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菜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戊唑醇的抗药性风险评估
1
作者 赵丽丽 李子钦 +7 位作者 史志丹 牟春雨 皇甫海燕 齐桂强 宋培玲 燕孟娇 皇甫九茹 杨永青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90,共9页
为明确油菜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杀菌剂戊唑醇的抗药性风险,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9株核盘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通过紫外诱导结合药剂筛选获得2株抗药性菌株,开展了抗药性遗传稳定性、菌丝生长速率、产菌核能力、致... 为明确油菜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杀菌剂戊唑醇的抗药性风险,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9株核盘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通过紫外诱导结合药剂筛选获得2株抗药性菌株,开展了抗药性遗传稳定性、菌丝生长速率、产菌核能力、致病力、靶基因序列分析及表达量测定等研究。结果显示:119株油菜核盘菌对戊唑醇的EC50值范围为0.0121~0.8907μg/mL,平均值为0.2403±0.1365μg/mL,呈单峰曲线分布,未发现田间抗药性菌株;经室内诱导获得2株抗药性菌株19AH-5A、19AH-5C,对戊唑醇的EC50值分别是野生型敏感菌株的5.857和12.903倍;此外,抗药性菌株19AH-5C的生物学特性与敏感菌株无显著差异,而19AH-5A的致病力下降严重;2株抗药性菌株中戊唑醇靶标蛋白的编码基因CYP51的碱基序列与敏感菌株完全一致,未发现可引起氨基酸改变的碱基突变,但在戊唑醇培养条件下,抗药性菌株19AH-5C中靶基因CYP51的表达量显著上调3.72倍。油菜核盘菌在戊唑醇选择压力下可产生抗药性菌株,根据119株核盘菌的敏感性基线以及抗性菌株的环境适合度研究结果判断,油菜核盘菌对戊唑醇存在中等抗药性风险,因此使用戊唑醇防治油菜菌核病时应持续开展病原菌抗药性水平监测,同时可将不同作用类型杀菌剂交替使用以延缓田间抗药性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核盘菌 戊唑醇 抗药性
下载PDF
向日葵霜霉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初报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子钦 张建平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24-224,共1页
由Plasmopara halstedii(Farl)Berl and de Toni引起的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I.)霜霉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种子和土传病害,到目前国际上已经鉴定出8个生理小种,在我国仅吉林省1989年吴天平等人鉴定并报导了吉林白城地区霜霉菌为1号生理... 由Plasmopara halstedii(Farl)Berl and de Toni引起的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I.)霜霉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种子和土传病害,到目前国际上已经鉴定出8个生理小种,在我国仅吉林省1989年吴天平等人鉴定并报导了吉林白城地区霜霉菌为1号生理小种(欧洲小种)。本研究是利用国际上统一使用的鉴别寄主、环境条件和鉴定方法鉴定山西忻州地区向日葵霜霉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霜霉病 生理小种 鉴定
下载PDF
向日葵霜霉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子钦 张建平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80-83,共4页
向日葵霜霉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种子与土壤传染病害,目前除澳大利亚,南非和北非部分地区外,在欧洲国家,该病的发病率曾一度高达93%,造成毁种绝收。我国于60年代初刘惕若首次在黑龙江省发现此病,以后相继在吉林、辽宁、新疆、贵州、北京、
关键词 向日葵 霜霉病 病菌
下载PDF
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郝丽芬 宋培玲 +3 位作者 李子钦 包玉英 李强生 胡宝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9-424,共6页
为了解我国油菜黑胫病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生物学特性,在实验室里研究了温度、pH值、光照、碳源及氮源等条件对该病菌营养生长及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在5℃~35℃均可进行营养生长并产孢,最适生长和产孢... 为了解我国油菜黑胫病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生物学特性,在实验室里研究了温度、pH值、光照、碳源及氮源等条件对该病菌营养生长及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在5℃~35℃均可进行营养生长并产孢,最适生长和产孢温度为25℃;在pH4~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并产孢,在pH7的条件下生长最快,产孢最多。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而持续光照不利于菌丝生长,尤其不利于产孢。最适的碳源、氮源分别是可溶性淀粉、牛肉膏。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黑胫病 菌丝体生长 分生孢子 产孢量 光温 碳源 氮源
下载PDF
不同抗性油菜品种接种黑胫病菌防御酶活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宋培玲 张键 +4 位作者 郝丽芬 皇甫海燕 袁喜丽 包玉英 李子钦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0-115,共6页
