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土司”名称的出现、内涵、使用范围的考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宗放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34,103,104,105,共13页
元代至明嘉靖中期没有"土司"名称,嘉靖四十一年才出现"土司"名称。嘉靖、隆庆时土司是对武职个体的专称,在四川、贵州少数地方使用。明嘉靖至万历时,土司、土官区别明显,土司主要指属兵部的武职带"司"的... 元代至明嘉靖中期没有"土司"名称,嘉靖四十一年才出现"土司"名称。嘉靖、隆庆时土司是对武职个体的专称,在四川、贵州少数地方使用。明嘉靖至万历时,土司、土官区别明显,土司主要指属兵部的武职带"司"的职衔、衙门和官员,土官指属于吏部的文职。万历至天启、崇祯时,土司扩大为武职、文职的统称。清承明制,只是兵部所辖武职称土司,吏部所辖文职称土官。明代湖广、四川、贵州、云南、两广使用土司名称,东北诸夷、西北诸夷和属番的同类职衔没使用土司名称。清乾隆时,土司使用范围增加了甘肃、青海、西藏的土司。因此,把元明清王朝在民族地区以各族首领为世袭土职的统治制度称为土官土司制度更准确,称为土司制度不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名称 内涵 使用范围 土司制度 土官土司制度
下载PDF
汉代羌人各部述论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宗放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1-62,共12页
汉代羌人分支和名称是历代最多的,本文收集了文献中可见的汉代各部分羌人名称,并对各部间的关系及其分布、出现时间、简要事迹进行了论述。以展示汉代无人各部全貌。
关键词 汉代 羌人 民族历史 名称 部落 烧当羌 滇那羌 先霍羌 卑和羌 勒祖种 凉州刺史部 三辅 益州刺史部
下载PDF
明代四川蒙古族历史和演变略论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宗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36,共7页
元代四川蒙古人有十多万 ,明代又有少数蒙古人入川。明代时 ,四川内地蒙古族人除战死和回北方的外 ,其余的改变姓氏和习俗 ,多数融入汉族 ;川西南蒙古族人有鞑靼、咱哩、青海、阿咱拉等称呼 ,他们有的分别融入回族、纳西族、彝族、西番 ... 元代四川蒙古人有十多万 ,明代又有少数蒙古人入川。明代时 ,四川内地蒙古族人除战死和回北方的外 ,其余的改变姓氏和习俗 ,多数融入汉族 ;川西南蒙古族人有鞑靼、咱哩、青海、阿咱拉等称呼 ,他们有的分别融入回族、纳西族、彝族、西番 ;川西蒙古族人仍是当地的统治者 ,有霍尔、瓦述、梭坡、和硕特部等 ,他们后来都融入到藏族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四川 蒙古族 历史演变
原文传递
明代四川建昌地区的行政和军事建置及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宗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3-29,共7页
明代建昌地区建置变化很大,有其特殊性。洪武二十五年前主要是行政建置,以当地民族为府州县卫所土官。洪武二十五年后,月鲁帖木儿等土官反明被平定,明王朝废除了行政建置,代以军事建置,增设四川行都司和卫所,驻军达五万多人。四川行都... 明代建昌地区建置变化很大,有其特殊性。洪武二十五年前主要是行政建置,以当地民族为府州县卫所土官。洪武二十五年后,月鲁帖木儿等土官反明被平定,明王朝废除了行政建置,代以军事建置,增设四川行都司和卫所,驻军达五万多人。四川行都司辖六卫三十二千户所和五个长官司。行都司官员以流官为主,卫所官员有流有土,长官司为土官。明后期万历三年省建昌前卫后,才出现五卫八所。明前期,行都司及卫所、长官司有效地统治着建昌地区。明中期后,由于军民与夷人交往中的不良行为引起边衅,建昌卫土指挥使和邛部长官司土官衰落,原受土官抑制的彝族奴隶制扩张,掠夺劫杀卫所城镇军民,导致卫所萧条,控制范围大大缩小,军士减至五千多,靠从外地调入大批军队才能平定动乱。继之增置营戍,增派数千军士,分五大信地防守,但仍不能有效控制交通沿线,这种情况直到明朝灭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建昌 行政建置 军事建置 卫所 土官
原文传递
“和夷”诸解与我见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宗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8-63,共6页
本文综述了对“和夷”的各种不同解释,提出了和夷是居住在蜀郡桓水以北地区的氐羌系统民族,“和”是当地民族语音,本义为“山”,与夷相连为和夷,与水相连为和水;桓水、氵我水是同一水的不同记音,即今大渡河,桓、氵我均是“和”... 本文综述了对“和夷”的各种不同解释,提出了和夷是居住在蜀郡桓水以北地区的氐羌系统民族,“和”是当地民族语音,本义为“山”,与夷相连为和夷,与水相连为和水;桓水、氵我水是同一水的不同记音,即今大渡河,桓、氵我均是“和”的同音异写;和川是今天全河;和水、桓水、和川均是“自山而出的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夷 山区民族 桓水
