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惊见虹霓关》的探索——兼谈偶戏与人戏的辩证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季纹 《福建艺术》 2005年第3期45-47,共3页
在当代剧场表演中,跨界/跨剧种的尝试已然成为一种显学。不同艺术样式的碰撞,若能够有机的结合容易出彩,但若是概念先行而忽略了其合理性与完成度,也容易砸锅。在传统戏剧这一领域,“跨”得最频繁的,乃是剧目的移植、流传,再者... 在当代剧场表演中,跨界/跨剧种的尝试已然成为一种显学。不同艺术样式的碰撞,若能够有机的结合容易出彩,但若是概念先行而忽略了其合理性与完成度,也容易砸锅。在传统戏剧这一领域,“跨”得最频繁的,乃是剧目的移植、流传,再者就是音乐、锣鼓、声腔的相濡以沫,还有破除行当限制的创新(如豫剧中的“帅旦”)。近当代地方戏曲表演中“跨”的特色,则是“京化”,其实在以政治导向的戏曲改革运动之前就已有此种趋向:台湾的歌仔戏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见虹霓关》 偶戏 戏曲表演 傀儡戏 演员
下载PDF
土地、文化、小戏──2006华人歌仔戏创作艺术节的小戏创作
2
作者 李季纹 《福建艺术》 2007年第1期34-34,共1页
关键词 创作形式 歌仔戏 艺术节 土地 华人 文化 演出形式 现代戏
下载PDF
从新感觉派小说到新感觉派戏曲 台湾歌仔戏《石秀》创作谈
3
作者 李季纹 《上海戏剧》 2016年第1期22-23,共2页
“新感觉派”是日本战前的文学流派。1924年创刊的《文艺时代》,主张“感觉”即是存在,以主观感觉通向客观事物,连结生命与现实。正如创办人之一横光利一所述:“所谓新感觉派的表征,就是要拨去自然的表象,跃入事物本身主观而直感... “新感觉派”是日本战前的文学流派。1924年创刊的《文艺时代》,主张“感觉”即是存在,以主观感觉通向客观事物,连结生命与现实。正如创办人之一横光利一所述:“所谓新感觉派的表征,就是要拨去自然的表象,跃入事物本身主观而直感的触发物。”这批作家所追求的,是描写内部世界而非表面现实,要用一种“新的感觉”去感受生活与一切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石秀》 歌仔戏 戏曲 创作 台湾地区 “新感觉派” 客观事物
下载PDF
西方经典·台湾经验:现代剧场歌仔戏的探索——以《钦差大臣》与《梨园天神》为例
4
作者 李季纹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81-87,共7页
传统戏曲进入现代剧场演出后,不论在中国大陆或台湾地区,剧场工作者都为了适应文艺政策或迎合现代观众的喜好而进行了不少改革。中国大陆自"戏改运动"起,"戏曲现代化"似乎就成了一条不可逆的路;台湾自上个世纪90年... 传统戏曲进入现代剧场演出后,不论在中国大陆或台湾地区,剧场工作者都为了适应文艺政策或迎合现代观众的喜好而进行了不少改革。中国大陆自"戏改运动"起,"戏曲现代化"似乎就成了一条不可逆的路;台湾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新编戏曲的创作与演出呈现,大量吸取了内地的经验。在新编歌仔戏方面,甚至直接搬演大陆剧作家成功的剧本,仅做少许更动。河洛歌子戏团率先使用了"精致歌仔戏"这个词,定义在现代剧场中演出,有凝固的文本、采用导演制的歌仔戏演出。本文以河洛歌子戏团的《钦差大臣》(改编自俄国剧作家果戈理同名作品),与唐美云歌仔戏团的《梨园天神》(构思来自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魅影》)第一版与第二版(《梨园天神——桂郎君》)为例,试图爬梳台湾歌仔戏进入现代剧场后,从西为中用,乃至不断与各种元素试验、融合,并与都市观众的品味一同成长的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致歌仔戏 钦差大臣 梨园天神 唐美云歌仔戏团 河洛歌子戏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