通过研究油菜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活性变化规律与黑胫病侵染过程、品种抗病性的关系,揭示不同油菜品种对黑胫病菌的抗病机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 通过研究油菜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活性变化规律与黑胫病侵染过程、品种抗病性的关系,揭示不同油菜品种对黑胫病菌的抗病机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并比较分析抗、感品种接种前后,各种防御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接种前,抗病品种的POD、PPO、CAT活性高于感病品种,PAL、SOD活性则与感病品种相近。接种后抗病品种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5种防御酶活性均迅速升高而达到峰值,且其酶活性增加量显著大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防御酶的活性或增幅较小或较抗病品种滞后。黑胫病菌可以诱导油菜体内5种防御酶活性变化,POD、PPO、CAT、PAL、SOD的酶活性与油菜的抗病性具有正相关关系,这些防御酶活性峰值出现的高低与早晚,可作为早期鉴定油菜抗黑胫病的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防御酶 黑胫病菌
下载PDF
尖孢镰刀菌胡麻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lini)ISSR标记聚类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苑琳 刘姗姗 +3 位作者 路福平 李子钦 张辉 陈佩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3-200,共8页
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我国尖孢镰刀菌胡麻专化型菌株进行鉴定、聚类分析和遗传变异分析。结合传统分类方法和ITS序列分析,确定6省区96株菌株为尖孢镰刀菌。采用ISSR(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分子标记技术对这96株菌株进行分析,12... 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我国尖孢镰刀菌胡麻专化型菌株进行鉴定、聚类分析和遗传变异分析。结合传统分类方法和ITS序列分析,确定6省区96株菌株为尖孢镰刀菌。采用ISSR(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分子标记技术对这96株菌株进行分析,12条引物共扩增出800个条带,多态率条带数为797条,多态率为99.62%;在相似性系数为0.88处,96株供试菌株被分为5个类群。聚类结果表明,胡麻枯萎病菌种内存在明显的多态性,且ISSR类群与地理来源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胡麻专化型 ISSR(简单重复序列区间) 聚类分析 ITS
下载PDF
ISSR标记分析油菜黑胫病原菌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6
7
作者 郝丽芬 宋培玲 +2 位作者 李子钦 皇甫海燕 李强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8-105,共8页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遗传多样性。分离获得国内菌株84株,并以15株国外(英国、加拿大、波兰)油菜黑胫病菌菌株作为参照,利用筛选出的24条引物对这99株病原菌进行ISSR—PCR扩增。共...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遗传多样性。分离获得国内菌株84株,并以15株国外(英国、加拿大、波兰)油菜黑胫病菌菌株作为参照,利用筛选出的24条引物对这99株病原菌进行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245条带,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5~1.00,国内和国外油菜黑胫病菌菌株很明显被分为两个菌群,中国84株菌基本按地理来源分为5个类群,只有江苏省菌株分布于各个类群。各省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范围是0.1081~0.2527,而香农(Shannon’S)信息指数的范围是0.1575~0.3726,顺序为江苏〉湖北〉安徽〉内蒙古〉上海〉四川。中国与英国和加拿大菌株的遗传一致度分别为0.8343和0.78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黑胫病 LEPTOSPHAERIA biglobosa ISSR 遗传多样性 地理来源
下载PDF
棉花黄萎病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宋培玲 李子钦 杨家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3-118,125,共7页
【目的】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地理来源的棉花黄萎病菌株进行分子指纹分析,以了解其遗传关系。【方法】选用25条引物,对来自于我国11个省(市、自治区)的28个棉花黄萎病菌株进行分子指纹分析,研究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结果】... 【目的】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地理来源的棉花黄萎病菌株进行分子指纹分析,以了解其遗传关系。【方法】选用25条引物,对来自于我国11个省(市、自治区)的28个棉花黄萎病菌株进行分子指纹分析,研究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结果】从25条ISSR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条多态性好、条带稳定的引物,用其对28个棉花黄萎病菌株进行扩增,共获得1 989条谱带,其中1 908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5.9%,表明ISSR标记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较高的多态性;通过对棉花黄萎病菌ISSR遗传相似系数的统计与分析,得到其相关系数r=0.88,该r值介于0.8和0.9之间,表明进化树符合较好,故将ISSR标记应用于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信度。ISSR多态性与棉花黄萎病菌的落叶型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菌落形态类型、地理来源未表现出相关性。【结论】供试的不同地理来源的棉花黄萎病菌株遗传相似性较高,基因多样性较低,且ISSR多态性与地理来源未表现出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棉花黄萎病菌 遗传多样性 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下载PDF