原文传递
川西南彝族在唐宋时期的发展概略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宗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148-155,共8页
唐宋时期是川西南彝族构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土著乌蛮与迁入乌蛮相融合,形成川西南彝族的核心部分。东蛮、马湖蛮、虚恨蛮内的乌蛮逐渐与其范围内的大部分白蛮相融合,并与在其南边的土著乌蛮、迁入乌蛮共同构成了川西南... 唐宋时期是川西南彝族构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土著乌蛮与迁入乌蛮相融合,形成川西南彝族的核心部分。东蛮、马湖蛮、虚恨蛮内的乌蛮逐渐与其范围内的大部分白蛮相融合,并与在其南边的土著乌蛮、迁入乌蛮共同构成了川西南彝族的主体。本文论证了勿邓与乌蒙通婚,勿邓部落是彝族,不是西番,勿邓没有南迁会无县、建昌城没有移到德昌境内,阿逼蛮是白蛮并逐渐融入彝族,栗粟蛮不是傈僳族,栗粟蛮和虚恨蛮与明代彝族木瓜夷是渊源关系,丰巴部落、泰国、苴伽部落与鹿、近代彝族的海里源关系。指出廓清道部落即三王蛮、东钦蛮即东钦部落、新安城六姓蛮即那部六姓。订正了史书记载中的错误。对众多部落、民族的分布、演变及是否属于彝族作了简要论述。对不少问题提出了笔者的独立见解,揭示了川西南彝族在这时期的发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南彝族 唐宋时期 发展
原文传递
入川白族历史考述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宗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79-84,27,共7页
白族是以僰人为核心,融合迁入西南的汉族及相邻民族的一部分人口形成,唐宋时被称为白蛮,元明清时被称为僰人、白人、民家、阿白等。云南白族多次迁入川西南,对他们入川历史及演变,迄今未有较全面的研究。为此,笔者撰文作引玉之砖。四川... 白族是以僰人为核心,融合迁入西南的汉族及相邻民族的一部分人口形成,唐宋时被称为白蛮,元明清时被称为僰人、白人、民家、阿白等。云南白族多次迁入川西南,对他们入川历史及演变,迄今未有较全面的研究。为此,笔者撰文作引玉之砖。四川土著僰人拟另考述,故不论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族 彝族 白蛮 土司 焚人 西昌 建昌卫 史考 知州 云南白族
原文传递
清代四川明正土司所辖49员土千百户今地考述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宗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55-259,共5页
明正土司居于康区入内地门户,在康区藏族研究中地位重要。明正土司所辖49员土千百户今地,已有的研究虽逐个列出,但其中有模糊的解说,仅列出在某县,有的有误。有的地名发生变化,应予更新。本文考订:今地全部更新,本文新考订出的今地确切... 明正土司居于康区入内地门户,在康区藏族研究中地位重要。明正土司所辖49员土千百户今地,已有的研究虽逐个列出,但其中有模糊的解说,仅列出在某县,有的有误。有的地名发生变化,应予更新。本文考订:今地全部更新,本文新考订出的今地确切地点有23员土百户,特别是对沙卡土百户、作苏策土百户、拉哩土百户、姆朱土百户、药壤土百户、呷哪工弄土百户、吉增卡桑阿笼土百户、本滚土百户、白隅土百户的考订,是以前专家未考订出的。对23员土百户之外的或更新,或有修正。另增加了49员之外的章谷土千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正土司 49员土千百户 今地考订
原文传递
凉山昭觉博什瓦黑石刻的族属为白族考
9
作者 李宗放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0-86,共7页
博什瓦黑石刻画像众多 ,是迄今摩岩石刻中少见的 ,为多方面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石刻与南诏、大理的佛教有关 ,石刻族属有彝族说、僚人说。本文论证了南诏、大理时期在建昌地区信仰佛教的是南诏迁来的白蛮 (白族 ) ,建昌赵氏是南诏王酋... 博什瓦黑石刻画像众多 ,是迄今摩岩石刻中少见的 ,为多方面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石刻与南诏、大理的佛教有关 ,石刻族属有彝族说、僚人说。本文论证了南诏、大理时期在建昌地区信仰佛教的是南诏迁来的白蛮 (白族 ) ,建昌赵氏是南诏王酋龙时迁来的白蛮清平官赵铎些的后裔 ;在博什瓦黑信仰佛教的莫色家 ,就是建昌赵氏 ;建昌赵氏长期是昭觉境内的统治者 ,原居博什瓦黑所在的碗厂地方 ,具备了营造石刻的条件 ,得出了博什瓦黑石刻的族属是以建昌赵氏为首的白族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昭觉 博什瓦黑石刻 族属 白族 考证 佛教
原文传递
凉山彝族的姓氏与取名述略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文汉 李宗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51,共8页
