓度为0、20、40、80、160 mg/L的染毒液,37℃孵育24 h和48 h后检测银离子含量。用nano-Ag20PVP悬液染毒A549和Hep G2细胞,银质量浓度为0.625、2.5、5、10 mg/L的硝酸银溶液作对照,MTT法比较细胞活力。[结果]nano-Ag20PVP分散较好,nano-Ag20和nano-Ag50有团聚现象。不同的pH条件下,三种纳米银的银离子含量与孵育时间呈正相关。相同pH条件和质量浓度下,nano-Ag20PVP比nano-Ag20释放更多银离子(P<0.05);在pH7.0的1.0 g/L组,nano-Ag50的银离子比率高于nano-Ag20(P<0.05)。20 mg/L和160 mg/L nano-Ag20PVP染毒液中的银离子比率分别为0.02%和0.09%,孵育24 h和48 h后仅在160 mg/L组检测到比率分别为0.01%和0.02%的银离子。A549细胞和Hep G2细胞暴露nano-Ag20PVP染毒液24 h和48 h后,细胞内银含量和银离子比率都与染毒液的银质量浓度呈正相关;暴露24 h后,Hep G2细胞内的银含量高于A549细胞(P<0.05),暴露48 h后,Hep G2细胞内的总银含量低于A549细胞(P<0.05);暴露24 h和48 h后,Hep G2细胞内的银离子比率低于A549细胞(P<0.05)。暴露于10~160 mg/L的nano-Ag20PVP 24 h和48 h后,Hep G2细胞的存活率高于A549细胞(P<0.05);暴露于5、10 mg/L的硝酸银24 h和48 h后,Hep G2细胞的存活率高于A549细胞(P<0.05);在相同质量浓度(5、10 mg/L)下,nano-Ag20PVP染毒组的细胞存活率高于硝酸银组(P<0.05)。[结论]有包被的纳米银比无包被的纳米银容易释放银离子。nano-Ag20PVP进入细胞后能进一步释放银离子,后者在纳米银诱导的细胞毒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纳米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由纳米银颗粒及其释放的银离子共同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银离子 A549细胞 HEPG2细胞 细胞毒性
原文传递
硝酸银和不同粒径纳米银在大鼠体内的急性毒性作用及生物分布研究
5
作者 李婷竹 巩凡 +5 位作者 张帮勇 孙晋都 张婷 孔璐 薛玉英 唐萌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06-612,共7页
目的探讨硝酸银和2种粒径纳米银对大鼠的急性毒性作用及蓄积靶器官。方法选取36只成年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粒径纳米银组、大粒径纳米银组、硝酸银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上述4组大鼠分别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射10mg/mL纳米银溶... 目的探讨硝酸银和2种粒径纳米银对大鼠的急性毒性作用及蓄积靶器官。方法选取36只成年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粒径纳米银组、大粒径纳米银组、硝酸银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上述4组大鼠分别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射10mg/mL纳米银溶液(纳米银颗粒直径为20nm,生理盐水配制),银注射剂量为30mg/kg;10mg/mL纳米银溶液(纳米银颗粒直径为100nm,生理盐水配制),银注射剂量为30mg/kg;1.67mg/mL硝酸银溶液(葡萄糖溶液配制),银注射剂量为3mg/kg;30mg/mL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生理盐水配制),注射剂量为90mg/kg。(1)毒性实验。注射后14d内每日行大体观察,记录注射前分别与注射后1、7、14d的体质量差值。于注射后1、7、14d每组各取3只大鼠,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ALT、AST、总蛋白、白蛋白含量;之后立即处死大鼠,取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大脑组织,计算各个脏器系数。选取脏器系数变化明显的脏器标本,每组各时相点3个样本,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2)生物分布实验。选取小粒径纳米银组、大粒径纳米银组、硝酸银组大鼠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标本,每组各时相点3个样本,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检测各脏器银含量。