油菜黑胫病菌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 被引量:7
9
作者 郝丽芬 宋培玲 +3 位作者 李子钦 李欣洲 张键 包玉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4-207,共4页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油菜黑胫病菌ISSR-PCR反应体系的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即从Taq酶、Mg2+、dNTPs、引物以及模板浓度5因素4水平进行优化,筛选并建立了适合油菜黑胫病菌ISSR分子标记的最佳反应体系,即在25μL反应体系中包含Taq DNA酶1 U...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油菜黑胫病菌ISSR-PCR反应体系的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即从Taq酶、Mg2+、dNTPs、引物以及模板浓度5因素4水平进行优化,筛选并建立了适合油菜黑胫病菌ISSR分子标记的最佳反应体系,即在25μL反应体系中包含Taq DNA酶1 U,Mg2+2.0 mmol/L,dNTPs 0.2 mmol/L,引物0.6μmol/L,模板40 ng以及2.5μL 10×Buffer。并以扩增条带丰富、清晰、稳定性强为原则,从所查找的110条引物中筛选出24条适于油菜黑胫病菌ISSR-PCR扩增的引物,同时对各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进行了筛选确定,经对20株病原菌的稳定性检测,证实该优化体系可用于研究该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黑胫病原菌 ISSR-PCR 体系优化
下载PDF
胡麻枯萎病生防芽孢杆菌筛选及抑菌效果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景旭 张辉 +1 位作者 李子钦 包玉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98-602,共5页
为筛选拮抗胡麻枯萎病菌的生防微生物,对采自我国不同省份胡麻根围土壤进行了细菌分离和拮抗菌筛选。根据土样中151株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lini(FOL)]对峙培养获得21株拮抗芽孢杆菌,其中XJ2-20拮抗效果最好,盆栽... 为筛选拮抗胡麻枯萎病菌的生防微生物,对采自我国不同省份胡麻根围土壤进行了细菌分离和拮抗菌筛选。根据土样中151株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lini(FOL)]对峙培养获得21株拮抗芽孢杆菌,其中XJ2-20拮抗效果最好,盆栽实验的胡麻枯萎病防效可达56.3%,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菌株XJ2-20对151株镰刀菌株的抑菌率最高可达64.5%,其发酵滤液可抑制尖孢镰刀菌生长及抑制分生孢子萌发。菌株XJ2-20的抑菌活性物质的最佳硫酸铵沉淀浓度为70%,活性物质对热和胰蛋白酶敏感,最适pH为7。其最佳发酵条件为LB液体培养基(初始pH 7.2)、每300mL三角瓶装液量50~100mL,29℃培养5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枯萎病 生防芽孢杆菌 防治效果 发酵滤液
下载PDF
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侵染条件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欣洲 宋培玲 +2 位作者 郝丽芬 苑琳 李子钦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5-238,共4页
对采自安徽油菜黑胫病菌分离株的ITS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合GenBank中的有性型Leptosphaeriamaculans和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ITS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将该病菌鉴定为Leptosphaeria biglobosa。在人工气候条件下,对Leptosphaeri... 对采自安徽油菜黑胫病菌分离株的ITS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合GenBank中的有性型Leptosphaeriamaculans和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ITS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将该病菌鉴定为Leptosphaeria biglobosa。在人工气候条件下,对Leptosphaeria biglobosa侵染条件的研究表明,油菜黑胫病菌是属偏高温高湿类型的病害,在温湿度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病害就难以完成侵染发病;温度与保湿时间对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侵染有很大的影响,病原菌侵染的最佳温度和保湿时间组合为:温度21~24℃,保湿48 h以上。保湿48 h以下,随着保湿时间的减少及培养温度的降低或升高,病情指数均降低;但在12~72 h各保湿梯度内,随培养温度由15~21℃上升,病情指数逐渐升高,而随培养温度由21~27℃上升,病情指数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PTOSPHAERIA biglobosa 侵染条件 病情指数
下载PDF
胡麻专化型尖孢镰刀菌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2
12