凉山彝族最擅长记忆家族谱系。本文列论凉山彝族部分姓氏来源、含义、复姓多的原因,取名的主要特征和变化,按照命宫、崇拜物或生肖。遂从习俗而取名的诸多方式,取用汉族姓氏与名字的特征,并根据笔者调查举例分析或证实,以期展示凉山彝... 凉山彝族最擅长记忆家族谱系。本文列论凉山彝族部分姓氏来源、含义、复姓多的原因,取名的主要特征和变化,按照命宫、崇拜物或生肖。遂从习俗而取名的诸多方式,取用汉族姓氏与名字的特征,并根据笔者调查举例分析或证实,以期展示凉山彝族姓名文化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彝族 姓氏 名字 述略
原文传递
《黔苗图说》及异本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宗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1-36,共6页
《黔苗图说》是反映被泛称为“苗”的贵州少数民族在清代时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的画册,有多种异本,是珍贵的资料。但对之研究较少。本文对该图册及异本的名称、作者、收藏、时间、类型、价值、画幅的名称顺序、图说诗的异同、画幅和... 《黔苗图说》是反映被泛称为“苗”的贵州少数民族在清代时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的画册,有多种异本,是珍贵的资料。但对之研究较少。本文对该图册及异本的名称、作者、收藏、时间、类型、价值、画幅的名称顺序、图说诗的异同、画幅和字句的错漏、与其他文献的联系进行比较和论述,增进了对该图册及异本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苗图 异本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社会主义时期凉山彝族毕摩浅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宗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0-36,共7页
社会主义时期凉山彝族毕摩浅析李宗放毕摩是彝族宗教活动中沟通神、鬼、人的中介者,使用法铃、神扇、法签、神枝等法器进行招魂、安魂、开路、超度、敬神、禳灾除祟、祛病驱鬼、择吉、算命等活动,为打冤家、婚姻、疾病、狩猎、出行等... 社会主义时期凉山彝族毕摩浅析李宗放毕摩是彝族宗教活动中沟通神、鬼、人的中介者,使用法铃、神扇、法签、神枝等法器进行招魂、安魂、开路、超度、敬神、禳灾除祟、祛病驱鬼、择吉、算命等活动,为打冤家、婚姻、疾病、狩猎、出行等占卜吉凶祸福,主持财产、口角和盗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摩 凉山彝族 社会主义时期 凉山彝区 原始宗教信仰 迷信活动 驱鬼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封建迷信 鬼魂观念
原文传递
藏学研究的新成果─—读《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
13
作者 李宗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10-110,共1页
藏学研究的新成果─—读《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李宗放藏学研究已有丰富成果,论题角度已很广泛,材料也已为学者们熟悉和运用,要在选题上突破和在材料中掘出新意实属不易。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石硕副研究员却闯出了新路,撰著出别... 藏学研究的新成果─—读《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李宗放藏学研究已有丰富成果,论题角度已很广泛,材料也已为学者们熟悉和运用,要在选题上突破和在材料中掘出新意实属不易。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石硕副研究员却闯出了新路,撰著出别具特色的《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学研究 西藏 发展史 新成果 中原政权 形成与内涵 民国时期 “西藏独立” 发展模式 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南诏大理国白族文化的历史见证--凉山昭觉博什瓦黑石刻的族属为白族考
14
作者 李宗放 《大理文化》 2003年第6期53-58,共6页
博什瓦黑石刻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碗厂乡(现属普诗乡),画像面积达440平方米,画幅巨大,刻像众多,以佛教密宗造像为主,有波士涅槃、释迦、观音、四天王、明王、菩萨、佛塔、六人骑马出行图、供养人像、隶书汉字题记等,是迄今摩... 博什瓦黑石刻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碗厂乡(现属普诗乡),画像面积达440平方米,画幅巨大,刻像众多,以佛教密宗造像为主,有波士涅槃、释迦、观音、四天王、明王、菩萨、佛塔、六人骑马出行图、供养人像、隶书汉字题记等,是迄今摩岩石刻画像中少见的,为地方史、民族史、宗教、艺术等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引起多方面专家学者重视.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