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LSD检验、Dun-nett’s T3检验。结果(1)对照组和硝酸银组大鼠注射后大体情况无异常;2个纳米银组大鼠注射后ld}十;现状态不佳、眼部有黑色分泌物等现象,注射后3d起恢复。(2)与对照组比较,硝酸银组、大粒径纳米银组大鼠注射后14d与注射前的体质量差值明显减少(P值均小于0.01);小粒径纳米银组大鼠该指标则与之接近(P〉0.05)。与对照组比较,另3组大鼠注射后1、7d与注射前的体质量差值无明显变化(P值均大于0.05)。(3)与对照组比较,注射后1d硝酸银组大鼠血清中总蛋白含量下降、肝脏系数明显上升(P值均小于0.05)。注射后1d,大粒径纳米银组大鼠血清中ALT含量为(61.0±8.7)U/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4.6)U/L,P〈0.01。与对照组的(126.0±3.5)U/L、4.05±0.23比较,注射后1d小粒径纳米银组、大粒径纳米银组大鼠血清中AST含量明显上升[(249.7±107.2)、(237.0±38.3)U/L],肝脏系数(3.50±0.38、3.31±0.07)明显下降,P值均小于0.05。与对照组的(69.2±d.8)U/L、4.32±0.39比较,注射后7d小粒径纳米银组、大粒径纳米银组大鼠血清中AST含量[(181.0±51.5)、(167.7±16.5)U/L]亦明显上升,肝脏系数(3.55±0.18、3.62±0.21)亦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注射后14d另3组大鼠血清中4项肝脏生化指标、各个脏器系数均无明显变化(P值均大于0.05)。(4)注射后1d,硝酸银组大鼠肝脏有轻微变性;注射后7d,小粒径纳米银组大鼠肝脏中央静脉周同肝细胞轻微变性,大粒径纳米银组大鼠肝脏肝细胞重度嗜酸性变。其余时相点各组大鼠的肝脏无明显病理改变。(5)注射后1d,小粒径纳米银组大鼠肺脏、肾脏与大粒径纳米银组大鼠脾脏、肾脏及注射后7d2个纳米银组大鼠心脏、肾脏的银含量明显少于硝酸银组(P值均小于0.05),注射后1dd小粒径纳米银组大鼠肝脏、脾脏的银含量明显多于硝酸银组(P值均小于0.05)。与硝酸银组比较,大粒径纳米银组大鼠注射后1d肺脏及注射后7d肝脏的银含量明显增多(P值均小于0.05),注射后14d各脏器银含量无明显变化(P值均大于0.05)。大粒径纳米银组大鼠注射后1d心脏、肺脏、肾脏及注射后7d心脏的银含量明显多于小粒径纳米银组(P值均小于0.05),注射后14d2组大鼠各脏器银含量相近(P值均大于0.05)。结论硝酸银和2种粒径的纳米银对大鼠的肝脏有短暂的急性毒性作用,肝脏对这种毒性作用有一定的自愈能力。纳米银主要蓄积于肝脏,大粒径纳米银在脏器中的分布较小粒径纳米银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纳米粒子 硝酸银 毒性作用 生物分布
原文传递
无锡市1例黑热病病例调查及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宋琦 盛晟 +2 位作者 王宜庆 邵洁 李婷竹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22年第4期459-460,共2页
目的对1例黑热病病例调查分析,旨在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查以及血常规、生化、骨髓穿刺、PET-CT等检查,依据《黑热病诊断标准》(WS 258—2006)进行诊断;对病例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病... 目的对1例黑热病病例调查分析,旨在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查以及血常规、生化、骨髓穿刺、PET-CT等检查,依据《黑热病诊断标准》(WS 258—2006)进行诊断;对病例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病例曾2次以不明原因发热入院治疗;后转至无锡市新瑞医院经PET-CT检查发现脾脏肿大伴氟脱氧葡萄糖(FDG)代谢弥漫性增高,骨细胞学检查发现骨髓和红巨二系均增生低下,骨髓穿刺涂片查见利什曼原虫,高通量基因检测检出利什曼原虫序列数174029。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患者曾在黑热病疫源地打工;诊断该病例为“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黑热病在我国仍有散发,因人口流动性增强,应加强非疫区医务人员的黑热病流行和诊断知识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热病 利什曼原虫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