作者 苑琳 刘姗姗 +2 位作者 路福平 李子钦 张辉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5-209,共5页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原理,对尖孢镰刀菌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5种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筛选,确立了适合尖孢镰刀菌ISSR分析的反应体系,即25μL PCR反应体积中含有20 ng模板DNA、1 UTaq酶、0.4μmol/L引物、0.2 mmol/LdNTPs、4.0 mmol/L Mg2+和2....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原理,对尖孢镰刀菌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5种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筛选,确立了适合尖孢镰刀菌ISSR分析的反应体系,即25μL PCR反应体积中含有20 ng模板DNA、1 UTaq酶、0.4μmol/L引物、0.2 mmol/LdNTPs、4.0 mmol/L Mg2+和2.5μL10×buffer。PCR反应最佳退火温度根据引物而定,在此基础上筛选出12条扩增稳定、多态性丰富的ISSR引物。此研究为今后利用ISSR技术分析尖孢镰刀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 ISSR 正交设计 反应体系 优化 引物筛选
下载PDF
胡麻枯萎病生防放线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景旭 李子钦 +1 位作者 张辉 包玉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1-146,共6页
为了筛选对胡麻枯萎病有较好抗性的放线菌,试验对胡麻根围土壤进行了筛选,最终得到1株对胡麻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GS2-1。分别测定了它对不同地区分离得到的151株尖孢镰刀菌的抗性,发酵液对孢子和菌丝的抑制作... 为了筛选对胡麻枯萎病有较好抗性的放线菌,试验对胡麻根围土壤进行了筛选,最终得到1株对胡麻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GS2-1。分别测定了它对不同地区分离得到的151株尖孢镰刀菌的抗性,发酵液对孢子和菌丝的抑制作用,研究了其最佳发酵条件,并对发酵液中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提取和生物活性测定,最后对其在胡麻生长中的防病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S2-1对151株尖孢镰刀菌均有较好的抗性,抑菌率最高可达到73.9%;其发酵液可导致镰刀菌孢子膨大变形,菌丝折叠断裂。其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时间6 d,温度29~32℃,初始pH 7.2,装液量100 mL/300 mL三角瓶,培养基为改良2号液体培养基。其抑菌活性物质可以被氯仿萃取,并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最适pH为7~9。盆栽试验结果表明,GS2-1菌剂对胡麻枯萎病的防效可以达到6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枯萎病 拮抗性放线菌 防治效果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nNAC6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郝丽芬 燕孟娇 +5 位作者 皇甫海燕 宋培玲 房永雨 贾晓清 李子钦 韩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2-461,共10页
NAC(即NAM、ATAF和CUC)转录因子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衰老和多种逆境胁迫反应的调控。为阐释甘蓝型油菜BnNAC61的表达特征,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甘蓝型油菜总cDNA中克隆BnNAC6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CDS全长846 bp,编码281个... NAC(即NAM、ATAF和CUC)转录因子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衰老和多种逆境胁迫反应的调控。为阐释甘蓝型油菜BnNAC61的表达特征,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甘蓝型油菜总cDNA中克隆BnNAC6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CDS全长846 bp,编码281个氨基酸,N端含有NAM保守结构域;其启动子区存在W-box、响应抗性和胁迫、ABA、MeJA的顺式作用元件。利用烟草瞬时表达系统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发现BnNAC61定位在细胞核。酵母试验表明,BnNAC61属于转录激活子,转录激活区位于136~208 aa区段。利用qRT-PCR研究BnNAC61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接种处理后,BnNAC61被显著诱导上调表达;逆境胁迫PEG、NaCl、4℃处理后BnNAC61被不同程度地诱导表达,表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激素SA、MeJA和ACC处理后Bn⁃NAC61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激素ABA处理后,BnNAC61表达被抑制。上述结果表明BnNAC61是参与多种逆境胁迫的转录因子,尤其可能在茉莉酸和乙烯信号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BnNAC61基因 亚细胞定位 转录激活 表达分析
下载PDF
中国油菜对黑胫病的抗性评价及抗病基因推导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培玲 Malgorzata Jedryczka +3 位作者 郝丽芬 皇甫海燕 李子钦 包玉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65,共7页
为掌握中国油菜品种的黑胫病抗性水平,为抗病育种及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采用子叶穿刺接种法,对35个油菜品种开展了黑胫病的抗性评价及抗病基因推导研究。供试品种中没有发现对病原菌 Lepto-sphaeria maculans 和 Leptosp... 为掌握中国油菜品种的黑胫病抗性水平,为抗病育种及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采用子叶穿刺接种法,对35个油菜品种开展了黑胫病的抗性评价及抗病基因推导研究。供试品种中没有发现对病原菌 Lepto-sphaeria maculans 和 Leptosphaeria biglobosa 表现高抗或免疫的品种,只有3个品种可以兼抗 Leptosphaeria maculans 和Leptosphaeria biglobosa,但均表现低抗。供试的35个品种对12个菌株共产生了17种反应型,其中12个品种的反应型与鉴别寄主的完全相同,18个品种的反应型与鉴别寄主的非常相近,5个品种的反应型不同于任何鉴别寄主。抗病基因推导,已知的12个黑胫病抗性基因 Rlm1~9,Lep R1~3多数以基因组合的形式分布在我国的30个品种中,这些主栽品种可能含有已知的或新的抗病基因。说明现有的油菜种质资源中可能蕴藏着对改良黑胫病抗性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黑胫病 抗性评价 抗病基因推导
下载PDF
AFLP在我国植物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云晓鹏 李子钦 赵存虎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12,共4页
简述了分子生物学在我国植物病原真菌学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我国农作物常见重要真菌病害应用AFLP技术,在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上取得的研究进展,内容涉及植物病原真菌生理小种鉴定、群体遗传、遗传多样性、致病机理及抗病性机制等方面。
关键词 植物病原真菌 分子生物学 AFLP 群体遗传
下载PDF
不同油菜品种种子带菌检测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培玲 李子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3-196,共4页
以油菜主产区的10个主栽品种的种子为材料,将吸水纸检测法与分子指纹分析相结合,对种子携带的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油菜种子携带有7属9种真菌,其优势菌群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以及青霉属(Pe... 以油菜主产区的10个主栽品种的种子为材料,将吸水纸检测法与分子指纹分析相结合,对种子携带的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油菜种子携带有7属9种真菌,其优势菌群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以及青霉属(Penicillium sp.),且不同油菜品种之间种子所携带的真菌种类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种子带菌 分子指纹分析
下载PDF
内蒙古向日葵锈病菌生理小种的种类及优势小种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建平 李子钦 王立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28-132,共5页
通过对原始菌样和单个夏孢子分离繁殖系的测定表明:内蒙古向日葵锈病流行区的病原菌生理小种种类为3号、2号及Lambrides描述的新分离物CL1,CL3和CL4;各小种或分离物均分布在所有采集点,但以3号小种数量最大,... 通过对原始菌样和单个夏孢子分离繁殖系的测定表明:内蒙古向日葵锈病流行区的病原菌生理小种种类为3号、2号及Lambrides描述的新分离物CL1,CL3和CL4;各小种或分离物均分布在所有采集点,但以3号小种数量最大,约占90%以上,为优势生理小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锈病菌 生理小种 内蒙古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特性及其提高植物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9
作者 宋培玲 郝丽芬 +4 位作者 李欣州 张键 云晓鹏 包玉英 李子钦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3年第3期84-85,106,共3页
丛枝菌根(AM)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的互惠共生体。文章总结概述了丛枝菌根真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机制与影响因素,以助于正确理解菌根的抗病作用,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生物多样性 抗病性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油菜黑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宋培玲 燕孟娇 +7 位作者 张键 皇甫海燕 郝丽芬 皇甫九茹 贾晓清 史志丹 吴晶 李子钦 《北方农业学报》 2018年第3期70-75,共6页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油菜黑胫病的化学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油菜黑胫病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杀菌剂在试验浓度下对油菜黑胫病菌的分生...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油菜黑胫病的化学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油菜黑胫病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杀菌剂在试验浓度下对油菜黑胫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相对抑制率与药剂浓度呈正相关。氟硅唑、戊唑醇、咪鲜胺对黑胫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戊唑醇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强,EC_(50)为0.68μg/mL,氟硅唑和咪鲜胺次之,EC_(50)分别为1.90,5.55μg/mL;氟硅唑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_(50)为0.11μg/mL。戊唑醇、咪鲜胺次之,EC_(50)分别为0.33,0.67μg/mL。戊唑醇、氟硅唑、咪鲜胺对油菜黑胫病的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PTOSPHAERIA biglobosa 杀菌剂 分生孢子萌发 菌丝生长 抑制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